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OpticStudio中從設計鏡頭到分析雜散光為止是一個完整的設計流程,軟體中內建各種工具讓
序列模式到非序列模式能輕鬆的無縫接軌,其中包含一鍵轉換非序列,以及關鍵光線組等工具。
feN!_- 本文章將使用內建的雙高斯鏡頭示範在OpticStudio中如何分析雜散光,內容包含:
()B7(Y * 介紹雜散光
Pv[ykrm/ * 轉換序列式設計到非序列模式
_j>L4bT * 設計鎖定工具
`/c@nxh * 關鍵光線組產生器 & 追跡
F~'sT}A* * 用 Filter String 篩選光路徑
S2bexbp0o * 使用 Path Analysis 工具分析光路徑
w_!%'9m>
Z:TFOnJ 文章發布時間:April 23, 2017
,0,Oe=d 文章作者:Michael Cheng
FNlx1U[ =G*z
53 簡介
[brkx3h 使用者用序列模式設計鏡頭,處理完
成像品質、畸變、相對
照度以及
公差分析等問題之後,在原型製作之前,還會需要進行機構相關的分析,以避免出現多重反射的鬼影或強烈
光源散射的雜光。一般來說,雜散光係指那些不經由設計好的路徑進入系統,最後在成像面上產生無法忽視、並且可見的影像的光線。下圖為一個不良系統產生強烈雜光的範例:
?f f
[$ab
yH+c#w wO89&XZ< 在照相領域中,常見的雜光來源就是視野外的強烈光源 (例如太陽) 透過機構的散射,或是視野內的光源通過鏡片二次反射,聚焦到像面上這兩種。而在其他系統,例如天文望遠鏡,可能還會有其他類型的雜光問題。以下是一個雙重路徑的範例:
%2,/jhHL
"G@E6{/ EFD?di)s Qqh^E_O 開啟範例檔
ILNXaJ'0a 首先讓我們開啟內建範例檔Samples\Sequential\Objectives\ Double Gauss 28 degree field.zmx
YLE/w @* 作為前置作業,讓我們先把所有的鍍膜都取消,因為接下來我們要來研究哪個鍍膜的效果較好。
_trpXkQp
:S#i9# aB eZA6D\ cX Ma\#P 設計鎖定工具
yduuFK 接著我們執行Design Lockdown工具,此工具會調整使用者的系統設定,使鏡頭符合實際運作的條件,分析結果更正確。
h*l
cEzG?A 粗略來說,這個工具所執行的步驟如下:
03C .Xh=! * 開啟 Ray Aiming
,k\/]9 * 系統孔徑設為 Float By Stop Size
Zq^^|[)bA * 改為 Angle 或 Object Height
vv!Bo~L1, * 固定表面孔徑:Circular Aperture
A^t"MYX@ * 移除漸暈係數
@??u})^EL 關於更詳細的說明,使用者可以參考Help文件的說明。
8a?IC|~Pz SbCJ|z#?
