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台全自主超大直径盾构机“振兴号”下线
日前,国内首台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和多项国产核心零部件设计制造的超大直径泥水盾构机“振兴”号顺利下线,标志着我国成功打破国外技术垄断,首次实现超大直径盾构机关键技术自主创新。这台由中交集团所属中交天和自主研发的超大直径盾构机刀盘直径达15.03米,总长135米,总重量达4000吨。
盾构机下线仪式现场。 赵汗青摄 下线仪式在中交天和机械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常熟基地举行,《环球时报》记者在现场看到,巨大的“振兴”号雄踞车间中央,犹如一条钢铁巨龙,将车间内出席下线仪式的现场人员衬托得十分“袖珍”。 记者看到,“振兴”号“正脸”是直径达15.03米的刀盘,被涂装成红色,在刀盘正中央,画有一只憨态可掬的卡通大熊猫。《环球时报》记者见过多款盾构机,在刀盘上用不同颜色进行涂装很常见,但在刀盘上画上卡通形象还是首次见到。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大熊猫是中国的国宝,在“振兴”号上画上一只大熊猫,象征着这款盾构机如同大熊猫一样,为中国所独有。而“振兴”号身上的“血统”和它的“独门技能”也的确让这一类比名副其实。中国机械工程协会掘进机分会秘书长宋振华告诉记者,“振兴”号在国产化上相比以往国产盾构机有了较大突破,90%都是采用全国产化的零部件。“我国盾构机实际上就是从2009年左右开始发展起来的,”宋振华自豪地表示,“经过十年发展,(零部件)从以前90%以上进口,到现在已实现90%以上国产。” 除了超高的国产化率,“振兴”号之所以能被冠以“国内首台”,还体现在它在多项核心技术上实现了突破。据中交天和党委书记、董事长张伯阳在仪式上介绍,“振兴”号上首次采用了自主研制的常压换刀装置、国际首创的全自动智能化管片拼装技术、先进的智慧化远程监控系统技术、独有的绿色环保技术及泥水循环系统等自主核心技术,多项创新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 拥有自主能力,其意义不光在于使得中国制造免于被“卡脖子”,在更多的时候,这使得我们的企业在面对外国厂家的“漫天要价”时,有了“坐地还钱”的底气。“对于所有进口的工程机械产品来说,只要我国企业开始自主研发,哪怕只是研发通过还没实现产业化,30%的价格就降下来了,”宋振华在采访中进一步证实了这一说法,他说,“等到我们可以产业化了,价格可以降一半。” “振兴”号下线后,将服役于南京市和燕路过江通道工程,该工程被5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和16名业内专家一致评定为目前国内难度最大的盾构隧道之一,是迄今为止长江上建造最困难的过江通道。而就是在这样充满极限挑战的舞台上,“振兴”号将与来自德国的海瑞克盾构机分两条线同时施工。 事实上,不仅是在国内与外国同行同台竞技,如今,国产盾构机还将越来越多地走向海外。2018年3月和9月,由中交天和自主研发、分别用于孟加拉国卡纳普里河底隧道和印尼雅万高铁工程的两台盾构机成功下线,刷新中国制造盾构机出口海外的纪录。而在此次下线仪式上,《环球时报》记者还了解到,直径8.98米的全断面硬岩隧道掘进机(TBM)不久也将出口马来西亚,用于该国东海岸铁路工程。(来源:环球时报) 关键词: 盾构机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