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电致发光被普遍认为是能同时兼有全彩色、低能耗、广视角、响应快的新一代平板显示技术,它正处于产业化的过程之中。《有机电致发光
材料与
器件导论》是一部较全面地介绍这一领域最新研究成果的专著。
QKhGEW~G 《有机电致发光材料与器件导论》共分8章,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电致发光的发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第二章主要介绍光致发光及电致发光的基本知识;第三章主要介绍电致发光的器件结构与器件
物理;第四章主要介绍电致发光的主要辅助材料;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章 则分别介绍有机小分子、高分子、磷光及稀土配合物等4种重要的发光材料及它们在电致发光器件中的应用。
}
7ND]y48 《有机电致发光材料与器件导论》图文并茂,全部内容均取自于原始文献,反映了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可供化学专业、材料专业、器件物理专业及其相关专业的大学生、研究生作为参考读物,也可以供在该领域从事研究的人员使用。
dK;ebg9|
~,Yd.?.TI a!f71k
r 市场价:¥60.00
~Orz<%k. 优惠价:¥44.40 为您节省:15.60元 (74折)
m/;fY>}3
itg"dGDk `5"3Cj"M 第一章 绪论
GB;_!69I 1.1 引言
t,Q"Pt?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5m;BL+>YE 1.3 存在的问题
EB@rIvUi, 1.4 展望
dk"@2%xJ2d 参考文献
RS@[ +! :t QjD=JC+ 第二章 光致发光及电致发光的基本知识
18p4]:L 2.1 基础光物理
.8GXpt^U( 2.1.1 基态与激发态
ru~!;xT 2.1.2 吸收与发射
:G]t=vr1 2.1.3 荧光与磷光
?b"'w 2.1.4 激基复合物与激基缔合物
nyxoa/ 2.1.5 电荷转移
IVa6?f6H_ 2.1.6 激发态能量转移与光致
电子转移
Z[0/x.pp$ 2.2 有机电致发光和有机
半导体的基本原理
- P" 2.2.1 引言
9M;Y$Z 2.2.2 半导体的能带和载流子
AX{7].)F 2.2.3 本征半导体和掺杂半导体
a 7=lZZ? 2.2.4 直流注入式有机电致发光
VF b 2.2.5 有机发光
二极管中的激子
E}THG=6 2.2.6 Forster能量转移和Dexter能量转移
0{u%J%; 参考文献
[=tIgMmz *xITMi 第三章 电致发光的器件结构与器件物理
b|;h$otC 3.1 电致发光的器件结构
b`%!\I 3.1.1 单层器件
?YUL~P 3.1.2 双层器件
==oJhB
3.1.3 三层器件
G]{^.5 3.1.4 多层器件
8EX?/33$ 3.1.5 带有掺杂层的器件
}`!-WY 3.1.6 三像素垂直层叠式器件
lR9uD9Dr 3.2 器件的制备
{oR@'^N 3.2.1 小分子真空沉积成膜
MOay^{u 3.2.2 高分子成膜
c=QN!n:
3.3 器件的
封装 Bk^o$3# 3.3.1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封装材料的类型
HLdHyK/S 3.3.2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封装材料高阻隔性的获得
T LF'7ufq 3.3.3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封装材料的添加剂
*-uzsq.W 3.3.4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封装技术与稳定性
|sl^4'Ghc 3.3.5 未解决的问题与未来的研究方向
SqdI($F\: 3.4 器件的重要
参数及其测量方法
cMoJHC,! 3.4.1 发光效率及其测量
@; I9e 3.4.2 亮度及其测量
'KT(;Vof 3.4.3 色度及其测量
"Nz@jv? 3.4.4 电流电压( I-V )
曲线及其测量
