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
光学与
光学设计基础(第2版)》是一本涵盖应用光学成像基本理论、光度学与色度学基础、典型应用
光学系统以及光学系统像质评价与应用
ZEMAX软件进行光学设计基本方法等丰富内容的核心专业基础性教材与参考书。
l4Q v$ +Q&CIo
_v +At;Y QR*{}`+l 平装:593页
Ujfs!ikh&F 品牌:高等教育出版社
C:{&cIFrPe 定价:59元
z[*Y%o8-r 优惠价格:41.3元
mcLxX'c6<h MVZ9x%
[K#pU:lTH
!AFii:# 目录
A=l1_8,`h 第一篇几何光学的基本概念与成像理论
=(Wl'iG 第1章几何光学基本定律与成像基本概念
y3!#*NU 1.1几何光学的基本概念
[*v-i%U} 1.1.1光波
;7bY>zc(w 1.1.2光源(发光体,发光点)
n_1,-(t 1.1.3波面
/V
f L( 1.1.4光线
^ Mw=!n[ 1.1.5光束
Z$2Vd`XP 1.2光的传播规律——几何光学的基本定律
#u$ Z/, 1.2.1光的直线传播定律
TTm 1.2.2光的独立传播定律
GL8 N!, 1.2.3反射定律与折射定律
&ZAc3@l[c 1.2.4折射率
H'wh0K( 1.2.5反射光与折射光的能量分布
hnnPi 1.2.6全反射(完全内反射)及其应用
.Af H>)E 1.2.7光路的可逆原理
F >co# 1.2.8光线在折射率连续变化的非均匀介质中的传播规律
5HMDug;
1.3费马原理
) kK" 1\m 1.4马吕斯定律
]-tAgNzl% 1.5光学系统及成像的基本概念
rKr2 K' 1.5.1光学系统的基本概念
2~q(?wY 1.5.2成像的基本概念
FN29 5:Iuw 习题1
4Vrx9 sA1 思考题1
4{J'p19 第2章共轴球面系统的成像理论
.}DL%E`n 2.1子午面内实际光线经共轴球面系统折射的光路计算公式
C 8qVYrw 2.1.1符号规则
[Se0+\,& 2.1.2实际光线经(单折射)球面折射的光路计算公式
uc-Go
6W 2.1.3实际光线经共轴球面系统的光路计算公式
C;.+ kE 2.1.4轴上单色物点经单折射球面成像性质的分析
?,Zc{ 2.2单折射球面的近轴光路计算公式与近轴成像规律
aFV d}RO0 2.2.1单个折射球面的近轴光路计算公式
3:G94cp5 2.2.2单折射球面的近轴成像规律
IX
y
$ 2.3 共轴球面系统的近轴像面位置与放大率的计算
:R9 DJh\ 2.3.1共轴球面系统近轴区的转面过渡公式组
i"U<=~ 2.3.2共轴球面系统近轴像面位置的计算
DU.[Sp 2.3.3共轴球面系统近轴区的拉—赫不变式与放大率计算
E!v^j=h$u 2.4球面反射镜的成像规律
e \ rb 2.4.1球面反射镜的物像位置关系式
jj*e.t:F 2.4.2球面反射镜的成像放大率与拉—赫不变式
h2#S ? 2.4.3球面反射镜的应用
TLiA>`r= 习题2
fE&wtw{gi 思考题2
J t,7S4JL 第3章理想光学系统的成像理论
mB]Y;R< 3.1理想光学系统与“共线成像”的基本概念
}^ G&n';J 3.2共轴理想光学系统的基点、基面与焦距
1q(o3% 3.2.1主面和主点
HRZ3}8Qj 3.2.2焦点和焦面
d( +E0 3.2.3焦距
um$ K^ 3.2.4节点、节面
