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
光学与
光学设计基础(第2版)》是一本涵盖应用光学成像基本理论、光度学与色度学基础、典型应用
光学系统以及光学系统像质评价与应用
ZEMAX软件进行光学设计基本方法等丰富内容的核心专业基础性教材与参考书。
4DhGp RL Beti>
2aQR#lcv ?f@g1jJP 平装:593页
32yGIRV 品牌:高等教育出版社
Jg3OMUt 定价:59元
a1p Z{Od 优惠价格:41.3元
><<(6 ,;3#}OGg
a?Q\nu1 }xZR`xP( 目录
DK' ? ' 第一篇几何光学的基本概念与成像理论
`SDpOqfIrP 第1章几何光学基本定律与成像基本概念
1'.SHY| 1.1几何光学的基本概念
P2HR4`c 1.1.1光波
5u/d r9n 1.1.2光源(发光体,发光点)
5%H(AaG*q 1.1.3波面
HEqTlnxUu 1.1.4光线
O&DkB*- 1.1.5光束
s3nt12 1.2光的传播规律——几何光学的基本定律
G- _h 2 1.2.1光的直线传播定律
L{;Sc_ 1.2.2光的独立传播定律
B4tC3r 1.2.3反射定律与折射定律
'i-6JG% 1.2.4折射率
Hzm<KQ
g 1.2.5反射光与折射光的能量分布
M:: 1.2.6全反射(完全内反射)及其应用
2~`lvx 1.2.7光路的可逆原理
GnAG'.t-Z 1.2.8光线在折射率连续变化的非均匀介质中的传播规律
'G] P09`*) 1.3费马原理
/j7e
q 1.4马吕斯定律
X<:B"rPuK 1.5光学系统及成像的基本概念
?=
G+L0t
1.5.1光学系统的基本概念
0tA~Y26 1.5.2成像的基本概念
Sq#AnD6To 习题1
Vq8 G( <77 思考题1
}~W:3A{7; 第2章共轴球面系统的成像理论
:/rl \woA> 2.1子午面内实际光线经共轴球面系统折射的光路计算公式
zN3[W`q+m 2.1.1符号规则
eBlWwUy*6f 2.1.2实际光线经(单折射)球面折射的光路计算公式
dO?zLc0f 2.1.3实际光线经共轴球面系统的光路计算公式
/l.:GH36f 2.1.4轴上单色物点经单折射球面成像性质的分析
'3%J hG)# 2.2单折射球面的近轴光路计算公式与近轴成像规律
;_$Q~X 2.2.1单个折射球面的近轴光路计算公式
5OHg% ^ 2.2.2单折射球面的近轴成像规律
*}F>c3x] 2.3 共轴球面系统的近轴像面位置与放大率的计算
@`Fv}RY{ 2.3.1共轴球面系统近轴区的转面过渡公式组
b#uNdq3 2.3.2共轴球面系统近轴像面位置的计算
|}^me7C,[ 2.3.3共轴球面系统近轴区的拉—赫不变式与放大率计算
=*0KH##%$ 2.4球面反射镜的成像规律
[j3-a4Wu 2.4.1球面反射镜的物像位置关系式
w!/\dqjv 2.4.2球面反射镜的成像放大率与拉—赫不变式
0B}O&DC%| 2.4.3球面反射镜的应用
fAEgrw%Ti 习题2
3o_)x 思考题2
WD/\f$4 第3章理想光学系统的成像理论
]izrr 3.1理想光学系统与“共线成像”的基本概念
}Z="}Dg|T 3.2共轴理想光学系统的基点、基面与焦距
;s* 3.2.1主面和主点
9f(0
qa 3.2.2焦点和焦面
D_SXxP[! g 3.2.3焦距
#}PQ !gZ 3.2.4节点、节面
K20,aWBq;3 3.3理想光学系统物像间的解析关系
pwF+ZNo 3.3.1决定光学系统物像共轭点位置的基本公式
uBp,_V? 3.3.2理想光学系统拉一赫不变式与系统物方、像方的焦距比
hD>]\u 3.3.3理想光学系统的诸放大率及其相互关系
%IA1Y>` 3.3.4光束的会聚度与光学系统的光焦度、屈光度
8=K%7:b 3.4理想光学系统的图解求像方法
a/\SPXQ/9 3.4.1 光线描迹图解法
us5<18M5 3.4.2直角坐标图解法
-R]Iu\ 3.5理想光学系统的物像关系特性曲线
qw?Wi%t(x8 3.5.1物像位置共轭特性曲线
"h@=O
c 3.5.2放大率特性曲线
TS_5R>R3 3.6光学系统的基本类型
`w6*(t:T 3.6.1焦距f和f′具有相反符号的系统——第一型系统
X!b+Dk 3.6.2焦距f和f′具有相同符号的系统——第二型系统
