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
光学与
光学设计基础(第2版)》是一本涵盖应用光学成像基本理论、光度学与色度学基础、典型应用
光学系统以及光学系统像质评价与应用
ZEMAX软件进行光学设计基本方法等丰富内容的核心专业基础性教材与参考书。
e`5:46k| EAF\7J*
mmMiA@0 Q1H.2JXr 平装:593页
5F:\U 品牌:高等教育出版社
XD[9wd5w8 定价:59元
dp3TJZ+U 优惠价格:41.3元
[ .3Gb}B #!rH}A>n+
U1kW1L}B i_I` 目录
f_:>36{1^! 第一篇几何光学的基本概念与成像理论
"`w*-O 第1章几何光学基本定律与成像基本概念
A~LTi 1.1几何光学的基本概念
*LvdrPxU= 1.1.1光波
9,}Z1 f\% 1.1.2光源(发光体,发光点)
5+)_d%v=6! 1.1.3波面
'qeUI}[ 1.1.4光线
S:c
lyx 1.1.5光束
)EN,Ry 1.2光的传播规律——几何光学的基本定律
-3XnUGK 1.2.1光的直线传播定律
CT|H1Ry2T 1.2.2光的独立传播定律
"7?x aGh8 1.2.3反射定律与折射定律
rhN"#? 1.2.4折射率
-BsZw.
7P 1.2.5反射光与折射光的能量分布
aCBq}Xcn 1.2.6全反射(完全内反射)及其应用
mUiJ@ 1.2.7光路的可逆原理
t4-0mNBZt$ 1.2.8光线在折射率连续变化的非均匀介质中的传播规律
:vC+}.{p 1.3费马原理
%\%&1 1.4马吕斯定律
pf3- 1.5光学系统及成像的基本概念
HZ\=NDz 1.5.1光学系统的基本概念
W7IAW7w8U 1.5.2成像的基本概念
vE~<R 习题1
Lf8{']3 思考题1
[,|4%Y 第2章共轴球面系统的成像理论
fl*49-d 2.1子午面内实际光线经共轴球面系统折射的光路计算公式
@$wfE\_L 2.1.1符号规则
z}p*";)A 2.1.2实际光线经(单折射)球面折射的光路计算公式
"(:8$Fb 2.1.3实际光线经共轴球面系统的光路计算公式
{_4zm& 2.1.4轴上单色物点经单折射球面成像性质的分析
y!\q', F 2.2单折射球面的近轴光路计算公式与近轴成像规律
o* QZf*M 2.2.1单个折射球面的近轴光路计算公式
j9=)^? 2.2.2单折射球面的近轴成像规律
UD5f+,_; 2.3 共轴球面系统的近轴像面位置与放大率的计算
6%T_;"hb 2.3.1共轴球面系统近轴区的转面过渡公式组
a & 6-QVk 2.3.2共轴球面系统近轴像面位置的计算
/j(<rz"j 2.3.3共轴球面系统近轴区的拉—赫不变式与放大率计算
A{52T]9X 2.4球面反射镜的成像规律
QRER[8]r$ 2.4.1球面反射镜的物像位置关系式
LM".]f!, 2.4.2球面反射镜的成像放大率与拉—赫不变式
Vb~;"WABo 2.4.3球面反射镜的应用
PS??wlp7 习题2
)KY U[ 思考题2
