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电致发光被普遍认为是能同时兼有全彩色、低能耗、广视角、响应快的新一代平板显示技术,它正处于产业化的过程之中。《有机电致发光
材料与
器件导论》是一部较全面地介绍这一领域最新研究成果的专著。
9 R1]2U$| 《有机电致发光材料与器件导论》共分8章,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电致发光的发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第二章主要介绍光致发光及电致发光的基本知识;第三章主要介绍电致发光的器件结构与器件
物理;第四章主要介绍电致发光的主要辅助材料;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章 则分别介绍有机小分子、高分子、磷光及稀土配合物等4种重要的发光材料及它们在电致发光器件中的应用。
I_Qnq4Sk( 《有机电致发光材料与器件导论》图文并茂,全部内容均取自于原始文献,反映了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可供化学专业、材料专业、器件物理专业及其相关专业的大学生、研究生作为参考读物,也可以供在该领域从事研究的人员使用。
-W,b*U
~1oD7=WN a6OT2B 市场价:¥60.00
b6ddXM\Z 优惠价:¥44.40 为您节省:15.60元 (74折)
>F
v8 -
mBF?+/l 7Fx8&Z 第一章 绪论
pY@+.V`a 1.1 引言
AHb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wl4yNC 1.3 存在的问题
/uWON4 1.4 展望
RPu-E9g@ 参考文献
Q\Eq(2p l;ugrAo? 第二章 光致发光及电致发光的基本知识
J.*=7zmw 2.1 基础光物理
3ba"[C| 2.1.1 基态与激发态
D{mu2'q 2.1.2 吸收与发射
BeRn9[ 2.1.3 荧光与磷光
,3K?=e2 2.1.4 激基复合物与激基缔合物
&}oDSD
H^, 2.1.5 电荷转移
K(?7E6\vO 2.1.6 激发态能量转移与光致
电子转移
C^a~)r.h 2.2 有机电致发光和有机
半导体的基本原理
d@<XR~); 2.2.1 引言
b#F3,T__`Y 2.2.2 半导体的能带和载流子
?s//a_nL* 2.2.3 本征半导体和掺杂半导体
o7 kGZ 2.2.4 直流注入式有机电致发光
9}=Fdt 2.2.5 有机发光
二极管中的激子
zK&`&("4C 2.2.6 Forster能量转移和Dexter能量转移
O;w';}At 参考文献
`7LdF,OdE <K43f#% 第三章 电致发光的器件结构与器件物理
*(rq AB0~ 3.1 电致发光的器件结构
6l4l74 3.1.1 单层器件
Dbgw)n*2 3.1.2 双层器件
uW]n3)7<I 3.1.3 三层器件
vXc<#X9 3.1.4 多层器件
i}!CY@sW 3.1.5 带有掺杂层的器件
d-Sm<XHu. 3.1.6 三像素垂直层叠式器件
]'"$qm: 3.2 器件的制备
=0Nd\ 3.2.1 小分子真空沉积成膜
]8RcZn 3.2.2 高分子成膜
$I_aHhKt 3.3 器件的
封装 p%}oo#%J 3.3.1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封装材料的类型
7&X^y+bMe6 3.3.2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封装材料高阻隔性的获得
4FYws5]$ 3.3.3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封装材料的添加剂
\=.iM?T 3.3.4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封装技术与稳定性
us/x.qPy2 3.3.5 未解决的问题与未来的研究方向
k'm!| 3.4 器件的重要
参数及其测量方法
spJB6n( 3.4.1 发光效率及其测量
=ahD'*R^A 3.4.2 亮度及其测量
=!Ok079{[ 3.4.3 色度及其测量
8tsW^y;S 3.4.4 电流电压( I-V )
曲线及其测量
