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
光学与
光学设计基础(第2版)》是一本涵盖应用光学成像基本理论、光度学与色度学基础、典型应用
光学系统以及光学系统像质评价与应用
ZEMAX软件进行光学设计基本方法等丰富内容的核心专业基础性教材与参考书。
=<PEvIn hP.Km%C)0n
\JR^uJ{Y [742s]j 平装:593页
[lSQMoi3 品牌:高等教育出版社
%;u"2L0@ 定价:59元
] `q]n 优惠价格:41.3元
{' 0#<Z bd}[X'4d
Pe\Obd8d $~1mKx]] 目录
!kb:g]X 第一篇几何光学的基本概念与成像理论
XHJ`C\xR 第1章几何光学基本定律与成像基本概念
Tjv'S
< 1.1几何光学的基本概念
E>5p7=Or;" 1.1.1光波
-L6CEe 1.1.2光源(发光体,发光点)
>O
rIY 1.1.3波面
1/;E8{ 1.1.4光线
:06.b:_ 1.1.5光束
zv/dj04> 1.2光的传播规律——几何光学的基本定律
a(?)r[= 1.2.1光的直线传播定律
uH'? Ikx" 1.2.2光的独立传播定律
~G=E
Q]a 1.2.3反射定律与折射定律
o%;ly 1.2.4折射率
T"X]@9g^- 1.2.5反射光与折射光的能量分布
LCj3{>{/= 1.2.6全反射(完全内反射)及其应用
kkb+qo 1.2.7光路的可逆原理
(4ZO[Ae 1.2.8光线在折射率连续变化的非均匀介质中的传播规律
ae@!M 1.3费马原理
{n|Uf 5 1.4马吕斯定律
&&LB0vH!J 1.5光学系统及成像的基本概念
='qVwM[' 1.5.1光学系统的基本概念
I
2OQ 1.5.2成像的基本概念
'
i5KRFy- 习题1
4<E <sD 思考题1
2.MUQ;OX 第2章共轴球面系统的成像理论
-}!mi V 2.1子午面内实际光线经共轴球面系统折射的光路计算公式
52#6uBe 2.1.1符号规则
<,/7:n 2.1.2实际光线经(单折射)球面折射的光路计算公式
cjg~?R 2.1.3实际光线经共轴球面系统的光路计算公式
4J(-~ 2.1.4轴上单色物点经单折射球面成像性质的分析
BV7P_!vt 2.2单折射球面的近轴光路计算公式与近轴成像规律
, .;0xyc 2.2.1单个折射球面的近轴光路计算公式
s7:H 2.2.2单折射球面的近轴成像规律
.o C!~' 2.3 共轴球面系统的近轴像面位置与放大率的计算
k%O3\q 2.3.1共轴球面系统近轴区的转面过渡公式组
a:HN#P)12 2.3.2共轴球面系统近轴像面位置的计算
ZPb30M0 2.3.3共轴球面系统近轴区的拉—赫不变式与放大率计算
}KIS_krs 2.4球面反射镜的成像规律
vp!F6ZwO 2.4.1球面反射镜的物像位置关系式
Tl[*(|/C 2.4.2球面反射镜的成像放大率与拉—赫不变式
8{i}^.p 2.4.3球面反射镜的应用
4~FRE)8 习题2
0pEM0M 思考题2
55$';gh,9 第3章理想光学系统的成像理论
d-tg^Ot#
3.1理想光学系统与“共线成像”的基本概念
S|LY U!IWZ 3.2共轴理想光学系统的基点、基面与焦距
1t?OD_d!8 3.2.1主面和主点
whHuV*K} 3.2.2焦点和焦面
F?H=2mzKbz 3.2.3焦距
>C6S2ISSz 3.2.4节点、节面
9Sd?,z 3.3理想光学系统物像间的解析关系
<? !' 3.3.1决定光学系统物像共轭点位置的基本公式
Q#qfuwz 3.3.2理想光学系统拉一赫不变式与系统物方、像方的焦距比
yOKzw~;0% 3.3.3理想光学系统的诸放大率及其相互关系
[v*q%Mi_ 3.3.4光束的会聚度与光学系统的光焦度、屈光度
C3f\E: D) 3.4理想光学系统的图解求像方法
m0v.[61 3.4.1 光线描迹图解法
6g"h}p\{S 3.4.2直角坐标图解法
NqOX);'L0 3.5理想光学系统的物像关系特性曲线
!yrh50tD 3.5.1物像位置共轭特性曲线
a`f@&A`z 3.5.2放大率特性曲线
dlCYdwP 3.6光学系统的基本类型
v;;3 K*c> 3.6.1焦距f和f′具有相反符号的系统——第一型系统
2;
,8 u 3.6.2焦距f和f′具有相同符号的系统——第二型系统
