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
光学与
光学设计基础(第2版)》是一本涵盖应用光学成像基本理论、光度学与色度学基础、典型应用
光学系统以及光学系统像质评价与应用
ZEMAX软件进行光学设计基本方法等丰富内容的核心专业基础性教材与参考书。
9$X" D _IU5HT}2
#X*);cn Gy["_;+xU 平装:593页
^2rj);{V 品牌:高等教育出版社
8irTGA 定价:59元
b g0ix" 优惠价格:41.3元
.tfal9 p(GI02|n
X~o;jJC b9?Vpu`? 目录
8kU(>' ^_: 第一篇几何光学的基本概念与成像理论
=(TMcu$4` 第1章几何光学基本定律与成像基本概念
s@%>
1.1几何光学的基本概念
`]GL3cIh: 1.1.1光波
Y~^R^J 1.1.2光源(发光体,发光点)
-9+$z|K 1.1.3波面
*tpS6{4=#7 1.1.4光线
RJDk7{( 1.1.5光束
qu$FpOJ
1.2光的传播规律——几何光学的基本定律
zD8$DG8 1.2.1光的直线传播定律
N,9~J"z 1.2.2光的独立传播定律
45%D^~2~F 1.2.3反射定律与折射定律
INk|NEX 1.2.4折射率
17l?li 1.2.5反射光与折射光的能量分布
ESIJ QM-[+ 1.2.6全反射(完全内反射)及其应用
qPDRB.K|} 1.2.7光路的可逆原理
@0H0!9' 1.2.8光线在折射率连续变化的非均匀介质中的传播规律
sLTQm*jL 1.3费马原理
nZNS}|6 1.4马吕斯定律
^z qQ8{oV 1.5光学系统及成像的基本概念
ia
/#`#. 1.5.1光学系统的基本概念
oTb42a_j{ 1.5.2成像的基本概念
Fpn'0&~-fi 习题1
n3U|
d+ 思考题1
C.uv0 第2章共轴球面系统的成像理论
.pl,ujv 2.1子午面内实际光线经共轴球面系统折射的光路计算公式
o(v7&m; 2.1.1符号规则
}>,%El/ 2.1.2实际光线经(单折射)球面折射的光路计算公式
7}c[GC)F 2.1.3实际光线经共轴球面系统的光路计算公式
86qQ"=v 2.1.4轴上单色物点经单折射球面成像性质的分析
"[z/\l8O 2.2单折射球面的近轴光路计算公式与近轴成像规律
^-~=U^2tC 2.2.1单个折射球面的近轴光路计算公式
Ha ZV7 2.2.2单折射球面的近轴成像规律
WyQ8}]1b 2.3 共轴球面系统的近轴像面位置与放大率的计算
jL3
*m 2.3.1共轴球面系统近轴区的转面过渡公式组
K'"s9b8 2.3.2共轴球面系统近轴像面位置的计算
J-
l[dC 2.3.3共轴球面系统近轴区的拉—赫不变式与放大率计算
K!>3`[:I" 2.4球面反射镜的成像规律
++8 Xi1 2.4.1球面反射镜的物像位置关系式
8QKu 2.4.2球面反射镜的成像放大率与拉—赫不变式
m\
qR myO 2.4.3球面反射镜的应用
f<<$!]\ 习题2
p!Tac%D+k 思考题2
ojj
T 第3章理想光学系统的成像理论
e+2lus,u6t 3.1理想光学系统与“共线成像”的基本概念
:=q9ay 3.2共轴理想光学系统的基点、基面与焦距
hOIg7=v 3.2.1主面和主点
=q"0GUei3 3.2.2焦点和焦面
T
I
ZkN6 3.2.3焦距
xTcY& 3.2.4节点、节面
,gkWksl9 3.3理想光学系统物像间的解析关系
