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
光学与
光学设计基础(第2版)》是一本涵盖应用光学成像基本理论、光度学与色度学基础、典型应用
光学系统以及光学系统像质评价与应用
ZEMAX软件进行光学设计基本方法等丰富内容的核心专业基础性教材与参考书。
f {c[_OR ] *VF Ws
faOWhIG 5)5bt q)[ 平装:593页
Hk*cO;c 品牌:高等教育出版社
m =,c,*> 定价:59元
%,cFX[D/) 优惠价格:41.3元
Pq>[q?>? +%\j$Pv
V FSn!o:C 2\\3< 目录
e=UVsYNx 第一篇几何光学的基本概念与成像理论
*b{lL5 第1章几何光学基本定律与成像基本概念
]U1,NhZu 1.1几何光学的基本概念
Q]5^Eiq8 1.1.1光波
QU!'W&F6 1.1.2光源(发光体,发光点)
T$8~9qx 1.1.3波面
Z"|P(]A 1.1.4光线
AE4~M`6D 1.1.5光束
GR[>mkW!M 1.2光的传播规律——几何光学的基本定律
&N_c-@2O 1.2.1光的直线传播定律
sVdK^|j 1.2.2光的独立传播定律
H!.D2J 1.2.3反射定律与折射定律
`N.$LY;8 1.2.4折射率
6Su@a%=j 1.2.5反射光与折射光的能量分布
<ii1nz 1.2.6全反射(完全内反射)及其应用
0s9z @>2 1.2.7光路的可逆原理
tm1UH 4 1.2.8光线在折射率连续变化的非均匀介质中的传播规律
5 t`ap 1.3费马原理
@IY?DO 1.4马吕斯定律
Qb't*2c% 1.5光学系统及成像的基本概念
i;hc]fYb=K 1.5.1光学系统的基本概念
n`z+ w* 1.5.2成像的基本概念
_6UAeZ*M 习题1
Wejwj/EU% 思考题1
e_c;D2'F 第2章共轴球面系统的成像理论
G68Nv: 2.1子午面内实际光线经共轴球面系统折射的光路计算公式
.e2A*9, 2.1.1符号规则
{I-a;XBX 2.1.2实际光线经(单折射)球面折射的光路计算公式
DGZY~(] 2.1.3实际光线经共轴球面系统的光路计算公式
/3[9{r 2.1.4轴上单色物点经单折射球面成像性质的分析
M1^C8cz 2.2单折射球面的近轴光路计算公式与近轴成像规律
51M^yG&M 2.2.1单个折射球面的近轴光路计算公式
1:x nD 2.2.2单折射球面的近轴成像规律
+Sd,l>8\ 2.3 共轴球面系统的近轴像面位置与放大率的计算
\}x'>6zr2 2.3.1共轴球面系统近轴区的转面过渡公式组
]AA%J@ 2.3.2共轴球面系统近轴像面位置的计算
ZutB_uW 2.3.3共轴球面系统近轴区的拉—赫不变式与放大率计算
/uE^H%9h 2.4球面反射镜的成像规律
u[i7:V% 2.4.1球面反射镜的物像位置关系式
\;*}zX 2.4.2球面反射镜的成像放大率与拉—赫不变式
$'kn K< 2.4.3球面反射镜的应用
#jLaIXms 习题2
M=AvD(+ha 思考题2
Xs>s|_T 第3章理想光学系统的成像理论
3U~lI& 3.1理想光学系统与“共线成像”的基本概念
-[pCP_`)u 3.2共轴理想光学系统的基点、基面与焦距
!-5S8b 3.2.1主面和主点
E! I 3.2.2焦点和焦面
SE^b0ZV*x 3.2.3焦距
nSxb-Ce 3.2.4节点、节面
W>0"CUp 3.3理想光学系统物像间的解析关系
