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
光学与
光学设计基础(第2版)》是一本涵盖应用光学成像基本理论、光度学与色度学基础、典型应用
光学系统以及光学系统像质评价与应用
ZEMAX软件进行光学设计基本方法等丰富内容的核心专业基础性教材与参考书。
UVK"%kW#( iIFQRnpu;3
ho1F8TG= ShpnFuH 平装:593页
MQ44uHJ 品牌:高等教育出版社
F
4/Uu"J: 定价:59元
Sg-xm+iSDt 优惠价格:41.3元
/Hmo!"W` MlFvDy
7;NV
1RV u$#7W>R 目录
&iZYBa 第一篇几何光学的基本概念与成像理论
>Il`AR;D 第1章几何光学基本定律与成像基本概念
y~7lug 1.1几何光学的基本概念
kP$gl| 1.1.1光波
QGd- 9UEA] 1.1.2光源(发光体,发光点)
TeJ
`sJ 1.1.3波面
WFP\;(YV 1.1.4光线
lG9ARRy(= 1.1.5光束
)*ckJK 1.2光的传播规律——几何光学的基本定律
{O)&5 1.2.1光的直线传播定律
M-N2>i# 1.2.2光的独立传播定律
!Yu-a! 1.2.3反射定律与折射定律
F/sBr7I 1.2.4折射率
Gq/6{eRo\ 1.2.5反射光与折射光的能量分布
T;@>O^ 1.2.6全反射(完全内反射)及其应用
Wi^rnr'Ss 1.2.7光路的可逆原理
s~
A8/YoU} 1.2.8光线在折射率连续变化的非均匀介质中的传播规律
?LI9F7n 1.3费马原理
L?x?+HPY. 1.4马吕斯定律
31& .Lnq 1.5光学系统及成像的基本概念
j_@3a)[NY 1.5.1光学系统的基本概念
#~;8#!X 1.5.2成像的基本概念
x-&v|w ' 习题1
Jr)`shJ" 思考题1
OL5HofgNm 第2章共轴球面系统的成像理论
Aw;vg/#~md 2.1子午面内实际光线经共轴球面系统折射的光路计算公式
?(yFwR,( 2.1.1符号规则
|+-i'N9 2.1.2实际光线经(单折射)球面折射的光路计算公式
4rG 7\ 2.1.3实际光线经共轴球面系统的光路计算公式
4iqmi<[(" 2.1.4轴上单色物点经单折射球面成像性质的分析
Y,btL'[W 2.2单折射球面的近轴光路计算公式与近轴成像规律
.A)Un/k7 2.2.1单个折射球面的近轴光路计算公式
@BUqQ9q: 2.2.2单折射球面的近轴成像规律
I^(#\vRW 2.3 共轴球面系统的近轴像面位置与放大率的计算
t<F]%8S 2.3.1共轴球面系统近轴区的转面过渡公式组
}Xj_Y]T 2.3.2共轴球面系统近轴像面位置的计算
'-33iG 2.3.3共轴球面系统近轴区的拉—赫不变式与放大率计算
8Ql'(5|T 2.4球面反射镜的成像规律
[P=[hj; 2.4.1球面反射镜的物像位置关系式
2Fg t)`{! 2.4.2球面反射镜的成像放大率与拉—赫不变式
Ir"Q%>K0f 2.4.3球面反射镜的应用
ih |Ky+ ! 习题2
Uy5 !H1u 思考题2
~h0BT(p/ 第3章理想光学系统的成像理论
x9"4vp 3.1理想光学系统与“共线成像”的基本概念
wI@I(r~g 3.2共轴理想光学系统的基点、基面与焦距
86fK=G:> 3.2.1主面和主点
QhQ"OVFr# 3.2.2焦点和焦面
9+
l3$ 3.2.3焦距
heZy
66 3.2.4节点、节面
nDB 2>J 3.3理想光学系统物像间的解析关系
