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
光学与
光学设计基础(第2版)》是一本涵盖应用光学成像基本理论、光度学与色度学基础、典型应用
光学系统以及光学系统像质评价与应用
ZEMAX软件进行光学设计基本方法等丰富内容的核心专业基础性教材与参考书。
WPpO(@sn P'}B5I~
m:0[as= .w{Y3,dd> 平装:593页
='+I dn#5 品牌:高等教育出版社
FVL{KNW~i 定价:59元
YuIF}mUr" 优惠价格:41.3元
9I<~t@q5e@ iWA?FBv
2)0J@r' CSW+UaE 目录
cvT@`1 第一篇几何光学的基本概念与成像理论
F1-C8V2H 第1章几何光学基本定律与成像基本概念
0J466H_d{ 1.1几何光学的基本概念
[Pjitw/? 1.1.1光波
[MbbL 1.1.2光源(发光体,发光点)
="vg/@.>i 1.1.3波面
[YODyf}M>\ 1.1.4光线
.$y'>O*$G 1.1.5光束
[S~Bt78d%r 1.2光的传播规律——几何光学的基本定律
dcq18~ 1.2.1光的直线传播定律
1$C?+H 1.2.2光的独立传播定律
HIE8@Rv/3 1.2.3反射定律与折射定律
j6k"%QHf 1.2.4折射率
(.Ak* 1.2.5反射光与折射光的能量分布
E6O!e<ze^ 1.2.6全反射(完全内反射)及其应用
0T(+z)Ki 1.2.7光路的可逆原理
zd!%7
UP 1.2.8光线在折射率连续变化的非均匀介质中的传播规律
n=$ne2/ 1.3费马原理
C'gv#!Q 1.4马吕斯定律
/5L\:eX% 1.5光学系统及成像的基本概念
J}8p}8eF, 1.5.1光学系统的基本概念
-K8F$\W 1.5.2成像的基本概念
2T(+VeMQ= 习题1
UmGKj9u 思考题1
ir{
4k 第2章共轴球面系统的成像理论
Hsv)]
%p 2.1子午面内实际光线经共轴球面系统折射的光路计算公式
5cU:wc 2.1.1符号规则
$YY{|8@kjv 2.1.2实际光线经(单折射)球面折射的光路计算公式
q I~*G3 2.1.3实际光线经共轴球面系统的光路计算公式
-Hw3rv3o 2.1.4轴上单色物点经单折射球面成像性质的分析
5|pF*8* 2.2单折射球面的近轴光路计算公式与近轴成像规律
:wg=H 2.2.1单个折射球面的近轴光路计算公式
8qw{e`c 2.2.2单折射球面的近轴成像规律
,~1k:>njY~ 2.3 共轴球面系统的近轴像面位置与放大率的计算
_Ds,91<muQ 2.3.1共轴球面系统近轴区的转面过渡公式组
/2/aMF(J 2.3.2共轴球面系统近轴像面位置的计算
bE2O[B 2.3.3共轴球面系统近轴区的拉—赫不变式与放大率计算
oUN\tOiS+ 2.4球面反射镜的成像规律
a.?U$F 2.4.1球面反射镜的物像位置关系式
lP]Y^Gz 2.4.2球面反射镜的成像放大率与拉—赫不变式
ybFxz 2.4.3球面反射镜的应用
O_.!qk1R 习题2
8c9<kGm$E 思考题2
z^&$6c_ 第3章理想光学系统的成像理论
{~Jk (c~I 3.1理想光学系统与“共线成像”的基本概念
5}]+|d; 3.2共轴理想光学系统的基点、基面与焦距
7D:rq 8$\ 3.2.1主面和主点
v_/<f&r 3.2.2焦点和焦面
NR
k~ 3.2.3焦距
F|5Au>t 3.2.4节点、节面
,5}w]6bCr 3.3理想光学系统物像间的解析关系
#<eD 3.3.1决定光学系统物像共轭点位置的基本公式
z;<~j=lP 3.3.2理想光学系统拉一赫不变式与系统物方、像方的焦距比
#Y'b?&b 3.3.3理想光学系统的诸放大率及其相互关系
=VZ_';b h 3.3.4光束的会聚度与光学系统的光焦度、屈光度
}}~a4p>% 3.4理想光学系统的图解求像方法
CqZHs
9+e& 3.4.1 光线描迹图解法
+5Dc5Bl 3.4.2直角坐标图解法
+s8R]3NJ_H 3.5理想光学系统的物像关系特性曲线
qsbo"29 3.5.1物像位置共轭特性曲线
m}RZ)c 3.5.2放大率特性曲线
,>kVVpu 3.6光学系统的基本类型
NqOX);'L0 3.6.1焦距f和f′具有相反符号的系统——第一型系统
!yrh50tD 3.6.2焦距f和f′具有相同符号的系统——第二型系统
a`f@&A`z 3.7理想光学系统的组合
dlCYdwP 3.8透镜
v;;3 K*c> 3.8.1单折射球面的基点、基面位置与焦距
2;
