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
光学与
光学设计基础(第2版)》是一本涵盖应用光学成像基本理论、光度学与色度学基础、典型应用
光学系统以及光学系统像质评价与应用
ZEMAX软件进行光学设计基本方法等丰富内容的核心专业基础性教材与参考书。
09=w hG}gKs
gX`C76P! sw50lId 平装:593页
8yybZ@ 品牌:高等教育出版社
vCn~-Q 定价:59元
ny0]Q@ 优惠价格:41.3元
sT,*<^ <Wd_m?z
(ylZ[M&B: ?weuq"*a 目录
+1a2Un 第一篇几何光学的基本概念与成像理论
I/zI\PP, 第1章几何光学基本定律与成像基本概念
{rzQ[_)EC 1.1几何光学的基本概念
sRQ4pnnrn 1.1.1光波
1I%niQv5t 1.1.2光源(发光体,发光点)
V"T5<HA9 1.1.3波面
[xXV5 JU 1.1.4光线
)"g @"LJ= 1.1.5光束
As??_=>4 1.2光的传播规律——几何光学的基本定律
Z^.qX\<M 1.2.1光的直线传播定律
/PpZ6ne~[ 1.2.2光的独立传播定律
EiS2-Uh*TT 1.2.3反射定律与折射定律
bV:MOj^ 1.2.4折射率
g(R!M0hdF 1.2.5反射光与折射光的能量分布
[7l5p(= 1.2.6全反射(完全内反射)及其应用
k;<F33v;Mh 1.2.7光路的可逆原理
JmuoYlf| 1.2.8光线在折射率连续变化的非均匀介质中的传播规律
<!-#]6 1.3费马原理
}:\e"Bfv 1.4马吕斯定律
aW#^@||B 1.5光学系统及成像的基本概念
{~V_6wY g 1.5.1光学系统的基本概念
[9Hrpo]tU: 1.5.2成像的基本概念
;I>77gi`] 习题1
+$R%Vbd 思考题1
'<h@h*R 第2章共轴球面系统的成像理论
7'7o^>
! 2.1子午面内实际光线经共轴球面系统折射的光路计算公式
F~3 &@TWi 2.1.1符号规则
d3p;[;` 2.1.2实际光线经(单折射)球面折射的光路计算公式
-];Hb'M.!e 2.1.3实际光线经共轴球面系统的光路计算公式
,%KMi-w]q, 2.1.4轴上单色物点经单折射球面成像性质的分析
R7Ns5s3X 2.2单折射球面的近轴光路计算公式与近轴成像规律
9abn6S(XpJ 2.2.1单个折射球面的近轴光路计算公式
_<jccQ 2.2.2单折射球面的近轴成像规律
XRn+6fn| 2.3 共轴球面系统的近轴像面位置与放大率的计算
6MbMAh5> 2.3.1共轴球面系统近轴区的转面过渡公式组
7mYBxE/ 2.3.2共轴球面系统近轴像面位置的计算
zU#
OjvNk 2.3.3共轴球面系统近轴区的拉—赫不变式与放大率计算
Ws[d.El 2.4球面反射镜的成像规律
[[Usrbf 2.4.1球面反射镜的物像位置关系式
_p| KaT`` 2.4.2球面反射镜的成像放大率与拉—赫不变式
7T?7KS 2.4.3球面反射镜的应用
BgwZZ<B 习题2
GEAVc9V 思考题2
u
&{|f 第3章理想光学系统的成像理论
_LLE~nUK"/ 3.1理想光学系统与“共线成像”的基本概念
w&}UgtEm 3.2共轴理想光学系统的基点、基面与焦距
!Op18hP$ 3.2.1主面和主点
L\^H#:?t 3.2.2焦点和焦面
[~ |e: 3.2.3焦距
Ay\!ohIS3 3.2.4节点、节面