NLZZMr 3.3.1决定光学系统物像共轭点位置的基本公式
U
qw}4C/0 3.3.2理想光学系统拉一赫不变式与系统物方、像方的焦距比
&4&33D 3.3.3理想光学系统的诸放大率及其相互关系
~+ s*\~ 3.3.4光束的会聚度与光学系统的光焦度、屈光度
=yX&p:-& 3.4理想光学系统的图解求像方法
zX [r 3.4.1 光线描迹图解法
4UD=Y?zK 3.4.2直角坐标图解法
uk[< 6oxz 3.5理想光学系统的物像关系特性曲线
8+
F}`lLA 3.5.1物像位置共轭特性曲线
bro 3.5.2放大率特性曲线
w&yGYHg 3.6光学系统的基本类型
|\|)j>[i 3.6.1焦距f和f′具有相反符号的系统——第一型系统
|"YA<e
%
3.6.2焦距f和f′具有相同符号的系统——第二型系统
(
*>/w$% 3.7理想光学系统的组合
6w"( y~c1 3.8透镜
+O$: 3.8.1单折射球面的基点、基面位置与焦距
HXfXb^~ 3.8.2透镜(厚
透镜)的基点位置与焦距计算公式
n<<=sj$\! 3.8.3薄透镜与薄透镜组
T<+ht8&M8 3.9理想光学系统共轴多光组复合的实用方法
\!JS7!+ 3.9.1正切计算法
\DU^idp# 3.9.2截距计算法
p&sK\ 3.10实际光学系统基点位置和焦距的计算
r}0C8(oq 3.10.1求像方基点位置与焦距——正向光路计算
.6ngo0<g 3.10.2求物方基点位置与焦距——反向光路计算
mvq7G 习题3
4[#6<Ixf 思考题3
=vr Y{5!> 第4章矩阵方法在近轴光学中的应用
6UW:l|}4#2 4.1共轴球面系统的作用矩阵
9#&W!f*qO| 4.1.1折射矩阵
jc&/}o$K 4.1.2传递矩阵
+an^e' 4.1.3共轴球面系统的作用矩阵
:Wg-@d 4.2共轴球面系统的物像关系矩阵
?QMclzh*- 4.3矩阵方法在薄透镜系统中的应用
>bA$SN 习题4
Yn4)Zhkk 第5章平面元件与棱镜系统
inPE/Ux 5.1平面折射与平行平板玻璃的成像性质
9rTz N 5.1.1光线经过平面的折射
q11QAx4p 5.1.2光线经平行平板玻璃的折射
yS)-&t!; 5.1.3平行平板玻璃的“等效空气层”概念
Ni!;-,H+E 5.2折射棱镜
vS$oT]-hKE 5.3楔镜
FE+7X=y 5.4平面反射镜与平面镜系统
h41$|lonU% 5.4.1平面镜的成像特性
s~LZOPN 5.4.2平面镜的旋转效应
cophAP 5.4.3两面角镜的成像特性
@)vy'qP d 5.5反射棱镜
GG_^K#* 5.5.1反射棱镜的基本概念
=_8
UZk. 5.5.2反射棱镜的视场角
=! N _^cb 5.5.3平面反射系统的转像规律分析
U=F-]lD 5.5.4反射棱镜的展开及其理论结构尺寸的计算
F?b'L
JS 5.5.5棱镜的偏差
[A"H/Qztk 5.6光学铰链
Nmp>UE,7[ 5.7矢量分析计算方法在平面镜系中的应用
N.0HfYf 5.7.1矢量形式的反射定律
0R@g( 5.7.2矢量形式的折射定律
@ /UOSU 5.7.3矢量绕定轴转动公式
tw'hh@7-Y 5.8平面反射系统中物像关系的矩阵表示方法
S<eZ d./p6 习题5
@7@e`b? 第6章眼睛与典型目视光学系统的工作原理
8: HSPDU. 6.1 眼睛
R:w%2Y 6.1.1眼睛的构造和主要光学常数
-G],H)M 6.1.2模型眼与简化眼
