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
光学与
光学设计基础(第2版)》是一本涵盖应用光学成像基本理论、光度学与色度学基础、典型应用
光学系统以及光学系统像质评价与应用
ZEMAX软件进行光学设计基本方法等丰富内容的核心专业基础性教材与参考书。
d5 U+]g JV;-P=o1B
)k&!& "U
iv[8B 平装:593页
Awlw6?
品牌:高等教育出版社
e18}`<tW- 定价:59元
FWuk@t[<O 优惠价格:41.3元
*!L
it:H k>!A~gfP~
T<~?7-O" Hb@PQcj 目录
_A=Pr_kN 第一篇几何光学的基本概念与成像理论
6F08$,%Y 第1章几何光学基本定律与成像基本概念
);*#s~R 1.1几何光学的基本概念
A9ru]|? 1.1.1光波
0uS6F8x@ 1.1.2光源(发光体,发光点)
OM#eJ,MH<) 1.1.3波面
H]&^>Pvh 1.1.4光线
~\[\S!" 1.1.5光束
XV:icY 1.2光的传播规律——几何光学的基本定律
^:,I #] 1.2.1光的直线传播定律
eC*-/$D 1.2.2光的独立传播定律
zM++Z* 1.2.3反射定律与折射定律
U$AV"F&!&} 1.2.4折射率
j$}W%ibj 1.2.5反射光与折射光的能量分布
_kJW/3eE 1.2.6全反射(完全内反射)及其应用
4'U #<8 1.2.7光路的可逆原理
P> ilRb 1.2.8光线在折射率连续变化的非均匀介质中的传播规律
KU)~p"0[6] 1.3费马原理
jt4c*0z 1.4马吕斯定律
4
X6_p( 1.5光学系统及成像的基本概念
L(\o66a-rV 1.5.1光学系统的基本概念
KPB^>,T2{ 1.5.2成像的基本概念
i2m+s; 习题1
>e9xM Gv 思考题1
kY]^~|i6 第2章共轴球面系统的成像理论
kc}&\y 2.1子午面内实际光线经共轴球面系统折射的光路计算公式
h-=lZ~W~ 2.1.1符号规则
I9E]zoj8
2.1.2实际光线经(单折射)球面折射的光路计算公式
-+Ab[ 2.1.3实际光线经共轴球面系统的光路计算公式
qo5WZ
be 2.1.4轴上单色物点经单折射球面成像性质的分析
ahx*Ti/e 2.2单折射球面的近轴光路计算公式与近轴成像规律
0ZjinWkR[ 2.2.1单个折射球面的近轴光路计算公式
jY ~7- 2.2.2单折射球面的近轴成像规律
~t.M!vk 2.3 共轴球面系统的近轴像面位置与放大率的计算
ahqsbNu1 2.3.1共轴球面系统近轴区的转面过渡公式组
Mh*^@_h? 2.3.2共轴球面系统近轴像面位置的计算
Y+e a 2.3.3共轴球面系统近轴区的拉—赫不变式与放大率计算
6xAR: 2.4球面反射镜的成像规律
\KT}T 2.4.1球面反射镜的物像位置关系式
hF7#i_UN< 2.4.2球面反射镜的成像放大率与拉—赫不变式
P xiJ R[a 2.4.3球面反射镜的应用
M_EXA _ 习题2
UsBtk 思考题2
?(P3ZTk?. 第3章理想光学系统的成像理论
G$!JJ.
