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
光学与
光学设计基础(第2版)》是一本涵盖应用光学成像基本理论、光度学与色度学基础、典型应用
光学系统以及光学系统像质评价与应用
ZEMAX软件进行光学设计基本方法等丰富内容的核心专业基础性教材与参考书。
Ej
5_d M8<Vd1-5
EApbaS}Up {j;` wN 平装:593页
v3FdlE 品牌:高等教育出版社
J|DZi2o 定价:59元
%>_6&A{K,d 优惠价格:41.3元
qk3|fW/- 9=3DYCk/
"om7 :d ^3S&LC
1;| 目录
QIevps* 第一篇几何光学的基本概念与成像理论
7gZ}Qy 第1章几何光学基本定律与成像基本概念
|3yG 1.1几何光学的基本概念
rF"p7 1.1.1光波
# Q,EL73; 1.1.2光源(发光体,发光点)
_oCNrjt9 1.1.3波面
XD|g G 1.1.4光线
|:JT+a1 1.1.5光束
6h,!;`8O 1.2光的传播规律——几何光学的基本定律
S#v3%)R 1.2.1光的直线传播定律
dpscgW{M 1.2.2光的独立传播定律
-fmJkI 1.2.3反射定律与折射定律
fFqYRK 1.2.4折射率
#Xox2{~ 1.2.5反射光与折射光的能量分布
X!^|Tass 1.2.6全反射(完全内反射)及其应用
}aR}ZzK/v 1.2.7光路的可逆原理
{&mHfN 1.2.8光线在折射率连续变化的非均匀介质中的传播规律
K)~a H 1.3费马原理
fz :(mZ% 1.4马吕斯定律
\#t)B
J2 1.5光学系统及成像的基本概念
o0f`/
6o 1.5.1光学系统的基本概念
u;-fG9xs 1.5.2成像的基本概念
F]?] |nZZ 习题1
]VLseF 思考题1
e]1Zey 第2章共轴球面系统的成像理论
lV%1I@[M 2.1子午面内实际光线经共轴球面系统折射的光路计算公式
HOFxOBV 2.1.1符号规则
}UB@FRPF 2.1.2实际光线经(单折射)球面折射的光路计算公式
kVs YB 2.1.3实际光线经共轴球面系统的光路计算公式
O.ce= E 2.1.4轴上单色物点经单折射球面成像性质的分析
2wIJ;rh 2.2单折射球面的近轴光路计算公式与近轴成像规律
`HkNO@N[ 2.2.1单个折射球面的近轴光路计算公式
uHSnZ"# 2.2.2单折射球面的近轴成像规律
PBCGC^0{ 2.3 共轴球面系统的近轴像面位置与放大率的计算
XDPgl=~ 2.3.1共轴球面系统近轴区的转面过渡公式组
Z9+fTT 2.3.2共轴球面系统近轴像面位置的计算
A8*zB=C 2.3.3共轴球面系统近轴区的拉—赫不变式与放大率计算
&4S2fWx 2.4球面反射镜的成像规律
`>)Ge](oN 2.4.1球面反射镜的物像位置关系式
:vG0 l\ 2.4.2球面反射镜的成像放大率与拉—赫不变式
D\-\U
E/ 2.4.3球面反射镜的应用
{DQ%fneN4 习题2
k-=LD 思考题2
p ZTrh&I] 第3章理想光学系统的成像理论
s) shq3O 3.1理想光学系统与“共线成像”的基本概念
aYb97}kI 3.2共轴理想光学系统的基点、基面与焦距
;ISnI 3.2.1主面和主点
3yKmuu! 3.2.2焦点和焦面
/~ {`!30 3.2.3焦距
+lqGf 3.2.4节点、节面
m)Kg6/MV. 3.3理想光学系统物像间的解析关系
qrlC
U4 3.3.1决定光学系统物像共轭点位置的基本公式
]>VG}e~b 3.3.2理想光学系统拉一赫不变式与系统物方、像方的焦距比
_<F)G,= 3.3.3理想光学系统的诸放大率及其相互关系
!EhKg)y= 3.3.4光束的会聚度与光学系统的光焦度、屈光度
% (y{Sca 3.4理想光学系统的图解求像方法
4v hz`1 3.4.1 光线描迹图解法
Pa{ 3.4.2直角坐标图解法
src+z# 3.5理想光学系统的物像关系特性曲线
Fds
11
/c7 3.5.1物像位置共轭特性曲线
R/ZScOW[ 3.5.2放大率特性曲线
=#S.t:HQ* 3.6光学系统的基本类型
+wmG5!%$| 3.6.1焦距f和f′具有相反符号的系统——第一型系统
~E7IU<B 3.6.2焦距f和f′具有相同符号的系统——第二型系统
*b.
