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院院士评出2019年中国和世界十大科技进展
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两院院士投票评选的2019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世界十大科技进展11日在北京揭晓,“嫦娥四号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人类首次‘看到’了黑洞”分别领衔2019年中国和世界十大科技进展。 两院院士评出的2019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包括: 1.嫦娥四号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 2019年1月,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艾特肯盆地冯·卡门撞击坑,在“鹊桥”号中继星的支持下,嫦娥四号着陆器与“玉兔二号”巡视器分别开展了就位探测和巡视勘察。目前,嫦娥四号在月球背面的工作时长已超过300天,远超设计寿命;“玉兔二号”巡视器克服各项障碍,行驶里程也已超过300米,实现“双三百”突破。 2.中国天文学家发现迄今最大恒星级黑洞 2019年11月,国际科学期刊《自然》发布了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刘继峰、张昊彤研究团队的一项重大发现:依托中国自主研制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郭守敬望远镜(LAMOST),研究团队发现一颗迄今为止质量最大的恒星级黑洞,并提供一种利用LAMOST巡天优势寻找黑洞的新方法。这颗70倍太阳质量的黑洞远超理论预言的质量上限,颠覆了人们对恒星级黑洞形成的认知,有望推动恒星演化和黑洞形成理论的革新。 3.中国科学家首次观测到三维量子霍尔效应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乔振华课题组与南方科技大学张立源课题组等合作,首次在毫米级的碲化锆(ZrTe5)块体单晶体材料中观测到三维量子霍尔效应的明确证据,并指出该效应可能是由于磁场下相互作用产生的电荷密度波诱导的。这一重要研究成果于2019年5月在线发表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自然》上。自从1980年发现量子霍尔效应后,学界把注意力集中在二维体系,这次发现的三维量子霍尔效应,补全了霍尔效应家族的一个重要拼图。 4.中国科学家研制出新型类脑计算芯片 历经多年努力,中国科学家研制成功面向人工通用智能的新型类脑计算芯片“天机芯”,而且成功在无人驾驶自行车上进行实验。清华大学类脑计算研究中心施路平教授团队的相关论文《面向人工通用智能的异构“天机芯”芯片架构》,2019年8月在国际期刊《自然》杂志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 5.世界首台百万千瓦水电机组核心部件完工交付 由东方电气集团东方电机有限公司研发制造的白鹤滩水电站首台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的转轮,2019年1月在电站工地的转轮厂房正式完工,并较原计划提前交付。设计研发历时十年之久的百万千瓦水电机组是当今世界上单机容量最大机组,也是中国水电向世界水电“无人区”发起的冲刺。整个机组中最为核心、研制难度最大的部件就是转轮,堪称机组的“心脏”。转轮总重达353吨,经过24道工序,由100余名东电工匠耗时12个月“精雕细琢”完成。 6.“太极一号”在轨测试成功,中国空间引力波探测迈出奠基性的第一步 中国首颗空间引力波探测技术实验卫星第一阶段在轨测试任务顺利完成。2019年9月,该卫星被命名为“太极一号”,中科院科研团队在不到一年时间里完成了“太极一号”的研制任务。“太极一号”第一阶段在轨测试结果表明,激光干涉仪位移测量精度达到百皮米量级,约为一个原子的大小;引力参考传感器测量精度达到重力加速度的百亿分之一,相当于一只蚂蚁推动“太极一号”卫星产生的加速度;微推进器推力分辨率达到亚微牛量级,约为一粒芝麻重量的万分之一。 7.最新研究表明自然界中约24%的材料可能具有拓扑结构 2019年2月,来自中科院物理所、南京大学和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3个研究组分别在《自然》杂志发布最新相关研究成果表明,数千种已知材料都可能具有拓扑性质,即自然界中大约24%的材料可能具有拓扑结构。拓扑,描述的是几何图形或空间在连续改变形状后还能保持不变的性质。当“拓扑”这一数学概念被引入物理学领域后,一方面推动了基础物理学研究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促使大量新颖拓扑材料出现。 8.中国科学家解析“奇葩”光合物种硅藻捕光新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