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
光学与
光学设计基础(第2版)》是一本涵盖应用光学成像基本理论、光度学与色度学基础、典型应用
光学系统以及光学系统像质评价与应用
ZEMAX软件进行光学设计基本方法等丰富内容的核心专业基础性教材与参考书。
c},pu[nL OWewV@VXR
HQP.7.w7 5 hEB5=~A_ 平装:593页
;-VZV p}Y 品牌:高等教育出版社
`Qo37B2 定价:59元
#Q!Xz2z2 优惠价格:41.3元
_ARG
" BEaF-*?A
?) y}HF R#hy2kA 目录
/3aW 0/^o 第一篇几何光学的基本概念与成像理论
x\G% 第1章几何光学基本定律与成像基本概念
N~=I))i 1.1几何光学的基本概念
Hnt*,C.0 1.1.1光波
$b|LZE\bU. 1.1.2光源(发光体,发光点)
6HK1? 1.1.3波面
J1}\H$*X 1.1.4光线
c`xNTr01 1.1.5光束
F~6]II 1.2光的传播规律——几何光学的基本定律
Xeq9Vs zg 1.2.1光的直线传播定律
VP
A+/5TW 1.2.2光的独立传播定律
1+Gq<]@G 1.2.3反射定律与折射定律
3FR(gr$X 1.2.4折射率
-kk7y 1.2.5反射光与折射光的能量分布
l}/_(* 1.2.6全反射(完全内反射)及其应用
`*vO8v 1.2.7光路的可逆原理
P#hRqETw 1.2.8光线在折射率连续变化的非均匀介质中的传播规律
aPelt` 1.3费马原理
1k6asz^T 1.4马吕斯定律
:o8`2Z *g 1.5光学系统及成像的基本概念
ndLEIqOY 1.5.1光学系统的基本概念
#1haq[Uv7 1.5.2成像的基本概念
;F258/J 习题1
&AJ bx 思考题1
our
^J8 第2章共轴球面系统的成像理论
QWOPCoUet 2.1子午面内实际光线经共轴球面系统折射的光路计算公式
3tf_\E+mIi 2.1.1符号规则
u9@B& 2.1.2实际光线经(单折射)球面折射的光路计算公式
xZ {6!=4! 2.1.3实际光线经共轴球面系统的光路计算公式
IRQtA
Z V$ 2.1.4轴上单色物点经单折射球面成像性质的分析
F&6#j 2.2单折射球面的近轴光路计算公式与近轴成像规律
r[!~~yu/o 2.2.1单个折射球面的近轴光路计算公式
I4N7wnBp 2.2.2单折射球面的近轴成像规律
?IAu,s*u 2.3 共轴球面系统的近轴像面位置与放大率的计算
`e,}7zGR 2.3.1共轴球面系统近轴区的转面过渡公式组
[`GSc6j 2.3.2共轴球面系统近轴像面位置的计算
1TQ?Fxj 2.3.3共轴球面系统近轴区的拉—赫不变式与放大率计算
o)5zvnu7 2.4球面反射镜的成像规律
anW['!T9{s 2.4.1球面反射镜的物像位置关系式
J-<P~9m~I 2.4.2球面反射镜的成像放大率与拉—赫不变式
:<P4=P P 2.4.3球面反射镜的应用
I]eeV+U8W 习题2
E'\gd7t ; 思考题2
Fl.?*KBz 第3章理想光学系统的成像理论
LKvX~68 3.1理想光学系统与“共线成像”的基本概念
YxM\qy{Vr 3.2共轴理想光学系统的基点、基面与焦距
R7Qj<, 3.2.1主面和主点
6 EqN>. 3.2.2焦点和焦面
_5 SvZ;4 3.2.3焦距
=7+%31 3.2.4节点、节面
2B$dT=G 3.3理想光学系统物像间的解析关系
