《应用
光学与
光学设计基础(第2版)》是一本涵盖应用光学成像基本理论、光度学与色度学基础、典型应用
光学系统以及光学系统像质评价与应用
ZEMAX软件进行光学设计基本方法等丰富内容的核心专业基础性教材与参考书。
[+z:^a1?V -~f.>@Wb
):
C4}&l yRkMR$5& 平装:593页
!g"9P 7p 品牌:高等教育出版社
^ni_%`Ag 定价:59元
5 ZPUY 优惠价格:41.3元
"mK (?U!A B,,d~\
p04+" 09s}@C 目录
Q;nr=f7Ys 第一篇几何光学的基本概念与成像理论
It-*CD9
第1章几何光学基本定律与成像基本概念
p ]=;t" 1.1几何光学的基本概念
GR
`ncI$z 1.1.1光波
ze)K-6SKH 1.1.2光源(发光体,发光点)
U$uO%:4% 1.1.3波面
D[M?27 1.1.4光线
;bE6Y]"Rz 1.1.5光束
"@$STptkc 1.2光的传播规律——几何光学的基本定律
i]pG}SJ 1.2.1光的直线传播定律
*`T&Dlt'8 1.2.2光的独立传播定律
TVwYFX 1.2.3反射定律与折射定律
c F]3gM 1.2.4折射率
: PkZ(WZ9 1.2.5反射光与折射光的能量分布
}4%)m 1.2.6全反射(完全内反射)及其应用
" SqKS,J 1.2.7光路的可逆原理
Dj(7'jT 1.2.8光线在折射率连续变化的非均匀介质中的传播规律
kH-b! 1.3费马原理
3HR]T Q%r 1.4马吕斯定律
*!@x<Hf< 1.5光学系统及成像的基本概念
|LH*)GrD*t 1.5.1光学系统的基本概念
s;$TX30 4 1.5.2成像的基本概念
>+8I =S 习题1
IQ~7vk() 思考题1
l}c2l' 第2章共轴球面系统的成像理论
a@ }r[0O 2.1子午面内实际光线经共轴球面系统折射的光路计算公式
4[ 0?F!% 2.1.1符号规则
'fFdqsXr 2.1.2实际光线经(单折射)球面折射的光路计算公式
|/s2AzDD 2.1.3实际光线经共轴球面系统的光路计算公式
;@~*z4U 2.1.4轴上单色物点经单折射球面成像性质的分析
\ZZy`/~z*7 2.2单折射球面的近轴光路计算公式与近轴成像规律
5zna?(#} 2.2.1单个折射球面的近轴光路计算公式
"e<.
n 2.2.2单折射球面的近轴成像规律
?<^AXLiKV 2.3 共轴球面系统的近轴像面位置与放大率的计算
6*33k'=;F 2.3.1共轴球面系统近轴区的转面过渡公式组
n3j h\ 2.3.2共轴球面系统近轴像面位置的计算
N2s%p6RMPD 2.3.3共轴球面系统近轴区的拉—赫不变式与放大率计算
bKZ#>%|:o 2.4球面反射镜的成像规律
BM~niW;k 2.4.1球面反射镜的物像位置关系式
pu*u[n 2.4.2球面反射镜的成像放大率与拉—赫不变式
kA=~8N 2.4.3球面反射镜的应用
E?U]w0g 习题2
E9 q;>)} 思考题2
8lSn*;S, 第3章理想光学系统的成像理论
aZGDtzNG5h 3.1理想光学系统与“共线成像”的基本概念
q%Jy>IXt 3.2共轴理想光学系统的基点、基面与焦距
4,ynt& 3.2.1主面和主点
Al=? j#J6p 3.2.2焦点和焦面
~U6YN_W 3.2.3焦距
v/.h%6n? 3.2.4节点、节面
o
0ivja 3.3理想光学系统物像间的解析关系
'?3z6% 3.3.1决定光学系统物像共轭点位置的基本公式
05I39/T% 3.3.2理想光学系统拉一赫不变式与系统物方、像方的焦距比
:P~&
b P 3.3.3理想光学系统的诸放大率及其相互关系
'oQP:*Btl3 3.3.4光束的会聚度与光学系统的光焦度、屈光度
G5y 3.4理想光学系统的图解求像方法
Cy:`pYxhd 3.4.1 光线描迹图解法
B00wcYM<1r 3.4.2直角坐标图解法
_D,f4.R 3.5理想光学系统的物像关系特性曲线
Cf=q_\0|W 3.5.1物像位置共轭特性曲线
Zbh]SF{3F 3.5.2放大率特性曲线
3b\8907 3.6光学系统的基本类型
l~!fQ$~ 3.6.1焦距f和f′具有相反符号的系统——第一型系统
q }v04Yy,o 3.6.2焦距f和f′具有相同符号的系统——第二型系统
HmB[oH"x 3.7理想光学系统的组合
pQ^,. [[ 3.8透镜
BI.k On= 3.8.1单折射球面的基点、基面位置与焦距
C2=iZ`Z>T 3.8.2透镜(厚
透镜)的基点位置与焦距计算公式
@))}\: 3.8.3薄透镜与薄透镜组