77G4E ,] 第3章理想光学系统的成像理论
mS]soYTQ 3.1理想光学系统与“共线成像”的基本概念
{.UK{nA?sm 3.2共轴理想光学系统的基点、基面与焦距
*@&V=l 3.2.1主面和主点
/?6 3.2.2焦点和焦面
v/3Vsd 3.2.3焦距
V}4u1oG 3.2.4节点、节面
xllmF)]*Y 3.3理想光学系统物像间的解析关系
Q!W+vh 3.3.1决定光学系统物像共轭点位置的基本公式
!]!9 $6n 3.3.2理想光学系统拉一赫不变式与系统物方、像方的焦距比
{^K&9sz 3.3.3理想光学系统的诸放大率及其相互关系
BCr*GtR)W 3.3.4光束的会聚度与光学系统的光焦度、屈光度
W-vEh 3.4理想光学系统的图解求像方法
et6@);F 3.4.1 光线描迹图解法
x4@IK|CE 3.4.2直角坐标图解法
0"`|f0}c 3.5理想光学系统的物像关系特性曲线
`I5So-^&z 3.5.1物像位置共轭特性曲线
*&W1|Qkg_ 3.5.2放大率特性曲线
NW?h~2 3.6光学系统的基本类型
p,#**g: 3.6.1焦距f和f′具有相反符号的系统——第一型系统
5U(ry6fI= 3.6.2焦距f和f′具有相同符号的系统——第二型系统
T-lHlm 3.7理想光学系统的组合
[2zS@p 3.8透镜
Eb\SK"8 3.8.1单折射球面的基点、基面位置与焦距
n UD;y}}n 3.8.2透镜(厚
透镜)的基点位置与焦距计算公式
P Z+Rz1x 3.8.3薄透镜与薄透镜组
0I>[rxal 3.9理想光学系统共轴多光组复合的实用方法
P vS\ 3.9.1正切计算法
Z`'&yG;U 3.9.2截距计算法
P.]O8r 3.10实际光学系统基点位置和焦距的计算
`"j _] 3.10.1求像方基点位置与焦距——正向光路计算
MY>o8A 3.10.2求物方基点位置与焦距——反向光路计算
<:`x> _ 习题3
@{8SC~ha 思考题3
I~7eu&QZ 第4章矩阵方法在近轴光学中的应用
%|By ?i 4.1共轴球面系统的作用矩阵
j;i7.B"[ 4.1.1折射矩阵
n6
AP6PK7 4.1.2传递矩阵
UmA'aq 4.1.3共轴球面系统的作用矩阵
a(eUdGJ 4.2共轴球面系统的物像关系矩阵
1V 2"sE 4.3矩阵方法在薄透镜系统中的应用
;S^7Q5- 习题4
jX{t/8v/s4 第5章平面元件与棱镜系统
GAcU8MD 5.1平面折射与平行平板玻璃的成像性质
8E\6RjM 5.1.1光线经过平面的折射
lnRbvulH 5.1.2光线经平行平板玻璃的折射
ik|iAWy 5.1.3平行平板玻璃的“等效空气层”概念
8w4cqr4m 5.2折射棱镜
iY4FOt7\ 5.3楔镜
\BxE0GGky 5.4平面反射镜与平面镜系统
u6u1> 5.4.1平面镜的成像特性
,;-55|o\V 5.4.2平面镜的旋转效应
k/}E(_e 5.4.3两面角镜的成像特性
twJ)h :!_y 5.5反射棱镜
/YH5s= 5.5.1反射棱镜的基本概念
0p'=Vel{} 5.5.2反射棱镜的视场角
O[#pB.