o?}dHTk7 3.3.1决定光学系统物像共轭点位置的基本公式
01@WU1IN 3.3.2理想光学系统拉一赫不变式与系统物方、像方的焦距比
(5jKUQ8Q> 3.3.3理想光学系统的诸放大率及其相互关系
AVjRhe 3.3.4光束的会聚度与光学系统的光焦度、屈光度
=Lkn
3.4理想光学系统的图解求像方法
(m2%7f.I 3.4.1 光线描迹图解法
IB#
ua: 3.4.2直角坐标图解法
^4`x:6m 3.5理想光学系统的物像关系特性曲线
TI3xt-/ 3.5.1物像位置共轭特性曲线
75;RAKGi 3.5.2放大率特性曲线
l\
dPfJ 3.6光学系统的基本类型
tkV[^OeU> 3.6.1焦距f和f′具有相反符号的系统——第一型系统
= "]r{ 3.6.2焦距f和f′具有相同符号的系统——第二型系统
Kc[^Pu 3.7理想光学系统的组合
Vw w 211 3.8透镜
c<_1o!68 3.8.1单折射球面的基点、基面位置与焦距
C2R"96M7q 3.8.2透镜(厚
透镜)的基点位置与焦距计算公式
sBZn0h@ 3.8.3薄透镜与薄透镜组
O83J[YuzjN 3.9理想光学系统共轴多光组复合的实用方法
#6c,_! 3.9.1正切计算法
6xx.Z3v 3.9.2截距计算法
D-@6 hWh~ 3.10实际光学系统基点位置和焦距的计算
uH$hMg 3.10.1求像方基点位置与焦距——正向光路计算
B)7 :*Kj 3.10.2求物方基点位置与焦距——反向光路计算
4e>f}u5 习题3
BywEoS 思考题3
H%m^8yW1 第4章矩阵方法在近轴光学中的应用
XwEMF5[ 4.1共轴球面系统的作用矩阵
U $#^ e 4.1.1折射矩阵
6?}|@y^fb 4.1.2传递矩阵
KLM6#6` 4.1.3共轴球面系统的作用矩阵
kq=Htbv7 4.2共轴球面系统的物像关系矩阵
(zsmJe 4.3矩阵方法在薄透镜系统中的应用
9HR1m3 习题4
!Dc?9W!b 第5章平面元件与棱镜系统
/
P@P1l|I 5.1平面折射与平行平板玻璃的成像性质
xb[yy}>"L 5.1.1光线经过平面的折射
-ioO8D&! 5.1.2光线经平行平板玻璃的折射
1sza\pR< 5.1.3平行平板玻璃的“等效空气层”概念
/|U;_F Pmc 5.2折射棱镜
)Mq4p'*A[ 5.3楔镜
*8qRdI9 5.4平面反射镜与平面镜系统
axnVAh|}S 5.4.1平面镜的成像特性
I[Bp}6G 5.4.2平面镜的旋转效应
O(evlci 5.4.3两面角镜的成像特性
Wp
=
]YO 5.5反射棱镜
]gHrqi% 5.5.1反射棱镜的基本概念
'`}D+IQ(j 5.5.2反射棱镜的视场角
wIRU!lIF9 5.5.3平面反射系统的转像规律分析
$Rze[3 5.5.4反射棱镜的展开及其理论结构尺寸的计算
%}b 5.5.5棱镜的偏差
9ox5,7ZQ 5.6光学铰链
|oeg'T 5.7矢量分析计算方法在平面镜系中的应用
lz0dt<8eP 5.7.1矢量形式的反射定律
te;bn4~ 5.7.2矢量形式的折射定律
$n8&5< 5.7.3矢量绕定轴转动公式
eYRd#w 5.8平面反射系统中物像关系的矩阵表示方法
/!&eP3^ 习题5
-;Mh|!yg 第6章眼睛与典型目视光学系统的工作原理
0p3) t 6.1 眼睛
uAYDX<Ja9 6.1.1眼睛的构造和主要光学常数
~]%re9jGW 6.1.2模型眼与简化眼
zwUZ*Se 6.1.3眼睛的主要特性
