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松林:“追光”半个世纪,只为科研报国
“这是一个甲子以前的事了……”81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庄松林,笑着回忆起高中那年在懵懂中想学物理的理由:“那时不知‘天高地厚’,看李政道和杨振宁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非常佩服他们,觉得自己也要学物理。” 然而,中学一路“学霸”,一心向往进入北大物理系的庄松林并没有如愿,却与光学结缘,之后一次次事与愿违的“被分配”,却开始了他近半个世纪的追“光”人生,书写了奋斗者的初心传奇。 ![]() 中国工程院院士庄松林 少年立志却“事与愿违” 1957年,李政道与杨振宁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贡献是发现弱作用下宇称不守恒(又称P破坏或P不守恒定理),成为有史以来首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之一。庄松林回忆,“这一年我16岁,正准备高中毕业,得知这个消息,十分振奋,心想我也要学物理,搞场论。” 庄松林从小学习成绩很好,考试经常拿第一,尤其是数学,在全上海市名列前茅。他本来想考北京大学物理系,但父亲觉得他年龄小北大离家太远,于是,他就进入了复旦大学物理系。 事与愿违,庄松林想研究的“场论”属于理论物理,大四分专业时,却被分配到了光学。他说:“当时人到了光学班,心还在理论班,一肚子不高兴。” 后来,庄松林发现,进入光学班的同学功课都比较好,系主任告诉他:“光学是复旦物理的专业优势,我们要重点培养。” 1960年5月15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休斯实验室的科学家梅曼宣布获得了波长为0.6943微米的激光,这是人类有史以来获得的第一束激光,激光从此被引入实用领域。同年,前苏联科学家尼古拉·巴索夫于发明了半导体激光器。“光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激光却是从这门学科中孕育出来的最新技术。”这让庄松林看到了光学从理论走向应用的价值与潜力。他对自己说:“就在这里安心好好学吧。” ![]() 庄松林被分到了上海光学仪器研究所 学物理基础学科的学生都怀揣着当科学家的梦想,有一种执念要去研究机构。毕业分配时,庄松林却被分到了上海光学仪器研究所。当时的上海光学仪器研究所是属于工业部门的单位,更偏重产品和生产一线的技术攻关。再一次“事与愿违”。 “国家派我出去,我当然要回来” 这次“事与愿违”并没有磨灭庄松林要做科研的决心,他说:“无论在任何环境下,要做出好的工作,作出突出的贡献,关键在于自己是否能够做到脚踏实地。” 在光学仪器研究所的几年,庄松林没有停止学习,他和几位志同道合的好友成立学习小组,下班后相约去上海图书馆,学两样东西:数学和英语。 1978年6月23日,邓小平同志在听取教育部关于清华大学的工作汇报时指出:“我赞成留学生的数量增大,要成千成万地派,不是只派十个八个。”这拉开了中国大规模派遣留学人员的序幕。中国留学史从此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 1978年,庄松林获得公派美国留学的名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