\i;&@Kp.N 3.9理想光学系统共轴多光组复合的实用方法
~73i^3yf 3.9.1正切计算法
VIYksv
3.9.2截距计算法
K&IrTA
j} 3.10实际光学系统基点位置和焦距的计算
Pn'(8bRm 3.10.1求像方基点位置与焦距——正向光路计算
2]aZe4H. 3.10.2求物方基点位置与焦距——反向光路计算
&*]{"^ 习题3
_[vdY|_ 思考题3
"i{_<;p O 第4章矩阵方法在近轴光学中的应用
:&0yf;>v 4.1共轴球面系统的作用矩阵
oD#<?h)( 4.1.1折射矩阵
u ?G\b{$m 4.1.2传递矩阵
@Gn?8Ur% 4.1.3共轴球面系统的作用矩阵
8Z4?X% 4.2共轴球面系统的物像关系矩阵
Cs[7% j 4.3矩阵方法在薄透镜系统中的应用
[X">vaa 习题4
q]i(CaKh 第5章平面元件与棱镜系统
]O7.ss/2 5.1平面折射与平行平板玻璃的成像性质
AXh3LA 5.1.1光线经过平面的折射
(4/]dTb 5.1.2光线经平行平板玻璃的折射
zdjM%l); 5.1.3平行平板玻璃的“等效空气层”概念
Ng'ZAG;O 5.2折射棱镜
[cQ<dVaTX 5.3楔镜
',H$zA?i 5.4平面反射镜与平面镜系统
gF,[u 5.4.1平面镜的成像特性
o!=lBfI 5.4.2平面镜的旋转效应
Dz8:;$/ 5.4.3两面角镜的成像特性
~6-"i0k
5.5反射棱镜
:e&n.i^ 5.5.1反射棱镜的基本概念
iIGI=EwZ 5.5.2反射棱镜的视场角
x>^3]m 5.5.3平面反射系统的转像规律分析
@k+%y'Y? 5.5.4反射棱镜的展开及其理论结构尺寸的计算
};"+ O 5.5.5棱镜的偏差
<K,%
y(] 5.6光学铰链
5qd_>UHp 5.7矢量分析计算方法在平面镜系中的应用
o4/I1Mq 5.7.1矢量形式的反射定律
5i4V 5N>3 5.7.2矢量形式的折射定律
hEv=T'*,K) 5.7.3矢量绕定轴转动公式
~3'RW0 5.8平面反射系统中物像关系的矩阵表示方法
9QH9gdiw 习题5
gv#c~cX] 第6章眼睛与典型目视光学系统的工作原理
q[)q|R| 6.1 眼睛
|k`f/* 6.1.1眼睛的构造和主要光学常数
~&DB!6* 6.1.2模型眼与简化眼
XVrm3aj(m 6.1.3眼睛的主要特性
R81{<q'%X 6.2放大镜和显微镜系统的工作原理
+HOCVqx 6.2.1放大镜的工作原理
C(V[wvL 6.2.2显微镜的工作原理
zNV!@Yr 6.3 望远系统的工作原理
$!|8g`Tm 6.3.1望远系统的工作原理与主要性质
cebs.sF: 6.3.2望远系统的视角放大率
*2,e=tY> 6.3.3望远(镜)系统的基本类型
#+K
Kvk 6.4 目视光学仪器的视度调节
&2io^AP 6.5 理想光学系统的分辨率
>bfYy=/ 习题6
j{{~Z M 第7章光学系统中光束的限制
n5Nan
7.1实际光学系统中的光阑及其作用
3XeXzPj 7.2光学系统的孔径光阑、入射光瞳和出射光瞳
'yPCZ`5H( 7.3视场光阑、窗以及渐晕的概念
9Z,*h-o 7.3.1视场光阑、入射窗和出射窗
hWD ! 7.3.2渐晕
n7IL7?!o 7.4光阑设置的原则和几种典型系统光束限制的分析
8K\'Z 7.4.1光阑设置的原则
r}/yi 7.4.2几种典型光学系统的光阑设置与光束限制
f^W[;w 7.5远心光路(焦阑光路)(米)
,vPe}OKj 7.5.1物方远心光路
[3O^0-:6E 7.5.2像方远心光路
@br@[RpB 7.6场镜
_0'm4?" 7.7物空间在平面上成像的清晰深度——光学系统的景深
}>MP{67Dm 7.7.1照相物镜的成像空间深度
hLb;5u&!kW 7.7.2望远系统的成像空间深度
B{7Kzwh; 习题7
lGdM80f 第二篇光度学与色度学基础
p91`<>Iw 第8章光度学的基本概念与光学系统中光能损失的计算
T4OguP= 8.1光能与光度学的基本概念
3iE-6udCS 8.1.1立体角的概念与计算
$ A-+E\vQ@ 8.1.2辐(射能)通量、光谱光视效率(视见函数)与光通量
I
jZ]_*^! 8.1.3发光强度
+kjzn]}f 8.1.4(光)照度
(k%GY<
b P 8.1.5光出射度
@S`$C 8.1.6(光)亮度
:GU,EDps 8.1.7光度学各主要光度量名称、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wL 4ZW8_ 8.2光学系统中光通量与光亮度的传递