&oeN#5Es8C 3.3.1决定光学系统物像共轭点位置的基本公式
(eRKR2% q 3.3.2理想光学系统拉一赫不变式与系统物方、像方的焦距比
PyMVTP4 3.3.3理想光学系统的诸放大率及其相互关系
0Ox|^V 3.3.4光束的会聚度与光学系统的光焦度、屈光度
$,;S\JmWP 3.4理想光学系统的图解求像方法
P YF.#@":& 3.4.1 光线描迹图解法
!FB \h<6 3.4.2直角坐标图解法
pYfV~Q^3 3.5理想光学系统的物像关系特性曲线
H9~%#&fF 3.5.1物像位置共轭特性曲线
``|gcG 3.5.2放大率特性曲线
MV<!<Qmj 3.6光学系统的基本类型
J`r,_)J"2 3.6.1焦距f和f′具有相反符号的系统——第一型系统
j6e}7 3.6.2焦距f和f′具有相同符号的系统——第二型系统
^RV 3.7理想光学系统的组合
whY~=lizn 3.8透镜
NuD[-;N] 3.8.1单折射球面的基点、基面位置与焦距
0F+zG)G" 3.8.2透镜(厚
透镜)的基点位置与焦距计算公式
mLg{6qm(q 3.8.3薄透镜与薄透镜组
B [+(r 3.9理想光学系统共轴多光组复合的实用方法
skI(]BDf 3.9.1正切计算法
5c]}G.NV 3.9.2截距计算法
$U>/i@ D 3.10实际光学系统基点位置和焦距的计算
R VkU+7 3.10.1求像方基点位置与焦距——正向光路计算
*qPdZ 3.10.2求物方基点位置与焦距——反向光路计算
TX23D)CX 习题3
`*NO_K 思考题3
n5v' 第4章矩阵方法在近轴光学中的应用
-^iUVO`z 4.1共轴球面系统的作用矩阵
"!%wh6`>Md 4.1.1折射矩阵
NfTCpA 4.1.2传递矩阵
_%'L@[ H 4.1.3共轴球面系统的作用矩阵
FjZc#\^9 4.2共轴球面系统的物像关系矩阵
5{13V*< 4.3矩阵方法在薄透镜系统中的应用
Zk=*7?!! 习题4
?< cM^$lI> 第5章平面元件与棱镜系统
%kh#{*q$ 5.1平面折射与平行平板玻璃的成像性质
:reP} Da7q 5.1.1光线经过平面的折射
(*6m^ 5.1.2光线经平行平板玻璃的折射
<vB<` 5.1.3平行平板玻璃的“等效空气层”概念
+Qh[sGDdY 5.2折射棱镜
S\e&?Y` 5.3楔镜
4M}|/?<Br 5.4平面反射镜与平面镜系统
<nWKR, 5.4.1平面镜的成像特性
HDmx@E.@ 5.4.2平面镜的旋转效应
y=AsgJ 5.4.3两面角镜的成像特性
jt{9e:2% 5.5反射棱镜
KVB0IXZC~ 5.5.1反射棱镜的基本概念
YijMF/Uyb 5.5.2反射棱镜的视场角
L[?nST18% 5.5.3平面反射系统的转像规律分析
Wy<[(Pd 5.5.4反射棱镜的展开及其理论结构尺寸的计算
T[;;9z 5.5.5棱镜的偏差
e>l,(ql 5.6光学铰链
Eh\ 1O(a( 5.7矢量分析计算方法在平面镜系中的应用
l|YT[LR7 5.7.1矢量形式的反射定律
&{%MjKJ._ 5.7.2矢量形式的折射定律
7} be>( 5.7.3矢量绕定轴转动公式
Rj[hhSx 2 5.8平面反射系统中物像关系的矩阵表示方法
&]P"48NT 习题5
HA6G)x 第6章眼睛与典型目视光学系统的工作原理
KRYcCn 6.1 眼睛
&E
bI Op 6.1.1眼睛的构造和主要光学常数
Q>.BQ;q] 6.1.2模型眼与简化眼
ao#!7F 6.1.3眼睛的主要特性
