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
光学与
光学设计基础(第2版)》是一本涵盖应用光学成像基本理论、光度学与色度学基础、典型应用
光学系统以及光学系统像质评价与应用
ZEMAX软件进行光学设计基本方法等丰富内容的核心专业基础性教材与参考书。
E^Q
J50 $/|vbe,
kdp^{zW} k1ja ([Q 平装:593页
jsx&h
Y%( 品牌:高等教育出版社
zWH)\>X59 定价:59元
-m@PqJF^ 优惠价格:41.3元
WIuYSt)h r-yUWIr
S
*,IK4F6>: (w:,iw# 目录
(\!?>T[En 第一篇几何光学的基本概念与成像理论
)W InPW 第1章几何光学基本定律与成像基本概念
lfre-pS+ 1.1几何光学的基本概念
{f@Q&(g 1.1.1光波
/'5d0' ,M 1.1.2光源(发光体,发光点)
P|Gwt& 1.1.3波面
Dh}(B$~Oz+ 1.1.4光线
'nBP% 1.1.5光束
e([>sAx!1 1.2光的传播规律——几何光学的基本定律
nO!&;E& 1.2.1光的直线传播定律
ar6+n^pi0] 1.2.2光的独立传播定律
C*3St`2@9 1.2.3反射定律与折射定律
$;'M8L 1.2.4折射率
wDGb h= 1.2.5反射光与折射光的能量分布
=B5{ 7g\ 1.2.6全反射(完全内反射)及其应用
T&+3Xi: 1.2.7光路的可逆原理
I:G8B5{J 1.2.8光线在折射率连续变化的非均匀介质中的传播规律
d;]mwLB0 1.3费马原理
J-<_e?? 1.4马吕斯定律
2[HPU M2> 1.5光学系统及成像的基本概念
)GAlj;9A$ 1.5.1光学系统的基本概念
;Q^>F6+_m 1.5.2成像的基本概念
8'jt59/f 习题1
xPPA8~Dm* 思考题1
i?;#ZNh 第2章共轴球面系统的成像理论
nq8XVT.m^\ 2.1子午面内实际光线经共轴球面系统折射的光路计算公式
vdC0tax 2.1.1符号规则
d&raHF* 2.1.2实际光线经(单折射)球面折射的光路计算公式
pGjwI3_K 2.1.3实际光线经共轴球面系统的光路计算公式
X% j`rQk` 2.1.4轴上单色物点经单折射球面成像性质的分析
7C0xKF 2.2单折射球面的近轴光路计算公式与近轴成像规律
8FMxn{k2 2.2.1单个折射球面的近轴光路计算公式
|Z{#DOT 2.2.2单折射球面的近轴成像规律
6p*X8j3pW 2.3 共轴球面系统的近轴像面位置与放大率的计算
HbI{Xf[6LP 2.3.1共轴球面系统近轴区的转面过渡公式组
t(6]j#5 2.3.2共轴球面系统近轴像面位置的计算
GDSXBa*7 2.3.3共轴球面系统近轴区的拉—赫不变式与放大率计算
tWTHyL 2.4球面反射镜的成像规律
=eUKpYI
2.4.1球面反射镜的物像位置关系式
&:&l+ 2.4.2球面反射镜的成像放大率与拉—赫不变式
-X!<$<\y; 2.4.3球面反射镜的应用
%UrNPk 习题2
yRyXlZC 思考题2
v_EgY2l( 第3章理想光学系统的成像理论
i .uyfV&F 3.1理想光学系统与“共线成像”的基本概念
{VW\EOPV~ 3.2共轴理想光学系统的基点、基面与焦距
D]fuX|f~ul 3.2.1主面和主点
W&)f#/M8 3.2.2焦点和焦面
q,L>PN+W 3.2.3焦距
i0K 2#}=^ 3.2.4节点、节面