NK0hT,_ 3.3理想光学系统物像间的解析关系
."\&;:ZNv 3.3.1决定光学系统物像共轭点位置的基本公式
yyVv@ 3.3.2理想光学系统拉一赫不变式与系统物方、像方的焦距比
lg!{?xM 3.3.3理想光学系统的诸放大率及其相互关系
uSi/| 3.3.4光束的会聚度与光学系统的光焦度、屈光度
/]*#+;;% 3.4理想光学系统的图解求像方法
kVu-,OU 3.4.1 光线描迹图解法
Nd.Tda!Kg 3.4.2直角坐标图解法
i&dMX:fRd 3.5理想光学系统的物像关系特性曲线
POCF T0R} 3.5.1物像位置共轭特性曲线
U?:<clh 3.5.2放大率特性曲线
58 Rmq/6s 3.6光学系统的基本类型
9Ucn
6[W 3.6.1焦距f和f′具有相反符号的系统——第一型系统
Obm@2;^g6 3.6.2焦距f和f′具有相同符号的系统——第二型系统
UCP4w@C 3.7理想光学系统的组合
Cq, hzi- 3.8透镜
CF k^(V" 3.8.1单折射球面的基点、基面位置与焦距
OY/sCx+c 3.8.2透镜(厚
透镜)的基点位置与焦距计算公式
)wwQv2E 3.8.3薄透镜与薄透镜组
* 5Y.9g3)Q 3.9理想光学系统共轴多光组复合的实用方法
c(<,qWH 3.9.1正切计算法
$@blP<I 3.9.2截距计算法
(iZE}qf7g 3.10实际光学系统基点位置和焦距的计算
v|v^(P,o 3.10.1求像方基点位置与焦距——正向光路计算
C^x+'. ^N 3.10.2求物方基点位置与焦距——反向光路计算
'ehJr/0&g 习题3
`kP
(2b 思考题3
*R6n+d 第4章矩阵方法在近轴光学中的应用
H.ZmLB 4.1共轴球面系统的作用矩阵
= ?hx+-' 4.1.1折射矩阵
"jUr[X2J 4.1.2传递矩阵
=Xc[EUi<;g 4.1.3共轴球面系统的作用矩阵
LF~=,S 4.2共轴球面系统的物像关系矩阵
{m/\AG)1I 4.3矩阵方法在薄透镜系统中的应用
3=r8kh7, 习题4
sgn,]3AUq 第5章平面元件与棱镜系统
U&mJ_f#M 5.1平面折射与平行平板玻璃的成像性质
@lP<Mq~] 5.1.1光线经过平面的折射
%#Vn?zr|~ 5.1.2光线经平行平板玻璃的折射
Hop$w 5.1.3平行平板玻璃的“等效空气层”概念
EMe6Z!k 5.2折射棱镜
$z+iB;x 5.3楔镜
AVR9G^ce_ 5.4平面反射镜与平面镜系统
3?vasL 5.4.1平面镜的成像特性
A2b
C5lA 5.4.2平面镜的旋转效应
:I5]|pt 5.4.3两面角镜的成像特性
d/G P.d 5.5反射棱镜
e_wz8]K)n 5.5.1反射棱镜的基本概念
xi=qap=S^9 5.5.2反射棱镜的视场角
eYurg6Ob~ 5.5.3平面反射系统的转像规律分析
X"W%(x`w 5.5.4反射棱镜的展开及其理论结构尺寸的计算
kQ$Q}3f 5.5.5棱镜的偏差
+_?;%PKkuF 5.6光学铰链
w49Wl>M 5.7矢量分析计算方法在平面镜系中的应用
|Mp_qg?g 5.7.1矢量形式的反射定律
_gY
so]S^B 5.7.2矢量形式的折射定律
&DFe+y~PR 5.7.3矢量绕定轴转动公式
j}chU'if 5.8平面反射系统中物像关系的矩阵表示方法
Tv0|e'^ 习题5
daaEN( 第6章眼睛与典型目视光学系统的工作原理
-0Q:0wU
6.1 眼睛