XZS5B~E
' 6.2放大镜和显微镜系统的工作原理
~>V-*NT8 6.2.1放大镜的工作原理
/X4yB"J> 6.2.2显微镜的工作原理
<lMg\T?K 6.3 望远系统的工作原理
s%~L4Wmcq 6.3.1望远系统的工作原理与主要性质
Q48+O?&
6.3.2望远系统的视角放大率
lT.zNhz:d9 6.3.3望远(镜)系统的基本类型
&lAQ & 6.4 目视光学仪器的视度调节
UVB/vqGg 6.5 理想光学系统的分辨率
)^4hQ3BS 习题6
bpCNho$ 第7章光学系统中光束的限制
E&*:
jDg 7.1实际光学系统中的光阑及其作用
![ZmV 7.2光学系统的孔径光阑、入射光瞳和出射光瞳
Nl@k*^ 7.3视场光阑、窗以及渐晕的概念
AoBoFZLl3 7.3.1视场光阑、入射窗和出射窗
Sw)i1S9 7.3.2渐晕
9)+@0fG) 7.4光阑设置的原则和几种典型系统光束限制的分析
4q hWm"&CM 7.4.1光阑设置的原则
jM~Bu.7 i6 7.4.2几种典型光学系统的光阑设置与光束限制
AUfS- 7.5远心光路(焦阑光路)(米)
k#O,j pbB 7.5.1物方远心光路
fb.J$fX 7.5.2像方远心光路
e,HMwD 7.6场镜
7^$)VBQ/ 7.7物空间在平面上成像的清晰深度——光学系统的景深
bd!U)b(}OV 7.7.1照相物镜的成像空间深度
.WvlaPK 7.7.2望远系统的成像空间深度
?aBj# 习题7
P;vxT}1 第二篇光度学与色度学基础
V8hO8 第8章光度学的基本概念与光学系统中光能损失的计算
OL'P]=U 8.1光能与光度学的基本概念
$r\"6e 8.1.1立体角的概念与计算
{.st`n|xz 8.1.2辐(射能)通量、光谱光视效率(视见函数)与光通量
=m7H)z)i*J 8.1.3发光强度
kneuV8+(5 8.1.4(光)照度
$X\va?( 8.1.5光出射度
]H ~Y7\N-v 8.1.6(光)亮度
+4et7 8.1.7光度学各主要光度量名称、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GIT#<+" 8.2光学系统中光通量与光亮度的传递
BOvF)4` 8.2.1光束在均匀透明的同种介质中的传播
G2`${aMS 8.2.2光束在介质分界面折射、反射后,光亮度的变化规律
dC.bt|#Oz 8.3光学系统中光能损失的计算
dAc ?O-~ 8.3.1光学系统中光能损失的分析与计算
3e% nA8? 8.3.2光学系统透过率的计算
mN*?%t 8.4像平面的照度
ESTM$k}X
8.4.1轴上像点照度公式
h[kU<mU"T 8.4.2轴外像点的照度公式
m:uPEpcU 8.5眼睛直接观察与通过仪器观察时像的主观亮度
[dB$U}SEj 8.5.1眼睛直接观察物体时像的主观亮度
k$N0lR4:p 8.5.2通过仪器观察时像的主观亮度
c 6"Ib) 习题8
^s&W>hTX: 第9章色度学基础
~S*b 9.1颜色视觉与色度学的基本概念
|a-fE]{7 9.1.1人眼的颜色视觉特性
ZF6c{~D 9.1.2颜色的分类与彩色的三特性
@MiH(.Dq 9.1.3颜色的混合与匹配
Ooc\1lX 9.2标准色度系统与色度计算
+5!&E7bcd 9.2.1CIE1931-RGB色度系统
!R'g59g
9.2.2CIE1931标准色度系统
VT\"q1)p 9.2.3CIE1964补充标准色度系统