J!5b~8`v 3.7理想光学系统的组合
_<sN54 3.8透镜
o}/|"(K 3.8.1单折射球面的基点、基面位置与焦距
DQXcf*R 3.8.2透镜(厚
透镜)的基点位置与焦距计算公式
.f-=gZ* * 3.8.3薄透镜与薄透镜组
#Mk:4 3.9理想光学系统共轴多光组复合的实用方法
v3M$UiN,: 3.9.1正切计算法
{GnZ@Q:F 3.9.2截距计算法
g9VY{[V 3.10实际光学系统基点位置和焦距的计算
=MJB: 3.10.1求像方基点位置与焦距——正向光路计算
(g X8iKl 3.10.2求物方基点位置与焦距——反向光路计算
NjEi.]L*fX 习题3
ug ;Xoh5w 思考题3
\6?a 第4章矩阵方法在近轴光学中的应用
{R@V 4.1共轴球面系统的作用矩阵
Z/?{{}H+ 4.1.1折射矩阵
*kqC^2t 4.1.2传递矩阵
Gvh"3|u?z 4.1.3共轴球面系统的作用矩阵
+BL4 6Bq 4.2共轴球面系统的物像关系矩阵
=dKjTBR S' 4.3矩阵方法在薄透镜系统中的应用
<Ohi+a%6 习题4
0!lWxS0#= 第5章平面元件与棱镜系统
Is}kCf 5.1平面折射与平行平板玻璃的成像性质
`m<O!I"A 5.1.1光线经过平面的折射
76<mP*5 5.1.2光线经平行平板玻璃的折射
sr&W+4T 5.1.3平行平板玻璃的“等效空气层”概念
81s
}4 5.2折射棱镜
!\BZ_guz 5.3楔镜
=_|G q| 5.4平面反射镜与平面镜系统
oU\7%gQ 5.4.1平面镜的成像特性
$;q
}jvo 5.4.2平面镜的旋转效应
6V JudNA 5.4.3两面角镜的成像特性
w 0= 5.5反射棱镜
ycc G>%>r 5.5.1反射棱镜的基本概念
^ `Ozw^~ 5.5.2反射棱镜的视场角
^&1O:G*" 5.5.3平面反射系统的转像规律分析
z_ycH%p 5.5.4反射棱镜的展开及其理论结构尺寸的计算
\2a;z<( 5.5.5棱镜的偏差
f?k0(rl 5.6光学铰链
LPJ7V`!k 5.7矢量分析计算方法在平面镜系中的应用
[tfB*m5 5.7.1矢量形式的反射定律
-#;xfJE 5.7.2矢量形式的折射定律
c6 mS 5.7.3矢量绕定轴转动公式
AK&>3D 5.8平面反射系统中物像关系的矩阵表示方法
V27RK-.N! 习题5
U[?_|=~7 第6章眼睛与典型目视光学系统的工作原理
N2A6C$s 6.1 眼睛
si6CWsb_ f 6.1.1眼睛的构造和主要光学常数
QE[<Y3M 6.1.2模型眼与简化眼
`<se&IZE 6.1.3眼睛的主要特性
)< G(C,!,. 6.2放大镜和显微镜系统的工作原理
}5oI` 9VT 6.2.1放大镜的工作原理
QWfSm^
t 6.2.2显微镜的工作原理
|3,WiK=' 6.3 望远系统的工作原理
pIcg+~ 6.3.1望远系统的工作原理与主要性质
{E Ay~lo 6.3.2望远系统的视角放大率
7mMGH( 6.3.3望远(镜)系统的基本类型
&Z]}rn 6.4 目视光学仪器的视度调节
P%e7c, 6.5 理想光学系统的分辨率
'_.qhsS 习题6
s~ 8g 第7章光学系统中光束的限制
mXyP;k 7.1实际光学系统中的光阑及其作用
oHx:["F 7.2光学系统的孔径光阑、入射光瞳和出射光瞳
g_syGQ\ 7.3视场光阑、窗以及渐晕的概念
;HXk'xN 7.3.1视场光阑、入射窗和出射窗
Ei @ 7.3.2渐晕
j%nN*ms 7.4光阑设置的原则和几种典型系统光束限制的分析
ZJBb%d1; 7.4.1光阑设置的原则
^)>( <6 7.4.2几种典型光学系统的光阑设置与光束限制
66eJp-5e8 7.5远心光路(焦阑光路)(米)
t7F0[E'=5\ 7.5.1物方远心光路
!X-\;3kC0 7.5.2像方远心光路
pPRX#3 7.6场镜
Q+
V<& 7.7物空间在平面上成像的清晰深度——光学系统的景深
v~L\[&|_ 7.7.1照相物镜的成像空间深度
JnBc@qnP6 7.7.2望远系统的成像空间深度
{HEWU<5 习题7
AtCT 第二篇光度学与色度学基础
^w1+b;) 第8章光度学的基本概念与光学系统中光能损失的计算
f't.?M 8.1光能与光度学的基本概念
o( zez 8.1.1立体角的概念与计算
