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
光学与
光学设计基础(第2版)》是一本涵盖应用光学成像基本理论、光度学与色度学基础、典型应用
光学系统以及光学系统像质评价与应用
ZEMAX软件进行光学设计基本方法等丰富内容的核心专业基础性教材与参考书。
!!o69 u&STGc[
z/F(z*'v )UI T'*ow 平装:593页
fhL dM 品牌:高等教育出版社
0"#tK4 定价:59元
bNevHKS 优惠价格:41.3元
S%Pk@n`z] @gE
+T37x2
@-kzSm _S,2j_R9 目录
>P>.j+o/ 第一篇几何光学的基本概念与成像理论
"o<:[c9/ 第1章几何光学基本定律与成像基本概念
k#JFDw\ 1.1几何光学的基本概念
~b3xn T 1.1.1光波
%Q1v8l.} 1.1.2光源(发光体,发光点)
qnrf%rS 1.1.3波面
Gd%6lab 1.1.4光线
0w8Id
. , 1.1.5光束
_AI2\e 1.2光的传播规律——几何光学的基本定律
&^63*x;hE 1.2.1光的直线传播定律
Lt@4F 1.2.2光的独立传播定律
-R~;E[
{% 1.2.3反射定律与折射定律
@`wBe#+\ 1.2.4折射率
y"cK@sOo 1.2.5反射光与折射光的能量分布
wCMsaW 1.2.6全反射(完全内反射)及其应用
e1~C> 1.2.7光路的可逆原理
DcSL f4A 1.2.8光线在折射率连续变化的非均匀介质中的传播规律
_#f/VE 1.3费马原理
hB P]^~( 1.4马吕斯定律
"! p#8jR^ 1.5光学系统及成像的基本概念
73Mh65 1.5.1光学系统的基本概念
zi-zg Lx 1.5.2成像的基本概念
kzJNdYtdH 习题1
B V+"uF 思考题1
x"8(j8e 第2章共轴球面系统的成像理论
;NLL?6~ 2.1子午面内实际光线经共轴球面系统折射的光路计算公式
>5/dmHPc 2.1.1符号规则
ukS@8/eJ 2.1.2实际光线经(单折射)球面折射的光路计算公式
?.\CUVK 2.1.3实际光线经共轴球面系统的光路计算公式
e<~uU9
lg1 2.1.4轴上单色物点经单折射球面成像性质的分析
{(D$Xb 2.2单折射球面的近轴光路计算公式与近轴成像规律
hAG++<H{ 2.2.1单个折射球面的近轴光路计算公式
u\Fq\_ 2.2.2单折射球面的近轴成像规律
\{{B57/Isq 2.3 共轴球面系统的近轴像面位置与放大率的计算
zJ|Ek"R. 2.3.1共轴球面系统近轴区的转面过渡公式组
ORcl=Eo> 2.3.2共轴球面系统近轴像面位置的计算
!uO|1b 2.3.3共轴球面系统近轴区的拉—赫不变式与放大率计算
+Y)rv6}m 2.4球面反射镜的成像规律
g@MTKqs 2.4.1球面反射镜的物像位置关系式
ua`2
&;T= 2.4.2球面反射镜的成像放大率与拉—赫不变式
kn+`2-0 2.4.3球面反射镜的应用
jBI VZ!X 习题2
-M%n<,XN0 思考题2
1@CI7j 第3章理想光学系统的成像理论
|5e/ .T$ 3.1理想光学系统与“共线成像”的基本概念
oIoJBn 3.2共轴理想光学系统的基点、基面与焦距
lG%oqxJ+ L 3.2.1主面和主点
Kk9 JZ[nT' 3.2.2焦点和焦面
B`"-~4YAf 3.2.3焦距
PovPO 3.2.4节点、节面
e#FaK^V 3.3理想光学系统物像间的解析关系