> 3.7理想光学系统的组合
lbBWOx/| 3.8透镜
Oti*"dV\:: 3.8.1单折射球面的基点、基面位置与焦距
?!U[~Gq 3.8.2透镜(厚
透镜)的基点位置与焦距计算公式
Q7$o&N{ 3.8.3薄透镜与薄透镜组
Wjw,LwB 3.9理想光学系统共轴多光组复合的实用方法
zTw"5N 3.9.1正切计算法
=\WF +r]V 3.9.2截距计算法
+ '_t)k^ 3.10实际光学系统基点位置和焦距的计算
3uqhYT; 3.10.1求像方基点位置与焦距——正向光路计算
M}V!;o<t^ 3.10.2求物方基点位置与焦距——反向光路计算
5dj@N3ZX7; 习题3
?1SsF>| 思考题3
y(p_Unm 第4章矩阵方法在近轴光学中的应用
<ukBAux,D 4.1共轴球面系统的作用矩阵
YOD.y!.zq7 4.1.1折射矩阵
Zp9.
~&4o- 4.1.2传递矩阵
%'=*utOxy 4.1.3共轴球面系统的作用矩阵
i.vH$ 4.2共轴球面系统的物像关系矩阵
S=(O6+U 4.3矩阵方法在薄透镜系统中的应用
00QJ596 习题4
]]O( IC 第5章平面元件与棱镜系统
k||t<&`Ze 5.1平面折射与平行平板玻璃的成像性质
3N2dV6u 5.1.1光线经过平面的折射
V*uE83x1 5.1.2光线经平行平板玻璃的折射
ukW&\ 5.1.3平行平板玻璃的“等效空气层”概念
rGyAzL] 5.2折射棱镜
YB5"i9T2 5.3楔镜
3 !@ 5.4平面反射镜与平面镜系统
go uU 5.4.1平面镜的成像特性
J+u}uN@ 5.4.2平面镜的旋转效应
!mmMAsd, 5.4.3两面角镜的成像特性
N]A# ecm 5.5反射棱镜
uw}Rr7q 5.5.1反射棱镜的基本概念
vjuFVJwL 5.5.2反射棱镜的视场角
YA4 D?' 5.5.3平面反射系统的转像规律分析
^Co$X+
5.5.4反射棱镜的展开及其理论结构尺寸的计算
vwU1}H 5.5.5棱镜的偏差
t;e&[eg 5.6光学铰链
t<!;shH,s 5.7矢量分析计算方法在平面镜系中的应用
bO=|utpk 5.7.1矢量形式的反射定律
2s\ClT 5.7.2矢量形式的折射定律
#X}HF $t{= 5.7.3矢量绕定轴转动公式
t~) P1Lof\ 5.8平面反射系统中物像关系的矩阵表示方法
1UP=(8j/ 习题5
~zqb{o^pT 第6章眼睛与典型目视光学系统的工作原理
ysW})#7X 6.1 眼睛
dZU#lg 6.1.1眼睛的构造和主要光学常数
^,>w`8 6.1.2模型眼与简化眼
.A2$C|a* 6.1.3眼睛的主要特性
CJ IuMsZ 6.2放大镜和显微镜系统的工作原理
@NiuT%#c 6.2.1放大镜的工作原理
Jj"{C] 6.2.2显微镜的工作原理
$5R2QNg n 6.3 望远系统的工作原理
pH1!6X 6.3.1望远系统的工作原理与主要性质
HL38iXQ(
3 6.3.2望远系统的视角放大率
8h=t%zMSb 6.3.3望远(镜)系统的基本类型
4Z"}W!A 6.4 目视光学仪器的视度调节
~dYCY_a 6.5 理想光学系统的分辨率
$9)os7H7 习题6
a5D|#9 第7章光学系统中光束的限制
bn(N8MFCV 7.1实际光学系统中的光阑及其作用
)U@9dV7u 7.2光学系统的孔径光阑、入射光瞳和出射光瞳
u\]EG{w( 7.3视场光阑、窗以及渐晕的概念
d1<";b2Jt^ 7.3.1视场光阑、入射窗和出射窗
T6U/}&{O 7.3.2渐晕
<^5!]8*O 7.4光阑设置的原则和几种典型系统光束限制的分析
D}_.D=) 7.4.1光阑设置的原则
Joow{75K 7.4.2几种典型光学系统的光阑设置与光束限制
uoS:-v}/Y~ 7.5远心光路(焦阑光路)(米)
+V3mF_s|z 7.5.1物方远心光路
v"USD<
7.5.2像方远心光路
U\KMeaF5e- 7.6场镜
]juPm8eF 7.7物空间在平面上成像的清晰深度——光学系统的景深
wPlM=
.Hq? 7.7.1照相物镜的成像空间深度
(2g
a:}K 7.7.2望远系统的成像空间深度
9`tK9 习题7
R'>!1\?Iq 第二篇光度学与色度学基础
,>;21\D
第8章光度学的基本概念与光学系统中光能损失的计算
8<=^Rkz 8.1光能与光度学的基本概念
a>wCBkD 8.1.1立体角的概念与计算