hj+p`e S C!hXEtK 產生關鍵光線組
[Zh2DNp 在轉換到非序列模式之前,讓我們先匯出序列模式中的關鍵光線,這包含主光線以及一系列的邊緣光線。這讓我們稍後可以直接在非序列系統中,直接檢查這些原本需要在序列模式中才能計算的光線。操作方法如下:
ps"9;4P fH; |Rm
GG*BN<(>! Ls(&HOK[p 轉換到非序列
pRb<wt7v 在OpticStudio分析雜散光最方便的就是,我們只需要一個步驟,就能快速地切換到非序列模式中。
F~%|3a$Y 有關於序列到非序列模式的切換,我們在知識庫中有另一篇非常詳細的文章,讀者有興趣可以參考,此文章標題為:轉換序列式面到非序列物件
n00z8B1j(l =I7[L{+~Y
M`(;>Kp7 M.X}K7Z_/ 按一下OK後,可以系統已經變更如下。以下是非序列的元件列表,可以看到我們編輯的對象已經不再是Surface,而是Object。編輯器中還可以看到我們也建立了光源、探測器等物件,他們的位置跟原本序列式系統中的像面,視場之設定都是完全對應的。此系統除了是建立在非序列模式下之外,跟原本序列模式並無不同。
$G)&J2zL 6R L~iD;X
} mgVC Nz}|%.GP" 非序列模式中系統的運作方式跟序列模式有很大的不同,其中一個就是光線可以分裂。讓我們打開NSC 3D Layout視窗,並勾選 “Split NSC Rays”,就可以看到如下圖:
1T:)Zv' ]bf'
9OH.&g GsI[N% 我們也可以用Shaded Model觀看,效果如下:
&&ja|o- *u58l(&`8
=Z^un&' y)0gJP
L^ 檢查關鍵光線組的狀況
.x]'eq} 讓我們點一下Critical Ray Tracer工具如下,可以看到各個視場的主光線與邊緣光線都能正常通過。當使用者設計好機構元件時,將會需要把機構元件的
CAD檔匯入,再次使用此工具,確保機構沒有不小心遮蔽到主要
光束。
ixg\[5.Q+ F|9a}(-7
6V+V
zDo 2m|Eoc&M_ 分析雜散光所需的設定
{ 576+:* 在開始追跡檢查雜光狀況之前,讓我們先來調整一些必要的設定。
hZ%2?v` 首先是把最大光線分裂次數,以及最大光線與物件交會次數調整到最高,在雜光的分析中,有時候我們想要分析的光線是經過非常多次反射產生的,如果分裂次數或交會次數的設定不足,可能無法充分分析到所有狀況。
6^WiZ^~ 6Q?BwD+>
1<;\6sg LAj}kW~ 然後我們把追跡的光線數降低到5000條,原因是分析雜散光時,通常一條光線會分裂為非常多的子光線,比起不分裂的狀況,速度可能慢上十幾倍到百倍不等,這邊以示範為目的,因此我們把光線數量控制到較少的5000。
|{zHM2 3gD d~w}NK[(
w{RNv%hJ$= 8moUK3w 最後一步是把探測面的
像素數設為150x150,這會讓追跡的速度較快。
Pv^(Q] v`@5enr
MiRibHXI, B >ms`|q=l 初步追跡結果
)-MA!\=< 然後我們就可以看看初步的追跡結果了。請開啟追跡,如下圖設定操作。
~GAlNIv] 注意如下圖所示,追跡時要勾選 “Use Polarization” 以及 “Split NSC Rays”。
^-
u[q-
! qn5yD!1
s@/B*r9 Z83q- 追跡完畢後開啟Detector Viewer,此工具的位置如下。
1'(_>S5CG `i"$*4#<
38Bnf j0ci~6&b3_ 並且設定視窗如下圖。
EI[e+@J :(5]Z^
d;;>4}XJ] b #o}=m 可以初步看到這個系統中因為多次反射造成的雜光。
AGw1Pl8]K 1EKcD^U,
>1#DPU(g p~,a= 使用Filter String
dt`9RB$ 現在我們要找出這些雜光的發生原因,並探索減少這些雜光的方法。下圖顯示了到達像面上非預期反射光(鬼影光)。為了特定出這些特定的光線,我們使用了OpticStudio中的「Filter String」的
功能(下圖中紅框框起來的部分)。
c#]'#+aH E
geG,/-`
Y\ #.EVz 2hjre3"? 接下來我們要使用一個快速的技巧,從前述的鬼影光線中,把入射到像面(探測器)上、能量較強的光線分離出來。這個技巧是透過設定最小相對光線強度達成的,如下圖紅框的部分,此處可以指定欲追跡光線能量的最小值。輸入的數值代表光線相對於自身從光源出發時的比例,預設是1x10^-6,代表光線會一直追跡值到小於出發時能量的0.0001%。
hY\Eh. 現在請輸入0.005,這會告訴OpticStudio當光線能量小於原始能量的0.005倍時,就停止追跡。
]>]#zu$=c $O;N/N:m
hNu>s [lDt0l5^ 此時回到Layout中,重新整理多次之後,可以看到以下幾種路徑。
EuR!yD D#vn {^c8O
9}K(Q= L%c]%3A
@m !9"QhC [TiTff&LV 給透鏡加上鍍膜
V0SW 5
m 為了輕減這些鬼影光,我們在透鏡上使用鍍膜。讓我們在鬼影光產生的兩個面上面設定膜層(coating),並了解其效果。
N7RG5? 這裡我們在
ae9k[=- 物件6的Face 2以及
3Hb .ZLE# 物件10的Face 1上指定名稱為AR的鍍膜。
a'*5PaXU@/ k1QpX@
Pj1K ,H#qgnp 再次追跡之後,就可以看到周圍的鬼影量大幅降低。
$S($97IU= 7?n*t
`? 9]' Lz#$_Am'H {2'74 分析特定區域的光 (使用Filter String)
s+y'<88 初步排除基本雜光之後,我們現在發現在畫面中還有一個不可解釋的雜光,現在假設我們想知道下圖這個圓弧是哪裡來的,要怎麼辦?