?>$l 9.2.4均匀色品图及均匀颜色空间
6cz/n8M g 9.2.5CIE标准施照体与标准
光源 *27*>W1 9.2.6CIE色度计算举例
o.m:3!RW 第三篇典型应用光学系统
vDFGd-S 第10章
望远镜与望远系统外形尺寸计算
tF7hFL5f 10.1望远镜中的转像系统
xwi\ 10.1.1棱镜转像系统
:>+\17tx 10.1.2透镜转像系统
-MBV$:_R 10.2望远镜的变倍——可变放大率的望远镜
:"Y*<=x#2 10.2.1间断变倍望远系统
aUc|V{Jp 10.2.2连续变倍望远系统
)1
m">s4 10.3望远系统的调焦方式内调焦望远镜
",yc0 2< 10.3.1外调焦系统
M5g\s;y; 10.3.2内调焦系统——内调焦望远镜
$,3J7l3 10.4光学测距原理与系统
tyh@^7 10.4.1单眼(合像)测距仪
>6<q8{* 10.4.2双眼体视测距仪
M f~}/h 10.5望远(镜)系统的光学性能与主要技术要求
M}O}:1Par 10.5.1分辨率α
@n-r-Q 10.5.2视放大率г
j8Cho5C 10.5.3视场角2ω
7fHc[, 10.5.4出瞳直径D′
"%qzj93>
10.5.5出瞳距离lZ′
:e<7d8E5n{ 10.6望远系统的物镜和目镜
8|6
4R: 10.6.1望远物镜的光学特性和类型
]e'fa/I 10.6.2望远系统目镜的特点及常用类型
bQ'8SCe 10.7望远系统的外形尺寸计算
cxIk<&i~( 10.7.1光学系统外形尺寸计算的主要任务与内容
I_1e?\ 10.7.2望远系统的外形尺寸计算举例
n]}W``=7 10.8 光学天文望远镜的发展与LAMOST的创新
H/+B%2Zj 10.8.1光学天文望远镜的简要发展历程
-
e"jw#B 10.8.2大天区面积多目标
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LAMOST)
nKoiG*PI 第11章显微镜
Hc^W%t~ 11.1概述
*`_{ 11.2显微镜光学系统的基本组成与光学连接尺寸
Hnk:K9u.B: 11.2.1显微镜光学系统的基本组成
X5LBEOG 11.2.2显微镜的光学连接尺寸
lf(`SYQnOY 11.3显微镜的光学特性与主要光学性能指标
PjKECN 11.3.1显微镜的光束限制结构特点
|`TgX@,#9 11.3.2显微镜的视场光阑和视场
1)m@?CaI` 11.3.3显微镜的分辨率
}e2VY
11.3.4显微镜的放大倍率及适用放大倍率
Ep9W- n?} 11.3.5显微镜的成像深度(景深)
zc rY>t#l 11.4显微镜的物镜和目镜
":a\z(*t 11.4.1显微物镜
3cdTed-MIh 11.4.2显微目镜
d?wc*N3 11.5显微镜的
照明系统(米)
+M'
H0-[ 11.5.1对照明系统的要求
JN+_|` 11.5.2主要的照明方式与照明系统
7x);x/#8Z 第12章照相与投影系统
%D$]VSP; 12.1照相机的工作原理
v6.t{6zYgY 12.2照相物镜的主要性能与基本类型
,#M Cn 12.2.1照相物镜的主要性能
a=cvCf 12.2.2照相物镜的基本类型
k:jSbbQ 12.2.3变焦距照相物镜(*)
S*o[ZA
12.3 照相机的分类和基本结构
;OqB5qd 12.3.1照相机的分类
&xRo^iV? 12.3.2传统胶片式单反照相机的基本结构
Gx`L ks 12.3.3数码照相机的原理、主要性能