Tp?IK_ 3.3理想光学系统物像间的解析关系
$<nRW*d 3.3.1决定光学系统物像共轭点位置的基本公式
Ye&/O<G'V 3.3.2理想光学系统拉一赫不变式与系统物方、像方的焦距比
jI7 x<= 3.3.3理想光学系统的诸放大率及其相互关系
cB){b'WJ 3.3.4光束的会聚度与光学系统的光焦度、屈光度
kC%H E 3.4理想光学系统的图解求像方法
[|oG}'Xz 3.4.1 光线描迹图解法
d{JI]
! 3.4.2直角坐标图解法
oSD=3DQ; 3.5理想光学系统的物像关系特性曲线
(WC
=om 3.5.1物像位置共轭特性曲线
JX&]>#6|E 3.5.2放大率特性曲线
EQ,`6UT> 3.6光学系统的基本类型
0*b8?e 3.6.1焦距f和f′具有相反符号的系统——第一型系统
qsW&kW~ 3.6.2焦距f和f′具有相同符号的系统——第二型系统
7>y]uT@ar 3.7理想光学系统的组合
v1~l=^4& 3.8透镜
f?tU5EX 3.8.1单折射球面的基点、基面位置与焦距
nt$PA(Y 3.8.2透镜(厚
透镜)的基点位置与焦距计算公式
,--#3+]XU 3.8.3薄透镜与薄透镜组
z2YYxJc&w 3.9理想光学系统共轴多光组复合的实用方法
nMzt_Il I 3.9.1正切计算法
p-{ 4 $W 3.9.2截距计算法
/C Xg$%\ 3.10实际光学系统基点位置和焦距的计算
1[O cZCS 3.10.1求像方基点位置与焦距——正向光路计算
fYy w2" 3.10.2求物方基点位置与焦距——反向光路计算
yKl^-%Uq< 习题3
z@3gNY&7.8 思考题3
>y#MEN>? 第4章矩阵方法在近轴光学中的应用
\99'#]\_/E 4.1共轴球面系统的作用矩阵
Ebs]]a>PO 4.1.1折射矩阵
]vz6DJs 4.1.2传递矩阵
0SYJ*7lPX
4.1.3共轴球面系统的作用矩阵
[;,E cw^ 4.2共轴球面系统的物像关系矩阵
#Mn?Nn 4.3矩阵方法在薄透镜系统中的应用
'yX\y
6I 习题4
VQH48{X 第5章平面元件与棱镜系统
^g6v#]&WA 5.1平面折射与平行平板玻璃的成像性质
z3i`O
La 5.1.1光线经过平面的折射
Lm=EN%*#9 5.1.2光线经平行平板玻璃的折射
yg'CL/P 5.1.3平行平板玻璃的“等效空气层”概念
^UKY1Q. 5.2折射棱镜
Q2ne]MI 5.3楔镜
}EwE#sZ# 5.4平面反射镜与平面镜系统
1q!k#Cliu 5.4.1平面镜的成像特性
#M!$CGi ( 5.4.2平面镜的旋转效应
eR5q3E/;G 5.4.3两面角镜的成像特性
{l$)X 5.5反射棱镜
J&~I4ko] 5.5.1反射棱镜的基本概念
1$E [`` n 5.5.2反射棱镜的视场角
9)vU/fJ| 5.5.3平面反射系统的转像规律分析
4h!yh2c.. 5.5.4反射棱镜的展开及其理论结构尺寸的计算
;W5.g8 5.5.5棱镜的偏差
+
>dC 5.6光学铰链
vzI>:Bf 5.7矢量分析计算方法在平面镜系中的应用
(Ud"+a 5.7.1矢量形式的反射定律
;hq_}. 5.7.2矢量形式的折射定律
\[{8E}_"^ 5.7.3矢量绕定轴转动公式
Z1q<) O1QX 5.8平面反射系统中物像关系的矩阵表示方法
OXM=@B<" 习题5
JJ) 第6章眼睛与典型目视光学系统的工作原理
b*h:e.q 6.1 眼睛
{=
&&J@: 6.1.1眼睛的构造和主要光学常数
z. hq2v 6.1.2模型眼与简化眼