*dGW=aM#C 3.4.5 亮度电压 (L-V) 曲线及其测量
R#oXQaBJ 3.4.6 发射
光谱及其测量
!.9NJ2'8 3.4.7 器件寿命及其测量
MgA6/k 3.5 提高器件性能的途径
4-sUy 3.5.1 有机发光器件中相关材料的预处理及使用方法
7Ij'!@no 3.5.2 有机材料/无机电极界面的修饰
D{c`H}/` 3.5.3 电极的选择和处理
75%!R 3.5.4 提高光的输出
Zx3m$.8 3.6
薄膜器件的物理过程
8USF;k 3.6.1 载流子的注入机制
pVLfZ?78 3.6.2 插入绝缘层增强载流子的注入
9"&HxyOfX 3.6.3 界面效应
;+cZS= 3.6.4 载流子的输运
8$S$*[-a 参考文献
iB{O"l@w
hV_0f_Og 第四章 有机电致发光的主要辅助材料
zcDVvP 4.1 空穴注入材料
7R ;! 4.1.1 常用的空穴注入材料
(C1]R41' 4.1.2 阳极的界面工程
R:-^,/1 4.2 空穴传输材料
N_h)L` 4.2.1 成对偶联(twin)的二胺类化合物
't2"CPZ 4.2.2 “星形”(star-shaped)三苯胺化合物
>$k_tC'" 4.2.3 螺形结构(spiro-linked)
7\<#z| 4.2.4 枝形(branched)的三苯胺空穴传输材料
0fwo8NgX 4.2.5 三芳胺聚合物空穴传输材料
NJwcb=* 4.2.6 咔唑类化合物
u<:RSg 4.2.7 有机硅空穴传输材料
nTyKZ(#u 4.2.8 有机金属配合物空穴传输材料
?tSFM:9PU 4.3 电子传输材料
*ix&"|h 4.3.1 金属配合物电子传输材料
S!0<aFh 4.3.2 二唑类电子传输材料
5fjmr 4.3.3 其他含氮五元杂环电子传输材料
b~z1%? 4.3.4 含氮六元杂环电子传输材料
NN>,dd3T 4.3.5 含氰基和亚胺的电子传输材料
glm29hF 4.3.6 全氟化的电子传输材料
vm_+U*%c 4.3.7 有机硼电子传输材料
mY+Jju1 4.3.8 有机硅电子传输材料
] K3^0S/ 4.3.9 其他有希望的电子传输材料
M|w;7P} 4.4 空穴阻挡材料
mR)Xq= 4.4.1 常用的两个空穴阻挡材料
lQ
{k 4.4.2 有机硼空穴阻挡材料
f![?og)I% 4.5 多功能的载流子传输材料
YKlYo~fGN9 4.6 小结
;`p+Vs8C 参考文献
iimTr_TEt _
fJ5z 第五章 有机小分子电致发光材料
d="Oge8 5.1 纯有机小分子蓝色发光材料
wuRQ
H]N 5.1.1 只含碳和氢两种元素的芳香型蓝光材料
B4Ko,=pg 5.1.2 芳胺类蓝光材料
9)9p<(b$ 5.1.3 有机硅类蓝光材料
.7 6T<j_ 5.1.4 有机硼类蓝光材料
% put=I 5.2 纯有机小分子绿光材料
P MV;A{T 5.2.1 香豆素染料
I]+xerVd 5.2.2 喹吖啶酮类绿光材料
<&^P1x<x 5.2.3 具有载流子传输性能的绿光材料
6[b'60CuZL 5.2.4 其他有机小分子绿光材料
'Z5l'Ac 5.3 纯有机小分子红光材料
t.Q}V5t{g 5.3.1 DCM系列掺杂红光材料
o
b;] 5.3.2 “辅助掺杂”类红光材料
50kjX} 5.3.3 其他DCM衍生物掺杂红光材料
5-qk"@E W 5.3.4 其他掺杂型红光材料
Zq1ZrwPF 5.3.5 主体发光的非掺杂型红光材料
H2[VZ&Pg 5.4 金属配合物电致发光材料
Qf|x]x*5 5.4.1 8ˉ羟基喹啉类配合物
paCC'*bv 5.4.2 10ˉ羟基苯并喹啉类配合物
6bPoC$<Z 5.4.3 羟基苯并噻唑(?唑)类配合物
J,q6 5.4.4 2ˉ(2ˉ羟基苯基)吡啶类配合物
-7-r~zmr 5.4.5 Schiff碱类金属配合物
Rn?Yz^
1q 5.4.6 羟基黄酮类配合物
u*}[fQ`aF 5.4.7 小结
@>:V? 参考文献
(dvsGYT|. H#/ #yVw 第六章 高分子材料的电致发光
t"# .I?S0 6.1 高分子电致发光材料的特点
-%f$$7 6.2 聚苯撑乙烯类电致发光材料
#dO8) t 6.3 聚乙炔类电致发光材料
[7Fx#o=da 6.4 聚对苯类电致发光材料
}`fFzb 6.5 聚噻吩类电致发光材料
=#=<%HPT 6.5.1 结构与光电性能的关系
Df hu 6.5.2 电致发光性质及其器件
]F'o 6.6 聚芴类电致发光材料
bqPaXH