^zS;/% 3.4.5 亮度电压 (L-V) 曲线及其测量
A zp!;+ 3.4.6 发射
光谱及其测量
F6b;qb6n 3.4.7 器件寿命及其测量
*"4l}& 3.5 提高器件性能的途径
~jmI`X/ 3.5.1 有机发光器件中相关材料的预处理及使用方法
{E7STLQ_% 3.5.2 有机材料/无机电极界面的修饰
F%af05L[ 3.5.3 电极的选择和处理
x8~*+ j 3.5.4 提高光的输出
Y> ATL 3.6
薄膜器件的物理过程
0&b;!N!vJ 3.6.1 载流子的注入机制
KmM:V2@A$ 3.6.2 插入绝缘层增强载流子的注入
TIR Is1 3.6.3 界面效应
O6ugN-d> 3.6.4 载流子的输运
+Z86Qz_ 参考文献
{MTtj4$ };EB[n 第四章 有机电致发光的主要辅助材料
{^^LeUd#V 4.1 空穴注入材料
i}i>ho-8 4.1.1 常用的空穴注入材料
4x3 _8/= 4.1.2 阳极的界面工程
;sq xFF@ 4.2 空穴传输材料
bR~5
:A^ 4.2.1 成对偶联(twin)的二胺类化合物
[9:";JSl"Y 4.2.2 “星形”(star-shaped)三苯胺化合物
q">}3`k 4.2.3 螺形结构(spiro-linked)
o~q.j_Sa 4.2.4 枝形(branched)的三苯胺空穴传输材料
+c,
^KHW 4.2.5 三芳胺聚合物空穴传输材料
_-^mxC|M 4.2.6 咔唑类化合物
|F<%gJ 4.2.7 有机硅空穴传输材料
C*B5"s" 4.2.8 有机金属配合物空穴传输材料
<*-8E(a 4.3 电子传输材料
mV)t 4.3.1 金属配合物电子传输材料
(TO<SY3AB 4.3.2 二唑类电子传输材料
t~nW&]E 4.3.3 其他含氮五元杂环电子传输材料
01uj-!D$@ 4.3.4 含氮六元杂环电子传输材料
4FZ/~Y1} 4.3.5 含氰基和亚胺的电子传输材料
2Vu?Y 4.3.6 全氟化的电子传输材料
{fX~%%c" 4.3.7 有机硼电子传输材料
Sm?|,C3V 4.3.8 有机硅电子传输材料
RAws{<6T- 4.3.9 其他有希望的电子传输材料
U>m{B|H 4.4 空穴阻挡材料
]gm3|-EiY 4.4.1 常用的两个空穴阻挡材料
QnS#"hc\a 4.4.2 有机硼空穴阻挡材料
_x#y 4.5 多功能的载流子传输材料
/C5py-I 4.6 小结
Q2* 8c$ 参考文献
jG)66E*" J$sp6g>K 第五章 有机小分子电致发光材料
\Y!=O=za] 5.1 纯有机小分子蓝色发光材料
Q)qJ6-R|HD 5.1.1 只含碳和氢两种元素的芳香型蓝光材料
M"u=)CT 5.1.2 芳胺类蓝光材料
]#rV]As 5.1.3 有机硅类蓝光材料
jO|`aUYTf 5.1.4 有机硼类蓝光材料
8*&73cp 5.2 纯有机小分子绿光材料
;C
,
g6{ 5.2.1 香豆素染料
5 wN)N~JE 5.2.2 喹吖啶酮类绿光材料
ZrA*MN 5.2.3 具有载流子传输性能的绿光材料
PxvxZJf$@ 5.2.4 其他有机小分子绿光材料
8m
`Y 5.3 纯有机小分子红光材料
pS7y3(_ 5.3.1 DCM系列掺杂红光材料
BM)a,fIgo 5.3.2 “辅助掺杂”类红光材料
6c/0OM# 5.3.3 其他DCM衍生物掺杂红光材料
3u^wK 5.3.4 其他掺杂型红光材料
\F\7*=xk 5.3.5 主体发光的非掺杂型红光材料
/h`gQyGuY 5.4 金属配合物电致发光材料
zxx9)I@?A 5.4.1 8ˉ羟基喹啉类配合物
{#`wW`U^ 5.4.2 10ˉ羟基苯并喹啉类配合物
S1'?"zAmd
5.4.3 羟基苯并噻唑(?唑)类配合物
fb^R3wd$ff 5.4.4 2ˉ(2ˉ羟基苯基)吡啶类配合物
589fr"Ma,6 5.4.5 Schiff碱类金属配合物
=?wDQ: 5.4.6 羟基黄酮类配合物
>1]hR)Ip 5.4.7 小结
OT6Te& 参考文献
h^`@%g9 S gSyBoY 第六章 高分子材料的电致发光
KM"?l<x0Y 6.1 高分子电致发光材料的特点
i.?rom 6.2 聚苯撑乙烯类电致发光材料
qs_cC3"=%= 6.3 聚乙炔类电致发光材料
*8yC6|wL? 6.4 聚对苯类电致发光材料
A=e1uBGA 6.5 聚噻吩类电致发光材料
F{.g05^y 6.5.1 结构与光电性能的关系
]~f-8!$$R 6.5.2 电致发光性质及其器件