]SA/KV 6.1.3眼睛的主要特性
}|Q\@3& 6.2放大镜和显微镜系统的工作原理
`$1A;wg< 6.2.1放大镜的工作原理
,x&WE@tD| 6.2.2显微镜的工作原理
5g-1pzP9 6.3 望远系统的工作原理
^E\4` 6.3.1望远系统的工作原理与主要性质
WP\kg\o 6.3.2望远系统的视角放大率
cLL2
' 6.3.3望远(镜)系统的基本类型
J)Yz@0#T(; 6.4 目视光学仪器的视度调节
2<J2#}+\ 6.5 理想光学系统的分辨率
"})OLa 习题6
WNjG/U 第7章光学系统中光束的限制
%u9Q` 7.1实际光学系统中的光阑及其作用
!U4YA1>> 7.2光学系统的孔径光阑、入射光瞳和出射光瞳
z [[qrR 7.3视场光阑、窗以及渐晕的概念
r\fkx> 7.3.1视场光阑、入射窗和出射窗
~P}ng{x4z 7.3.2渐晕
|4/rVj" 7.4光阑设置的原则和几种典型系统光束限制的分析
~5|R`% 7.4.1光阑设置的原则
\anOOn@ 7.4.2几种典型光学系统的光阑设置与光束限制
Fg
p|gw4 7.5远心光路(焦阑光路)(米)
ImB5F'HI$ 7.5.1物方远心光路
MX#LtCG#V 7.5.2像方远心光路
VgbT/v 7.6场镜
wGs'qL"z 7.7物空间在平面上成像的清晰深度——光学系统的景深
PyI"B96gz 7.7.1照相物镜的成像空间深度
5.\|*+E~ 7.7.2望远系统的成像空间深度
)xU+M{p-os 习题7
B)DuikV.D 第二篇光度学与色度学基础
p<D@l2vt 第8章光度学的基本概念与光学系统中光能损失的计算
wU'+4N". 8.1光能与光度学的基本概念
u"7!EhX& 8.1.1立体角的概念与计算
6:QlHuy0nH 8.1.2辐(射能)通量、光谱光视效率(视见函数)与光通量
45-x$o 8.1.3发光强度
\kI{# 8.1.4(光)照度
ODRy 8.1.5光出射度
$rQ7"w J 8.1.6(光)亮度
TEer>gD:v 8.1.7光度学各主要光度量名称、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 **W7\h 8.2光学系统中光通量与光亮度的传递
&%(Dd 8.2.1光束在均匀透明的同种介质中的传播
I4qS8~+# 8.2.2光束在介质分界面折射、反射后,光亮度的变化规律
PpLhj 8.3光学系统中光能损失的计算
mIrN~)C4\ 8.3.1光学系统中光能损失的分析与计算
<M5fk?n,| 8.3.2光学系统透过率的计算
,qB@agjvo< 8.4像平面的照度
<ir]bQT 8.4.1轴上像点照度公式
5(1c?biP& 8.4.2轴外像点的照度公式
A[fTpS ~~% 8.5眼睛直接观察与通过仪器观察时像的主观亮度
'bH~KK5 8.5.1眼睛直接观察物体时像的主观亮度
"ig)7X+Wz| 8.5.2通过仪器观察时像的主观亮度
W%&s$b( 习题8
X<W${L$G 第9章色度学基础
3 TV4|&W; 9.1颜色视觉与色度学的基本概念
Mg}/gO%o 9.1.1人眼的颜色视觉特性
/={N^8^=x 9.1.2颜色的分类与彩色的三特性
l*CCnqE 9.1.3颜色的混合与匹配
Y HS/|- 9.2标准色度系统与色度计算
' qT\I8% 9.2.1CIE1931-RGB色度系统
gCRPaF6 9.2.2CIE1931标准色度系统
f*xv#G 9.2.3CIE1964补充标准色度系统