,8 u 3.8.2透镜(厚
透镜)的基点位置与焦距计算公式
J!5b~8`v 3.8.3薄透镜与薄透镜组
_<sN54 3.9理想光学系统共轴多光组复合的实用方法
leH7II9 3.9.1正切计算法
=*lBJ-L 3.9.2截距计算法
Z^as ?k(iM 3.10实际光学系统基点位置和焦距的计算
qT5"r488 3.10.1求像方基点位置与焦距——正向光路计算
J+
S]Qoz 3.10.2求物方基点位置与焦距——反向光路计算
5.&)hmpg 习题3
g9VY{[V 思考题3
=MJB: 第4章矩阵方法在近轴光学中的应用
(g X8iKl 4.1共轴球面系统的作用矩阵
NjEi.]L*fX 4.1.1折射矩阵
ug ;Xoh5w 4.1.2传递矩阵
\6?a 4.1.3共轴球面系统的作用矩阵
{R@V 4.2共轴球面系统的物像关系矩阵
m26YAcip} 4.3矩阵方法在薄透镜系统中的应用
N AY3.e 习题4
Fih
pp< 第5章平面元件与棱镜系统
b$#b+G{y 5.1平面折射与平行平板玻璃的成像性质
7f ub^'_ 5.1.1光线经过平面的折射
T9Juq6| 5.1.2光线经平行平板玻璃的折射
sHk>ek]2I 5.1.3平行平板玻璃的“等效空气层”概念
"H`Be 5.2折射棱镜
-6NoEmb)\' 5.3楔镜
! {G0' 5.4平面反射镜与平面镜系统
Rb:<?&7ZzN 5.4.1平面镜的成像特性
/(5"c> 5.4.2平面镜的旋转效应
457{9k 5.4.3两面角镜的成像特性
0D@ $ 5.5反射棱镜
;xzaW4(3 5.5.1反射棱镜的基本概念
YJ"D"QD 5.5.2反射棱镜的视场角
Q#SQ@oUzD 5.5.3平面反射系统的转像规律分析
-q{N1?tcy 5.5.4反射棱镜的展开及其理论结构尺寸的计算
$VF,l#aR 5.5.5棱镜的偏差
2 Kjd!~Z$ 5.6光学铰链
23L>)Q 5.7矢量分析计算方法在平面镜系中的应用
LAxN?ok9gD 5.7.1矢量形式的反射定律
t&{;6MiE 5.7.2矢量形式的折射定律
|H_WY# 5.7.3矢量绕定轴转动公式
0: hv6Ge^ 5.8平面反射系统中物像关系的矩阵表示方法
8/dMvAB1So 习题5
LPJ7V`!k 第6章眼睛与典型目视光学系统的工作原理
04;s@\yX4 6.1 眼睛
*{fs{gFw9 6.1.1眼睛的构造和主要光学常数
wxh\CBxG 6.1.2模型眼与简化眼
;]=w6'dP! 6.1.3眼睛的主要特性
Wmcd{MOS 6.2放大镜和显微镜系统的工作原理
]&Y^ 6.2.1放大镜的工作原理
Z8xB
a0 6.2.2显微镜的工作原理
1r$-U h 6.3 望远系统的工作原理
YFB>GQ; 6.3.1望远系统的工作原理与主要性质
~i%=1&K&` 6.3.2望远系统的视角放大率
4{zy)GE|W 6.3.3望远(镜)系统的基本类型
q q&U)-` 6.4 目视光学仪器的视度调节
C){Q;`M-< 6.5 理想光学系统的分辨率
(
uD^_N]3 习题6
-]zb3P 第7章光学系统中光束的限制
S5TVfV5LI 7.1实际光学系统中的光阑及其作用
~>=.^ 7.2光学系统的孔径光阑、入射光瞳和出射光瞳
65~E<)UJ 7.3视场光阑、窗以及渐晕的概念
V2T%tn;rp 7.3.1视场光阑、入射窗和出射窗
e
c]kt' 7.3.2渐晕
1;=L]
L? 7.4光阑设置的原则和几种典型系统光束限制的分析
>{Hg+/ 7.4.1光阑设置的原则
>bZ-mX)j\0 7.4.2几种典型光学系统的光阑设置与光束限制
$ -1ajSVJ 7.5远心光路(焦阑光路)(米)
j%nN*ms 7.5.1物方远心光路
ZJBb%d1; 7.5.2像方远心光路
^)>( <6 7.6场镜
66eJp-5e8 7.7物空间在平面上成像的清晰深度——光学系统的景深
t7F0[E'=5\ 7.7.1照相物镜的成像空间深度
(Fzy8
s 7.7.2望远系统的成像空间深度
QNMZR 习题7
P5_Ajb(@' 第二篇光度学与色度学基础
)f:i4.M 第8章光度学的基本概念与光学系统中光能损失的计算
a&8K5Z%0 8.1光能与光度学的基本概念
"V]*ov&[ 8.1.1立体角的概念与计算
lgU!D |v 8.1.2辐(射能)通量、光谱光视效率(视见函数)与光通量
X<;. 8.1.3发光强度
l6HtZ( 8.1.4(光)照度
Ex
p?x 8.1.5光出射度
o1(;"5MM 8.1.6(光)亮度