fQ,(,^!; 3.3理想光学系统物像间的解析关系
BYs^?IfW 3.3.1决定光学系统物像共轭点位置的基本公式
=_d-MJy~6 3.3.2理想光学系统拉一赫不变式与系统物方、像方的焦距比
!7anJl 3.3.3理想光学系统的诸放大率及其相互关系
7h.:XlUm| 3.3.4光束的会聚度与光学系统的光焦度、屈光度
yGPi9j{QXq 3.4理想光学系统的图解求像方法
XXZ$^W& 3.4.1 光线描迹图解法
+isaqfy/ 3.4.2直角坐标图解法
z(beT e 3.5理想光学系统的物像关系特性曲线
0"M0tA# 3.5.1物像位置共轭特性曲线
'p(I!]"uo 3.5.2放大率特性曲线
}UHoa 3.6光学系统的基本类型
<*&2b 3.6.1焦距f和f′具有相反符号的系统——第一型系统
Ps{}SZn 3.6.2焦距f和f′具有相同符号的系统——第二型系统
<txzKpM 3.7理想光学系统的组合
|p+ xM 3.8透镜
7 m!e\x8 3.8.1单折射球面的基点、基面位置与焦距
(?zZvW8 3.8.2透镜(厚
透镜)的基点位置与焦距计算公式
)IZ~!N|-w 3.8.3薄透镜与薄透镜组
x20sB 3.9理想光学系统共轴多光组复合的实用方法
(`Q_^Bfyl 3.9.1正切计算法
pi?U|&.1z 3.9.2截距计算法
UkBr4{+aE 3.10实际光学系统基点位置和焦距的计算
5>[j^g+@ 3.10.1求像方基点位置与焦距——正向光路计算
eVy\)dCsU 3.10.2求物方基点位置与焦距——反向光路计算
W=
\gPCo 习题3
!Pb39[f 思考题3
#-u?+Nk/ 第4章矩阵方法在近轴光学中的应用
D`uOBEX 4.1共轴球面系统的作用矩阵
4U1"F 7' 4.1.1折射矩阵
j*;/Cah]k 4.1.2传递矩阵
'|N9xLm 4.1.3共轴球面系统的作用矩阵
VR_bX| 4.2共轴球面系统的物像关系矩阵
z|>f*Z 4.3矩阵方法在薄透镜系统中的应用
v:$Y
|mh 习题4
&\o!-EIK8 第5章平面元件与棱镜系统
H">
}yD 5.1平面折射与平行平板玻璃的成像性质
*S4*FH;8 5.1.1光线经过平面的折射
~WG#Zci- 5.1.2光线经平行平板玻璃的折射
dq
~=P> 5.1.3平行平板玻璃的“等效空气层”概念
IT0*~WMZ 5.2折射棱镜
1(z+*`"WB& 5.3楔镜
&O.S ;b*+ 5.4平面反射镜与平面镜系统
>T<"fEBI 5.4.1平面镜的成像特性
?QXo]X;f& 5.4.2平面镜的旋转效应
SpUcrK;1 5.4.3两面角镜的成像特性
675x/0}GO 5.5反射棱镜
P9D'L{yS/x 5.5.1反射棱镜的基本概念
o$DJL11E 5.5.2反射棱镜的视场角
(S#4y 5.5.3平面反射系统的转像规律分析
`Z0#IeX= 5.5.4反射棱镜的展开及其理论结构尺寸的计算
[bvIT]Z 5.5.5棱镜的偏差
` `R;x 5.6光学铰链
OVm
$ 5.7矢量分析计算方法在平面镜系中的应用
eqze7EY 5.7.1矢量形式的反射定律
*xOrt)D= 5.7.2矢量形式的折射定律
L?n*b 5.7.3矢量绕定轴转动公式
%%w]-`^h, 5.8平面反射系统中物像关系的矩阵表示方法
)d6Ya1vJH 习题5
cTeEND) 第6章眼睛与典型目视光学系统的工作原理
#ab=]}2W_g 6.1 眼睛
5? s$(Lt~ 6.1.1眼睛的构造和主要光学常数