`X@\Zv=} 8.1.2辐(射能)通量、光谱光视效率(视见函数)与光通量
,6g{-r-2 8.1.3发光强度
St%x\[D 8.1.4(光)照度
X|hYZR 8.1.5光出射度
rueaP 8.1.6(光)亮度
)Ac,F6w 8.1.7光度学各主要光度量名称、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iiq
`:G
8.2光学系统中光通量与光亮度的传递
`Uz.9_6 8.2.1光束在均匀透明的同种介质中的传播
*Sj)9mp 8.2.2光束在介质分界面折射、反射后,光亮度的变化规律
06.%9R{ 8.3光学系统中光能损失的计算
[y`Gp# 8.3.1光学系统中光能损失的分析与计算
6P
_+:Mf 8.3.2光学系统透过率的计算
X.4WVI 8.4像平面的照度
_j, Tc*T 8.4.1轴上像点照度公式
~q566k!Ll! 8.4.2轴外像点的照度公式
Pt5 wm\ 8.5眼睛直接观察与通过仪器观察时像的主观亮度
a^J(TW/ 8.5.1眼睛直接观察物体时像的主观亮度
l.pxDMY 8.5.2通过仪器观察时像的主观亮度
5 [~HL_u;, 习题8
j
"<?9/r 第9章色度学基础
Vp]7n!g4l 9.1颜色视觉与色度学的基本概念
!ZUUn*e{5 9.1.1人眼的颜色视觉特性
^aAs=KditO 9.1.2颜色的分类与彩色的三特性
n>.@@ 9.1.3颜色的混合与匹配
ek]JzD~w$ 9.2标准色度系统与色度计算
Gpxp8[ { 9.2.1CIE1931-RGB色度系统
,V9qiu=m
9.2.2CIE1931标准色度系统
Lbz/M_G 9.2.3CIE1964补充标准色度系统
S,:!H@~B 9.2.4均匀色品图及均匀颜色空间
EX{%CPp7} 9.2.5CIE标准施照体与标准
光源 H I|a88
9.2.6CIE色度计算举例
qWr=Oiu 第三篇典型应用光学系统
qLLrR,: 第10章
望远镜与望远系统外形尺寸计算
im&N&A 10.1望远镜中的转像系统
md{nHX& 10.1.1棱镜转像系统
ZXQ5fBx 10.1.2透镜转像系统
3'.3RKV 10.2望远镜的变倍——可变放大率的望远镜
rogy`mh\r2 10.2.1间断变倍望远系统
Lf%3-P 10.2.2连续变倍望远系统
@~hy'6/ 10.3望远系统的调焦方式内调焦望远镜
m=9b/Nr4 10.3.1外调焦系统
Q.B)?w m 10.3.2内调焦系统——内调焦望远镜
;?HP/dZLz 10.4光学测距原理与系统
|k6+-
1~_ 10.4.1单眼(合像)测距仪
Z]b;%:>= 10.4.2双眼体视测距仪
QoxYzln 10.5望远(镜)系统的光学性能与主要技术要求
9~~NxWY%x 10.5.1分辨率α
fu\j 10.5.2视放大率г
7(o`>7x* 10.5.3视场角2ω
m^L !_~ 10.5.4出瞳直径D′
)KFxtM- 10.5.5出瞳距离lZ′
Ne<S_u2nT 10.6望远系统的物镜和目镜
y$7Ys:R~ 10.6.1望远物镜的光学特性和类型
>A{Dpsi\ 10.6.2望远系统目镜的特点及常用类型
UeFJ5n'x: 10.7望远系统的外形尺寸计算
^?Xs!kJP 10.7.1光学系统外形尺寸计算的主要任务与内容
[G8EX3 10.7.2望远系统的外形尺寸计算举例
Rf4K Rhi 10.8 光学天文望远镜的发展与LAMOST的创新
H3$py|}lL 10.8.1光学天文望远镜的简要发展历程
Tfh2> 10.8.2大天区面积多目标
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LAMOST)
E}9wzPs 第11章显微镜
hGD@v{/ 11.1概述
{c)\}s(}F 11.2显微镜光学系统的基本组成与光学连接尺寸
}d}sC\>U 11.2.1显微镜光学系统的基本组成
9oc_*V0< 11.2.2显微镜的光学连接尺寸
eV}" L:bgJ 11.3显微镜的光学特性与主要光学性能指标
\l(J6Tu 11.3.1显微镜的光束限制结构特点
m BvO<?ec 11.3.2显微镜的视场光阑和视场
Ci-Ze j 11.3.3显微镜的分辨率
tm5{h{AM 11.3.4显微镜的放大倍率及适用放大倍率
)lLeL#]FLO 11.3.5显微镜的成像深度(景深)
