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物质隐形的奇异量子效应首次证实
几十年前,科学家预言存在一种奇异的量子效应——泡利阻塞,即如果一团气体变得足够冷且足够致密,它就能隐形。美国科学家在最新一期《科学》杂志撰文指出,他们利用激光挤压并冷却锂气体等,使其密度和温度变化到足以减少光散射量的程度,由此证明了泡利阻塞效应,未来有望利用其开发能抑制光的材料,进一步提高量子计算机的性能和效率。 泡利阻塞源自奥地利著名物理学家沃尔夫冈·泡利于1925年首次提出的泡利不相容原理。泡利假定,一切处于相同量子态的费米子(如质子、中子和电子)都不能处于同一空间。泡利不相容原理也适用于气体中的原子。通常情况下,气体云中的原子有很大的弹跳空间。这意味着,尽管它们可能是受泡利不相容原理约束的费米子,但有足够多未被占据的能级供它们跃迁。然而,如果让气体冷却下来,原子会失去能量,占满所有可用的最低能级,处于不能动弹的状态。由于排列过于紧密,这些粒子无法再与光相互作用,光就被“泡利阻塞”了,只能径直穿过。 在最新研究中,科学家调整了激光束中的光子,使锂气体云中的原子变慢并变冷,随后将气体云的温度降至略高于绝对零度,再使用另一束激光将这些原子压缩至约1000万亿个/立方厘米的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