*(wxNsK 9.2.4均匀色品图及均匀颜色空间
plr3&T~,&S 9.2.5CIE标准施照体与标准
光源 )Xt#coagS 9.2.6CIE色度计算举例
+_*iF5\ 第三篇典型应用光学系统
3;uLBuZOCN 第10章
望远镜与望远系统外形尺寸计算
z wwJyy%/ 10.1望远镜中的转像系统
# Rs5W 10.1.1棱镜转像系统
M djxTr^ 10.1.2透镜转像系统
muK.x7zyl 10.2望远镜的变倍——可变放大率的望远镜
!lZ}kz0 10.2.1间断变倍望远系统
noB8*n0 10.2.2连续变倍望远系统
Tk 'Pv 10.3望远系统的调焦方式内调焦望远镜
F_/ra?WVH 10.3.1外调焦系统
W"t^t|H'~ 10.3.2内调焦系统——内调焦望远镜
\fvm6$ rZ^ 10.4光学测距原理与系统
,j(E>g3 10.4.1单眼(合像)测距仪
f\RTO63|O 10.4.2双眼体视测距仪
v/v PU 10.5望远(镜)系统的光学性能与主要技术要求
k7sD"xR3 10.5.1分辨率α
,5T1QWn^f 10.5.2视放大率г
.>}Z3jUrf 10.5.3视场角2ω
y
GmFi 10.5.4出瞳直径D′
m'
|wlI[lq 10.5.5出瞳距离lZ′
`q | )_ 10.6望远系统的物镜和目镜
fceO|mSz_ 10.6.1望远物镜的光学特性和类型
MlS5/9m@^ 10.6.2望远系统目镜的特点及常用类型
u2fp~.'P 10.7望远系统的外形尺寸计算
]|K6Z>V 10.7.1光学系统外形尺寸计算的主要任务与内容
{z;K0 10.7.2望远系统的外形尺寸计算举例
"HH<5M 10.8 光学天文望远镜的发展与LAMOST的创新
t-}IKrbv 10.8.1光学天文望远镜的简要发展历程
A|U0e`Iw 10.8.2大天区面积多目标
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LAMOST)
oxI?7dy5 第11章显微镜
i;Kax4k 11.1概述
(KPD`l8. 11.2显微镜光学系统的基本组成与光学连接尺寸
=CdrhP_ 11.2.1显微镜光学系统的基本组成
yVK l%GO 11.2.2显微镜的光学连接尺寸
c7[Ba\Cr4h 11.3显微镜的光学特性与主要光学性能指标
3'0Jn6( 11.3.1显微镜的光束限制结构特点
Fs =)*6}& 11.3.2显微镜的视场光阑和视场
\W=Z`w3 11.3.3显微镜的分辨率
x]R0zol 11.3.4显微镜的放大倍率及适用放大倍率
%z.d;[Hs 11.3.5显微镜的成像深度(景深)
P)Oe?z;G? 11.4显微镜的物镜和目镜
MpJ\4D5G 11.4.1显微物镜
TnKOr~ @* 11.4.2显微目镜
Rz&}e@stl 11.5显微镜的
照明系统(米)
n\BV*AH 11.5.1对照明系统的要求
Y;E'gP-J 11.5.2主要的照明方式与照明系统
A9J{>f
第12章照相与投影系统
T#I}w\XlhP 12.1照相机的工作原理
^q%f~m,O< 12.2照相物镜的主要性能与基本类型
*Utx0Me 12.2.1照相物镜的主要性能
0~DsA Ua 12.2.2照相物镜的基本类型
q @wX= 12.2.3变焦距照相物镜(*)
:2wT)w z 12.3 照相机的分类和基本结构
7;r3Bxa
Q 12.3.1照相机的分类
+t
Prqv"( 12.3.2传统胶片式单反照相机的基本结构
