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家居6大败局
2014智能家居很火,很多传统企业和创客都推出了各自的智能家居产品,但没有形成一件爆款。2015年初,小米推出了基于安防的智能家居套装,整个行业也开始从智能家居单品重回传统的智能家居系统。但我们真的看清智能家居行业的本质了吗? 今天凌晨苹果的APPLEWATCH发布会刚结束,国内的智能手表乃至智能硬件行业欢欣鼓舞,认为苹果不过如此,也给我们留下了2000元以内的市场定价空间去模仿。但智能家居呢,NEST本可以成为我们低价复制的对象,却缺乏家庭应用土壤无法实现,HUE也是曲高和寡,在国外巨头缺位的情况下,国内企业能走出自己的智能家居创新之路吗? 笔者根据在市场第一线的实践、观察和思考,总结出智能家居6大败局。在这个不确定性的智能家居市场需要我们快速试错修正,创新是为了避免愚蠢的失败和拥抱无可避免的失败。而我们很多企业一直在传统格局里打转,走不出看不清,难逃败局。文中观点也许有偏颇之处,甚至会得罪业内同行,但互联网时代讲究的不就是个性鲜明不做面具人吗,以下仅作抛砖引玉,供大家探讨。 败局之一:找刚需 不少企业在推出智能单品备受市场冷落后,开始反思自己的产品策略。于是找刚需成为了苦逼受挫型企业一致吹响的号角,仿佛找到了刚需就找到了制胜法宝,没有刚需就是伪需求就是扯淡,自己才是智能家居界痛定思痛大彻大悟的落地派。 但智能产品是靠刚需推动的吗?作为智能化最标本式的代表智能手机,当初是靠刚需推动的吗?苹果的智能手机颠覆了诺基亚的功能机,是因为发现了刚需?恰恰发现刚需的能力一直是诺基亚为首的传统手机厂家的强项。但移动互联网的崛起,人工智能的兴起,让他们再也找不到北了,刚需还是那个刚需,但不再有用户响应。 智能家居市场的本质不是刚需推动型,而是情景重新定义产品。所有从刚需出发的功能性智能产品都不会抢占用户的心智。以智能照明为例,去年不少企业推出了自己的智能灯泡,在介绍里也列举了一堆功能,希望靠着概率其中一项指标能够触碰到用户的刚需,结果无人喝彩。刚需才是智能产品的伪需求,也是功能性产品的墓志铭。智能家居寄托的是人类群体的精神追求!智能产品是为了塑造用户新的生活场景或新的生活方式。 败局之二:高定价 昨天刚看到一个智能灯泡,定位于睡眠的唤醒,当然其中还叠加了很多其他功能,标价400多,市场上很多其他产品譬如智能水壶等,标价也都是亮瞎用户的眼球,于是他们也不可能留住用户的眼球。 我曾经和一家很知名的家电企业合作开发智能净水器,他们跟我说公司规定公司智能产品的市场定价,必须要比新增加的成本至少高出3倍,也就是即使智能产品的标配WIFI模块降价到20元,他们的价格也因此要上浮百元以上,更不要说还有其他配套成本的产生。传统企业还是想通过智能化功能给产品增加卖点来获取更高的溢价,其实这是违背智能产品的本质的。智能产品是为了实现用户的私有化,体现出真正的体验闭环,挖掘用户的后向价值形成转移支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