4 5.5.3平面反射系统的转像规律分析
3_+$x4% 5.5.4反射棱镜的展开及其理论结构尺寸的计算
D<*#. > 5.5.5棱镜的偏差
&5F@u
IA 5.6光学铰链
<eG8xC 5.7矢量分析计算方法在平面镜系中的应用
vFGFFA/K}N 5.7.1矢量形式的反射定律
O U3KB 5.7.2矢量形式的折射定律
a).bk!G 5.7.3矢量绕定轴转动公式
~T<o?98 5.8平面反射系统中物像关系的矩阵表示方法
6tg0=_c 习题5
f_GqJ7Gk] 第6章眼睛与典型目视光学系统的工作原理
Wo+'j $k 6.1 眼睛
cA{zyq26 6.1.1眼睛的构造和主要光学常数
wWR9dsB.; 6.1.2模型眼与简化眼
m;d#*}n\p 6.1.3眼睛的主要特性
[]rg'9B2b 6.2放大镜和显微镜系统的工作原理
F2$Z4%x# 6.2.1放大镜的工作原理
AHre#$`97 6.2.2显微镜的工作原理
!mLYW 6.3 望远系统的工作原理
Lg[_9`\ 6.3.1望远系统的工作原理与主要性质
RwC1C(ZP 6.3.2望远系统的视角放大率
Q(Dp116 6.3.3望远(镜)系统的基本类型
XVKR}I 6.4 目视光学仪器的视度调节
@<
@\CiM 6.5 理想光学系统的分辨率
[EETx- 习题6
1]uHaI( 第7章光学系统中光束的限制
LMmW3W`
7.1实际光学系统中的光阑及其作用
sA u ;i 7.2光学系统的孔径光阑、入射光瞳和出射光瞳
EJrn4QOs 7.3视场光阑、窗以及渐晕的概念
,!?&LdPt> 7.3.1视场光阑、入射窗和出射窗
*MFsq}\ $ 7.3.2渐晕
T>ds<MaLP 7.4光阑设置的原则和几种典型系统光束限制的分析
g&30@D" 7.4.1光阑设置的原则
R8lBhLs 7.4.2几种典型光学系统的光阑设置与光束限制
s5TPecd 7.5远心光路(焦阑光路)(米)
KC-q] 7.5.1物方远心光路
;-1yG@KG 7.5.2像方远心光路
/M;A)z 7.6场镜
SDTX3A1 7.7物空间在平面上成像的清晰深度——光学系统的景深
W c"f 7.7.1照相物镜的成像空间深度
p Rn vd| 7.7.2望远系统的成像空间深度
g6kVHxh- 习题7
od\Q<Jm} 第二篇光度学与色度学基础
%usy`4
2 第8章光度学的基本概念与光学系统中光能损失的计算
]_yk,}88d 8.1光能与光度学的基本概念
eVZ/3o 8.1.1立体角的概念与计算
[C]u!\(IF 8.1.2辐(射能)通量、光谱光视效率(视见函数)与光通量
&?=UP4[oif 8.1.3发光强度
m%- 8.1.4(光)照度
*LbRLwt 8.1.5光出射度
x7=5 ;gf/X 8.1.6(光)亮度
C"I:^&sL 8.1.7光度学各主要光度量名称、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bt/u^E 8.2光学系统中光通量与光亮度的传递
h4 s!VK1X 8.2.1光束在均匀透明的同种介质中的传播
p<\yp<g 8.2.2光束在介质分界面折射、反射后,光亮度的变化规律
!dVth)UV 8.3光学系统中光能损失的计算
{U&*8Q(/ 8.3.1光学系统中光能损失的分析与计算
AK/_^?zA s 8.3.2光学系统透过率的计算
IGj%)_W 8.4像平面的照度
5__8+R 8.4.1轴上像点照度公式
u:Q_XXT5 8.4.2轴外像点的照度公式
UGNFWZ c 8.5眼睛直接观察与通过仪器观察时像的主观亮度
.FS`Fh; 8.5.1眼睛直接观察物体时像的主观亮度
(#WE9~Sru 8.5.2通过仪器观察时像的主观亮度
n"'1. 习题8
X#$mBRK7 第9章色度学基础