">fRM=fl 3.3.1决定光学系统物像共轭点位置的基本公式
&
}"I! 3.3.2理想光学系统拉一赫不变式与系统物方、像方的焦距比
\
sz ](X 3.3.3理想光学系统的诸放大率及其相互关系
I;$tBgOWq 3.3.4光束的会聚度与光学系统的光焦度、屈光度
!HXsxNe 3.4理想光学系统的图解求像方法
QqeF 3.4.1 光线描迹图解法
% 1<@p%y/ 3.4.2直角坐标图解法
6is+\ 3.5理想光学系统的物像关系特性曲线
OWYY2&.h 3.5.1物像位置共轭特性曲线
&XhxkN$8 3.5.2放大率特性曲线
VWCC(YRU|$ 3.6光学系统的基本类型
<P Vmr2Jp" 3.6.1焦距f和f′具有相反符号的系统——第一型系统
(YmIui> 3.6.2焦距f和f′具有相同符号的系统——第二型系统
#fyY37- 3.7理想光学系统的组合
zRau/1Y0 3.8透镜
t#]VR7] 3.8.1单折射球面的基点、基面位置与焦距
73nmDZO| 3.8.2透镜(厚
透镜)的基点位置与焦距计算公式
AMK3I`=8WO 3.8.3薄透镜与薄透镜组
%a-fxV[ 3.9理想光学系统共轴多光组复合的实用方法
'@QK<!%, 3.9.1正切计算法
dsK^-e6:5 3.9.2截距计算法
/cZcfCW 3.10实际光学系统基点位置和焦距的计算
yW"}%)
d 3.10.1求像方基点位置与焦距——正向光路计算
MAc/ T.[ 3.10.2求物方基点位置与焦距——反向光路计算
9*?YES'6 习题3
%+
MYg^ 思考题3
p1ER<_fp 第4章矩阵方法在近轴光学中的应用
itO1ROmu 4.1共轴球面系统的作用矩阵
VOmS>'$ 4.1.1折射矩阵
KZ [:o,jp> 4.1.2传递矩阵
H[r6 4~Sth 4.1.3共轴球面系统的作用矩阵
4)N~*+~\h 4.2共轴球面系统的物像关系矩阵
2+LvlS)C 4.3矩阵方法在薄透镜系统中的应用
%NL7XU[~ 习题4
!6s]p%{V 第5章平面元件与棱镜系统
WMoRosL74 5.1平面折射与平行平板玻璃的成像性质
<|a9r: [ 5.1.1光线经过平面的折射
m{6*ae 5.1.2光线经平行平板玻璃的折射
34vH+,!u 5.1.3平行平板玻璃的“等效空气层”概念
Oo%%f+ 5.2折射棱镜
YE@!`!`d: 5.3楔镜
@Z~0!VY 5.4平面反射镜与平面镜系统
^DR`!.ttr 5.4.1平面镜的成像特性
/Dk`? 5.4.2平面镜的旋转效应
QVR-`d/ 5.4.3两面角镜的成像特性
`[f IK, 5.5反射棱镜
=Ajw(I[56 5.5.1反射棱镜的基本概念
a'\fS7aE0l 5.5.2反射棱镜的视场角
Vao3D8 5.5.3平面反射系统的转像规律分析
D_I_=0qNd 5.5.4反射棱镜的展开及其理论结构尺寸的计算
_3_o/I 5.5.5棱镜的偏差
IBv9xP]BZ 5.6光学铰链
s3 gT6 5.7矢量分析计算方法在平面镜系中的应用
xx%*85 < 5.7.1矢量形式的反射定律
bEzy KrN\ 5.7.2矢量形式的折射定律
T:udw 5.7.3矢量绕定轴转动公式
A Rjox` 5.8平面反射系统中物像关系的矩阵表示方法
)$FwB6^ 习题5
(K>4^E8 第6章眼睛与典型目视光学系统的工作原理
E`3[62C 6.1 眼睛
UrB{jS? 6.1.1眼睛的构造和主要光学常数
_d3/="= 6.1.2模型眼与简化眼
