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电致发光被普遍认为是能同时兼有全彩色、低能耗、广视角、响应快的新一代平板显示技术,它正处于产业化的过程之中。《有机电致发光
材料与
器件导论》是一部较全面地介绍这一领域最新研究成果的专著。
V*,6_-^l 《有机电致发光材料与器件导论》共分8章,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电致发光的发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第二章主要介绍光致发光及电致发光的基本知识;第三章主要介绍电致发光的器件结构与器件
物理;第四章主要介绍电致发光的主要辅助材料;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章 则分别介绍有机小分子、高分子、磷光及稀土配合物等4种重要的发光材料及它们在电致发光器件中的应用。
4R}$P1 E 《有机电致发光材料与器件导论》图文并茂,全部内容均取自于原始文献,反映了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可供化学专业、材料专业、器件物理专业及其相关专业的大学生、研究生作为参考读物,也可以供在该领域从事研究的人员使用。
tBjMm8lgb
P[K42mm ?910ki_ 市场价:¥60.00
oK@_
优惠价:¥44.40 为您节省:15.60元 (74折)
UA3!28Y&E3
kN g{ @v~<E?Un 第一章 绪论
-Pp =)_O 1.1 引言
SdXAL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2= RQ,@s 1.3 存在的问题
*r/o
\pyH 1.4 展望
Ha/Gn!l 参考文献
#,S0uA "ivSpec.V 第二章 光致发光及电致发光的基本知识
X,`^z,M%I 2.1 基础光物理
yD yMI 2.1.1 基态与激发态
_]Y9Eoz 2.1.2 吸收与发射
OI)U c . 2.1.3 荧光与磷光
:F.eyA|#@G 2.1.4 激基复合物与激基缔合物
Hdda/?{b 2.1.5 电荷转移
WNp-V02l 2.1.6 激发态能量转移与光致
电子转移
rd ]dDG 2.2 有机电致发光和有机
半导体的基本原理
W61nJ7@ 2.2.1 引言
y{9<>28 2.2.2 半导体的能带和载流子
HV[*=Qi 2.2.3 本征半导体和掺杂半导体
yP "D~u 2.2.4 直流注入式有机电致发光
1Gp|_8 2.2.5 有机发光
二极管中的激子
xX~;
/e&, 2.2.6 Forster能量转移和Dexter能量转移
UNCI"Mjb 参考文献
f-5}`)`.+ AiUK#I 第三章 电致发光的器件结构与器件物理
JPM W|JT 3.1 电致发光的器件结构
js[H $ 3.1.1 单层器件
P"s7}cl 3.1.2 双层器件
115zvW 3.1.3 三层器件
yIf>8ed]# 3.1.4 多层器件
vq8&IL 3.1.5 带有掺杂层的器件
t}fU 2Yb 3.1.6 三像素垂直层叠式器件
f}:W1&LhI? 3.2 器件的制备
iUOGuiP 3.2.1 小分子真空沉积成膜
KY9&Ky+2 B 3.2.2 高分子成膜
Rf#t|MW*# 3.3 器件的
封装 0#!Z1:Y 3.3.1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封装材料的类型
.]LP327u 3.3.2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封装材料高阻隔性的获得
2X`5YN; 3.3.3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封装材料的添加剂
7b
hJt_`Q 3.3.4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封装技术与稳定性
V~4yS4 3.3.5 未解决的问题与未来的研究方向
BE,H`G #h 3.4 器件的重要
参数及其测量方法
K&;;{~md. 3.4.1 发光效率及其测量
3.V-r59 3.4.2 亮度及其测量
L=)Arj@q 3.4.3 色度及其测量
~Aoo\fN_U 3.4.4 电流电压( I-V )
曲线及其测量