t)kc`3i<A 3.7理想光学系统的组合
K N Y 3.8透镜
{4n 3.8.1单折射球面的基点、基面位置与焦距
zAW+!C. 3.8.2透镜(厚
透镜)的基点位置与焦距计算公式
C6?({
QB@ 3.8.3薄透镜与薄透镜组
f7lt|.p 3.9理想光学系统共轴多光组复合的实用方法
$+k|\+iJ 3.9.1正切计算法
vh$If0 3.9.2截距计算法
/~(T[\E< 3.10实际光学系统基点位置和焦距的计算
oW5Ov 3.10.1求像方基点位置与焦距——正向光路计算
N&uRL_X. 3.10.2求物方基点位置与焦距——反向光路计算
AqA.,;G 习题3
NR>&1aRbyb 思考题3
!.G knDT 第4章矩阵方法在近轴光学中的应用
dEhFuNO<2 4.1共轴球面系统的作用矩阵
+F?}<P_v 4.1.1折射矩阵
|EGC1x]j= 4.1.2传递矩阵
<(!~s><. 4.1.3共轴球面系统的作用矩阵
<e?1&5 6 4.2共轴球面系统的物像关系矩阵
Ia[4P8Z 4.3矩阵方法在薄透镜系统中的应用
2/iBk'd 习题4
1!%T<!A. 第5章平面元件与棱镜系统
q)l1tC72 5.1平面折射与平行平板玻璃的成像性质
*|9: 5.1.1光线经过平面的折射
hS 9^Bi 5.1.2光线经平行平板玻璃的折射
Gw$Y`]ipy 5.1.3平行平板玻璃的“等效空气层”概念
#ZC9= 5.2折射棱镜
^, &' 5.3楔镜
Akdx1h, 5.4平面反射镜与平面镜系统
c(kYCVc 5.4.1平面镜的成像特性
{/|tVc63 5.4.2平面镜的旋转效应
OcE,E6LD 5.4.3两面角镜的成像特性
wX4gyr 5.5反射棱镜
dHkI9; 5.5.1反射棱镜的基本概念
{.j030Q 5.5.2反射棱镜的视场角
BMo2t'L 5.5.3平面反射系统的转像规律分析
1)H;}%[ 5.5.4反射棱镜的展开及其理论结构尺寸的计算
TFNB%| 5.5.5棱镜的偏差
7Y%Si5 5.6光学铰链
z41v5rB4 5.7矢量分析计算方法在平面镜系中的应用
/ M@[ 8 5.7.1矢量形式的反射定律
*=}\cw\A 5.7.2矢量形式的折射定律
<74r 5.7.3矢量绕定轴转动公式
b&*)C#7/T 5.8平面反射系统中物像关系的矩阵表示方法
T8BewO=} 习题5
ATWa/"l(H- 第6章眼睛与典型目视光学系统的工作原理
Zet80|q 6.1 眼睛
":_~(?1+ 6.1.1眼睛的构造和主要光学常数
_]zH4o<p 6.1.2模型眼与简化眼
ydTd.` 6.1.3眼睛的主要特性
7.*Mmx~]= 6.2放大镜和显微镜系统的工作原理
d3]<'B:nb 6.2.1放大镜的工作原理
z?Cez*.h> 6.2.2显微镜的工作原理
6VtN4c.Q 6.3 望远系统的工作原理
YmwXA e: 6.3.1望远系统的工作原理与主要性质
,YBe|3 6.3.2望远系统的视角放大率
pE {yVs 6.3.3望远(镜)系统的基本类型
zGwM# - 6.4 目视光学仪器的视度调节
YCq:] 6.5 理想光学系统的分辨率
S"/-)_{ 习题6
[NK&s:wMk 第7章光学系统中光束的限制
d/[kky} 7.1实际光学系统中的光阑及其作用
i~LY 7.2光学系统的孔径光阑、入射光瞳和出射光瞳
qi['~(( 7.3视场光阑、窗以及渐晕的概念
`|<? sjY 7.3.1视场光阑、入射窗和出射窗
iEx4va-j 7.3.2渐晕
FEi@MJJ\e 7.4光阑设置的原则和几种典型系统光束限制的分析
$>zqCi2tB< 7.4.1光阑设置的原则
.JBTU>1]_n 7.4.2几种典型光学系统的光阑设置与光束限制
T7^?j :kJ/ 7.5远心光路(焦阑光路)(米)
:W9a t 7.5.1物方远心光路
} J`cRDO 7.5.2像方远心光路
*/OKg;IMi 7.6场镜
`<6FCn4{X 7.7物空间在平面上成像的清晰深度——光学系统的景深
:eH\9$F`x; 7.7.1照相物镜的成像空间深度
G0h e'BR 7.7.2望远系统的成像空间深度
)XDbg> 习题7
92ngSaNC 第二篇光度学与色度学基础
@V Sr'?7- 第8章光度学的基本概念与光学系统中光能损失的计算
j XYr&F 8.1光能与光度学的基本概念
hOYP~OR 8.1.1立体角的概念与计算