^C,/T2> iOX4Kl
E :' d[P>jl%7 這裡我們要再次使用Filter String。在OpticStudio中,Filter String 的功用主要是利用光線的特徵來篩選光線。在Help文件中,可以查閱將近100個的指令。此外如同前面示範的,我們還可以使用邏輯符號,例如「&、|、^」等,來組合出無限多種篩選條件。
`JY>v io 現在我們要利用以下四個指令的組合,來達成篩選上述區域的功能。
g%fJyk' Cn6n4, 0
Rsa\V6N> -Y
6.?z 現在讓我們重新追跡,並且這次追跡時,要勾選Save Rays的選項,如下圖。
82Z[eo 這會告訴OpticStudio把光線追跡過程中的所有歷史都儲存下來。
V1CSXY\2 _!$Up
#+k.b_LS e GqvnNv 然後我們回到Layout中,讀取顯示剛剛儲存的追跡歷史,並輸入剛剛的Filter String。
Ht=6P) rlUdAa3
`ykMh>*{ b.%B;qB 注意我在前面額外追跡設定了{#50},這代表要篩選出代表性的50條光線。
vP87{J*DE1 mvL0F%\.\ 回到Layout中,就可以看到系統確實顯示出所有到達像面中該位置光路徑。
VFO&)E/- 但這裡出現了一個問題,那就是我們發現有太多可能的路徑。
Z)6nu) 根據經驗,我們知道不可能所有的路徑都是強烈的,這些路徑中,很可能其中一到兩個才是主要的雜光兇手。我們應該關注那些貢獻最多能量的路徑。
vxzf[ %Zv(gI`A
#<WyId( ^NnU gj
\/x)BE, gvRc:5B[ 進階路徑分析
Vgru, ' 因此這裡我們就開啟進階路徑分析工具,工具位置如下。
HhY2`P8 注意我們一樣可以把剛剛的Filter String輸入到此工具中。
?V\9,BTb) bHWvKv+
kj<D 4) @6i8RmOu} 分析後可以看到所有路徑中,幾乎所有能量都集中在 3 > 6 > 15這個路徑上。
hI>rtaY_ 讓我們回到 Layout 看看是哪個路徑。
)kY_"= d 把進階路徑分析工具中找出來的第一條路徑輸入到Filter String中的方法很簡單,只要在原本的Filter String最後面加上一個_1即可。,可以看到如下圖。
2XecP'+m dx?njR
D?*sdm9r` ~d#;r5> 啊哈!分析發現原來這是因為我們還沒有加上機構產生的路徑,實際上這是不會發生的。這個路徑也同時解釋了為什麼我們看到的雜光是一個圓弧狀。
t\|K" H>X>5_{} 下圖是使用第二、第三、第四路徑的分析結果,跟前面一樣,我們只要在Filter String的最後方加入_2、_3、_4即可。
x9o^9QJh "e7$q&R
|
0@mX4.! 0P%|)Ae
+N(YR3 K^cWj_a"
\dxW44sM sKB-7
\Zz= 4
j s>M~g,xTU (转自:中文版 Zemax Foru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