Qg5-I$0 3.4.5 亮度电压 (L-V) 曲线及其测量
;oJCV"y6$ 3.4.6 发射
光谱及其测量
2|}KBny 3.4.7 器件寿命及其测量
1J[|Ow 3.5 提高器件性能的途径
ct@i]}"` 3.5.1 有机发光器件中相关材料的预处理及使用方法
<lf6gb 3.5.2 有机材料/无机电极界面的修饰
89l{h8R 3.5.3 电极的选择和处理
`cpUl*Y= 3.5.4 提高光的输出
S)z5=N(Xz 3.6
薄膜器件的物理过程
}Oe9Zq 3.6.1 载流子的注入机制
5u^;71 3.6.2 插入绝缘层增强载流子的注入
1'YksuYx6f 3.6.3 界面效应
$LJCup,1" 3.6.4 载流子的输运
KO&oT#S 参考文献
dH+oV` .Eg[[K_iD 第四章 有机电致发光的主要辅助材料
M|\C@,F]8 4.1 空穴注入材料
+^V%D!.$@ 4.1.1 常用的空穴注入材料
{U7A&e0eW 4.1.2 阳极的界面工程
>o8N@`@VK- 4.2 空穴传输材料
lPOcX'3\ 4.2.1 成对偶联(twin)的二胺类化合物
|<w
Z;d 4.2.2 “星形”(star-shaped)三苯胺化合物
3PRK.vf 4.2.3 螺形结构(spiro-linked)
IWP[?U= 4.2.4 枝形(branched)的三苯胺空穴传输材料
/+{1;}AT 4.2.5 三芳胺聚合物空穴传输材料
9/4Bx!~A 4.2.6 咔唑类化合物
"6xTh0D
4.2.7 有机硅空穴传输材料
zR6^rq* 4.2.8 有机金属配合物空穴传输材料
{,
zg 4.3 电子传输材料
="AJ&BqHd 4.3.1 金属配合物电子传输材料
X.hVMX2B 4.3.2 二唑类电子传输材料
~JSa]6:_+ 4.3.3 其他含氮五元杂环电子传输材料
NiO|Aki{ 4.3.4 含氮六元杂环电子传输材料
[cvtF(, 4.3.5 含氰基和亚胺的电子传输材料
D?@e,e 4.3.6 全氟化的电子传输材料
hwB>@r2 4.3.7 有机硼电子传输材料
_5SA(0D#9 4.3.8 有机硅电子传输材料
G8Sx;Xi 4.3.9 其他有希望的电子传输材料
-40OS=wpA 4.4 空穴阻挡材料
qFg"!w 4.4.1 常用的两个空穴阻挡材料
E|5lm 4.4.2 有机硼空穴阻挡材料
@Sd l~'" 4.5 多功能的载流子传输材料
b8TwV_&|X 4.6 小结
rhvTV(Bz 参考文献
BZ-)XF'4 )\|Bghui 第五章 有机小分子电致发光材料
[I4&E > 5.1 纯有机小分子蓝色发光材料
#vBS7ba 5.1.1 只含碳和氢两种元素的芳香型蓝光材料
KvfZj 5.1.2 芳胺类蓝光材料
IiRII)
5.1.3 有机硅类蓝光材料
v
%GcNjZk5 5.1.4 有机硼类蓝光材料
r4(Cb_ 5.2 纯有机小分子绿光材料
Sn~|<Vf 5.2.1 香豆素染料
/;\{zA$uC= 5.2.2 喹吖啶酮类绿光材料
O a#m}b 5.2.3 具有载流子传输性能的绿光材料
d vTsbs/6 5.2.4 其他有机小分子绿光材料
n;,>Fv 5.3 纯有机小分子红光材料
{5N!udLDr5 5.3.1 DCM系列掺杂红光材料
TWk1`1| 5.3.2 “辅助掺杂”类红光材料
L2m~ GnP|? 5.3.3 其他DCM衍生物掺杂红光材料
ye-R 5.3.4 其他掺杂型红光材料
sCw X| 5.3.5 主体发光的非掺杂型红光材料
268H!'!\ 5.4 金属配合物电致发光材料
V=DT.u 5.4.1 8ˉ羟基喹啉类配合物
K^fH:pV 5.4.2 10ˉ羟基苯并喹啉类配合物
k| Ye[GM* 5.4.3 羟基苯并噻唑(?唑)类配合物
t_Rpeav 5.4.4 2ˉ(2ˉ羟基苯基)吡啶类配合物
a0=5G>G9c 5.4.5 Schiff碱类金属配合物
T{Rhn V1 5.4.6 羟基黄酮类配合物
2Ed 5.4.7 小结
~76qFZe- 参考文献
UJ8V%0 T%p/( 第六章 高分子材料的电致发光
K%/:V 6.1 高分子电致发光材料的特点
@Nk]f 6.2 聚苯撑乙烯类电致发光材料
[r"`rBw 6.3 聚乙炔类电致发光材料
h.D*Y3=< 6.4 聚对苯类电致发光材料
T($6L7 j9 6.5 聚噻吩类电致发光材料
L4C_qb k;: 6.5.1 结构与光电性能的关系
"8|a4Y+F 6.5.2 电致发光性质及其器件
U*7Yi-"/* 6.6 聚芴类电致发光材料