~$f+]7 6.1.1眼睛的构造和主要光学常数
'!!w|kd 6.1.2模型眼与简化眼
TD-d5P^Kek 6.1.3眼睛的主要特性
8kih81tx"U 6.2放大镜和显微镜系统的工作原理
?kew[oZ 6.2.1放大镜的工作原理
}}?L'Vby 6.2.2显微镜的工作原理
k3[
~I' 6.3 望远系统的工作原理
,LXuU8sB 6.3.1望远系统的工作原理与主要性质
Etj*3/n| 6.3.2望远系统的视角放大率
-pj&|<
h+9 6.3.3望远(镜)系统的基本类型
56*}}B$? 6.4 目视光学仪器的视度调节
Y$EqBN 6.5 理想光学系统的分辨率
y'Xg" 习题6
F]W'spF, 第7章光学系统中光束的限制
,SJB3if 7.1实际光学系统中的光阑及其作用
~\K+)(\SNp 7.2光学系统的孔径光阑、入射光瞳和出射光瞳
WZRrqrjq 7.3视场光阑、窗以及渐晕的概念
O@3EJkv 7.3.1视场光阑、入射窗和出射窗
K,' ]G&K 7.3.2渐晕
Nora< 7.4光阑设置的原则和几种典型系统光束限制的分析
BpCzmU 7.4.1光阑设置的原则
#
3uXgZi 7.4.2几种典型光学系统的光阑设置与光束限制
7I`e5\ u 7.5远心光路(焦阑光路)(米)
/yIkHb^c 7.5.1物方远心光路
q:-8W[_ 7.5.2像方远心光路
sRo%=7Z 7.6场镜
> K,Q`sS 7.7物空间在平面上成像的清晰深度——光学系统的景深
lMp)T** 7.7.1照相物镜的成像空间深度
pr/yDGia 7.7.2望远系统的成像空间深度
_p7c<$; 习题7
FgRlxz 第二篇光度学与色度学基础
B{QY-F~ 第8章光度学的基本概念与光学系统中光能损失的计算
v 4(!~S 8.1光能与光度学的基本概念
Te2XQU2,F 8.1.1立体角的概念与计算
%\[LM$f{z 8.1.2辐(射能)通量、光谱光视效率(视见函数)与光通量
npz*4\4 8.1.3发光强度
R3&W.?C
T 8.1.4(光)照度
G F,/<R # 8.1.5光出射度
hti)<#f 8.1.6(光)亮度
%|o4 U0c 8.1.7光度学各主要光度量名称、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zF(I#|Vo 8.2光学系统中光通量与光亮度的传递
F[115/ 8.2.1光束在均匀透明的同种介质中的传播
9<P1?Q 8.2.2光束在介质分界面折射、反射后,光亮度的变化规律
|>GtClL 8.3光学系统中光能损失的计算
_7]* 5Pxo 8.3.1光学系统中光能损失的分析与计算
NXDdU^w7B 8.3.2光学系统透过率的计算
sBq @W4 8.4像平面的照度
FbJlyWND 8.4.1轴上像点照度公式
W:b8m Xx 8.4.2轴外像点的照度公式
,S:LhgSP 8.5眼睛直接观察与通过仪器观察时像的主观亮度
a7nbGqsx 8.5.1眼睛直接观察物体时像的主观亮度
k%/Z.4vQG 8.5.2通过仪器观察时像的主观亮度
vz,l{0v 习题8
V;~W,o ! 第9章色度学基础
JpxJZJ 9.1颜色视觉与色度学的基本概念
(5;w^E9*n; 9.1.1人眼的颜色视觉特性
Wze\z
9.1.2颜色的分类与彩色的三特性
>Rjk d>K3 9.1.3颜色的混合与匹配
jUZ84Gm{ 9.2标准色度系统与色度计算
4iRcmsP 9.2.1CIE1931-RGB色度系统
