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
光学与
光学设计基础(第2版)》是一本涵盖应用光学成像基本理论、光度学与色度学基础、典型应用
光学系统以及光学系统像质评价与应用
ZEMAX软件进行光学设计基本方法等丰富内容的核心专业基础性教材与参考书。
@"[xX}xK; . e' vc
,1-n=eTQ ]F:5-[V# 平装:593页
<[9{Lg*D 品牌:高等教育出版社
35/)S@ 定价:59元
C^sHj5\( 优惠价格:41.3元
*$uj)*5, Er; @nOyD
R7xKVS_MP iC]=S} 目录
{<f_,Nlc 第一篇几何光学的基本概念与成像理论
# fvt:iE 第1章几何光学基本定律与成像基本概念
*`
}Rt 1.1几何光学的基本概念
Oy>u/g~ 1.1.1光波
g8<Ja (J 1.1.2光源(发光体,发光点)
0OJBC~?{\ 1.1.3波面
q}vz]L&o 1.1.4光线
gJYB)LjH" 1.1.5光束
>l|ao&z>bm 1.2光的传播规律——几何光学的基本定律
kjWY{7b! 1.2.1光的直线传播定律
j. 1@{H 1.2.2光的独立传播定律
bB01aiUw@l 1.2.3反射定律与折射定律
0 t. '?= 1.2.4折射率
:G+8%pUX] 1.2.5反射光与折射光的能量分布
i"eUacBz/- 1.2.6全反射(完全内反射)及其应用
MXy~kb& 1.2.7光路的可逆原理
y7[D9ZvZ 1.2.8光线在折射率连续变化的非均匀介质中的传播规律
:by EXe;3 1.3费马原理
mj\]oWS7d 1.4马吕斯定律
Hggp*(AQK 1.5光学系统及成像的基本概念
U&DD+4+28: 1.5.1光学系统的基本概念
#SNwSx& 1.5.2成像的基本概念
ruMS5OqM 习题1
u=epnz:< 思考题1
5X2&hG* 第2章共轴球面系统的成像理论
U
Ke!zI 2.1子午面内实际光线经共轴球面系统折射的光路计算公式
v;=F$3 2.1.1符号规则
zoFCHsr 2.1.2实际光线经(单折射)球面折射的光路计算公式
E1p?v! 2.1.3实际光线经共轴球面系统的光路计算公式
+&t`"lRl& 2.1.4轴上单色物点经单折射球面成像性质的分析
GEJEhwO;H 2.2单折射球面的近轴光路计算公式与近轴成像规律
>lZ9Y{Y4v 2.2.1单个折射球面的近轴光路计算公式
@9yY`\"ed 2.2.2单折射球面的近轴成像规律
p#['CqP8 2.3 共轴球面系统的近轴像面位置与放大率的计算
Bismd21F6= 2.3.1共轴球面系统近轴区的转面过渡公式组
zT;F4_p3G- 2.3.2共轴球面系统近轴像面位置的计算
p[kEFE,% 2.3.3共轴球面系统近轴区的拉—赫不变式与放大率计算
Q>`|{m 2.4球面反射镜的成像规律
UZsn14xSA 2.4.1球面反射镜的物像位置关系式
85$W\d 2.4.2球面反射镜的成像放大率与拉—赫不变式
9~AAdD 2.4.3球面反射镜的应用
.<GU2&;! 习题2
)`u)#@x 思考题2
?OW! zE: 第3章理想光学系统的成像理论
Z_Tu*
F 3.1理想光学系统与“共线成像”的基本概念
7#\\Ava$T 3.2共轴理想光学系统的基点、基面与焦距
K x7'm1 3.2.1主面和主点
tvh)N{j 3.2.2焦点和焦面
?V3kIb 3.2.3焦距
*{}Y
: 3.2.4节点、节面
Fu@2gd 3.3理想光学系统物像间的解析关系
Qw&It 3.3.1决定光学系统物像共轭点位置的基本公式
IF"-{@ 3.3.2理想光学系统拉一赫不变式与系统物方、像方的焦距比
FQc8j:' 3.3.3理想光学系统的诸放大率及其相互关系
B?;!j)FUtt 3.3.4光束的会聚度与光学系统的光焦度、屈光度
:?LUv:G 3.4理想光学系统的图解求像方法
vjfV??XSU 3.4.1 光线描迹图解法
V/
a!&_"" 3.4.2直角坐标图解法
LV$@J 3.5理想光学系统的物像关系特性曲线
6xLLIby, 3.5.1物像位置共轭特性曲线
I/F3%'O 3.5.2放大率特性曲线
cr;\;Ta_!W 3.6光学系统的基本类型
RtE2%d$JT 3.6.1焦距f和f′具有相反符号的系统——第一型系统