CY\D.Eow 8.1.2辐(射能)通量、光谱光视效率(视见函数)与光通量
D,()e^o 8.1.3发光强度
r)Ja\; 8.1.4(光)照度
lV9 8.1.5光出射度
vwzElZ{C:v 8.1.6(光)亮度
30O7u3Zrb 8.1.7光度学各主要光度量名称、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VNs3. 8.2光学系统中光通量与光亮度的传递
RWFvf 8.2.1光束在均匀透明的同种介质中的传播
"-P z2QJY 8.2.2光束在介质分界面折射、反射后,光亮度的变化规律
/i{V21(% 8.3光学系统中光能损失的计算
[@2$W?0i 8.3.1光学系统中光能损失的分析与计算
;u=%Vn"2a 8.3.2光学系统透过率的计算
BZ(DP_}&D 8.4像平面的照度
fVJWW): 8.4.1轴上像点照度公式
F<^f6z8 8.4.2轴外像点的照度公式
Fd<eh(g9P 8.5眼睛直接观察与通过仪器观察时像的主观亮度
&(m01 8.5.1眼睛直接观察物体时像的主观亮度
k~?5mUyK< 8.5.2通过仪器观察时像的主观亮度
5n[''#D 习题8
XRTiC#6 第9章色度学基础
7~SnY\B| 9.1颜色视觉与色度学的基本概念
_}cD_$D 9.1.1人眼的颜色视觉特性
j^/=.cD| 9.1.2颜色的分类与彩色的三特性
W![~"7? 9.1.3颜色的混合与匹配
M^lP`=sSv 9.2标准色度系统与色度计算
OlgM7Vrl 9.2.1CIE1931-RGB色度系统
!;K zR& 9.2.2CIE1931标准色度系统
ijDXh y 9.2.3CIE1964补充标准色度系统
!="8ok+ 9.2.4均匀色品图及均匀颜色空间
D=SjCmG 9.2.5CIE标准施照体与标准
光源 K)^8 :nt 9.2.6CIE色度计算举例
bq9/d4 第三篇典型应用光学系统
f`iDF+h<6 第10章
望远镜与望远系统外形尺寸计算
_M^^0kf 10.1望远镜中的转像系统
z0%tBgqY( 10.1.1棱镜转像系统
_T_} k:&X 10.1.2透镜转像系统
/!N=@z) 10.2望远镜的变倍——可变放大率的望远镜
F,V|In 10.2.1间断变倍望远系统
]0g p.R 10.2.2连续变倍望远系统
Ko)f:=Qo 10.3望远系统的调焦方式内调焦望远镜
n(i/jW~0w 10.3.1外调焦系统
13 %:3W( 10.3.2内调焦系统——内调焦望远镜
ErgWs Aw- 10.4光学测距原理与系统
HA[7)T N1E 10.4.1单眼(合像)测距仪
k9;t3-P 10.4.2双眼体视测距仪
clk]JA ( 10.5望远(镜)系统的光学性能与主要技术要求
)i_:[ l6 10.5.1分辨率α
8A}<-?> 10.5.2视放大率г
D/=k9[b! 10.5.3视场角2ω
8m?cvI 10.5.4出瞳直径D′
g+7j?vC{' 10.5.5出瞳距离lZ′
$R+rB;=a! 10.6望远系统的物镜和目镜
.Hk.'>YR 10.6.1望远物镜的光学特性和类型
qlnA7cK! 10.6.2望远系统目镜的特点及常用类型
yE~D0%Umq 10.7望远系统的外形尺寸计算
LB[?kpy 10.7.1光学系统外形尺寸计算的主要任务与内容
ZUvc|5] 10.7.2望远系统的外形尺寸计算举例
nPDoK!r' 10.8 光学天文望远镜的发展与LAMOST的创新
]re}EB\Rs 10.8.1光学天文望远镜的简要发展历程
c?KIHZ0 10.8.2大天区面积多目标
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LAMOST)
itg"dGDk 第11章显微镜
`5"3Cj"M 11.1概述
GB;_!69I 11.2显微镜光学系统的基本组成与光学连接尺寸
x&"P^gh) 11.2.1显微镜光学系统的基本组成
wEN[o18{ 11.2.2显微镜的光学连接尺寸
CNhLp# 11.3显微镜的光学特性与主要光学性能指标
3w"_Onwk 11.3.1显微镜的光束限制结构特点
RS@[ +! :t 11.3.2显微镜的视场光阑和视场
z.+%{_pe 11.3.3显微镜的分辨率
j WMTQLE. 11.3.4显微镜的放大倍率及适用放大倍率