)d 3.1理想光学系统与“共线成像”的基本概念
^Yu%JCN8g 3.2共轴理想光学系统的基点、基面与焦距
3v7*@(y 3.2.1主面和主点
o@blvW<v7 3.2.2焦点和焦面
8sGaq [ 3.2.3焦距
DSc:>G 3.2.4节点、节面
ELqpIXq# 3.3理想光学系统物像间的解析关系
={gf x; 3.3.1决定光学系统物像共轭点位置的基本公式
'}.Z' %; 3.3.2理想光学系统拉一赫不变式与系统物方、像方的焦距比
9_<>#)u5 3.3.3理想光学系统的诸放大率及其相互关系
Kitx%P`i 3.3.4光束的会聚度与光学系统的光焦度、屈光度
y{]iwO; 3.4理想光学系统的图解求像方法
@O Rk 3.4.1 光线描迹图解法
mq*Efb)! 3.4.2直角坐标图解法
c2d=dGP>~f 3.5理想光学系统的物像关系特性曲线
13KfI 3.5.1物像位置共轭特性曲线
";$rcg"%X 3.5.2放大率特性曲线
J'no{3Ktz 3.6光学系统的基本类型
GI$7uR} 3.6.1焦距f和f′具有相反符号的系统——第一型系统
Zcg@]Sx(I 3.6.2焦距f和f′具有相同符号的系统——第二型系统
j65qIw_Z 3.7理想光学系统的组合
A6#5 z 3.8透镜
cop \o4ia 3.8.1单折射球面的基点、基面位置与焦距
R@Kzdeo 3.8.2透镜(厚
透镜)的基点位置与焦距计算公式
7"0l>0 \ 3.8.3薄透镜与薄透镜组
N56/\1R 3.9理想光学系统共轴多光组复合的实用方法
,z+7rl 3.9.1正切计算法
380M&Guh 3.9.2截距计算法
eJ
O+MurO 3.10实际光学系统基点位置和焦距的计算
C!Oz'~l 3.10.1求像方基点位置与焦距——正向光路计算
zxffjz,Fe: 3.10.2求物方基点位置与焦距——反向光路计算
k1)=xv#S 习题3
x\MzMQ#Bf 思考题3
}:2GD0Ru 第4章矩阵方法在近轴光学中的应用
J52- qR/ 4.1共轴球面系统的作用矩阵
vRn"0Mzl8 4.1.1折射矩阵
JXA!l?% 4.1.2传递矩阵
>p;cbp[ht 4.1.3共轴球面系统的作用矩阵
B %Vz -t 4.2共轴球面系统的物像关系矩阵
! >l)*jN8 4.3矩阵方法在薄透镜系统中的应用
^a+H`RD 习题4
1so9w89 第5章平面元件与棱镜系统
F.[E;gOTo 5.1平面折射与平行平板玻璃的成像性质
=@EX!]=x 5.1.1光线经过平面的折射
y-i6StJ 5.1.2光线经平行平板玻璃的折射
M8HHyV[AmC 5.1.3平行平板玻璃的“等效空气层”概念
Gl@}b\TB 5.2折射棱镜
OX!<{9o 5.3楔镜
u^Sa{Jk= 5.4平面反射镜与平面镜系统
Sdn4y(&TP 5.4.1平面镜的成像特性
ltH?Ew<] 5.4.2平面镜的旋转效应
XFv) ]_G 5.4.3两面角镜的成像特性
"ke>O' 5.5反射棱镜
1FfSqd 5.5.1反射棱镜的基本概念
WQ>y;fi5/{ 5.5.2反射棱镜的视场角
+M^+qt;]V 5.5.3平面反射系统的转像规律分析
*t3uj 5.5.4反射棱镜的展开及其理论结构尺寸的计算
8M&q 5.5.5棱镜的偏差
yRF
%SWO 5.6光学铰链
y6C3u5` 5.7矢量分析计算方法在平面镜系中的应用
>.X& v 5.7.1矢量形式的反射定律
]6BV`r] 5.7.2矢量形式的折射定律
WY)*3? 5.7.3矢量绕定轴转动公式
VwKo)zH 5.8平面反射系统中物像关系的矩阵表示方法
DN%b!K: 习题5
}>
pNf 第6章眼睛与典型目视光学系统的工作原理
EFqYEDXW 6.1 眼睛
@P@j9yR 6.1.1眼睛的构造和主要光学常数
gfY1:0 6.1.2模型眼与简化眼
uKL4cr@ 6.1.3眼睛的主要特性
nS5g!GYY,k 6.2放大镜和显微镜系统的工作原理
9nrmz>es|- 6.2.1放大镜的工作原理
Y"dUxv1Ap 6.2.2显微镜的工作原理
n |e=7?H8 6.3 望远系统的工作原理
\J0fr'(S 6.3.1望远系统的工作原理与主要性质
,K>q{H^ 6.3.2望远系统的视角放大率
(+w>hCI 6.3.3望远(镜)系统的基本类型
M8p6f)l3 6.4 目视光学仪器的视度调节
6myF!