W0qR?jc 8.1.2辐(射能)通量、光谱光视效率(视见函数)与光通量
?Nos;_/ 8.1.3发光强度
=8AT[.Hh 8.1.4(光)照度
tW\yt~q, 8.1.5光出射度
oz)[- 8.1.6(光)亮度
<!OBpAq 8.1.7光度学各主要光度量名称、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s|=lKa]d!" 8.2光学系统中光通量与光亮度的传递
ARKM[] 8.2.1光束在均匀透明的同种介质中的传播
&d_^k.%y 8.2.2光束在介质分界面折射、反射后,光亮度的变化规律
50,'z?-_ 8.3光学系统中光能损失的计算
OM86C 8.3.1光学系统中光能损失的分析与计算
[h/T IGE\ 8.3.2光学系统透过率的计算
B
`(jTL 8.4像平面的照度
3SVGx<,2 8.4.1轴上像点照度公式
OUX7
*_ 8.4.2轴外像点的照度公式
nV'1 $L# 8.5眼睛直接观察与通过仪器观察时像的主观亮度
a=z] tTs4 8.5.1眼睛直接观察物体时像的主观亮度
e;]tO-Nu 8.5.2通过仪器观察时像的主观亮度
A_xC@$1e< 习题8
%w`d 第9章色度学基础
&V].,12x 9.1颜色视觉与色度学的基本概念
c_J9CKqc 9.1.1人眼的颜色视觉特性
|xO*!NR 9.1.2颜色的分类与彩色的三特性
g'"~' 9.1.3颜色的混合与匹配
>!963>D R 9.2标准色度系统与色度计算
"Ep"$d 9.2.1CIE1931-RGB色度系统
~Amq1KU*Z 9.2.2CIE1931标准色度系统
8&<mg;H, 9.2.3CIE1964补充标准色度系统
70'OS:J=\ 9.2.4均匀色品图及均匀颜色空间
j*{0<hZb} 9.2.5CIE标准施照体与标准
光源 PL/g| ; 9.2.6CIE色度计算举例
PX:#+bq1 第三篇典型应用光学系统
=pH2V^<<# 第10章
望远镜与望远系统外形尺寸计算
Rh>B#
\ 10.1望远镜中的转像系统
OVg&?fiP 10.1.1棱镜转像系统
Cf%
qap# 10.1.2透镜转像系统
#:K=zV\ 10.2望远镜的变倍——可变放大率的望远镜
kiTC)S=]) 10.2.1间断变倍望远系统
/*0t_ 10.2.2连续变倍望远系统
7J'%;sH 10.3望远系统的调焦方式内调焦望远镜
0vY_ 10.3.1外调焦系统
2+1ybOwb 10.3.2内调焦系统——内调焦望远镜
inut'@=G/ 10.4光学测距原理与系统
#<{v~sVp& 10.4.1单眼(合像)测距仪
`4Yo-@iVP 10.4.2双眼体视测距仪
eqx }]# 10.5望远(镜)系统的光学性能与主要技术要求
s68(jYC7[ 10.5.1分辨率α
.-gJS-.c 10.5.2视放大率г
_CwTe=K} 10.5.3视场角2ω
waMF~#PJlt 10.5.4出瞳直径D′
Jf YgZ\# 10.5.5出瞳距离lZ′
5pQpzn= 10.6望远系统的物镜和目镜
\Kl20? 10.6.1望远物镜的光学特性和类型
}(EH5jZ' 10.6.2望远系统目镜的特点及常用类型
Ailq,c 10.7望远系统的外形尺寸计算
gZ @+62 10.7.1光学系统外形尺寸计算的主要任务与内容
9+ 'i(q
z 10.7.2望远系统的外形尺寸计算举例
*+M#D^qo 10.8 光学天文望远镜的发展与LAMOST的创新
<WXVUEea 10.8.1光学天文望远镜的简要发展历程
#QNN;&L]R 10.8.2大天区面积多目标
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LAMOST)
I)rnF 第11章显微镜
7KC>?F 11.1概述
z^bS+0S5x! 11.2显微镜光学系统的基本组成与光学连接尺寸
\&"C 11.2.1显微镜光学系统的基本组成
cu!%aM,/<- 11.2.2显微镜的光学连接尺寸
)[rVg/m 11.3显微镜的光学特性与主要光学性能指标
lF}[ YL 11.3.1显微镜的光束限制结构特点
YxF@1_g 11.3.2显微镜的视场光阑和视场
rN0<y4)! 11.3.3显微镜的分辨率
T#!>mL|9| 11.3.4显微镜的放大倍率及适用放大倍率
t G_4>-Y#w 11.3.5显微镜的成像深度(景深)