@"#W\m8 6.1.2模型眼与简化眼
UC34AKm 6.1.3眼睛的主要特性
w(9.{zF|vQ 6.2放大镜和显微镜系统的工作原理
uFT&r| 6.2.1放大镜的工作原理
]S~Z8T-[ 6.2.2显微镜的工作原理
ivbuS-f=r 6.3 望远系统的工作原理
}X3SjNd q 6.3.1望远系统的工作原理与主要性质
ToN$x^M
w 6.3.2望远系统的视角放大率
4yH=dl4=44 6.3.3望远(镜)系统的基本类型
!s]LWCX+| 6.4 目视光学仪器的视度调节
ODH@/ 6.5 理想光学系统的分辨率
y3K9rf 习题6
l*]*.?m/5 第7章光学系统中光束的限制
e/m,PE 7.1实际光学系统中的光阑及其作用
^V~rS8]gj 7.2光学系统的孔径光阑、入射光瞳和出射光瞳
YGObTIGJvf 7.3视场光阑、窗以及渐晕的概念
{qCmZn5 7.3.1视场光阑、入射窗和出射窗
B;?"R 7.3.2渐晕
3~4e\xL 7.4光阑设置的原则和几种典型系统光束限制的分析
n@xDFa 7.4.1光阑设置的原则
N}>XBZy 7.4.2几种典型光学系统的光阑设置与光束限制
q@p-)+D; 7.5远心光路(焦阑光路)(米)
Y$ ;C@I 7.5.1物方远心光路
vb}; _/#? 7.5.2像方远心光路
2hRaYX,g 7.6场镜
5eO`u8M 7.7物空间在平面上成像的清晰深度——光学系统的景深
O=#FpPHrdw 7.7.1照相物镜的成像空间深度
#"a?3!wr 7.7.2望远系统的成像空间深度
,iU ]zN// 习题7
"|<\\HR 第二篇光度学与色度学基础
Dm6}$v'0 第8章光度学的基本概念与光学系统中光能损失的计算
Cd#>,,\z 8.1光能与光度学的基本概念
'@M 8.1.1立体角的概念与计算
i=-zaboo 8.1.2辐(射能)通量、光谱光视效率(视见函数)与光通量
j3rBEQ,R 8.1.3发光强度
a'ViyTBo 8.1.4(光)照度
PqIGc 8.1.5光出射度
pAYH"Q6~)I 8.1.6(光)亮度
$Tt@Xu 8.1.7光度学各主要光度量名称、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DEaO=p| 8.2光学系统中光通量与光亮度的传递
m El*{] 8.2.1光束在均匀透明的同种介质中的传播
l/_3H\iM 8.2.2光束在介质分界面折射、反射后,光亮度的变化规律
d(w
$! $"h 8.3光学系统中光能损失的计算
Rv6{'\: 8.3.1光学系统中光能损失的分析与计算
lkV%
k1w 8.3.2光学系统透过率的计算
tgDmHxB]0 8.4像平面的照度
|8h<Ls_ 8.4.1轴上像点照度公式
pK#Ze/! 8.4.2轴外像点的照度公式
vt[4"eU 8.5眼睛直接观察与通过仪器观察时像的主观亮度
?MuM _6 8.5.1眼睛直接观察物体时像的主观亮度
:*e0Z2= 8.5.2通过仪器观察时像的主观亮度
=V1k'XJ 习题8
O9]j$,i 第9章色度学基础
"TKf"zc 9.1颜色视觉与色度学的基本概念
@<\f[Znto 9.1.1人眼的颜色视觉特性
fEdQR-> 9.1.2颜色的分类与彩色的三特性
@dcT8 YC 9.1.3颜色的混合与匹配
jcN84AaRFI 9.2标准色度系统与色度计算
46*o_A,"
9.2.1CIE1931-RGB色度系统
{!xPq% 9.2.2CIE1931标准色度系统