H= 6.5 理想光学系统的分辨率
9H6%\#rw 习题6
+IkL=/';# 第7章光学系统中光束的限制
ZFH; 7.1实际光学系统中的光阑及其作用
2QN ~E 7.2光学系统的孔径光阑、入射光瞳和出射光瞳
3 J!J# 7.3视场光阑、窗以及渐晕的概念
"gCqb;^ 7.3.1视场光阑、入射窗和出射窗
J%mtlA 7.3.2渐晕
[d^ [Y:I'\ 7.4光阑设置的原则和几种典型系统光束限制的分析
b Y^K)0+^s 7.4.1光阑设置的原则
:)eU)r"s4 7.4.2几种典型光学系统的光阑设置与光束限制
$(=0J*ND" 7.5远心光路(焦阑光路)(米)
}3DZ`8u 7.5.1物方远心光路
Fk*C8 7.5.2像方远心光路
zHu w[ 7.6场镜
&hco3HfW 7.7物空间在平面上成像的清晰深度——光学系统的景深
I #8TY/XP 7.7.1照相物镜的成像空间深度
4!k0 7.7.2望远系统的成像空间深度
-D&d1`N4 习题7
Rxfhk,I 第二篇光度学与色度学基础
j+6`nN7L 第8章光度学的基本概念与光学系统中光能损失的计算
l?Qbwv} 8.1光能与光度学的基本概念
%%h0 H[5* 8.1.1立体角的概念与计算
A/A;'9 8.1.2辐(射能)通量、光谱光视效率(视见函数)与光通量
XKQ\Ts2<k 8.1.3发光强度
La9:qpj 8.1.4(光)照度
OS]FGD3a 8.1.5光出射度
=_:Mx'7 8.1.6(光)亮度
=`W#R 8.1.7光度学各主要光度量名称、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F@ZVMp 8.2光学系统中光通量与光亮度的传递
@5:#J! 8.2.1光束在均匀透明的同种介质中的传播
*:tfz*FG$G 8.2.2光束在介质分界面折射、反射后,光亮度的变化规律
xwjiNJ Gj 8.3光学系统中光能损失的计算
g* DBW, 8.3.1光学系统中光能损失的分析与计算
\{K~x@` 8.3.2光学系统透过率的计算
..a@9#D 8.4像平面的照度
oa
q!<lI 8.4.1轴上像点照度公式
$s,Az_bs 8.4.2轴外像点的照度公式
l1uv]t < 8.5眼睛直接观察与通过仪器观察时像的主观亮度
I\WBPI 8.5.1眼睛直接观察物体时像的主观亮度
dR@XwEpP 8.5.2通过仪器观察时像的主观亮度
';iLk[ 习题8
Jnl#d0)
- 第9章色度学基础
x4^*YZc$, 9.1颜色视觉与色度学的基本概念
7:Be.(a 9.1.1人眼的颜色视觉特性
^"!)p2= 9.1.2颜色的分类与彩色的三特性
Dxp.b$0t 9.1.3颜色的混合与匹配
<F6LC_ 9.2标准色度系统与色度计算
-*AUCns# 9.2.1CIE1931-RGB色度系统
Qt(4N!j 9.2.2CIE1931标准色度系统
Zv^n 9.2.3CIE1964补充标准色度系统
r[W
Ir|r7 9.2.4均匀色品图及均匀颜色空间
8Luw<Q 9.2.5CIE标准施照体与标准
光源 sRaTRL2 9.2.6CIE色度计算举例
[\,Jy8t)\ 第三篇典型应用光学系统
8;GuJP\ 第10章
望远镜与望远系统外形尺寸计算
d6vls7J/4 10.1望远镜中的转像系统