*IC9))PGJ 6.1.3眼睛的主要特性
}nNCgH 6.2放大镜和显微镜系统的工作原理
e&="5.ik 6.2.1放大镜的工作原理
"1$hfs 6.2.2显微镜的工作原理
?u M2|Nk 6.3 望远系统的工作原理
Ob7F39):N 6.3.1望远系统的工作原理与主要性质
xV5eKV 6.3.2望远系统的视角放大率
Hh<}~s 6.3.3望远(镜)系统的基本类型
}Xy<F?Mh 6.4 目视光学仪器的视度调节
).> O6A4:C 6.5 理想光学系统的分辨率
80O[pf*? 习题6
6imQjtI 第7章光学系统中光束的限制
U_Va'7 7.1实际光学系统中的光阑及其作用
ob>2SU[Y 7.2光学系统的孔径光阑、入射光瞳和出射光瞳
?bK^IHh 7.3视场光阑、窗以及渐晕的概念
x-s]3'!L 7.3.1视场光阑、入射窗和出射窗
H9T'{R*FC 7.3.2渐晕
(K->5rSU 7.4光阑设置的原则和几种典型系统光束限制的分析
yi3Cd@t({{ 7.4.1光阑设置的原则
'${xZrzmt 7.4.2几种典型光学系统的光阑设置与光束限制
IqmoWn3 7.5远心光路(焦阑光路)(米)
&]H Y: 7.5.1物方远心光路
d+Jj4OnP 7.5.2像方远心光路
<al/>7z'
O 7.6场镜
ZZ{:f+=?$ 7.7物空间在平面上成像的清晰深度——光学系统的景深
"EC,#$e%ev 7.7.1照相物镜的成像空间深度
IG~d7rh" 7.7.2望远系统的成像空间深度
C)`y<O 习题7
WMd5Y`y 第二篇光度学与色度学基础
cYp]zn+6 第8章光度学的基本概念与光学系统中光能损失的计算
D[ (A`!) 8.1光能与光度学的基本概念
ibskce{H 8.1.1立体角的概念与计算
L+y90 T6? 8.1.2辐(射能)通量、光谱光视效率(视见函数)与光通量
'\.fG\xD 8.1.3发光强度
{kgV3 [%> 8.1.4(光)照度
F2RU7o'f. 8.1.5光出射度
3 ]}wZY0 8.1.6(光)亮度
$17utJ58 8.1.7光度学各主要光度量名称、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P mgTTI 8.2光学系统中光通量与光亮度的传递
x*uQBNf= 8.2.1光束在均匀透明的同种介质中的传播
E%6}p++ 8.2.2光束在介质分界面折射、反射后,光亮度的变化规律
%) 8 UyZG 8.3光学系统中光能损失的计算
|/-H:\5 8.3.1光学系统中光能损失的分析与计算
Y-Gqx 8.3.2光学系统透过率的计算
zQQ=8#] 8.4像平面的照度
V8.o}BWY 8.4.1轴上像点照度公式
H"A|Z6y$^ 8.4.2轴外像点的照度公式
&c)n\x* 8.5眼睛直接观察与通过仪器观察时像的主观亮度
Dy_Za.N2 8.5.1眼睛直接观察物体时像的主观亮度
!B &%!06 8.5.2通过仪器观察时像的主观亮度
D|p`~( 习题8
c>%+y+b{ 第9章色度学基础
J}cqBk> 9.1颜色视觉与色度学的基本概念
kG>d^K 9.1.1人眼的颜色视觉特性
Cj x(Z] 9.1.2颜色的分类与彩色的三特性
0]3 #3TH 9.1.3颜色的混合与匹配
Ec^x 9.2标准色度系统与色度计算
jNa'l<dn] 9.2.1CIE1931-RGB色度系统
yH0BNz8V 9.2.2CIE1931标准色度系统
0HRLTgIC 9.2.3CIE1964补充标准色度系统