6z#lN>Y-` 6.1.3眼睛的主要特性
b/sOfQ 6.2放大镜和显微镜系统的工作原理
xH<'GB) 6.2.1放大镜的工作原理
:[Qp2Gg O\ 6.2.2显微镜的工作原理
bZ>&QM 6.3 望远系统的工作原理
D=r- 6.3.1望远系统的工作原理与主要性质
w"cM<Ewu 6.3.2望远系统的视角放大率
cQT1Xi 6.3.3望远(镜)系统的基本类型
8 7RHA $? 6.4 目视光学仪器的视度调节
`'p`PyMt` 6.5 理想光学系统的分辨率
Fn:.Y8%- 习题6
3sZ,|,ueD 第7章光学系统中光束的限制
}RcK_w@Jx) 7.1实际光学系统中的光阑及其作用
8[{|xh( 7.2光学系统的孔径光阑、入射光瞳和出射光瞳
<ROpuY\!l 7.3视场光阑、窗以及渐晕的概念
uR#'lb`3 7.3.1视场光阑、入射窗和出射窗
/M3y)K`^ 7.3.2渐晕
umQi 7.4光阑设置的原则和几种典型系统光束限制的分析
L5Urg*GNL 7.4.1光阑设置的原则
.zvlRt.zl 7.4.2几种典型光学系统的光阑设置与光束限制
yp=|7 7.5远心光路(焦阑光路)(米)
aS,a_b] 7.5.1物方远心光路
+0]'| t F> 7.5.2像方远心光路
2m_'z 7.6场镜
:T_'n, 7.7物空间在平面上成像的清晰深度——光学系统的景深
8+"10q- 7.7.1照相物镜的成像空间深度
sFLcOPj-% 7.7.2望远系统的成像空间深度
X[V?T>jsM 习题7
k/G7.)C 第二篇光度学与色度学基础
4,2(nYF 第8章光度学的基本概念与光学系统中光能损失的计算
n`% 2Mj c 8.1光能与光度学的基本概念
bH*@,EE 8.1.1立体角的概念与计算
RCI4~q 8.1.2辐(射能)通量、光谱光视效率(视见函数)与光通量
6m9 7_NRO 8.1.3发光强度
R6`*4zS 8.1.4(光)照度
np\st7&f6 8.1.5光出射度
?*[\UC 8.1.6(光)亮度
DU;[btK> 8.1.7光度学各主要光度量名称、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c]nWR+/ 8.2光学系统中光通量与光亮度的传递
=H[\%O~?b 8.2.1光束在均匀透明的同种介质中的传播
CoU3S,;* 8.2.2光束在介质分界面折射、反射后,光亮度的变化规律
k({2yc#RD& 8.3光学系统中光能损失的计算
eUt=n)*` 8.3.1光学系统中光能损失的分析与计算
[|4}~UV
8.3.2光学系统透过率的计算
}sv!=^}BY3 8.4像平面的照度
OU!nN>ln 8.4.1轴上像点照度公式
~n
WsP}`n 8.4.2轴外像点的照度公式
|| [89G 8.5眼睛直接观察与通过仪器观察时像的主观亮度
GuT6K}~|D 8.5.1眼睛直接观察物体时像的主观亮度
LfEvc2
v=g 8.5.2通过仪器观察时像的主观亮度
z!$gVWG 习题8
3:lDL2 第9章色度学基础
AH^e]<2- 9.1颜色视觉与色度学的基本概念
~\$=w10 9.1.1人眼的颜色视觉特性
/}Yqf`CZy 9.1.2颜色的分类与彩色的三特性
F;u7A]H^ 9.1.3颜色的混合与匹配
)u;JwFstX 9.2标准色度系统与色度计算
, 9mgYp2 9.2.1CIE1931-RGB色度系统
`mzb(bE 9.2.2CIE1931标准色度系统
4qt+uNe! 9.2.3CIE1964补充标准色度系统