fmK~? 11.4显微镜的物镜和目镜
~-vCY 11.4.1显微物镜
F&!vtlV) 11.4.2显微目镜
cy@Ri# 11.5显微镜的
照明系统(米)
sTP\} 11.5.1对照明系统的要求
t!3s@ 11.5.2主要的照明方式与照明系统
`oNJ=,p 第12章照相与投影系统
B0|W 12.1照相机的工作原理
r}qDvC D 12.2照相物镜的主要性能与基本类型
RdD>&D$I 12.2.1照相物镜的主要性能
4r4 #u'Om 12.2.2照相物镜的基本类型
!D['}% 12.2.3变焦距照相物镜(*)
B /uaRi% 12.3 照相机的分类和基本结构
BhDg\oxZ 12.3.1照相机的分类
&G_#=t& 12.3.2传统胶片式单反照相机的基本结构
A{;"e^a-^l 12.3.3数码照相机的原理、主要性能
参数及特点
.g}N@ 12.4放映投影系统的工作原理及其类别
M7?ktK9`ma 12.5投影系统与投影物镜的主要光学性能参数
cdkEK 12.6微显示投影机(★)
yq|yGf(4& 第13章纤维光学与光纤传像系统
gk| %
4. 13.1阶跃光纤的传光机理与主要性能参数
>m lQ@Z_O 13.1.1阶跃光纤中光波传播规律分析——表面波机理
|oU I2<" 13.1.2光在阶跃直圆柱光纤中的传播规律及主要性能参数
OR6vA5J
13.2阶跃多模光纤与单模光纤
AJ6l#j- 13.2.1阶跃多模光纤传输的模式与归一化波导常数V
rM.Pc?Z 13.2.2单模光纤
xz0t8`NoN 13.3渐变折射率光纤的传光机理与自聚焦透镜的成像特性
2iM}YCV 13.3.1非均匀介质中的光线理论——程函方程与光线微分方程
J:W+'x`@ 13.3.2平方律分布的自聚焦光纤中的光线传播轨迹与规律分析
n*$g1 HG6 13.3.3自聚焦透镜的成像规律——近轴成像
.n8O 3V 13.4无源光纤传像原理、器件与系统
%ZD]qaU0 13.4.1光纤传像束的传像机理与主要性能指标
mvH8hvD9 13.4.2光纤传像系统(光纤望远系统,光纤内窥镜)
Pa0W|q#?X 第四篇 光学系统的像质评价与应用ZEMAX
!0hyp |F:> 软件进行光学设计的基本方法
c&wg`1{Hal 第14章光学系统的像质评价
^G`6Zg;
14.1用几何像差表征光学系统像质的基本概念与方法
}*rS g . 14.1.1轴上点的光束结构与像差
A^M]vk%dg 14.1.2轴外点的子午与弧矢光束结构与像差表示
|dEPy-Xe 14.1.3垂轴几何像差
67&IaDts 14.2几何点列图的像质评价方法
_+9i 14.3光学系统成像质量的波像差表示与瑞利判据
&'i_A%V 14.4基于点扩散函数的空域像质评价方法(中心点亮度)与斯特列尔准则
MzUKp" 14.5光学传递函数评价像质的基本概念
;b65s9n^b 14.6典型光学系统成像质量评价与指标
Nb:j]U 14.6.1望远镜与显微镜成像质量评价
b-8@_@f|g 14.6.2照相系统与摄影物镜像质评价
\(
V1-, 14.7ZEMAX中的像质评价方法
Dks n 第15章应用ZEMAX的光学自动设计原理与方法
\?t8[N\_[( 15.1光学自动设计基本概念
?bM%#x{e 15.1.1光学自动设计基本原理
T8\@CV! 15.1.2阻尼最小二乘法
l (rm0_ 15.1.3评价函数的构成与权因子
LE{@J0r#n 15.2ZEMAX评价函数
8tSY|ME 15.2.1ZEMAX评价函数的构建
kJ"rRsK 15.2.2ZEMAX评价函数中的操作符
p@~Y[a = 15.2.3默认评价函数
g7?[}?]3"p 15.3常用几何像差控制在评价函数中的实现
N KgEs 15.3.1ZEMAX中内建几何像差控制符与特点
\y?*} L 15.3.2评价函数中常用独立几何像差复合控制操作符的构建
]T/%Bau 15.4利用ZEMAX像质优化与设计举例
XdDQ$'*X 15.4.1消色差双胶合望远镜物镜设计
Zs/-/C| 15.4.2光路中有棱镜的望远物镜设计
N[O .p]8 15.4.3显微物镜设计
aWimg6q 15.4.4目镜设计
X\!q8KEpR& 15.4.5变焦物镜设计
Pq<43:*?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