&f2'cR 3.6.2焦距f和f′具有相同符号的系统——第二型系统
Re`'dde= 3.7理想光学系统的组合
mW_B|dM" 3.8透镜
)FF3|dZ";K 3.8.1单折射球面的基点、基面位置与焦距
X-xN<S q 3.8.2透镜(厚
透镜)的基点位置与焦距计算公式
/hx|KC&:e 3.8.3薄透镜与薄透镜组
]yvHb)X 3.9理想光学系统共轴多光组复合的实用方法
,!m][ 3.9.1正切计算法
6jdNQC$#B 3.9.2截距计算法
BQ We8D 3.10实际光学系统基点位置和焦距的计算
]!v:xjzT 3.10.1求像方基点位置与焦距——正向光路计算
t%xD epFQ 3.10.2求物方基点位置与焦距——反向光路计算
rD7L==Ld 习题3
ynWF Y<VX 思考题3
82mKI+9&" 第4章矩阵方法在近轴光学中的应用
WH@CH4WM 4.1共轴球面系统的作用矩阵
(T0%oina 4.1.1折射矩阵
9Z KB, 4.1.2传递矩阵
s]tBd!~ 4.1.3共轴球面系统的作用矩阵
-Fl;;jeX 4.2共轴球面系统的物像关系矩阵
nhbCk6Y5LZ 4.3矩阵方法在薄透镜系统中的应用
W7k0!Grrl 习题4
-!p +^wC 第5章平面元件与棱镜系统
^e<"`e 5.1平面折射与平行平板玻璃的成像性质
7U:-zfq 5.1.1光线经过平面的折射
z2EZ0vZ 5.1.2光线经平行平板玻璃的折射
y;M}I8W[ 5.1.3平行平板玻璃的“等效空气层”概念
>4c7r~\k 5.2折射棱镜
nDt1oM
H 5.3楔镜
YPq4VX, 5.4平面反射镜与平面镜系统
9KqN . 5.4.1平面镜的成像特性
3bCb_Y
5.4.2平面镜的旋转效应
m1](f[$ 5.4.3两面角镜的成像特性
{C% #r@6 5.5反射棱镜
=th(Hdk17 5.5.1反射棱镜的基本概念
J\WUBt-M 5.5.2反射棱镜的视场角
A,P_| 5.5.3平面反射系统的转像规律分析
6}Iu~|5 5.5.4反射棱镜的展开及其理论结构尺寸的计算
I UMt^z 5.5.5棱镜的偏差
c^4^z"Mo` 5.6光学铰链
r)9&'m .: 5.7矢量分析计算方法在平面镜系中的应用
+{qX, 5.7.1矢量形式的反射定律
,3m]jp' 5.7.2矢量形式的折射定律
__F?iRrCM 5.7.3矢量绕定轴转动公式
1$Jria5n 5.8平面反射系统中物像关系的矩阵表示方法
X^2Txm d 习题5
`oDs]90 第6章眼睛与典型目视光学系统的工作原理
/b$0).fj@, 6.1 眼睛
~v
/N G 6.1.1眼睛的构造和主要光学常数
#_A <C+[ 6.1.2模型眼与简化眼
D8w:c6b 6.1.3眼睛的主要特性
6m=FWw3y 6.2放大镜和显微镜系统的工作原理
{*X8!P7C 6.2.1放大镜的工作原理
c
h_1- 6.2.2显微镜的工作原理
GzC=xXON 6.3 望远系统的工作原理
zF%'~S0{ 6.3.1望远系统的工作原理与主要性质
DE0gd
ux8 6.3.2望远系统的视角放大率
~If{`zWoC 6.3.3望远(镜)系统的基本类型
%lr<; 6.4 目视光学仪器的视度调节
BW`)q/ 6.5 理想光学系统的分辨率
vP_V%5~yN 习题6
J?Ed^B- 第7章光学系统中光束的限制
Sxj _gn 7.1实际光学系统中的光阑及其作用
rO_|_nV[ 7.2光学系统的孔径光阑、入射光瞳和出射光瞳
IjK 7.3视场光阑、窗以及渐晕的概念
|Lq -vs? 7.3.1视场光阑、入射窗和出射窗
#6jdv|fu 7.3.2渐晕
BIFuQ?j3 7.4光阑设置的原则和几种典型系统光束限制的分析
wR x5` @ 7.4.1光阑设置的原则
?r`UBR+[ 7.4.2几种典型光学系统的光阑设置与光束限制
^m3[mY [a 7.5远心光路(焦阑光路)(米)
Tb2Tb2C 7.5.1物方远心光路
Eyv|~D 7.5.2像方远心光路
34@f(^d+^ 7.6场镜
%LL*V| 7.7物空间在平面上成像的清晰深度——光学系统的景深
m((A 7.7.1照相物镜的成像空间深度
8-A *Jc 7.7.2望远系统的成像空间深度
ndsu}:my 习题7
rvdhfM!-A 第二篇光度学与色度学基础
k:+Bex$g 第8章光度学的基本概念与光学系统中光能损失的计算
C*S%aR 8.1光能与光度学的基本概念