BpFXe7 6.2放大镜和显微镜系统的工作原理
Yc[vH=gV} 6.2.1放大镜的工作原理
G|&$/]~ 6.2.2显微镜的工作原理
Kk.\P|k2 6.3 望远系统的工作原理
]\ZJaU80I~ 6.3.1望远系统的工作原理与主要性质
g>ke;SH%KY 6.3.2望远系统的视角放大率
J|V*g]#kP 6.3.3望远(镜)系统的基本类型
IwXQbJ3v_ 6.4 目视光学仪器的视度调节
CU\r
I 6.5 理想光学系统的分辨率
{IB4%,qT 习题6
1iqgTi> 第7章光学系统中光束的限制
N}z]OvnZH 7.1实际光学系统中的光阑及其作用
%> YRNW@% 7.2光学系统的孔径光阑、入射光瞳和出射光瞳
2MXg)GBcU> 7.3视场光阑、窗以及渐晕的概念
0^P9)<k' 7.3.1视场光阑、入射窗和出射窗
|.~2C14[ 7.3.2渐晕
}e"2Nc_UG 7.4光阑设置的原则和几种典型系统光束限制的分析
0n{+_
7.4.1光阑设置的原则
z5^Se!`5 7.4.2几种典型光学系统的光阑设置与光束限制
R=NK3iGT f 7.5远心光路(焦阑光路)(米)
hsws7sH 7.5.1物方远心光路
JDpW7OrDc 7.5.2像方远心光路
L{f0r!d| 7.6场镜
v{SYz<( 7.7物空间在平面上成像的清晰深度——光学系统的景深
q|B.@Ng. 7.7.1照相物镜的成像空间深度
<ihJp^kgQ 7.7.2望远系统的成像空间深度
^7kYG7/ 习题7
's8LrO(= 第二篇光度学与色度学基础
YTe8C9eO 第8章光度学的基本概念与光学系统中光能损失的计算
#R=6$ 8.1光能与光度学的基本概念
%E":Wv 8.1.1立体角的概念与计算
ewYk> 8.1.2辐(射能)通量、光谱光视效率(视见函数)与光通量
]x_14$rk 8.1.3发光强度
z[+pN:47 8.1.4(光)照度
t(^Lh.<a 8.1.5光出射度
[HRP&jr 8.1.6(光)亮度
tdi}P/x 8.1.7光度学各主要光度量名称、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y .(E7 6 8.2光学系统中光通量与光亮度的传递
+P*,i$MV 8.2.1光束在均匀透明的同种介质中的传播
oM}P Wf- 8.2.2光束在介质分界面折射、反射后,光亮度的变化规律
bsWDjV~ 8.3光学系统中光能损失的计算
[+dTd2uZ<\ 8.3.1光学系统中光能损失的分析与计算
nza^<DlS 8.3.2光学系统透过率的计算
9jUm0B{? 8.4像平面的照度
{M0pq3SL*t 8.4.1轴上像点照度公式
wGpw+O 8.4.2轴外像点的照度公式
HX:^:pF} 8.5眼睛直接观察与通过仪器观察时像的主观亮度
mhnK{M @56 8.5.1眼睛直接观察物体时像的主观亮度
BjUz"69 8.5.2通过仪器观察时像的主观亮度
g5~1uU$O 习题8
TSd;L
u%hr 第9章色度学基础
t7$2/C 9.1颜色视觉与色度学的基本概念
/#4BUfY
f 9.1.1人眼的颜色视觉特性
IPh_QE2g 9.1.2颜色的分类与彩色的三特性
WkY>--^ 9.1.3颜色的混合与匹配
0'y3iar 9.2标准色度系统与色度计算
w W;!L=j 9.2.1CIE1931-RGB色度系统
;Q8rAsf9 9.2.2CIE1931标准色度系统
<+7-^o_ 9.2.3CIE1964补充标准色度系统