.s7o$u~l 3.3.1决定光学系统物像共轭点位置的基本公式
>9<h?F%S 3.3.2理想光学系统拉一赫不变式与系统物方、像方的焦距比
W`6nMFg 3.3.3理想光学系统的诸放大率及其相互关系
lQi2ym? 3.3.4光束的会聚度与光学系统的光焦度、屈光度
i1FFf[[ L 3.4理想光学系统的图解求像方法
d/Zt}{ 3.4.1 光线描迹图解法
kl3#&>e 3.4.2直角坐标图解法
9OF5A<%"u 3.5理想光学系统的物像关系特性曲线
si3i#l&.b_ 3.5.1物像位置共轭特性曲线
@hl5^d"l 3.5.2放大率特性曲线
Gp@Y=mU 3.6光学系统的基本类型
jpm}EOq<% 3.6.1焦距f和f′具有相反符号的系统——第一型系统
rIW`(IG_ 3.6.2焦距f和f′具有相同符号的系统——第二型系统
fm&l0 3.7理想光学系统的组合
?o9l{4~g 3.8透镜
6$fC
R 3.8.1单折射球面的基点、基面位置与焦距
I[tU}oj P 3.8.2透镜(厚
透镜)的基点位置与焦距计算公式
99:`58G 3.8.3薄透镜与薄透镜组
yq6!8OkF 3.9理想光学系统共轴多光组复合的实用方法
~z32%k 3.9.1正切计算法
vQu) uml 3.9.2截距计算法
wnt^WW=a[ 3.10实际光学系统基点位置和焦距的计算
g>OGh o 3.10.1求像方基点位置与焦距——正向光路计算
Lm ,io\z 3.10.2求物方基点位置与焦距——反向光路计算
]y-r
I 习题3
OSfwA& 思考题3
-s:JD J* 第4章矩阵方法在近轴光学中的应用
R;I}#b cJ 4.1共轴球面系统的作用矩阵
wT*`Od8w 4.1.1折射矩阵
,1^)JshZ~ 4.1.2传递矩阵
=k3QymA 4.1.3共轴球面系统的作用矩阵
>%Y.X38Z[ 4.2共轴球面系统的物像关系矩阵
Z# 7HuAF{] 4.3矩阵方法在薄透镜系统中的应用
-W+dsZ Sv8 习题4
ZPZ1
7- 第5章平面元件与棱镜系统
bsqoR8 5.1平面折射与平行平板玻璃的成像性质
;h/Y9uYn 5.1.1光线经过平面的折射
,,fLK1 5.1.2光线经平行平板玻璃的折射
2S!=2u+7 5.1.3平行平板玻璃的“等效空气层”概念
yU .B(| 5.2折射棱镜
ks(PH6:]< 5.3楔镜
nqiy)ZN#R 5.4平面反射镜与平面镜系统
#BT=
K 5.4.1平面镜的成像特性
aL#b8dCy' 5.4.2平面镜的旋转效应
9&rn3hmP 5.4.3两面角镜的成像特性
tkNuM0 5.5反射棱镜
='soSnT 5.5.1反射棱镜的基本概念
]S;e#u{QE 5.5.2反射棱镜的视场角
jUBlIVl] 5.5.3平面反射系统的转像规律分析
%,6@Uu#%6 5.5.4反射棱镜的展开及其理论结构尺寸的计算
W{Nhh3 5.5.5棱镜的偏差
'e{e>>03 5.6光学铰链
)o9CFhFB 5.7矢量分析计算方法在平面镜系中的应用
j}0*`[c 5.7.1矢量形式的反射定律
w
:^b3@gd 5.7.2矢量形式的折射定律
H3`%#wQ0j 5.7.3矢量绕定轴转动公式
;]<$p[m 5.8平面反射系统中物像关系的矩阵表示方法
$R7d*\(G 习题5
0{A VH/S 第6章眼睛与典型目视光学系统的工作原理
7p u*/W~ 6.1 眼睛
{wA@5+[ 6.1.1眼睛的构造和主要光学常数
"8{u_+_B* 6.1.2模型眼与简化眼