%G& Zm$u= 9.1颜色视觉与色度学的基本概念
$:R"IqDG 9.1.1人眼的颜色视觉特性
#TLqo(/ 9.1.2颜色的分类与彩色的三特性
^@'LF
T) 9.1.3颜色的混合与匹配
OQ>r;)/ 9.2标准色度系统与色度计算
}];8v+M 9.2.1CIE1931-RGB色度系统
-,t2D/xK 9.2.2CIE1931标准色度系统
T.vkGB=QZ% 9.2.3CIE1964补充标准色度系统
`CP}1W> 9.2.4均匀色品图及均匀颜色空间
L=u>}?!,Fj 9.2.5CIE标准施照体与标准
光源 *%^Vq 9.2.6CIE色度计算举例
:?VM1!~ga 第三篇典型应用光学系统
t0*JinKI 第10章
望远镜与望远系统外形尺寸计算
}5Yd:%u5 10.1望远镜中的转像系统
Nb2]}; O 10.1.1棱镜转像系统
}|
BnG"8 10.1.2透镜转像系统
Tz H*?bpP 10.2望远镜的变倍——可变放大率的望远镜
ho#]i$b}f2 10.2.1间断变倍望远系统
L`%v#R 10.2.2连续变倍望远系统
sEj?,1jk 10.3望远系统的调焦方式内调焦望远镜
[:geDk9O#' 10.3.1外调焦系统
B1]dub9 10.3.2内调焦系统——内调焦望远镜
\Lxsg!wtJ 10.4光学测距原理与系统
t =ErJ 10.4.1单眼(合像)测距仪
:zk69P3 10.4.2双眼体视测距仪
t1,sG8Z 10.5望远(镜)系统的光学性能与主要技术要求
k\UDZ)TQV 10.5.1分辨率α
9S
~!!7oj 10.5.2视放大率г
hm=E~wv'L 10.5.3视场角2ω
iX8&mUR 10.5.4出瞳直径D′
~U+SK4SK:o 10.5.5出瞳距离lZ′
eJ+V!K'H2 10.6望远系统的物镜和目镜
u%FG%
j?C 10.6.1望远物镜的光学特性和类型
n22k<@y 10.6.2望远系统目镜的特点及常用类型
kK2x';21 10.7望远系统的外形尺寸计算
9K*yds 10.7.1光学系统外形尺寸计算的主要任务与内容
J>(I"K% 10.7.2望远系统的外形尺寸计算举例
1s4+a^& 10.8 光学天文望远镜的发展与LAMOST的创新
|cwGc\ES 10.8.1光学天文望远镜的简要发展历程
B[:-SWd 10.8.2大天区面积多目标
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LAMOST)
9H~3&-8& 第11章显微镜
IKhpe5} 11.1概述
6@`Y6>}$_ 11.2显微镜光学系统的基本组成与光学连接尺寸
k23*F0Dv 11.2.1显微镜光学系统的基本组成
R8a4F^{* 11.2.2显微镜的光学连接尺寸
gbOd(ugH 11.3显微镜的光学特性与主要光学性能指标
$+eDoI'f 11.3.1显微镜的光束限制结构特点
}Wf \\ 11.3.2显微镜的视场光阑和视场
0;,4.hsh 11.3.3显微镜的分辨率
DN)Ehd. 11.3.4显微镜的放大倍率及适用放大倍率
ek~bXy{O` 11.3.5显微镜的成像深度(景深)
q.6$-w 11.4显微镜的物镜和目镜
@[M5$," 11.4.1显微物镜
uc@f# (- 11.4.2显微目镜
-=aI!7*"$ 11.5显微镜的
照明系统(米)
]K'iCYY 11.5.1对照明系统的要求
9V*h:[6a( 11.5.2主要的照明方式与照明系统
^a~^$PUqI 第12章照相与投影系统
n5i#GvO^ 12.1照相机的工作原理
OHixOI$O 12.2照相物镜的主要性能与基本类型
A+d&aE}3V 12.2.1照相物镜的主要性能
eIjn~2^ 12.2.2照相物镜的基本类型