|QVr`tE< 9.2.4均匀色品图及均匀颜色空间
eIg+PuQD] 9.2.5CIE标准施照体与标准
光源 FEF"\O|Q 9.2.6CIE色度计算举例
cGNvEM(4AV 第三篇典型应用光学系统
ocF>LR%P 第10章
望远镜与望远系统外形尺寸计算
IU|kNBo 10.1望远镜中的转像系统
(S|a 9# 10.1.1棱镜转像系统
;WD,x:>blO 10.1.2透镜转像系统
?6f7ld5 10.2望远镜的变倍——可变放大率的望远镜
:Hk_8J 10.2.1间断变倍望远系统
.n`( X#,*l 10.2.2连续变倍望远系统
n!G.At'JP 10.3望远系统的调焦方式内调焦望远镜
y7z( &M@ 10.3.1外调焦系统
rVH6QQF=\ 10.3.2内调焦系统——内调焦望远镜
2ev*CX6. 10.4光学测距原理与系统
'. (~ 10.4.1单眼(合像)测距仪
T~Ly^|Ihz 10.4.2双眼体视测距仪
}_}KVI 10.5望远(镜)系统的光学性能与主要技术要求
i@5)`<? 10.5.1分辨率α
]tB@kBi " 10.5.2视放大率г
hv>KX 10.5.3视场角2ω
@'i+ff\ 10.5.4出瞳直径D′
+@ MPQv 10.5.5出瞳距离lZ′
4(=kE>n} 10.6望远系统的物镜和目镜
S/4r\6 10.6.1望远物镜的光学特性和类型
o5swH6Y.)J 10.6.2望远系统目镜的特点及常用类型
8[zb{PRu 10.7望远系统的外形尺寸计算
W;zpt|kAH 10.7.1光学系统外形尺寸计算的主要任务与内容
S`m,S4-eD 10.7.2望远系统的外形尺寸计算举例
NvJV</l6A 10.8 光学天文望远镜的发展与LAMOST的创新
*%!M4& 10.8.1光学天文望远镜的简要发展历程
6Ps.E 10.8.2大天区面积多目标
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LAMOST)
#y1Bx, 第11章显微镜
+ZA)/ 11.1概述
%2"J:0j 11.2显微镜光学系统的基本组成与光学连接尺寸
0{+.H_f` 11.2.1显微镜光学系统的基本组成
Nxk(mec" 11.2.2显微镜的光学连接尺寸
_c2WqQ-05 11.3显微镜的光学特性与主要光学性能指标
6e&$l- 11.3.1显微镜的光束限制结构特点
~y
/!fnv 11.3.2显微镜的视场光阑和视场
FW..mD9)} 11.3.3显微镜的分辨率
^m!_2_q 11.3.4显微镜的放大倍率及适用放大倍率
j6S"UwJjp 11.3.5显微镜的成像深度(景深)
WO X}Sw" 11.4显微镜的物镜和目镜
=']3(6* 11.4.1显微物镜
`Ye8
Q5v"] 11.4.2显微目镜
; s|w{.<: 11.5显微镜的
照明系统(米)
5o)Y$>T0 11.5.1对照明系统的要求
?9mkRd}c 11.5.2主要的照明方式与照明系统
kn"q:aD 第12章照相与投影系统
.Z\Q4x#!Z 12.1照相机的工作原理
.cDOl_z<:G 12.2照相物镜的主要性能与基本类型
Xg7|JS! 12.2.1照相物镜的主要性能
0uvzxmN 12.2.2照相物镜的基本类型
+=BAslk 12.2.3变焦距照相物镜(*)
UZ2TqR 12.3 照相机的分类和基本结构
hyg8wI 12.3.1照相机的分类
9\JQ7$B 12.3.2传统胶片式单反照相机的基本结构