6pr}A 6.1.3眼睛的主要特性
W-Hw%bwN/q 6.2放大镜和显微镜系统的工作原理
;y"E}h 6.2.1放大镜的工作原理
$9Z8P_^.0( 6.2.2显微镜的工作原理
~^Vt)/}Q 6.3 望远系统的工作原理
v,p/r)E 6.3.1望远系统的工作原理与主要性质
$lV0TCgba8 6.3.2望远系统的视角放大率
RJBNY;0 6.3.3望远(镜)系统的基本类型
w ="I*7c@ 6.4 目视光学仪器的视度调节
d@] 0 =Ax 6.5 理想光学系统的分辨率
Q6}`% 习题6
L & PhABZ 第7章光学系统中光束的限制
ih1SN,/ 7.1实际光学系统中的光阑及其作用
CXA)Zl5# 7.2光学系统的孔径光阑、入射光瞳和出射光瞳
Gi;eDrgj~ 7.3视场光阑、窗以及渐晕的概念
dVCBpCxI 7.3.1视场光阑、入射窗和出射窗
yt_?4Hc" 7.3.2渐晕
/H!I90 7.4光阑设置的原则和几种典型系统光束限制的分析
6S`eN\s 7.4.1光阑设置的原则
6aMqU?- 7.4.2几种典型光学系统的光阑设置与光束限制
a*%>H(x 7.5远心光路(焦阑光路)(米)
Oo=}j 7.5.1物方远心光路
$!KV]] 7.5.2像方远心光路
!;iySRZr 7.6场镜
oN)K2&M0 7.7物空间在平面上成像的清晰深度——光学系统的景深
^pZ(^ 7.7.1照相物镜的成像空间深度
dwAju:-H 7.7.2望远系统的成像空间深度
SjG=H% 习题7
WERK JA 第二篇光度学与色度学基础
0XXu_f@]9 第8章光度学的基本概念与光学系统中光能损失的计算
+s_@964 8.1光能与光度学的基本概念
C Q3;NY=o 8.1.1立体角的概念与计算
hc~--[1c: 8.1.2辐(射能)通量、光谱光视效率(视见函数)与光通量
mC J/gWDY 8.1.3发光强度
xPsuDi8u 8.1.4(光)照度
|!rD2T\Ef 8.1.5光出射度
Pme`UcE3H 8.1.6(光)亮度
f]o DZO%^ 8.1.7光度学各主要光度量名称、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g-')|0py 8.2光学系统中光通量与光亮度的传递
oOQnV(I 8.2.1光束在均匀透明的同种介质中的传播
dsJ}C|N 8.2.2光束在介质分界面折射、反射后,光亮度的变化规律
)t@OHSl 8.3光学系统中光能损失的计算
/ ^!(rHf 8.3.1光学系统中光能损失的分析与计算
}$m_):t@@ 8.3.2光学系统透过率的计算
_!w# {5~ 8.4像平面的照度
(AR-8 8.4.1轴上像点照度公式
Ct"h.rD ] 8.4.2轴外像点的照度公式
i3#]_ p{ 8.5眼睛直接观察与通过仪器观察时像的主观亮度
#lV&U 8.5.1眼睛直接观察物体时像的主观亮度
ab3" ?.3m 8.5.2通过仪器观察时像的主观亮度
)"j_NlO 习题8
tTQ>pg1{qh 第9章色度学基础
ng<|lsZd 9.1颜色视觉与色度学的基本概念
-41L^Di\ 9.1.1人眼的颜色视觉特性
^@L 9.1.2颜色的分类与彩色的三特性
C5;"mo- 9.1.3颜色的混合与匹配
=\oNu&Q^ 9.2标准色度系统与色度计算
&/a/V 9.2.1CIE1931-RGB色度系统
7J0PO}N 9.2.2CIE1931标准色度系统
]RGun
