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松林:“追光”半个世纪,只为科研报国
“这是一个甲子以前的事了……”81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庄松林,笑着回忆起高中那年在懵懂中想学物理的理由:“那时不知‘天高地厚’,看李政道和杨振宁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非常佩服他们,觉得自己也要学物理。” 然而,中学一路“学霸”,一心向往进入北大物理系的庄松林并没有如愿,却与光学结缘,之后一次次事与愿违的“被分配”,却开始了他近半个世纪的追“光”人生,书写了奋斗者的初心传奇。 ![]() 中国工程院院士庄松林 少年立志却“事与愿违” 1957年,李政道与杨振宁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贡献是发现弱作用下宇称不守恒(又称P破坏或P不守恒定理),成为有史以来首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之一。庄松林回忆,“这一年我16岁,正准备高中毕业,得知这个消息,十分振奋,心想我也要学物理,搞场论。” 庄松林从小学习成绩很好,考试经常拿第一,尤其是数学,在全上海市名列前茅。他本来想考北京大学物理系,但父亲觉得他年龄小北大离家太远,于是,他就进入了复旦大学物理系。 事与愿违,庄松林想研究的“场论”属于理论物理,大四分专业时,却被分配到了光学。他说:“当时人到了光学班,心还在理论班,一肚子不高兴。” 后来,庄松林发现,进入光学班的同学功课都比较好,系主任告诉他:“光学是复旦物理的专业优势,我们要重点培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