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粒子在晶体生长中充当人造原子
在晶体的生长过程中,纳米粒子是否能够充当“人造原子”,成为构建复杂分子结构的积木?这一理论一直存在争议。美国能源部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的一项研究或能解决上述争论,并为未来的能量转换和储存设备发展指明方向。相关研究报告发表在近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 该实验室材料科学部门的科研人员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和先进的液体池处理技术,对由铂、铁纳米粒子构成的纳米棒的生长轨迹进行了实时观测。成像分辨率可达半埃(光谱线波长单位),比单个氢原子的直径还要短。观测结果有力地支持了纳米粒子在晶体生长中充当“人造原子”角色的理论。 在观测中,纳米粒子会由定向附着开始,在溶液中形成弯曲的多晶链,并逐渐排列起来,首尾相连形成能延展至单个晶体纳米棒的细长纳米线,其长度厚度比可达40∶1。由此可见,在纳米晶体的生成过程中,纳米粒子链和纳米粒子为构建纳米棒提供了基本的建筑模块,整个流程十分巧妙而高效。此前,类似的观测通常只限于晶体生长的前几分钟,而新研究能够有效延长这一时间达数小时,可谓在纳米粒子生长轨迹观测方面取得的重大进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