@1-F^G%p8 12.3.3数码照相机的原理、主要性能
参数及特点
D`yEwpV^ 12.4放映投影系统的工作原理及其类别
}TB(7bbd; 12.5投影系统与投影物镜的主要光学性能参数
R=]d%L8 12.6微显示投影机(★)
IiJZ5'{ 第13章纤维光学与光纤传像系统
:E&g%'1 13.1阶跃光纤的传光机理与主要性能参数
N&,]^>^u 13.1.1阶跃光纤中光波传播规律分析——表面波机理
"=1;0uy] 13.1.2光在阶跃直圆柱光纤中的传播规律及主要性能参数
|[$~\MU 13.2阶跃多模光纤与单模光纤
\%0n}.A 13.2.1阶跃多模光纤传输的模式与归一化波导常数V
?r=jF)C<' 13.2.2单模光纤
HKDID[d0 13.3渐变折射率光纤的传光机理与自聚焦透镜的成像特性
rl08R 13.3.1非均匀介质中的光线理论——程函方程与光线微分方程
UUc8*yU)
13.3.2平方律分布的自聚焦光纤中的光线传播轨迹与规律分析
)h{ ]k= 13.3.3自聚焦透镜的成像规律——近轴成像
Jh&~ToF! 13.4无源光纤传像原理、器件与系统
)%d*3\Tsd 13.4.1光纤传像束的传像机理与主要性能指标
=u[k1s? 13.4.2光纤传像系统(光纤望远系统,光纤内窥镜)
KNLnn;l 第四篇 光学系统的像质评价与应用ZEMAX
3qL>-%):* 软件进行光学设计的基本方法
IZ/m4~ 第14章光学系统的像质评价
nkfZiyx 14.1用几何像差表征光学系统像质的基本概念与方法
G\de2Q"d:O 14.1.1轴上点的光束结构与像差
E>|: D 14.1.2轴外点的子午与弧矢光束结构与像差表示
J aTp}# 14.1.3垂轴几何像差
P!G858V( 14.2几何点列图的像质评价方法
7!WA)@6 14.3光学系统成像质量的波像差表示与瑞利判据
v59dh (:`Z 14.4基于点扩散函数的空域像质评价方法(中心点亮度)与斯特列尔准则
)3Z ^h<"j 14.5光学传递函数评价像质的基本概念
BZ!v%4^9 14.6典型光学系统成像质量评价与指标
}7E^ZZ]f 14.6.1望远镜与显微镜成像质量评价
gKYfQ+ 14.6.2照相系统与摄影物镜像质评价
@a:>$t 14.7ZEMAX中的像质评价方法
VHJM*&5 第15章应用ZEMAX的光学自动设计原理与方法
2;a(8^n 15.1光学自动设计基本概念
a`[uNgDO 15.1.1光学自动设计基本原理
%w7u]-tR 15.1.2阻尼最小二乘法
?']5dD 15.1.3评价函数的构成与权因子
aE;le{|!({ 15.2ZEMAX评价函数
nw>8GivO 15.2.1ZEMAX评价函数的构建
u_(VEfs4 15.2.2ZEMAX评价函数中的操作符
J &pO%Q=b 15.2.3默认评价函数
SCvVt 15.3常用几何像差控制在评价函数中的实现
8_<4-<}P: 15.3.1ZEMAX中内建几何像差控制符与特点
Y2o?gug 15.3.2评价函数中常用独立几何像差复合控制操作符的构建
p$Ox'A4 15.4利用ZEMAX像质优化与设计举例
26&'X+n& 15.4.1消色差双胶合望远镜物镜设计
F
*FwRj
15.4.2光路中有棱镜的望远物镜设计
<Ln1pV~k 15.4.3显微物镜设计
"#[!/\=?: 15.4.4目镜设计
)E@A0 W 15.4.5变焦物镜设计
V=:'SL*3|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