3gb|x? 8.2.1光束在均匀透明的同种介质中的传播
G1]"s@8( 8.2.2光束在介质分界面折射、反射后,光亮度的变化规律
yiiyqL*E 8.3光学系统中光能损失的计算
Dc08D4
8.3.1光学系统中光能损失的分析与计算
IQ ){(Y 8.3.2光学系统透过率的计算
v# 8.4像平面的照度
QL2Nz@|k 8.4.1轴上像点照度公式
_p\629` 8.4.2轴外像点的照度公式
z0#-)AeS 8.5眼睛直接观察与通过仪器观察时像的主观亮度
-x{dc7y2 8.5.1眼睛直接观察物体时像的主观亮度
3pvYi<<D' 8.5.2通过仪器观察时像的主观亮度
e# t3u_ 习题8
>A-<ZS*N 第9章色度学基础
6gXIt9B.h$ 9.1颜色视觉与色度学的基本概念
$tI]rU 9.1.1人眼的颜色视觉特性
Y 4d3n 9.1.2颜色的分类与彩色的三特性
K&*iw` 9.1.3颜色的混合与匹配
(=1)y'. 9.2标准色度系统与色度计算
{3VZ3i 9.2.1CIE1931-RGB色度系统
#Mh{<gk%ax 9.2.2CIE1931标准色度系统
?a
S% 9.2.3CIE1964补充标准色度系统
A]7<'el= 9.2.4均匀色品图及均匀颜色空间
{jjSJIV1 9.2.5CIE标准施照体与标准
光源 0axxQ!Ivx 9.2.6CIE色度计算举例
pe9@N9_5 第三篇典型应用光学系统
+ :V rip 第10章
望远镜与望远系统外形尺寸计算
!BDUv( 10.1望远镜中的转像系统
wu A^'T 10.1.1棱镜转像系统
-
ay5 10.1.2透镜转像系统
"NDxgJ%J35 10.2望远镜的变倍——可变放大率的望远镜
Ht#@'x 10.2.1间断变倍望远系统
Z,K7Ot0 10.2.2连续变倍望远系统
%?bcT[|3 10.3望远系统的调焦方式内调焦望远镜
b/t 10.3.1外调焦系统
vv6?V#{ 10.3.2内调焦系统——内调焦望远镜
%JtbRs(~q 10.4光学测距原理与系统
v!H:^!z 10.4.1单眼(合像)测距仪
(zG.aaz*C 10.4.2双眼体视测距仪
)t:7_M3 10.5望远(镜)系统的光学性能与主要技术要求
2edBQYWd 10.5.1分辨率α
rz%<AF Z 10.5.2视放大率г
ZQ3_y $ 10.5.3视场角2ω
6-B 9na 10.5.4出瞳直径D′
Q.+|xwz 10.5.5出瞳距离lZ′
m#f{]+6U
10.6望远系统的物镜和目镜
- hzjV| 10.6.1望远物镜的光学特性和类型
&-%X:~|:X 10.6.2望远系统目镜的特点及常用类型
3NIUW!gr 10.7望远系统的外形尺寸计算
2| B[tt1Z 10.7.1光学系统外形尺寸计算的主要任务与内容
Q6IQV0{p 10.7.2望远系统的外形尺寸计算举例
X<]qU3k5 10.8 光学天文望远镜的发展与LAMOST的创新
?7jg(`Yh 10.8.1光学天文望远镜的简要发展历程
H2;X 10.8.2大天区面积多目标
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LAMOST)
M\oTZ@ 第11章显微镜
09S6#; N& 11.1概述
e}0:"R%E 11.2显微镜光学系统的基本组成与光学连接尺寸
)4R:)-"f 11.2.1显微镜光学系统的基本组成
vMla'5|l 11.2.2显微镜的光学连接尺寸
Ue*C>F
11.3显微镜的光学特性与主要光学性能指标
|Ps% M|8~ 11.3.1显微镜的光束限制结构特点
$Z?\>K0i 11.3.2显微镜的视场光阑和视场
mM/i^zT 11.3.3显微镜的分辨率
7\XE,;4> 11.3.4显微镜的放大倍率及适用放大倍率
QvLZg 11.3.5显微镜的成像深度(景深)
,e`'4H 11.4显微镜的物镜和目镜
uS+k^
# 11.4.1显微物镜
%zeATM[` 11.4.2显微目镜
vyI%3+N@ 11.5显微镜的
照明系统(米)
M2@b1; 11.5.1对照明系统的要求
C+{l7QT$t 11.5.2主要的照明方式与照明系统
93O;+Z5J 第12章照相与投影系统
!}KqB8; 12.1照相机的工作原理
] asBd" 12.2照相物镜的主要性能与基本类型
GiFXX 12.2.1照相物镜的主要性能
|J0Q,F]T 12.2.2照相物镜的基本类型
1l8Etp&< 12.2.3变焦距照相物镜(*)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