参数及特点
h8Yx#4
12.4放映投影系统的工作原理及其类别
"&/-N[is 12.5投影系统与投影物镜的主要光学性能参数
Xs: 3'ua 12.6微显示投影机(★)
q9Y9w( 第13章纤维光学与光纤传像系统
[
ol9|sdu 13.1阶跃光纤的传光机理与主要性能参数
T,aW8| 13.1.1阶跃光纤中光波传播规律分析——表面波机理
=[b)1FUp 13.1.2光在阶跃直圆柱光纤中的传播规律及主要性能参数
]vwW]O7 13.2阶跃多模光纤与单模光纤
n]E?3UGD@W 13.2.1阶跃多模光纤传输的模式与归一化波导常数V
,]bB9tid 13.2.2单模光纤
zR2B-
&]H 13.3渐变折射率光纤的传光机理与自聚焦透镜的成像特性
]a5 f2lE 13.3.1非均匀介质中的光线理论——程函方程与光线微分方程
C74a(Bk}H 13.3.2平方律分布的自聚焦光纤中的光线传播轨迹与规律分析
3EJt%}V$k 13.3.3自聚焦透镜的成像规律——近轴成像
jv&*uYm 13.4无源光纤传像原理、器件与系统
M#(+c_(r 13.4.1光纤传像束的传像机理与主要性能指标
;4Y%PVz~D 13.4.2光纤传像系统(光纤望远系统,光纤内窥镜)
Z&;uh_EC 第四篇 光学系统的像质评价与应用ZEMAX
6I@h9uIsze 软件进行光学设计的基本方法
0$,SF3K 第14章光学系统的像质评价
u\C
lP# 14.1用几何像差表征光学系统像质的基本概念与方法
>=[(^l 14.1.1轴上点的光束结构与像差
B95B|tU>. 14.1.2轴外点的子午与弧矢光束结构与像差表示
")d`dj\o 14.1.3垂轴几何像差
0`^&9nR 14.2几何点列图的像质评价方法
293M\5: 14.3光学系统成像质量的波像差表示与瑞利判据
>0"+4<72 14.4基于点扩散函数的空域像质评价方法(中心点亮度)与斯特列尔准则
+HBd
%1 14.5光学传递函数评价像质的基本概念
7(pF[LCF 14.6典型光学系统成像质量评价与指标
h5(4*$% 14.6.1望远镜与显微镜成像质量评价
P9T}S 14.6.2照相系统与摄影物镜像质评价
r zt Ru 14.7ZEMAX中的像质评价方法
l<A|d{" ] 第15章应用ZEMAX的光学自动设计原理与方法
w@{= nD4p 15.1光学自动设计基本概念
6oGYnu;UZ 15.1.1光学自动设计基本原理
.ev?"!Vpp9 15.1.2阻尼最小二乘法
c@8 93<_ 15.1.3评价函数的构成与权因子
Q)IKOt;N] 15.2ZEMAX评价函数
k |eBJ% 15.2.1ZEMAX评价函数的构建
3f,hw5R 15.2.2ZEMAX评价函数中的操作符
RJd(~1 15.2.3默认评价函数
' ~8KSF*!p 15.3常用几何像差控制在评价函数中的实现
p>4-s, W 15.3.1ZEMAX中内建几何像差控制符与特点
U|IzXQX( 15.3.2评价函数中常用独立几何像差复合控制操作符的构建
XT4{Pe7{[P 15.4利用ZEMAX像质优化与设计举例
!qWH`[: 15.4.1消色差双胶合望远镜物镜设计
iv4H#rJ 15.4.2光路中有棱镜的望远物镜设计
y !_C/!d 15.4.3显微物镜设计
NfjE` 15.4.4目镜设计
d8c=L8~jt 15.4.5变焦物镜设计
5yP\I+Fm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