DPmY_[OAE 12.3.3数码照相机的原理、主要性能
参数及特点
#~qzaETv, 12.4放映投影系统的工作原理及其类别
I1K %n'D 12.5投影系统与投影物镜的主要光学性能参数
:C0)[L 12.6微显示投影机(★)
^AXH}g 第13章纤维光学与光纤传像系统
D)S_ p& 13.1阶跃光纤的传光机理与主要性能参数
:w4N*lV- 13.1.1阶跃光纤中光波传播规律分析——表面波机理
J^PFhu 13.1.2光在阶跃直圆柱光纤中的传播规律及主要性能参数
pQ4HX)<P 13.2阶跃多模光纤与单模光纤
CEzdH!nP 13.2.1阶跃多模光纤传输的模式与归一化波导常数V
[;:ocy 13.2.2单模光纤
FBzsM7]j 13.3渐变折射率光纤的传光机理与自聚焦透镜的成像特性
iex]J@=e 13.3.1非均匀介质中的光线理论——程函方程与光线微分方程
``{GU}n 13.3.2平方律分布的自聚焦光纤中的光线传播轨迹与规律分析
YOvhMi 13.3.3自聚焦透镜的成像规律——近轴成像
28-z 13.4无源光纤传像原理、器件与系统
D})12qB;u9 13.4.1光纤传像束的传像机理与主要性能指标
zQu9LN 13.4.2光纤传像系统(光纤望远系统,光纤内窥镜)
Z;0<k;#T(p 第四篇 光学系统的像质评价与应用ZEMAX
sP=^5K`g 软件进行光学设计的基本方法
V<PH5'^$j 第14章光学系统的像质评价
[I<J6= 14.1用几何像差表征光学系统像质的基本概念与方法
W58%Zz4a 14.1.1轴上点的光束结构与像差
WK#%G 14.1.2轴外点的子午与弧矢光束结构与像差表示
OekE]`~w 14.1.3垂轴几何像差
/pLf?m9 14.2几何点列图的像质评价方法
x7jFYC 14.3光学系统成像质量的波像差表示与瑞利判据
45jImCm 14.4基于点扩散函数的空域像质评价方法(中心点亮度)与斯特列尔准则
I'2I'x\M 14.5光学传递函数评价像质的基本概念
#)S&Z><< 14.6典型光学系统成像质量评价与指标
^.~e 14.6.1望远镜与显微镜成像质量评价
fy&u[Jd{ 14.6.2照相系统与摄影物镜像质评价
ztp2j%' 14.7ZEMAX中的像质评价方法
6UqDpL7^U 第15章应用ZEMAX的光学自动设计原理与方法
A2P.5EN 15.1光学自动设计基本概念
0]nveC$ 15.1.1光学自动设计基本原理
q$K}Fm1C 15.1.2阻尼最小二乘法
L EFLKC 15.1.3评价函数的构成与权因子
#hXvGon$? 15.2ZEMAX评价函数
53bVhPGv 15.2.1ZEMAX评价函数的构建
EV|W:;Sg 15.2.2ZEMAX评价函数中的操作符
Ufor> 15.2.3默认评价函数
^B7Ls{ 15.3常用几何像差控制在评价函数中的实现
w:R#F(
'B 15.3.1ZEMAX中内建几何像差控制符与特点
)?6%d 15.3.2评价函数中常用独立几何像差复合控制操作符的构建
ETdN<}m 15.4利用ZEMAX像质优化与设计举例
cXYE!( 15.4.1消色差双胶合望远镜物镜设计
<;1M!.)5 15.4.2光路中有棱镜的望远物镜设计
HoeW6U V 15.4.3显微物镜设计
T~g`;Q%i 15.4.4目镜设计
4#ikdjB; 15.4.5变焦物镜设计
3 `NSSS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