n 6.6.1 芴的寡聚物类电致发光材料
I}^Q u0ub 6.6.2 芴的均聚物类电致发光材料
[d dKC)tA 6.6.3 芴的共聚物类电致发光材料
meF.`fh 6.6.4 芴的超支化类电致发光材料
};{Qx 6.6.5 芴的
纳米晶或者纳米乳液类电致发光材料
3bsuE^,.@ 6.7 其他种类的高分子电致发光材料
jK(]eiR$S 6.7.1 聚吡啶类电致发光材料
t GS>f>i 6.7.2 聚?唑类电致发光材料
s2Rg-:7 6.7.3 聚呋喃类电致发光材料
6[x6:{^J 参考文献
u=QG%O#B /`kM0=MMa 第七章 磷光材料的电致发光
aw\0\'} 7.1 磷光及磷光电致发光
X;/5Niv32q 7.2 铂金属配合物的电致发光
|YnT;q 7.2.1 早期的磷光电致发光器件和发光特性
0PP5qeqN2n 7.2.2 磷光电致发光器件中的几个基本问题
c3__=$)'kP 7.2.3 含有铂碳氮键和铂氧键螯合配体的铂配合物
,@Fde=Lw 7.2.4 含二亚胺类的铂配合物
fW3awR{ 7.2.5 含芳基ˉ2,2′ˉ联吡啶三齿配体σˉ炔基的铂配合物
X~2L 7.3 铱配合物的磷光电致发光
EP'I 7.3.1 绿色磷光材料2ˉ苯基吡啶铱配合物的磷光电致发光
x=I|O;">< 7.3.2 含有吡啶衍生物或苯并含氮五元杂环配体和辅助配体βˉ双酮的三元铱配合物的磷光电致发光
EEJ OJ< 7.3.3 基于吡嗪或喹啉衍生物的铱配合物的磷光电致发光
b+#A=Z+Pr 7.3.4 基于苯并咪唑衍生物的铱配合物的磷光电致发光
#S|DoeFs 7.4 锇配合物的磷光电致发光
Vh}F#~BrI 7.4.1 基于联吡啶或邻菲罗林及其衍生物的锇配合物的磷光电致发光
ExxD
w_VGT 7.4.2 基于吡啶吡唑基的锇配合物的磷光电致发光
I.>SC 7.5 铼配合物的磷光电致发光
"o}}[hRP 7.6 铜配合物的磷光电致发光
dWi:V7t+ 7.7 有机电致白光器件
s&)>gE\ 7.7.1 多发射层白光器件
@,Kl"i; 7.7.2 多重掺杂单发射层白光器件
Qq{>]5<
7.7.3 单掺杂单发射层白光器件
%8c2d 7.7.4 基于激基缔合物和激基复合物发射的白光器件
W[SZZV_(tu 7.7.5 基于溶液处理的聚合物白光器件
p0sq{d~ 7.7.6 其他白光器件结构
Wz+7CRpeP 7.7.7 白光器件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G?dxLRy.do 参考文献
GX#SCZ&}C FQe82tfV+ 第八章 稀土配合物的电致发光
~cH3RFV 8.1 引言
c]PG5f xf 8.1.1 稀土离子的能级结构
I6vy:5d 8.1.2 稀土离子的吸收光谱及荧光的产生
fq<JX5DER 8.1.3 稀土配合物光致发光及其应用
vw)lD9-" 8.1.4 稀土配合物电致发光的特点
)cV*cDL1j 8.2 铕配合物的光致发光和电致发光
kCHYLv3. 8.2.1 铕配合物的光致发光
x2h5,.K 8.2.2 提高铕配合物电致发光的途径
&rfl(&\oUi 8.3 铽配合物的光致发光和电致发光
PHR:BiMZ 8.3.1 铽配合物的光致发光
[ f;o3 8.3.2 铽配合物的电致发光
0BrAgv"3a_ 8.4 钐、镝和铥配合物的光致发光和电致发光
yllEg9L0z 8.4.1 钐配合物的电致发光
?:DUsg 8.4.2 镝配合物的光致发光和电致发光
^_c6Op<F 8.4.3 铥配合物的光致发光和电致发光
8)bqN$*h 8.5 稀土元素在红外区的发光——钕、镨、铒、镱配合物的电致发光
5j~1%~,# 8.5.1 钕配合物的电致发光
b Od<x
>@ 8.5.2 镨配合物的电致发光
>K n7A 8.5.3 铒配合物的电致发光
D~b_nFD 8.5.4 镱配合物的电致发光
czg9tG8 8.6 配体发光的稀土配合物的电致发光——钇、镧、钆、镥配合物的电致发光
*ry}T= 8.6.1 钇、镧、钆、镥的光致发光
vHXCT?FuG 8.6.2 3个镥的三元配合物的电致发光性质的比较
;~-M$a
}4 参考文献
G\(cnqHk 结构式索引
{RC&Ub> ……
W2BZG(dm '!<gPAVTzV 市场价:¥60.00
<Uc?#;%Y} 优惠价:¥44.40 为您节省:15.60元 (74折)
i]15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