xy$aFPH!- 6.6 聚芴类电致发光材料
Gi$\th, 6.6.1 芴的寡聚物类电致发光材料
ZC<EPUV( 6.6.2 芴的均聚物类电致发光材料
0JR)-* 6.6.3 芴的共聚物类电致发光材料
'.S02=/ 6.6.4 芴的超支化类电致发光材料
Qm"~XP 6.6.5 芴的
纳米晶或者纳米乳液类电致发光材料
lb=fS% 6.7 其他种类的高分子电致发光材料
:J2^Y4l2 6.7.1 聚吡啶类电致发光材料
XH/!A`ZK 6.7.2 聚?唑类电致发光材料
VsK8 :[Al 6.7.3 聚呋喃类电致发光材料
Jcs
/i 参考文献
?6x&A t 1 <lfo^B 第七章 磷光材料的电致发光
a[sdYZ 7.1 磷光及磷光电致发光
Xa$%`
7.2 铂金属配合物的电致发光
m6xbO 7.2.1 早期的磷光电致发光器件和发光特性
iXXaB+w 7.2.2 磷光电致发光器件中的几个基本问题
yOb'] 7.2.3 含有铂碳氮键和铂氧键螯合配体的铂配合物
vMn$lT@ 7.2.4 含二亚胺类的铂配合物
)qFqf<:yc 7.2.5 含芳基ˉ2,2′ˉ联吡啶三齿配体σˉ炔基的铂配合物
;<E?NBV^ 7.3 铱配合物的磷光电致发光
X(DP=C}v9 7.3.1 绿色磷光材料2ˉ苯基吡啶铱配合物的磷光电致发光
QqBQ[<_ 7.3.2 含有吡啶衍生物或苯并含氮五元杂环配体和辅助配体βˉ双酮的三元铱配合物的磷光电致发光
|q\i, } 7.3.3 基于吡嗪或喹啉衍生物的铱配合物的磷光电致发光
dWwb}r(ky 7.3.4 基于苯并咪唑衍生物的铱配合物的磷光电致发光
k][{4~z
7.4 锇配合物的磷光电致发光
z{V#_( 7.4.1 基于联吡啶或邻菲罗林及其衍生物的锇配合物的磷光电致发光
|gINB3L 7.4.2 基于吡啶吡唑基的锇配合物的磷光电致发光
#,})N*7 7.5 铼配合物的磷光电致发光
rfSEL
57' 7.6 铜配合物的磷光电致发光
Tgi7RAY 7.7 有机电致白光器件
- JFW ,8=8 7.7.1 多发射层白光器件
~=oCou`XF 7.7.2 多重掺杂单发射层白光器件
K!E\v4 7.7.3 单掺杂单发射层白光器件
16.?45 7.7.4 基于激基缔合物和激基复合物发射的白光器件
+G7[(Wz(z 7.7.5 基于溶液处理的聚合物白光器件
["ocZ? x 7.7.6 其他白光器件结构
7/Bj WU5* 7.7.7 白光器件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4@a/k[, 参考文献
n>SK2` [E2".F3 第八章 稀土配合物的电致发光
`G*fx=N 8.1 引言
Tpkt'|8 8.1.1 稀土离子的能级结构
i-dosY`81 8.1.2 稀土离子的吸收光谱及荧光的产生
BI!E mA 8.1.3 稀土配合物光致发光及其应用
< mFU T 8.1.4 稀土配合物电致发光的特点
\]\GDpu[ 8.2 铕配合物的光致发光和电致发光
c@4$)68 8.2.1 铕配合物的光致发光
^hT2ed + 8.2.2 提高铕配合物电致发光的途径
[+}0K{(O= 8.3 铽配合物的光致发光和电致发光
UKB/>:R 8.3.1 铽配合物的光致发光
G1ruF8 8.3.2 铽配合物的电致发光
vJx( lU`Y 8.4 钐、镝和铥配合物的光致发光和电致发光
uo|:n"v 8.4.1 钐配合物的电致发光
tBsvi%F 8.4.2 镝配合物的光致发光和电致发光
l%yQ{loTh 8.4.3 铥配合物的光致发光和电致发光
6bf!v 8.5 稀土元素在红外区的发光——钕、镨、铒、镱配合物的电致发光
=~)rT8+) 8.5.1 钕配合物的电致发光
_Vc4F_ 8.5.2 镨配合物的电致发光
-h8Z@r~a/ 8.5.3 铒配合物的电致发光
u`!Dp$P 8.5.4 镱配合物的电致发光
!)}z{,Jx 8.6 配体发光的稀土配合物的电致发光——钇、镧、钆、镥配合物的电致发光
,eqRI>,\ 8.6.1 钇、镧、钆、镥的光致发光
c+whpQ=01 8.6.2 3个镥的三元配合物的电致发光性质的比较
CWd
& 参考文献
;oVOq$ql 结构式索引
^R7X!tOq4 ……
2)
2:KX sULsU t# 市场价:¥60.00
gh^w
!tH3 优惠价:¥44.40 为您节省:15.60元 (74折)
<l+hcY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