t"=5MaQk- 11.4显微镜的物镜和目镜
b:==:d:0s 11.4.1显微物镜
Wjb_H
(D 11.4.2显微目镜
b3A0o* 11.5显微镜的
照明系统(米)
kx,.)qKk 11.5.1对照明系统的要求
gInh+XZs 11.5.2主要的照明方式与照明系统
K%q5:9m 第12章照相与投影系统
Exb64n-_= 12.1照相机的工作原理
]!/ 12.2照相物镜的主要性能与基本类型
L(y70T 12.2.1照相物镜的主要性能
O}M-6!%<, 12.2.2照相物镜的基本类型
ON2o^-%= 12.2.3变焦距照相物镜(*)
Hw \of 12.3 照相机的分类和基本结构
t3<MoDe7`r 12.3.1照相机的分类
omE- c 12.3.2传统胶片式单反照相机的基本结构
$*q|}Tvl# 12.3.3数码照相机的原理、主要性能
参数及特点
#&Hi0..y 12.4放映投影系统的工作原理及其类别
]?^V xB7L 12.5投影系统与投影物镜的主要光学性能参数
<)7aNW. 12.6微显示投影机(★)
s9Hxiw@D 第13章纤维光学与光纤传像系统
D<WnPLA$g 13.1阶跃光纤的传光机理与主要性能参数
gN/<g8 13.1.1阶跃光纤中光波传播规律分析——表面波机理
(b25g! 13.1.2光在阶跃直圆柱光纤中的传播规律及主要性能参数
M(X
_I`\E 13.2阶跃多模光纤与单模光纤
z; GQnAG@ 13.2.1阶跃多模光纤传输的模式与归一化波导常数V
f-%M~: 13.2.2单模光纤
/U;j-m& 13.3渐变折射率光纤的传光机理与自聚焦透镜的成像特性
;Y7'U rn 13.3.1非均匀介质中的光线理论——程函方程与光线微分方程
nPyn~3 13.3.2平方律分布的自聚焦光纤中的光线传播轨迹与规律分析
T^v763% 13.3.3自聚焦透镜的成像规律——近轴成像
BH:A]#_{ 13.4无源光纤传像原理、器件与系统
\.L jA_ 13.4.1光纤传像束的传像机理与主要性能指标
Oe5rRQ$O 13.4.2光纤传像系统(光纤望远系统,光纤内窥镜)
o=rR^Z$G 第四篇 光学系统的像质评价与应用ZEMAX
:>FN|fz 软件进行光学设计的基本方法
EGXvz)y 第14章光学系统的像质评价
c
p"K ?) 14.1用几何像差表征光学系统像质的基本概念与方法
ng}C$d . I 14.1.1轴上点的光束结构与像差
PUR,r%K` 14.1.2轴外点的子午与弧矢光束结构与像差表示
~F"S] 14.1.3垂轴几何像差
g+#<;Gbpe 14.2几何点列图的像质评价方法
"OLg2O^ 14.3光学系统成像质量的波像差表示与瑞利判据
#/oH #/? 14.4基于点扩散函数的空域像质评价方法(中心点亮度)与斯特列尔准则
M@[W"f
Wq 14.5光学传递函数评价像质的基本概念
:\^b6"}8 14.6典型光学系统成像质量评价与指标
A5nggg4 14.6.1望远镜与显微镜成像质量评价
Ark]>4x> 14.6.2照相系统与摄影物镜像质评价
Fm`*j/rq 14.7ZEMAX中的像质评价方法
P@v"aa\@2) 第15章应用ZEMAX的光学自动设计原理与方法
p/Pus;*s 15.1光学自动设计基本概念
>7W)iwF 15.1.1光学自动设计基本原理
UT;%I_i!' 15.1.2阻尼最小二乘法
;\K]~ 15.1.3评价函数的构成与权因子
t3)6R(JC 15.2ZEMAX评价函数
FX!KX/OE) 15.2.1ZEMAX评价函数的构建
6 byeO&d 15.2.2ZEMAX评价函数中的操作符
h*Fv~j'p 15.2.3默认评价函数
x?L0R{?WW 15.3常用几何像差控制在评价函数中的实现
VeQGdyhY 15.3.1ZEMAX中内建几何像差控制符与特点
,U""m7 15.3.2评价函数中常用独立几何像差复合控制操作符的构建
{o~TbnC 15.4利用ZEMAX像质优化与设计举例
e]~p: 15.4.1消色差双胶合望远镜物镜设计
in>+D|q
c 15.4.2光路中有棱镜的望远物镜设计
)U~|QdZ 15.4.3显微物镜设计
pS$9mzY 15.4.4目镜设计
}u8(7 15.4.5变焦物镜设计
,5W7a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