^p7Er! 9.2.4均匀色品图及均匀颜色空间
S|v-lJ/I 9.2.5CIE标准施照体与标准
光源 Xn8r3Nb$A 9.2.6CIE色度计算举例
F;dUqXUu 第三篇典型应用光学系统
e0u*\b 第10章
望远镜与望远系统外形尺寸计算
Y'i_EX| 10.1望远镜中的转像系统
%xI,A '# 10.1.1棱镜转像系统
uJHf6Ye 10.1.2透镜转像系统
6t6#<ts 10.2望远镜的变倍——可变放大率的望远镜
-RnQ8Iuo 10.2.1间断变倍望远系统
}3mIj<I1; 10.2.2连续变倍望远系统
9/S-=VOe.t 10.3望远系统的调焦方式内调焦望远镜
9G}Crp 10.3.1外调焦系统
TL_8c][.4$ 10.3.2内调焦系统——内调焦望远镜
(}n,Ou[ 10.4光学测距原理与系统
`BHPjp> 10.4.1单眼(合像)测距仪
DW~< 8 10.4.2双眼体视测距仪
T#sKld 10.5望远(镜)系统的光学性能与主要技术要求
/7<l`RSr 10.5.1分辨率α
N)Z,/w9 10.5.2视放大率г
Cy##+u,C 10.5.3视场角2ω
pVm'XP 10.5.4出瞳直径D′
t@EHhiBz 10.5.5出瞳距离lZ′
p2~MJ
LK4 10.6望远系统的物镜和目镜
_[.3I1kG 10.6.1望远物镜的光学特性和类型
@RF!p 10.6.2望远系统目镜的特点及常用类型
s|Acv4| V 10.7望远系统的外形尺寸计算
VDq?,4Kb 10.7.1光学系统外形尺寸计算的主要任务与内容
!j?2HlIK+ 10.7.2望远系统的外形尺寸计算举例
QR($KW( 10.8 光学天文望远镜的发展与LAMOST的创新
HGpj(U:`c 10.8.1光学天文望远镜的简要发展历程
,0=:06l 10.8.2大天区面积多目标
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LAMOST)
q.>{d%? 第11章显微镜
0X3kVm< 11.1概述
vrD]o1F 11.2显微镜光学系统的基本组成与光学连接尺寸
*L.+w-g&& 11.2.1显微镜光学系统的基本组成
EBN'u&zX 11.2.2显微镜的光学连接尺寸
p M:lg 11.3显微镜的光学特性与主要光学性能指标
xW\iME 11.3.1显微镜的光束限制结构特点
HW(cA}$ 11.3.2显微镜的视场光阑和视场
[,TuNd 11.3.3显微镜的分辨率
LHb(T`.= 11.3.4显微镜的放大倍率及适用放大倍率
a$SGFA}V 11.3.5显微镜的成像深度(景深)
KfsU RTZ 11.4显微镜的物镜和目镜
#;6YADk2_ 11.4.1显微物镜
=FXZcP>h 11.4.2显微目镜
wh@;$s"B 11.5显微镜的
照明系统(米)
Wo@0yF@ 11.5.1对照明系统的要求
A~6:eappH 11.5.2主要的照明方式与照明系统
Vn-y<*np 第12章照相与投影系统
|A#pG^ 12.1照相机的工作原理
?E0j)P/
( 12.2照相物镜的主要性能与基本类型
Q9b.]W 12.2.1照相物镜的主要性能
/MB3w m 12.2.2照相物镜的基本类型
"$*&bC#dE 12.2.3变焦距照相物镜(*)
|Psi?'4 12.3 照相机的分类和基本结构
$ Aw"?&d" 12.3.1照相机的分类
emo@&6* 12.3.2传统胶片式单反照相机的基本结构
!A