GJ 9.2.3CIE1964补充标准色度系统
9)H~I/9Y 9.2.4均匀色品图及均匀颜色空间
2+y4Gd 7 9.2.5CIE标准施照体与标准
光源 %T1(3T{Li 9.2.6CIE色度计算举例
t%N#Yh! 第三篇典型应用光学系统
NhpGa@[D 第10章
望远镜与望远系统外形尺寸计算
!aIIjWz] 10.1望远镜中的转像系统
}ZR3 10.1.1棱镜转像系统
L;grH5K5 10.1.2透镜转像系统
ydoCoD
w 10.2望远镜的变倍——可变放大率的望远镜
7\5 [lM 10.2.1间断变倍望远系统
%Ix^Xb0 10.2.2连续变倍望远系统
Xj|j\2$ 0 10.3望远系统的调焦方式内调焦望远镜
l_QpPo!a 10.3.1外调焦系统
ihs@
'jh 10.3.2内调焦系统——内调焦望远镜
`[CXxp 10.4光学测距原理与系统
UI hB 10.4.1单眼(合像)测距仪
zXp{9P\c 10.4.2双眼体视测距仪
U
.G*C 10.5望远(镜)系统的光学性能与主要技术要求
H:p(C?tk{ 10.5.1分辨率α
tXPS@4F 10.5.2视放大率г
|V:k8Ab 10.5.3视场角2ω
S(/@.gI:f 10.5.4出瞳直径D′
NeeymyW 10.5.5出瞳距离lZ′
oX!s u 10.6望远系统的物镜和目镜
hb^e2@i;Oq 10.6.1望远物镜的光学特性和类型
BKV vu}V(o 10.6.2望远系统目镜的特点及常用类型
!4-NbtT 10.7望远系统的外形尺寸计算
:t9(T?2 10.7.1光学系统外形尺寸计算的主要任务与内容
"T#c#? 10.7.2望远系统的外形尺寸计算举例
Z1OX9]##r 10.8 光学天文望远镜的发展与LAMOST的创新
;jI\MZ~l\ 10.8.1光学天文望远镜的简要发展历程
42Ql^ka 10.8.2大天区面积多目标
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LAMOST)
Lf7iOW9U3 第11章显微镜
{s_0[> 11.1概述
ITq+Hk
R 11.2显微镜光学系统的基本组成与光学连接尺寸
M>1V3sM 11.2.1显微镜光学系统的基本组成
kZf7 11.2.2显微镜的光学连接尺寸
}2DeqY 11.3显微镜的光学特性与主要光学性能指标
=a7m^e7 11.3.1显微镜的光束限制结构特点
;?%2dv2d 11.3.2显微镜的视场光阑和视场
yTbBYx9Bi 11.3.3显微镜的分辨率
VJuPC 11.3.4显微镜的放大倍率及适用放大倍率
bncK8SK 11.3.5显微镜的成像深度(景深)
AB+Zc
] 11.4显微镜的物镜和目镜
)mwY]
! 11.4.1显微物镜
7Zr jU{ 11.4.2显微目镜
2c9@n9Vx3a 11.5显微镜的
照明系统(米)
c3oI\lU
11.5.1对照明系统的要求
iHQFieZ.E 11.5.2主要的照明方式与照明系统
6o6!Ol 第12章照相与投影系统
"ZT=[&2 12.1照相机的工作原理
$#"}g#u 12.2照相物镜的主要性能与基本类型
2NE/ZqREg 12.2.1照相物镜的主要性能
2Uu,Vv 12.2.2照相物镜的基本类型
PS \QbA
12.2.3变焦距照相物镜(*)
qWQJ> 12.3 照相机的分类和基本结构
"fz-h 12.3.1照相机的分类
Ig$5Ui 12.3.2传统胶片式单反照相机的基本结构