Ws+Zmpk% 8.1.1立体角的概念与计算
K*ZH<@o4 8.1.2辐(射能)通量、光谱光视效率(视见函数)与光通量
BUuU#e5 8.1.3发光强度
w&M)ws;$ 8.1.4(光)照度
WWO@ULGY 8.1.5光出射度
SO}$96 8.1.6(光)亮度
WFOO6
kMz 8.1.7光度学各主要光度量名称、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WOb&h 8.2光学系统中光通量与光亮度的传递
Ww{|:>j 8.2.1光束在均匀透明的同种介质中的传播
k 5<[N2D|! 8.2.2光束在介质分界面折射、反射后,光亮度的变化规律
Fu
K(SP3 8.3光学系统中光能损失的计算
p|W <xFk 8.3.1光学系统中光能损失的分析与计算
j3!]wolY 8.3.2光学系统透过率的计算
*ybwlLg 8.4像平面的照度
+2}aCoL\ 8.4.1轴上像点照度公式
Tl.%7) 8.4.2轴外像点的照度公式
)$#
Ku2X 8.5眼睛直接观察与通过仪器观察时像的主观亮度
X(b"b:j' 8.5.1眼睛直接观察物体时像的主观亮度
W|go*+`W% 8.5.2通过仪器观察时像的主观亮度
4_#yl9+ 习题8
v{R:F 第9章色度学基础
\Ty%E< 9.1颜色视觉与色度学的基本概念
P]Hcg|& 9.1.1人眼的颜色视觉特性
~MvLrg"i 9.1.2颜色的分类与彩色的三特性
?\HXYCi0r 9.1.3颜色的混合与匹配
gFsnL*L0 9.2标准色度系统与色度计算
Vd8BQB,Q 9.2.1CIE1931-RGB色度系统
dMA"% R 9.2.2CIE1931标准色度系统
%cDTy]ILu 9.2.3CIE1964补充标准色度系统
=Yxu {]G 9.2.4均匀色品图及均匀颜色空间
*mqoyOa 9.2.5CIE标准施照体与标准
光源 .js@F/Hp 9.2.6CIE色度计算举例
wYf9&}k\4 第三篇典型应用光学系统
YWfw%p?n" 第10章
望远镜与望远系统外形尺寸计算
IZ2c<B5& 10.1望远镜中的转像系统
Lv;R8^n 10.1.1棱镜转像系统
y6[^I'kz 10.1.2透镜转像系统
)8H5ovj. 10.2望远镜的变倍——可变放大率的望远镜
G(alM=q 10.2.1间断变倍望远系统
K%Sy~6iD& 10.2.2连续变倍望远系统
(5l5@MN 10.3望远系统的调焦方式内调焦望远镜
. Q#X'j 10.3.1外调焦系统
u1?1x 10.3.2内调焦系统——内调焦望远镜
[*-DtbEk 10.4光学测距原理与系统
^JDiI7 10.4.1单眼(合像)测距仪
Ax#$z 10.4.2双眼体视测距仪
&{s`=IeN 10.5望远(镜)系统的光学性能与主要技术要求
0n<t/74 10.5.1分辨率α
oQrkd: 10.5.2视放大率г
F5CV<-jB 10.5.3视场角2ω
htn "rY( 10.5.4出瞳直径D′
G/F0)M 10.5.5出瞳距离lZ′
6%mFiX 10.6望远系统的物镜和目镜
t~xp&LQiY 10.6.1望远物镜的光学特性和类型
yDt3)fP# 10.6.2望远系统目镜的特点及常用类型
[Z3B~c 10.7望远系统的外形尺寸计算
zc QFIP 10.7.1光学系统外形尺寸计算的主要任务与内容
\O"EK~x}/ 10.7.2望远系统的外形尺寸计算举例
4{d`-reHg 10.8 光学天文望远镜的发展与LAMOST的创新
B}=
WxG|) 10.8.1光学天文望远镜的简要发展历程
H3=U|wr| 10.8.2大天区面积多目标
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LAMOST)
|%F[.9Dp 第11章显微镜
t83n` LC 11.1概述
{+V1>6 11.2显微镜光学系统的基本组成与光学连接尺寸
3pSkk 11.2.1显微镜光学系统的基本组成
e1e2Wk 11.2.2显微镜的光学连接尺寸
x(e=@/qp 11.3显微镜的光学特性与主要光学性能指标
R@=Bk(h 11.3.1显微镜的光束限制结构特点
*$ZLu jy7 11.3.2显微镜的视场光阑和视场
L0_qHLY 11.3.3显微镜的分辨率
1D
/{Y 11.3.4显微镜的放大倍率及适用放大倍率