)2<<4 12.3.3数码照相机的原理、主要性能
参数及特点
`)5E_E3 12.4放映投影系统的工作原理及其类别
_>8ZL)NQQ 12.5投影系统与投影物镜的主要光学性能参数
i[_WO2 12.6微显示投影机(★)
1>1&NQ#} 第13章纤维光学与光纤传像系统
25RFi24>D 13.1阶跃光纤的传光机理与主要性能参数
B`xrdtW 13.1.1阶跃光纤中光波传播规律分析——表面波机理
^-9g_5 13.1.2光在阶跃直圆柱光纤中的传播规律及主要性能参数
:O}= $[ 13.2阶跃多模光纤与单模光纤
l.c*,9
13.2.1阶跃多模光纤传输的模式与归一化波导常数V
|?=K'[5 13.2.2单模光纤
.|Pq!uLvc 13.3渐变折射率光纤的传光机理与自聚焦透镜的成像特性
GRK+/1C 13.3.1非均匀介质中的光线理论——程函方程与光线微分方程
h|tdK;) 13.3.2平方律分布的自聚焦光纤中的光线传播轨迹与规律分析
zU;%s<(p 13.3.3自聚焦透镜的成像规律——近轴成像
'a`cK;X9F 13.4无源光纤传像原理、器件与系统
G'oMZb ({= 13.4.1光纤传像束的传像机理与主要性能指标
|UN0jR 13.4.2光纤传像系统(光纤望远系统,光纤内窥镜)
RCSG.*% %I 第四篇 光学系统的像质评价与应用ZEMAX
iX]Vkx 软件进行光学设计的基本方法
IvFxI#.ju 第14章光学系统的像质评价
X\:;A { 14.1用几何像差表征光学系统像质的基本概念与方法
)_eEM1 14.1.1轴上点的光束结构与像差
]Z?y\L*M- 14.1.2轴外点的子午与弧矢光束结构与像差表示
qU(,q/l 14.1.3垂轴几何像差
]_6w(>A@3# 14.2几何点列图的像质评价方法
8X,dVX5LT 14.3光学系统成像质量的波像差表示与瑞利判据
#"J8]3\F 14.4基于点扩散函数的空域像质评价方法(中心点亮度)与斯特列尔准则
xx`xDD 14.5光学传递函数评价像质的基本概念
}&+b\RE 14.6典型光学系统成像质量评价与指标
:C*7DS 14.6.1望远镜与显微镜成像质量评价
&eL02:[ 14.6.2照相系统与摄影物镜像质评价
&DQyJJ`k 14.7ZEMAX中的像质评价方法
04`2MNfxG 第15章应用ZEMAX的光学自动设计原理与方法
)N4!zuSVf 15.1光学自动设计基本概念
),ur!v 15.1.1光学自动设计基本原理
,@mr})s 15.1.2阻尼最小二乘法
o
gec6u} 15.1.3评价函数的构成与权因子
TUw+A6u:p 15.2ZEMAX评价函数
AI{Tw>hZ 15.2.1ZEMAX评价函数的构建
_Mi`]VSq9 15.2.2ZEMAX评价函数中的操作符
ZG29q> 15.2.3默认评价函数
^O#>LbM"x 15.3常用几何像差控制在评价函数中的实现
3
q1LIM 15.3.1ZEMAX中内建几何像差控制符与特点
5L6_W-n{ 15.3.2评价函数中常用独立几何像差复合控制操作符的构建
@ev"{dY 15.4利用ZEMAX像质优化与设计举例
}H^h~E 15.4.1消色差双胶合望远镜物镜设计
(X=JT 15.4.2光路中有棱镜的望远物镜设计
0_F6t- 15.4.3显微物镜设计
a_jw4"Sb 15.4.4目镜设计
Nm;yL 15.4.5变焦物镜设计
]S@zhQ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