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号”提前实现科学目标 量子技术突破天空限制
还有6天,距离全球第一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升空就要满一整年了。8月10日,这颗卫星的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院士领导的中科院联合研究团队向外界又公布了一项重大成果——“墨子号”在国际上第一次成功实现了“千公里级”的星地双向量子通信。 星地量子密钥分发实验,2017年5月拍摄于乌鲁木齐南山。多张照片合成了卫星过境的全貌,背景是恒星的星轨。中科院供图 地星量子隐形传态实验,2017年4月拍摄于西藏阿里。中科院供图 《自然》杂志的物理科学主编卡尔·齐姆勒斯感慨“这是十分令人激动的消息(very exciting stuff)”,并给出评价:“以前人们会说量子技术的极限在天边,但这说法其实有些保守了。”潘建伟团队这些实验中,量子技术就已经突破“天空的限制(gone beyond the sky)”,并将应用型量子通信技术方面的研究提升到如此的“天文高度(astronomical height)”。 一个多月前,潘建伟团队在国际上率先实现“千公里级”的星地双向量子纠缠分发,并将成果发表在6月16日的《科学》杂志上,完成了“墨子号”一项科学任务即“星地双向量子纠缠分发”;如今则将另外两项任务一并完成:高速星地量子密钥分发和地星量子隐形传态,相关成果已在线发表在8月10日的《自然》杂志上。 至此,属于中国的“墨子号”量子卫星,已提前完成预先设定的三大科学目标。在8月4日的媒体见面会上,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对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等媒体表示,“(‘墨子号’量子卫星)系列成果赢得了巨大国际声誉,标志着我国量子通信领域的研究在国际上达到‘全面领先’的优势地位。” 关乎“无条件安全通信方式”的实验:投稿最早,发表最晚 千百年来,人们对于通信安全的追求从未停止。然而,基于计算复杂性的传统加密技术,在原理上存在着被破译的可能性。随着数学和计算能力的不断提升,经典密码被破译的可能性与日俱增—— 1999年,传统加密算法RSA512被破解;2009年,RSA768被破解;“尚未被破解”的RSA1024,也被认为“被破解是早晚的事”。至于所谓下一代标准密码“配对密码”,则在2012年就已经被破解。2017年2月,谷歌破解了广泛应用于文件数字证书中的SHA-1算法。以至于有人说,“人们怀疑,以人类的才智无法构造人类自身不可破解的密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