Eh&et0&=g 9.2.4均匀色品图及均匀颜色空间
as?~N/} 9.2.5CIE标准施照体与标准
光源 $($26g 9.2.6CIE色度计算举例
+84JvOkWi 第三篇典型应用光学系统
eS/4g M7% 第10章
望远镜与望远系统外形尺寸计算
s*k[Fbi 10.1望远镜中的转像系统
AF}6O(C~ 10.1.1棱镜转像系统
2.zx 10.1.2透镜转像系统
X)^kJ` 10.2望远镜的变倍——可变放大率的望远镜
Z2,[-8,Kx 10.2.1间断变倍望远系统
MwN.Ll 10.2.2连续变倍望远系统
ny:4L{) 10.3望远系统的调焦方式内调焦望远镜
O%.c%)4Xo 10.3.1外调焦系统
D`2c61jyc 10.3.2内调焦系统——内调焦望远镜
pPNU0]/ 10.4光学测距原理与系统
ivKhzU+ 10.4.1单眼(合像)测距仪
`$*cW1 10.4.2双眼体视测距仪
wua`e <" 10.5望远(镜)系统的光学性能与主要技术要求
hqA6%Y^k 10.5.1分辨率α
kCWaji_x% 10.5.2视放大率г
!z7j.u`Y 10.5.3视场角2ω
qMrBTq[ 10.5.4出瞳直径D′
9K\A4F} 10.5.5出瞳距离lZ′
SW
^F 10.6望远系统的物镜和目镜
k/&~8l.$ 10.6.1望远物镜的光学特性和类型
n -P)X<\ 10.6.2望远系统目镜的特点及常用类型
Bg?f}nu7 10.7望远系统的外形尺寸计算
j~d<n_ 10.7.1光学系统外形尺寸计算的主要任务与内容
Vu3;U 10.7.2望远系统的外形尺寸计算举例
kDAPT_Gid 10.8 光学天文望远镜的发展与LAMOST的创新
nS8oSs_ 10.8.1光学天文望远镜的简要发展历程
tiI:yq0 10.8.2大天区面积多目标
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LAMOST)
Ov$_Phm: 第11章显微镜
06FBI?;|= 11.1概述
XANPI| 11.2显微镜光学系统的基本组成与光学连接尺寸
a&3pPfC 11.2.1显微镜光学系统的基本组成
'w^Md 11.2.2显微镜的光学连接尺寸
=@F1J7 11.3显微镜的光学特性与主要光学性能指标
SL9]$M mJn 11.3.1显微镜的光束限制结构特点
#Ont1>T,G 11.3.2显微镜的视场光阑和视场
vKv!{>,v9Z 11.3.3显微镜的分辨率
3_:J`xX(4 11.3.4显微镜的放大倍率及适用放大倍率
\zA G#{ 11.3.5显微镜的成像深度(景深)
0:Ow$ 11.4显微镜的物镜和目镜
8cV3VapF 11.4.1显微物镜
Sl,\<a 11.4.2显微目镜
'rZYl Qm 11.5显微镜的
照明系统(米)
[ &cCE 11.5.1对照明系统的要求
5.KhI <[ 11.5.2主要的照明方式与照明系统
Z=P]UD 第12章照相与投影系统
6 XZF8W 12.1照相机的工作原理
Dp)5u@I 12.2照相物镜的主要性能与基本类型
uAd4Zz 12.2.1照相物镜的主要性能
1'O++j_%y 12.2.2照相物镜的基本类型
tnv @`xBn 12.2.3变焦距照相物镜(*)
osS?SuQT E 12.3 照相机的分类和基本结构
.DzFtc 12.3.1照相机的分类
Ifghyh<d 12.3.2传统胶片式单反照相机的基本结构