&]n }fq 8.1.7光度学各主要光度量名称、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N
{
oVz], 8.2光学系统中光通量与光亮度的传递
$"/l*H\h 8.2.1光束在均匀透明的同种介质中的传播
X|hYZR 8.2.2光束在介质分界面折射、反射后,光亮度的变化规律
rueaP 8.3光学系统中光能损失的计算
)Ac,F6w 8.3.1光学系统中光能损失的分析与计算
iiq
`:G
8.3.2光学系统透过率的计算
;`7~Q 8.4像平面的照度
o[!o+M 8.4.1轴上像点照度公式
6L8nw+mEK 8.4.2轴外像点的照度公式
u$a K19K/ 8.5眼睛直接观察与通过仪器观察时像的主观亮度
iptA#<Yj 8.5.1眼睛直接观察物体时像的主观亮度
/=6_2t#vA 8.5.2通过仪器观察时像的主观亮度
_j, Tc*T 习题8
_r3Y$^!U 第9章色度学基础
]w6F%d 9.1颜色视觉与色度学的基本概念
*>=tmW;% 9.1.1人眼的颜色视觉特性
/r~2KZE 9.1.2颜色的分类与彩色的三特性
%;QK5L 9.1.3颜色的混合与匹配
2Cp4aTGv# 9.2标准色度系统与色度计算
mnM]@8^G 9.2.1CIE1931-RGB色度系统
ct-Bq 9.2.2CIE1931标准色度系统
f<bB= 9J 9.2.3CIE1964补充标准色度系统
ON\bD?(VY 9.2.4均匀色品图及均匀颜色空间
x!GDS> 9.2.5CIE标准施照体与标准
光源 ?{TWsuP7 9.2.6CIE色度计算举例
I20~bW 第三篇典型应用光学系统
ivo><"Y(r 第10章
望远镜与望远系统外形尺寸计算
X2Ak 10.1望远镜中的转像系统
Gxe)5,G 10.1.1棱镜转像系统
G^d3$7 10.1.2透镜转像系统
9y6u&!PZ\ 10.2望远镜的变倍——可变放大率的望远镜
o4FHR+u<M 10.2.1间断变倍望远系统
e#HPU 10.2.2连续变倍望远系统
)b1hF 10.3望远系统的调焦方式内调焦望远镜
np^&cY] 10.3.1外调焦系统
/W,hOv 10.3.2内调焦系统——内调焦望远镜
=_k 10.4光学测距原理与系统
SzpUCr" 10.4.1单眼(合像)测距仪
zS;ruK%2 10.4.2双眼体视测距仪
O.Pp*sQ^ 10.5望远(镜)系统的光学性能与主要技术要求
^ou)c/68aQ 10.5.1分辨率α
1r>]XhRFZ 10.5.2视放大率г
_?"y1L. 10.5.3视场角2ω
N/0aO^"V 10.5.4出瞳直径D′
.c]>*/(+ 10.5.5出瞳距离lZ′
Wd;t(5Xl 10.6望远系统的物镜和目镜
3#,6(k4> 10.6.1望远物镜的光学特性和类型
s&nat4{B 10.6.2望远系统目镜的特点及常用类型
tdRvg7v,N% 10.7望远系统的外形尺寸计算
Q|o$^D, 10.7.1光学系统外形尺寸计算的主要任务与内容
^O7sQ7V"f= 10.7.2望远系统的外形尺寸计算举例
OlyW/hd 10.8 光学天文望远镜的发展与LAMOST的创新
aWTurnee^ 10.8.1光学天文望远镜的简要发展历程
'm*W< 10.8.2大天区面积多目标
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LAMOST)
&l2xh~L 第11章显微镜
bxh-#x
& 11.1概述
M4)U
[v 11.2显微镜光学系统的基本组成与光学连接尺寸
c9 EtUv~ 11.2.1显微镜光学系统的基本组成
A!!!7tj 11.2.2显微镜的光学连接尺寸
eowwN>-2C 11.3显微镜的光学特性与主要光学性能指标
u=nd7:bv 11.3.1显微镜的光束限制结构特点
E}9wzPs 11.3.2显微镜的视场光阑和视场
hGD@v{/ 11.3.3显微镜的分辨率
YNV,
dKB 11.3.4显微镜的放大倍率及适用放大倍率
V $I8iVGL 11.3.5显微镜的成像深度(景深)
%N&.B 11.4显微镜的物镜和目镜
<MJU:m$3 11.4.1显微物镜
eV}" L:bgJ 11.4.2显微目镜
\l(J6Tu 11.5显微镜的
照明系统(米)
xDw~n (* 11.5.1对照明系统的要求
/Yi4j,8!| 11.5.2主要的照明方式与照明系统
mTu>S 第12章照相与投影系统
i;{lY1 12.1照相机的工作原理
rA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