qg;[~JZYKi 11.3.5显微镜的成像深度(景深)
#ii,GN~N 11.4显微镜的物镜和目镜
qb+vptg@I 11.4.1显微物镜
Nz+Jf57t 11.4.2显微目镜
I'URPj:t 11.5显微镜的
照明系统(米)
7o$4ov;T 11.5.1对照明系统的要求
,UFr??ZKm
11.5.2主要的照明方式与照明系统
pN+lC[C 第12章照相与投影系统
@_&@M~ u 12.1照相机的工作原理
y//yLrs; 12.2照相物镜的主要性能与基本类型
D`=hP(y^ 12.2.1照相物镜的主要性能
Ybr&z7# 2 12.2.2照相物镜的基本类型
,!"\L~6 12.2.3变焦距照相物镜(*)
;c5Q" 12.3 照相机的分类和基本结构
Z3K~C_0Cnu 12.3.1照相机的分类
e[t+pnRh 12.3.2传统胶片式单反照相机的基本结构
b469 12.3.3数码照相机的原理、主要性能
参数及特点
lNSB "S 12.4放映投影系统的工作原理及其类别
hJ0)"OA5 12.5投影系统与投影物镜的主要光学性能参数
U?u0|Y+ 12.6微显示投影机(★)
\lVX~r4 第13章纤维光学与光纤传像系统
M[ea!an 13.1阶跃光纤的传光机理与主要性能参数
u$c)B<.UR 13.1.1阶跃光纤中光波传播规律分析——表面波机理
t:m2[U_} 13.1.2光在阶跃直圆柱光纤中的传播规律及主要性能参数
utq*<,^ 13.2阶跃多模光纤与单模光纤
z.f~wAT@< 13.2.1阶跃多模光纤传输的模式与归一化波导常数V
xF*C0B;QL 13.2.2单模光纤
$x&\9CRM 13.3渐变折射率光纤的传光机理与自聚焦透镜的成像特性
g->cgExj 13.3.1非均匀介质中的光线理论——程函方程与光线微分方程
5b_[f( 13.3.2平方律分布的自聚焦光纤中的光线传播轨迹与规律分析
F`9;s@V* 13.3.3自聚焦透镜的成像规律——近轴成像
Dm':D 13.4无源光纤传像原理、器件与系统
n/_cJD\ 13.4.1光纤传像束的传像机理与主要性能指标
v%|()Z0 13.4.2光纤传像系统(光纤望远系统,光纤内窥镜)
yQ>
*F 第四篇 光学系统的像质评价与应用ZEMAX
T,h,)|:I^ 软件进行光学设计的基本方法
n237%LH[ 第14章光学系统的像质评价
N
3)OH6w" 14.1用几何像差表征光学系统像质的基本概念与方法
#NM.g 14.1.1轴上点的光束结构与像差
RltG/ZI 14.1.2轴外点的子午与弧矢光束结构与像差表示
]9?_m@Ihx 14.1.3垂轴几何像差
fL7ym,? 14.2几何点列图的像质评价方法
!m"(SJn" 14.3光学系统成像质量的波像差表示与瑞利判据
jP6;~[rl 14.4基于点扩散函数的空域像质评价方法(中心点亮度)与斯特列尔准则
}SHF 14.5光学传递函数评价像质的基本概念
/i+8b(x 14.6典型光学系统成像质量评价与指标
rIz"_r 14.6.1望远镜与显微镜成像质量评价
Qc2_B\K^ 14.6.2照相系统与摄影物镜像质评价
z<~gv" 14.7ZEMAX中的像质评价方法
?U]/4] 第15章应用ZEMAX的光学自动设计原理与方法
Do}mCv 15.1光学自动设计基本概念
y
1fl=i 15.1.1光学自动设计基本原理
T!o 4k 15.1.2阻尼最小二乘法
q2}<n'o+ 15.1.3评价函数的构成与权因子
Qci<cVgP 15.2ZEMAX评价函数
Fkas*79 15.2.1ZEMAX评价函数的构建
K,YKU?z6 15.2.2ZEMAX评价函数中的操作符
C !81Km5 15.2.3默认评价函数
Pg%OFhA 15.3常用几何像差控制在评价函数中的实现
8Z>ZjNG 15.3.1ZEMAX中内建几何像差控制符与特点
H"8+[.xBh 15.3.2评价函数中常用独立几何像差复合控制操作符的构建
4.bL>Y>c 15.4利用ZEMAX像质优化与设计举例
Y418k 15.4.1消色差双胶合望远镜物镜设计
=)C}u6 15.4.2光路中有棱镜的望远物镜设计
(6p5Fo 15.4.3显微物镜设计
>lqWni 15.4.4目镜设计
-\@&^e 15.4.5变焦物镜设计
xz YvD{>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