%.3]F2_Q 6.6.1 芴的寡聚物类电致发光材料
>:yU bo) 6.6.2 芴的均聚物类电致发光材料
0zvA>4cq) 6.6.3 芴的共聚物类电致发光材料
"Ooc;xD3< 6.6.4 芴的超支化类电致发光材料
e$+/;MRq 6.6.5 芴的
纳米晶或者纳米乳液类电致发光材料
eX9Hwq4X44 6.7 其他种类的高分子电致发光材料
!1s^TB>N 6.7.1 聚吡啶类电致发光材料
XK7$Xbd 6.7.2 聚?唑类电致发光材料
07:N)y, 6.7.3 聚呋喃类电致发光材料
hB:}0@l6p= 参考文献
;[>g(W+ 1__Mf.A 第七章 磷光材料的电致发光
pg;y\} 7.1 磷光及磷光电致发光
I||4.YT 7.2 铂金属配合物的电致发光
bRzw.(k0`r 7.2.1 早期的磷光电致发光器件和发光特性
f.cQp&&]r 7.2.2 磷光电致发光器件中的几个基本问题
[O52Bn 7.2.3 含有铂碳氮键和铂氧键螯合配体的铂配合物
#lHA<jI 7.2.4 含二亚胺类的铂配合物
TUaW' 7.2.5 含芳基ˉ2,2′ˉ联吡啶三齿配体σˉ炔基的铂配合物
L[s8`0 7.3 铱配合物的磷光电致发光
4v("qNw# 7.3.1 绿色磷光材料2ˉ苯基吡啶铱配合物的磷光电致发光
$JTQA 7.3.2 含有吡啶衍生物或苯并含氮五元杂环配体和辅助配体βˉ双酮的三元铱配合物的磷光电致发光
!33)6*s 7.3.3 基于吡嗪或喹啉衍生物的铱配合物的磷光电致发光
!=w&=O0( 7.3.4 基于苯并咪唑衍生物的铱配合物的磷光电致发光
hL8GW> `a 7.4 锇配合物的磷光电致发光
D+"-(k 7.4.1 基于联吡啶或邻菲罗林及其衍生物的锇配合物的磷光电致发光
")cJA f 7.4.2 基于吡啶吡唑基的锇配合物的磷光电致发光
6YCFSvA#/ 7.5 铼配合物的磷光电致发光
%tRQK$]c 7.6 铜配合物的磷光电致发光
ZLRAiL 7.7 有机电致白光器件
M((]> *g 7.7.1 多发射层白光器件
n,E=eNc 7.7.2 多重掺杂单发射层白光器件
}&{z-/;H 7.7.3 单掺杂单发射层白光器件
ub* j&L=
7.7.4 基于激基缔合物和激基复合物发射的白光器件
[`eqma 7.7.5 基于溶液处理的聚合物白光器件
UFLN/ 7.7.6 其他白光器件结构
D<35FD, 7.7.7 白光器件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XW*,Lo5>H\ 参考文献
:~1sF_ P}kp_l27 第八章 稀土配合物的电致发光
=/b WS,= 8.1 引言
iO,_0Y4 8.1.1 稀土离子的能级结构
3Wl,T5}{ 8.1.2 稀土离子的吸收光谱及荧光的产生
I|#1u7X%] 8.1.3 稀土配合物光致发光及其应用
1sT%g}w@| 8.1.4 稀土配合物电致发光的特点
a9=pZ1QAG 8.2 铕配合物的光致发光和电致发光
V#Px 8.2.1 铕配合物的光致发光
#cRw0bn: 8.2.2 提高铕配合物电致发光的途径
Vif0z*\e{ 8.3 铽配合物的光致发光和电致发光
A"`^Abrm 8.3.1 铽配合物的光致发光
8a;I,DK=j 8.3.2 铽配合物的电致发光
#`>46T 8.4 钐、镝和铥配合物的光致发光和电致发光
^^-uq)A 8.4.1 钐配合物的电致发光
W=9Zl(2C 8.4.2 镝配合物的光致发光和电致发光
4R~f 8.4.3 铥配合物的光致发光和电致发光
%bp8VR sY 8.5 稀土元素在红外区的发光——钕、镨、铒、镱配合物的电致发光
lOc!KZHUp 8.5.1 钕配合物的电致发光
\
M_}V[1+ 8.5.2 镨配合物的电致发光
79?%g=#= 8.5.3 铒配合物的电致发光
4%3R}-'mh 8.5.4 镱配合物的电致发光
b&l/)DU 8.6 配体发光的稀土配合物的电致发光——钇、镧、钆、镥配合物的电致发光
D_HE!fl 8.6.1 钇、镧、钆、镥的光致发光
#00k7y>OyD 8.6.2 3个镥的三元配合物的电致发光性质的比较
h5:>o 参考文献
6Wm`Vj(s 结构式索引
-666|pA ……
b"t<B2N 5yHarC 市场价:¥60.00
soH
M5<U 优惠价:¥44.40 为您节省:15.60元 (74折)
4K(AX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