@0B<b7Jv 12.3.3数码照相机的原理、主要性能
参数及特点
ls#O0 12.4放映投影系统的工作原理及其类别
(Grj_p6O 12.5投影系统与投影物镜的主要光学性能参数
mb\vHu*53 12.6微显示投影机(★)
15 nc 第13章纤维光学与光纤传像系统
&+%CC 13.1阶跃光纤的传光机理与主要性能参数
MZ0uc2L= 13.1.1阶跃光纤中光波传播规律分析——表面波机理
oHeo]<Fbv 13.1.2光在阶跃直圆柱光纤中的传播规律及主要性能参数
`EWeJ(4Z@ 13.2阶跃多模光纤与单模光纤
1Rl`}7Km 13.2.1阶跃多模光纤传输的模式与归一化波导常数V
`.[hOQ7 13.2.2单模光纤
{n.g7S~ 13.3渐变折射率光纤的传光机理与自聚焦透镜的成像特性
/<|J \G21 13.3.1非均匀介质中的光线理论——程函方程与光线微分方程
QHtpCNTVb 13.3.2平方律分布的自聚焦光纤中的光线传播轨迹与规律分析
!gJAK<]iW 13.3.3自聚焦透镜的成像规律——近轴成像
Z< uwqA 13.4无源光纤传像原理、器件与系统
~{+J~5!;<H 13.4.1光纤传像束的传像机理与主要性能指标
E*RP8 13.4.2光纤传像系统(光纤望远系统,光纤内窥镜)
.@=d I 第四篇 光学系统的像质评价与应用ZEMAX
-Ca.:zX 软件进行光学设计的基本方法
|vEfE{ 第14章光学系统的像质评价
}8x[ 14.1用几何像差表征光学系统像质的基本概念与方法
Z\dILt:#z 14.1.1轴上点的光束结构与像差
zxwpS 14.1.2轴外点的子午与弧矢光束结构与像差表示
O7rm( 14.1.3垂轴几何像差
_L# Tp 14.2几何点列图的像质评价方法
<_42h|- 14.3光学系统成像质量的波像差表示与瑞利判据
c}rRNS$F 14.4基于点扩散函数的空域像质评价方法(中心点亮度)与斯特列尔准则
S93NsrBbY 14.5光学传递函数评价像质的基本概念
Snh\Fgdz 14.6典型光学系统成像质量评价与指标
/B}]{bcp$ 14.6.1望远镜与显微镜成像质量评价
CsuSg*#X+ 14.6.2照相系统与摄影物镜像质评价
Z39^nGO 14.7ZEMAX中的像质评价方法
9rA3qj% 第15章应用ZEMAX的光学自动设计原理与方法
N<:Ra~Ay 15.1光学自动设计基本概念
L i< c 15.1.1光学自动设计基本原理
yChC&kX
Z+ 15.1.2阻尼最小二乘法
BDB-OJ 15.1.3评价函数的构成与权因子
h ]MSjC.X 15.2ZEMAX评价函数
!4*@H 15.2.1ZEMAX评价函数的构建
]~a!O 15.2.2ZEMAX评价函数中的操作符
IXzad 15.2.3默认评价函数
b*p,s9k7 15.3常用几何像差控制在评价函数中的实现
CQv
[Od 15.3.1ZEMAX中内建几何像差控制符与特点
.X:{s,@ 15.3.2评价函数中常用独立几何像差复合控制操作符的构建
YW/<. 0rI 15.4利用ZEMAX像质优化与设计举例
C*c=@VAa 15.4.1消色差双胶合望远镜物镜设计
q*'hSt@+D 15.4.2光路中有棱镜的望远物镜设计
S3 x:]E: 15.4.3显微物镜设计
zIdQ^vm8Q 15.4.4目镜设计
L`"cu.l 15.4.5变焦物镜设计
t^h>~o'\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