b&s"/Y89 12.2.3变焦距照相物镜(*)
{7!WtH;- 12.3 照相机的分类和基本结构
gR)T(%W 12.3.1照相机的分类
eC:?j`H- 12.3.2传统胶片式单反照相机的基本结构
5/<?Y&x 12.3.3数码照相机的原理、主要性能
参数及特点
%jKbRiz1u 12.4放映投影系统的工作原理及其类别
zmvF#o 12.5投影系统与投影物镜的主要光学性能参数
AyZL( 12.6微显示投影机(★)
zoYw[YP 9 第13章纤维光学与光纤传像系统
V=}AFGC85 13.1阶跃光纤的传光机理与主要性能参数
|IL..C 13.1.1阶跃光纤中光波传播规律分析——表面波机理
Iuk!A?XV 13.1.2光在阶跃直圆柱光纤中的传播规律及主要性能参数
?5d7J,"<h 13.2阶跃多模光纤与单模光纤
<%fcs"Mb 13.2.1阶跃多模光纤传输的模式与归一化波导常数V
{f;] 13.2.2单模光纤
i;!#:JX 13.3渐变折射率光纤的传光机理与自聚焦透镜的成像特性
k^-HY[Q9 13.3.1非均匀介质中的光线理论——程函方程与光线微分方程
2Uf]qQ1 13.3.2平方律分布的自聚焦光纤中的光线传播轨迹与规律分析
p`ai2`qC` 13.3.3自聚焦透镜的成像规律——近轴成像
IM:*uv 13.4无源光纤传像原理、器件与系统
)N!-g47o%# 13.4.1光纤传像束的传像机理与主要性能指标
{?c`0C 13.4.2光纤传像系统(光纤望远系统,光纤内窥镜)
Q C?*O?~# 第四篇 光学系统的像质评价与应用ZEMAX
;E0Xn-o_ 软件进行光学设计的基本方法
yD6lzuk{X 第14章光学系统的像质评价
5!Y51R^c 14.1用几何像差表征光学系统像质的基本概念与方法
ydFZ$W_}w 14.1.1轴上点的光束结构与像差
N<V,5 14.1.2轴外点的子午与弧矢光束结构与像差表示
B\BxF6 y 14.1.3垂轴几何像差
gZQ,br* 14.2几何点列图的像质评价方法
`4E6&&E+S 14.3光学系统成像质量的波像差表示与瑞利判据
.\1{>A 14.4基于点扩散函数的空域像质评价方法(中心点亮度)与斯特列尔准则
|Rk$u 14.5光学传递函数评价像质的基本概念
`[vm{+i 14.6典型光学系统成像质量评价与指标
VHhW_ya1g{ 14.6.1望远镜与显微镜成像质量评价
zRDBl02v$T 14.6.2照相系统与摄影物镜像质评价
0^htwec! 14.7ZEMAX中的像质评价方法
)r_zM~jI 第15章应用ZEMAX的光学自动设计原理与方法
wIT0A-Por4 15.1光学自动设计基本概念
9
z_9yT 15.1.1光学自动设计基本原理
i}mvKV?!|1 15.1.2阻尼最小二乘法
ghq#-N/t 15.1.3评价函数的构成与权因子
7U_~_yb 15.2ZEMAX评价函数
V 4Y w"J 15.2.1ZEMAX评价函数的构建
?rqU&my S 15.2.2ZEMAX评价函数中的操作符
yj!4L&A 15.2.3默认评价函数
S`ms[^-q* 15.3常用几何像差控制在评价函数中的实现
#SiOx/ 15.3.1ZEMAX中内建几何像差控制符与特点
KrNu7/H
15.3.2评价函数中常用独立几何像差复合控制操作符的构建
{VOLUC o 4 15.4利用ZEMAX像质优化与设计举例
!Oj].
WQ
15.4.1消色差双胶合望远镜物镜设计
{%!.aQ, 15.4.2光路中有棱镜的望远物镜设计
:p^7XwX%w 15.4.3显微物镜设计
Z~O1$,Z 15.4.4目镜设计
7I>@PVN 15.4.5变焦物镜设计
CFqteY"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