?f&O4H 10.1.1棱镜转像系统
8L _]_ 10.1.2透镜转像系统
qfS
]vc_N 10.2望远镜的变倍——可变放大率的望远镜
]!'9Y}9a 10.2.1间断变倍望远系统
)7;E,m<:tO 10.2.2连续变倍望远系统
1 Q6~O2a 10.3望远系统的调焦方式内调焦望远镜
nz_1Fu>g| 10.3.1外调焦系统
kpLx?zW--q 10.3.2内调焦系统——内调焦望远镜
s^zX9IVnp 10.4光学测距原理与系统
RElIWqgY 10.4.1单眼(合像)测距仪
p|RFpn2ygF 10.4.2双眼体视测距仪
Qoom[@$ 10.5望远(镜)系统的光学性能与主要技术要求
'8V>:dy> 10.5.1分辨率α
F*J@OY8i 10.5.2视放大率г
y|2y!&o,! 10.5.3视场角2ω
{No
Y`j5S 10.5.4出瞳直径D′
'Fr"96C$ 10.5.5出瞳距离lZ′
?CSv;: 10.6望远系统的物镜和目镜
^udl&> 10.6.1望远物镜的光学特性和类型
Gz kvj:(V 10.6.2望远系统目镜的特点及常用类型
"?r_A*U 10.7望远系统的外形尺寸计算
;:Q&Rf"@% 10.7.1光学系统外形尺寸计算的主要任务与内容
UtYwG#/w 10.7.2望远系统的外形尺寸计算举例
Q~zs]{\ 10.8 光学天文望远镜的发展与LAMOST的创新
716r/@y$6 10.8.1光学天文望远镜的简要发展历程
?*dt JL 10.8.2大天区面积多目标
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LAMOST)
)m<CmYr2 第11章显微镜
xjH({(/B>a 11.1概述
0.z\YTZ9 11.2显微镜光学系统的基本组成与光学连接尺寸
H}PZJf_E 11.2.1显微镜光学系统的基本组成
N"-U)d-. 11.2.2显微镜的光学连接尺寸
s~g0VNu Y 11.3显微镜的光学特性与主要光学性能指标
7(plHW| 11.3.1显微镜的光束限制结构特点
DTo P|P 11.3.2显微镜的视场光阑和视场
(Q[(] dfc 11.3.3显微镜的分辨率
vNSeNS@jxC 11.3.4显微镜的放大倍率及适用放大倍率
D]NJ^.X 11.3.5显微镜的成像深度(景深)
5h@5.-} 11.4显微镜的物镜和目镜
$b`~K MO 11.4.1显微物镜
|h^]`= 3 11.4.2显微目镜
SI9PgC 11.5显微镜的
照明系统(米)
Jm[_X 11.5.1对照明系统的要求
':#DROe! 11.5.2主要的照明方式与照明系统
='Fh^]*5 第12章照相与投影系统
Wo+^R%K'4 12.1照相机的工作原理
qt`HP3J& 12.2照相物镜的主要性能与基本类型
]*TW%mY 12.2.1照相物镜的主要性能
h42dk(B 12.2.2照相物镜的基本类型
nl+8C}=u 12.2.3变焦距照相物镜(*)
82KWe= 12.3 照相机的分类和基本结构
/33m6+ 12.3.1照相机的分类
.M( [n- 12.3.2传统胶片式单反照相机的基本结构
P\{}yd 12.3.3数码照相机的原理、主要性能
参数及特点
O\q-Ai 12.4放映投影系统的工作原理及其类别
4`'V%)M 12.5投影系统与投影物镜的主要光学性能参数