S${n:e0\ 12.3.3数码照相机的原理、主要性能
参数及特点
jA&ZO>4 12.4放映投影系统的工作原理及其类别
q97Z .o 12.5投影系统与投影物镜的主要光学性能参数
R!mFMw" 12.6微显示投影机(★)
2$)xpET 第13章纤维光学与光纤传像系统
Z2HH&3HA 13.1阶跃光纤的传光机理与主要性能参数
(%&HufT 13.1.1阶跃光纤中光波传播规律分析——表面波机理
~C|. .Z 13.1.2光在阶跃直圆柱光纤中的传播规律及主要性能参数
f~HC%C
YH 13.2阶跃多模光纤与单模光纤
tVB9kxtE 13.2.1阶跃多模光纤传输的模式与归一化波导常数V
}Zs
y&K 13.2.2单模光纤
Pz+2(Z 13.3渐变折射率光纤的传光机理与自聚焦透镜的成像特性
ws!pp\F 13.3.1非均匀介质中的光线理论——程函方程与光线微分方程
fwe4f 13.3.2平方律分布的自聚焦光纤中的光线传播轨迹与规律分析
381a(F[$e 13.3.3自聚焦透镜的成像规律——近轴成像
R^DZ@[\iV 13.4无源光纤传像原理、器件与系统
7+!4pf 13.4.1光纤传像束的传像机理与主要性能指标
{yo<19kV@ 13.4.2光纤传像系统(光纤望远系统,光纤内窥镜)
eXB'>#&s 第四篇 光学系统的像质评价与应用ZEMAX
_"b[UT}m 软件进行光学设计的基本方法
N-
!>\n 第14章光学系统的像质评价
:gD=F &V 14.1用几何像差表征光学系统像质的基本概念与方法
p_^Jr*Mv 14.1.1轴上点的光束结构与像差
/$w,8pV= 14.1.2轴外点的子午与弧矢光束结构与像差表示
yK1@`3@? 14.1.3垂轴几何像差
3`%]3qd} 14.2几何点列图的像质评价方法
%25GplMT 14.3光学系统成像质量的波像差表示与瑞利判据
gk & 14.4基于点扩散函数的空域像质评价方法(中心点亮度)与斯特列尔准则
+7<W.Zii 14.5光学传递函数评价像质的基本概念
[{}Hk%wlX 14.6典型光学系统成像质量评价与指标
(KHO'QNMt^ 14.6.1望远镜与显微镜成像质量评价
`%%/`Qpj; 14.6.2照相系统与摄影物镜像质评价
Zb p+b; 14.7ZEMAX中的像质评价方法
ku8C#%.m3 第15章应用ZEMAX的光学自动设计原理与方法
Y(a0*fh 15.1光学自动设计基本概念
AQx:}PO 15.1.1光学自动设计基本原理
XLu Y 15.1.2阻尼最小二乘法
|`N|S 15.1.3评价函数的构成与权因子
(qG}`?219J 15.2ZEMAX评价函数
Nk#[~$Q-1 15.2.1ZEMAX评价函数的构建
pTQ70V3 15.2.2ZEMAX评价函数中的操作符
$N; Nvp2 15.2.3默认评价函数
?pBQaUl& 15.3常用几何像差控制在评价函数中的实现
?@*hU2MTC 15.3.1ZEMAX中内建几何像差控制符与特点
y.iA]Ikz 15.3.2评价函数中常用独立几何像差复合控制操作符的构建
S2;u!f 15.4利用ZEMAX像质优化与设计举例
aEL^N0\d 15.4.1消色差双胶合望远镜物镜设计
VxgP^* 15.4.2光路中有棱镜的望远物镜设计
DlMT<ld 15.4.3显微物镜设计
`RF0%Vm~t 15.4.4目镜设计
?M<q95pL 15.4.5变焦物镜设计
~AvB5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