J
/'woc 9.2.3CIE1964补充标准色度系统
S)z
jfJR 9.2.4均匀色品图及均匀颜色空间
fSl+;|Kn 9.2.5CIE标准施照体与标准
光源 !'B.ad 9.2.6CIE色度计算举例
:KZI+ 第三篇典型应用光学系统
"=H7p3 第10章
望远镜与望远系统外形尺寸计算
/H@k;o 10.1望远镜中的转像系统
tsU.c"^n 10.1.1棱镜转像系统
s'ntf 10.1.2透镜转像系统
$# @G! 10.2望远镜的变倍——可变放大率的望远镜
BXaA#} ;e 10.2.1间断变倍望远系统
yEtSyb~GK 10.2.2连续变倍望远系统
JTpKF_Za< 10.3望远系统的调焦方式内调焦望远镜
KSuP'.l 10.3.1外调焦系统
,m!j2H}8 10.3.2内调焦系统——内调焦望远镜
bP6QF1L 10.4光学测距原理与系统
`,aPK/ 10.4.1单眼(合像)测距仪
WYwsTsG{_ 10.4.2双眼体视测距仪
[Zl 10.5望远(镜)系统的光学性能与主要技术要求
OqY8\>f- 10.5.1分辨率α
rZe"*$e 10.5.2视放大率г
z}s0D]$+x 10.5.3视场角2ω
8=T;R&U^M 10.5.4出瞳直径D′
vAq`*]W+ 10.5.5出瞳距离lZ′
6t
TLyI$+ 10.6望远系统的物镜和目镜
+XJj:%yt 10.6.1望远物镜的光学特性和类型
e\k=T} 10.6.2望远系统目镜的特点及常用类型
G|Ic6Sd 10.7望远系统的外形尺寸计算
_C&2-tnp 10.7.1光学系统外形尺寸计算的主要任务与内容
"}Ch2K 10.7.2望远系统的外形尺寸计算举例
@W=#gRqQPy 10.8 光学天文望远镜的发展与LAMOST的创新
FsY}mql 10.8.1光学天文望远镜的简要发展历程
IQoz8!guh: 10.8.2大天区面积多目标
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LAMOST)
hv}rA,Yd 第11章显微镜
wtetB')yD 11.1概述
VCcLS3 11.2显微镜光学系统的基本组成与光学连接尺寸
:+/V 11.2.1显微镜光学系统的基本组成
NUEy0pLw 11.2.2显微镜的光学连接尺寸
5Qo\0YH 11.3显微镜的光学特性与主要光学性能指标
*ZKI02M 11.3.1显微镜的光束限制结构特点
ln'7kg 11.3.2显微镜的视场光阑和视场
G7pj.rQ 11.3.3显微镜的分辨率
5 r"`c 11.3.4显微镜的放大倍率及适用放大倍率
@xmO\ 11.3.5显微镜的成像深度(景深)
ZBcZG 11.4显微镜的物镜和目镜
F5wCl2I 11.4.1显微物镜
R?(0:f 11.4.2显微目镜
p8oOm>B96n 11.5显微镜的
照明系统(米)
$s4rG=q 11.5.1对照明系统的要求
:f ybH)* 11.5.2主要的照明方式与照明系统
0V"r$7(} 第12章照相与投影系统
IBcCbNs! 12.1照相机的工作原理
f`.8.1Rd 12.2照相物镜的主要性能与基本类型
&kHp}\ 12.2.1照相物镜的主要性能
S WVeUL#5 12.2.2照相物镜的基本类型
VThcG(
NF 12.2.3变焦距照相物镜(*)
@T._
12.3 照相机的分类和基本结构
GX&BUP\ 12.3.1照相机的分类
\$/)o1SG 12.3.2传统胶片式单反照相机的基本结构