H{I,m- 12.6微显示投影机(★)
nXAGwU8a 第13章纤维光学与光纤传像系统
wuKr9W9Xa 13.1阶跃光纤的传光机理与主要性能参数
"] [u 13.1.1阶跃光纤中光波传播规律分析——表面波机理
/0(c-Dv 13.1.2光在阶跃直圆柱光纤中的传播规律及主要性能参数
^Fg!.X_ 13.2阶跃多模光纤与单模光纤
qx";G 13.2.1阶跃多模光纤传输的模式与归一化波导常数V
.Zm de*b 13.2.2单模光纤
/amWf^z 13.3渐变折射率光纤的传光机理与自聚焦透镜的成像特性
+Y"HbNz 13.3.1非均匀介质中的光线理论——程函方程与光线微分方程
S t;@ZV 13.3.2平方律分布的自聚焦光纤中的光线传播轨迹与规律分析
7_c/wbA#me 13.3.3自聚焦透镜的成像规律——近轴成像
]6@6g>f? 13.4无源光纤传像原理、器件与系统
{ug* 13.4.1光纤传像束的传像机理与主要性能指标
3"LT '' 13.4.2光纤传像系统(光纤望远系统,光纤内窥镜)
X]c>clk, 第四篇 光学系统的像质评价与应用ZEMAX
()(^B}VK 软件进行光学设计的基本方法
v(~EO(n. 第14章光学系统的像质评价
|u_fVQj 14.1用几何像差表征光学系统像质的基本概念与方法
EnP> 14.1.1轴上点的光束结构与像差
EqF>=5* 14.1.2轴外点的子午与弧矢光束结构与像差表示
`i)Pf WdBN 14.1.3垂轴几何像差
lQ!(lPh 14.2几何点列图的像质评价方法
Ib2n Bg>j 14.3光学系统成像质量的波像差表示与瑞利判据
oq[r+E-]$@ 14.4基于点扩散函数的空域像质评价方法(中心点亮度)与斯特列尔准则
Z. ,pcnaQb 14.5光学传递函数评价像质的基本概念
(kL(:P/ 14.6典型光学系统成像质量评价与指标
@BMuov 14.6.1望远镜与显微镜成像质量评价
c]A @'{7 14.6.2照相系统与摄影物镜像质评价
tu6<> 14.7ZEMAX中的像质评价方法
.s\_H, 第15章应用ZEMAX的光学自动设计原理与方法
Dn:1Mtj- 15.1光学自动设计基本概念
TF~cDn 15.1.1光学自动设计基本原理
0.0r?T 15.1.2阻尼最小二乘法
E'^ny4gL 15.1.3评价函数的构成与权因子
OXS.CFZM 15.2ZEMAX评价函数
kJpr:4;@_ 15.2.1ZEMAX评价函数的构建
lY[\eQ
1: 15.2.2ZEMAX评价函数中的操作符
Wn&9R
j 15.2.3默认评价函数
hCob^o 15.3常用几何像差控制在评价函数中的实现
FZtT2Z4&i 15.3.1ZEMAX中内建几何像差控制符与特点
@`XbM7D 5 15.3.2评价函数中常用独立几何像差复合控制操作符的构建
fE1VTGfd: 15.4利用ZEMAX像质优化与设计举例
tY%T 15.4.1消色差双胶合望远镜物镜设计
#@m6ag. 15.4.2光路中有棱镜的望远物镜设计
}fL
] }& 15.4.3显微物镜设计
`.3{ 15.4.4目镜设计
4"#F=f0 15.4.5变焦物镜设计
&Xi]0\M)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