&I:5<zK{ 9.2.2CIE1931标准色度系统
M2[;b+W9 9.2.3CIE1964补充标准色度系统
5sEq`P}5 9.2.4均匀色品图及均匀颜色空间
C*b!E: 9.2.5CIE标准施照体与标准
光源 )O"5dF1l 9.2.6CIE色度计算举例
|JSj<~1ki 第三篇典型应用光学系统
z(aei(U= 第10章
望远镜与望远系统外形尺寸计算
V3xC"maA@ 10.1望远镜中的转像系统
Qy*`s 10.1.1棱镜转像系统
W'-B)li 10.1.2透镜转像系统
*rK}Ai 10.2望远镜的变倍——可变放大率的望远镜
UOZ"#cQ 10.2.1间断变倍望远系统
GG5wiN*2S 10.2.2连续变倍望远系统
!BP/# 10.3望远系统的调焦方式内调焦望远镜
8U*}D~%! 10.3.1外调焦系统
|(*ReQ?= 10.3.2内调焦系统——内调焦望远镜
F# y5T3(P 10.4光学测距原理与系统
V?t^ J7{' 10.4.1单眼(合像)测距仪
tVvRT*>Wb 10.4.2双眼体视测距仪
1xar
L)) 10.5望远(镜)系统的光学性能与主要技术要求
/^G1wz2 10.5.1分辨率α
lDnF( 10.5.2视放大率г
weU'3nNN 10.5.3视场角2ω
/d&zE|! 10.5.4出瞳直径D′
^0R.'XL 10.5.5出瞳距离lZ′
z^T/kK3I 10.6望远系统的物镜和目镜
QnME|j\ 10.6.1望远物镜的光学特性和类型
Z[RE|l{ 10.6.2望远系统目镜的特点及常用类型
[,3o 10.7望远系统的外形尺寸计算
(2[tQ`~ 10.7.1光学系统外形尺寸计算的主要任务与内容
{k%*j 4 10.7.2望远系统的外形尺寸计算举例
A/|To!R 10.8 光学天文望远镜的发展与LAMOST的创新
DFQp<Eq]7 10.8.1光学天文望远镜的简要发展历程
Cz-eiPlq 10.8.2大天区面积多目标
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LAMOST)
h<f_Eoz-a 第11章显微镜
Waj6.PCFm 11.1概述
%# ?)+8"l 11.2显微镜光学系统的基本组成与光学连接尺寸
D kl4^} 11.2.1显微镜光学系统的基本组成
MxD,xpf 11.2.2显微镜的光学连接尺寸
-uIu-a] 11.3显微镜的光学特性与主要光学性能指标
}KEyJj3"DA 11.3.1显微镜的光束限制结构特点
d`5xd@p 11.3.2显微镜的视场光阑和视场
)gYsg 11.3.3显微镜的分辨率
g'ha7~w(p 11.3.4显微镜的放大倍率及适用放大倍率
T@GT=1E) 11.3.5显微镜的成像深度(景深)
c3W9" 11.4显微镜的物镜和目镜
[fiB!G]? 11.4.1显微物镜
V##=-KZ 11.4.2显微目镜
pwtB{6)VH{ 11.5显微镜的
照明系统(米)
@e8b'w3 11.5.1对照明系统的要求
RZ-=UIf 11.5.2主要的照明方式与照明系统
y[:\kI 第12章照相与投影系统
ON.C%-T- 12.1照相机的工作原理
9fj3q>Un, 12.2照相物镜的主要性能与基本类型
u9ObFm$7 12.2.1照相物镜的主要性能
}:<`L\8q\ 12.2.2照相物镜的基本类型
5ltEnvN 12.2.3变焦距照相物镜(*)
`U?"