k3KT':* 11.3.5显微镜的成像深度(景深)
gGN6Yqj0 11.4显微镜的物镜和目镜
=LgMG^@mu 11.4.1显微物镜
'4,IGxIq 11.4.2显微目镜
dK0H.| 11.5显微镜的
照明系统(米)
nrX+ ' 11.5.1对照明系统的要求
}Oqt=Wm 11.5.2主要的照明方式与照明系统
\;!7IIe# 第12章照相与投影系统
LFr$h`_D5 12.1照相机的工作原理
'=eVem= 12.2照相物镜的主要性能与基本类型
AX{7].)F 12.2.1照相物镜的主要性能
a 7=lZZ? 12.2.2照相物镜的基本类型
/8<c~ 12.2.3变焦距照相物镜(*)
|68u4z K 12.3 照相机的分类和基本结构
S<-5<Pg 12.3.1照相机的分类
[=tIgMmz 12.3.2传统胶片式单反照相机的基本结构
*xITMi 12.3.3数码照相机的原理、主要性能
参数及特点
C7f*Q[ 12.4放映投影系统的工作原理及其类别
9XhH*tBn7( 12.5投影系统与投影物镜的主要光学性能参数
VDZOJM)( 12.6微显示投影机(★)
vp9wRGd 第13章纤维光学与光纤传像系统
7\ZSXQy1W 13.1阶跃光纤的传光机理与主要性能参数
8TK*VOf` 13.1.1阶跃光纤中光波传播规律分析——表面波机理
2\1bQq\ 13.1.2光在阶跃直圆柱光纤中的传播规律及主要性能参数
.}uri1k"@k 13.2阶跃多模光纤与单模光纤
FvO,* r9 13.2.1阶跃多模光纤传输的模式与归一化波导常数V
Bk^o$3# 13.2.2单模光纤
HLdHyK/S 13.3渐变折射率光纤的传光机理与自聚焦透镜的成像特性
=BJe}AV 13.3.1非均匀介质中的光线理论——程函方程与光线微分方程
YW&`PJ9o 13.3.2平方律分布的自聚焦光纤中的光线传播轨迹与规律分析
zL3zvOhu} 13.3.3自聚焦透镜的成像规律——近轴成像
@ &Od1X 13.4无源光纤传像原理、器件与系统
dV16' 13.4.1光纤传像束的传像机理与主要性能指标
FjLMN{eH/ 13.4.2光纤传像系统(光纤望远系统,光纤内窥镜)
l N0u1)'2 第四篇 光学系统的像质评价与应用ZEMAX
SXN]${ 软件进行光学设计的基本方法
nR w f;K 第14章光学系统的像质评价
_ n1:v~ 14.1用几何像差表征光学系统像质的基本概念与方法
7+IRI|d 14.1.1轴上点的光束结构与像差
'KT(;Vof 14.1.2轴外点的子午与弧矢光束结构与像差表示
"Nz@jv? 14.1.3垂轴几何像差
^zS;/% 14.2几何点列图的像质评价方法
`e?~c'a@ 14.3光学系统成像质量的波像差表示与瑞利判据
wZW\r!Us 14.4基于点扩散函数的空域像质评价方法(中心点亮度)与斯特列尔准则
ckv8QAm 14.5光学传递函数评价像质的基本概念
pYu6[ 14.6典型光学系统成像质量评价与指标
-YmIRocx 14.6.1望远镜与显微镜成像质量评价
uPxjW"M+ 14.6.2照相系统与摄影物镜像质评价
fO
.=i1
E} 14.7ZEMAX中的像质评价方法
m6]6!_ 第15章应用ZEMAX的光学自动设计原理与方法
8G9( )UF. 15.1光学自动设计基本概念
7s!rer> 15.1.1光学自动设计基本原理
rk@qcQR 15.1.2阻尼最小二乘法
eH[i<Z 15.1.3评价函数的构成与权因子
TeO'E<@ 15.2ZEMAX评价函数
+P,ic*Kq* 15.2.1ZEMAX评价函数的构建
m|t\w|B2 15.2.2ZEMAX评价函数中的操作符
oA7| s1 15.2.3默认评价函数
Yx,7e(AI` 15.3常用几何像差控制在评价函数中的实现
|.&GmP 15.3.1ZEMAX中内建几何像差控制符与特点
zjSl;ru 15.3.2评价函数中常用独立几何像差复合控制操作符的构建
-5|el3%) 15.4利用ZEMAX像质优化与设计举例
Q<ia 15.4.1消色差双胶合望远镜物镜设计
U@{>+G[ 15.4.2光路中有棱镜的望远物镜设计
vts" 15.4.3显微物镜设计
*K@O3n 15.4.4目镜设计
Z glU{sU 15.4.5变焦物镜设计
IiE^HgM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