:mXc|W3 12.3.3数码照相机的原理、主要性能
参数及特点
0_}OKn)J 12.4放映投影系统的工作原理及其类别
wP/&k`HQ#i 12.5投影系统与投影物镜的主要光学性能参数
s&iM.[k 12.6微显示投影机(★)
93XTumpV 第13章纤维光学与光纤传像系统
nk> 13.1阶跃光纤的传光机理与主要性能参数
!Sy._NE`z 13.1.1阶跃光纤中光波传播规律分析——表面波机理
EQSOEf[ 13.1.2光在阶跃直圆柱光纤中的传播规律及主要性能参数
:`2<SF^0O 13.2阶跃多模光纤与单模光纤
cZk?o 13.2.1阶跃多模光纤传输的模式与归一化波导常数V
II3)Cz}xRG 13.2.2单模光纤
=zDU!< U 13.3渐变折射率光纤的传光机理与自聚焦透镜的成像特性
Yewn 13.3.1非均匀介质中的光线理论——程函方程与光线微分方程
6B)(kPW 13.3.2平方律分布的自聚焦光纤中的光线传播轨迹与规律分析
w0)V3 13.3.3自聚焦透镜的成像规律——近轴成像
#M$[C d
I$ 13.4无源光纤传像原理、器件与系统
B&Q\J>l9S 13.4.1光纤传像束的传像机理与主要性能指标
od{Y`
.< 13.4.2光纤传像系统(光纤望远系统,光纤内窥镜)
bTHKMaGWC 第四篇 光学系统的像质评价与应用ZEMAX
A07g@3n 软件进行光学设计的基本方法
UQ:H3 第14章光学系统的像质评价
Gi~p-OS, 14.1用几何像差表征光学系统像质的基本概念与方法
5DK>4H: 14.1.1轴上点的光束结构与像差
:.'<ndM 14.1.2轴外点的子午与弧矢光束结构与像差表示
ah1d0eP 14.1.3垂轴几何像差
L@HPU;< 14.2几何点列图的像质评价方法
P,k~! F^L 14.3光学系统成像质量的波像差表示与瑞利判据
QM2Y?."# 14.4基于点扩散函数的空域像质评价方法(中心点亮度)与斯特列尔准则
PEac0rSW 14.5光学传递函数评价像质的基本概念
]|it&4l 14.6典型光学系统成像质量评价与指标
E0'+]"B 14.6.1望远镜与显微镜成像质量评价
NeAkJG=< 14.6.2照相系统与摄影物镜像质评价
_G|hKk^, 14.7ZEMAX中的像质评价方法
+>/ariRr 第15章应用ZEMAX的光学自动设计原理与方法
.+MJ' bW 15.1光学自动设计基本概念
|!E>I 15.1.1光学自动设计基本原理
I 8vv 15.1.2阻尼最小二乘法
BAG)
- 15.1.3评价函数的构成与权因子
;,[6 n|M 15.2ZEMAX评价函数
au@ LQxKQ 15.2.1ZEMAX评价函数的构建
f.JZ[+ 15.2.2ZEMAX评价函数中的操作符
Zk4Hs%n 15.2.3默认评价函数
%@#+Xpa+ 15.3常用几何像差控制在评价函数中的实现
n0F.Um 15.3.1ZEMAX中内建几何像差控制符与特点
cjAKc|NJ 15.3.2评价函数中常用独立几何像差复合控制操作符的构建
!O6e,l 15.4利用ZEMAX像质优化与设计举例
Aayh'xQ 15.4.1消色差双胶合望远镜物镜设计
<nlZ?~%} 15.4.2光路中有棱镜的望远物镜设计
rl4B(NZi} 15.4.3显微物镜设计
ig<Eyr 15.4.4目镜设计
Tm(XM< 15.4.5变焦物镜设计
0{^vqh.La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