{;j
{ 12.3 照相机的分类和基本结构
UmUw>+A 12.3.1照相机的分类
<ZcJC+k 12.3.2传统胶片式单反照相机的基本结构
}^U7NZn<" 12.3.3数码照相机的原理、主要性能
参数及特点
[-5%[ty9X 12.4放映投影系统的工作原理及其类别
D[32t0 12.5投影系统与投影物镜的主要光学性能参数
HX%lL}E 12.6微显示投影机(★)
X |zQZ<CO 第13章纤维光学与光纤传像系统
kH/u]+_ 13.1阶跃光纤的传光机理与主要性能参数
'APtY;x^{ 13.1.1阶跃光纤中光波传播规律分析——表面波机理
Fk=Sx<TX 13.1.2光在阶跃直圆柱光纤中的传播规律及主要性能参数
}Q&zYC]d 13.2阶跃多模光纤与单模光纤
44C"Pl
E
u 13.2.1阶跃多模光纤传输的模式与归一化波导常数V
GOrDDp 13.2.2单模光纤
sQUJ]h 13.3渐变折射率光纤的传光机理与自聚焦透镜的成像特性
<qJI]P 13.3.1非均匀介质中的光线理论——程函方程与光线微分方程
`G7LM55 13.3.2平方律分布的自聚焦光纤中的光线传播轨迹与规律分析
ntR@[)K 13.3.3自聚焦透镜的成像规律——近轴成像
H3\4&q 13.4无源光纤传像原理、器件与系统
sdN@ZP 13.4.1光纤传像束的传像机理与主要性能指标
HY-7{irR~ 13.4.2光纤传像系统(光纤望远系统,光纤内窥镜)
8T<LNC 第四篇 光学系统的像质评价与应用ZEMAX
cq:<,Ke 软件进行光学设计的基本方法
KZrg4TEVi 第14章光学系统的像质评价
(K9pr>le 14.1用几何像差表征光学系统像质的基本概念与方法
yvR3| 14.1.1轴上点的光束结构与像差
Q+@/.qJ 14.1.2轴外点的子午与弧矢光束结构与像差表示
O&BNhuW2 14.1.3垂轴几何像差
ykK21P,v 14.2几何点列图的像质评价方法
2E5n07, 14.3光学系统成像质量的波像差表示与瑞利判据
%87D(h!.I4 14.4基于点扩散函数的空域像质评价方法(中心点亮度)与斯特列尔准则
mV!Ia-k 14.5光学传递函数评价像质的基本概念
LX f r 14.6典型光学系统成像质量评价与指标
}_Y&kaM 14.6.1望远镜与显微镜成像质量评价
TQ`s&8"P 14.6.2照相系统与摄影物镜像质评价
<14,xYpE 14.7ZEMAX中的像质评价方法
%!DdjC&5* 第15章应用ZEMAX的光学自动设计原理与方法
>-8r|};+ 15.1光学自动设计基本概念
T:FaD V{ 15.1.1光学自动设计基本原理
(h{"/sR 15.1.2阻尼最小二乘法
P:D@5 15.1.3评价函数的构成与权因子
Rhi`4wo0$ 15.2ZEMAX评价函数
'O>p@BEK 15.2.1ZEMAX评价函数的构建
Yr!@p Hy 15.2.2ZEMAX评价函数中的操作符
#h=pU/R 15.2.3默认评价函数
qmmQHS 15.3常用几何像差控制在评价函数中的实现
L#h uTKX} 15.3.1ZEMAX中内建几何像差控制符与特点
78M%[7Cq<i 15.3.2评价函数中常用独立几何像差复合控制操作符的构建
{7d(B1[1 15.4利用ZEMAX像质优化与设计举例
VT ikLuH 15.4.1消色差双胶合望远镜物镜设计
up _Qv#`Q 15.4.2光路中有棱镜的望远物镜设计
r?9D/|` 15.4.3显微物镜设计
7QSrC/e 15.4.4目镜设计
Y @(izC&h 15.4.5变焦物镜设计
B1^9mV'O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