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
光学与
光学设计基础(第2版)》是一本涵盖应用光学成像基本理论、光度学与色度学基础、典型应用
光学系统以及光学系统像质评价与应用
ZEMAX软件进行光学设计基本方法等丰富内容的核心专业基础性教材与参考书。
"38<14V BHgs,
Kc^ctAk7; @,Dnl v|? 平装:593页
ljrJC 品牌:高等教育出版社
-*w2<DCn 定价:59元
qA!4\v={ 优惠价格:41.3元
+ru `Zw5, O\;Lb[`lb
[X@{xF^vBQ k
75 p 目录
(ESFR0 第一篇几何光学的基本概念与成像理论
_'V o3b 第1章几何光学基本定律与成像基本概念
t'W6Fmwkx 1.1几何光学的基本概念
fM]nP4K` 1.1.1光波
(dNF)(wn 1.1.2光源(发光体,发光点)
GadY#]}( 1.1.3波面
F:<+}{Av 1.1.4光线
N`N=}&v ] 1.1.5光束
#<&@-D8 1.2光的传播规律——几何光学的基本定律
OraT$lV)_ 1.2.1光的直线传播定律
|mWSS'7fI 1.2.2光的独立传播定律
>zJk G9a 1.2.3反射定律与折射定律
=M@)qy 1.2.4折射率
<)O#Y76s 1.2.5反射光与折射光的能量分布
XZ$g~r 1.2.6全反射(完全内反射)及其应用
q2*)e/}H 1.2.7光路的可逆原理
SV ~QH&0' 1.2.8光线在折射率连续变化的非均匀介质中的传播规律
}mZCQJ#` 1.3费马原理
.uX(-8n ~ 1.4马吕斯定律
c; .y 1.5光学系统及成像的基本概念
.':17 $c`H 1.5.1光学系统的基本概念
=w _T{V 1.5.2成像的基本概念
j;j~R3B 习题1
OH n~DL2 思考题1
*qL2=2 第2章共轴球面系统的成像理论
Edh9=sxL 2.1子午面内实际光线经共轴球面系统折射的光路计算公式
[.$%ti*! 2.1.1符号规则
e>!]_B1ad 2.1.2实际光线经(单折射)球面折射的光路计算公式
$[cB6 2.1.3实际光线经共轴球面系统的光路计算公式
p'@z}T?F 2.1.4轴上单色物点经单折射球面成像性质的分析
.|L9}< 2.2单折射球面的近轴光路计算公式与近轴成像规律
VOATza` 2.2.1单个折射球面的近轴光路计算公式
't( #HBU 2.2.2单折射球面的近轴成像规律
vft7-|8T 2.3 共轴球面系统的近轴像面位置与放大率的计算
wp~KrUlR 2.3.1共轴球面系统近轴区的转面过渡公式组
8?EKF+.u| 2.3.2共轴球面系统近轴像面位置的计算
5f@&XwD9 2.3.3共轴球面系统近轴区的拉—赫不变式与放大率计算
'S
v
V10$5 2.4球面反射镜的成像规律
Bgsi$2hI 2.4.1球面反射镜的物像位置关系式
/N/jwLr 2.4.2球面反射镜的成像放大率与拉—赫不变式
V~o'L#a 2.4.3球面反射镜的应用
Z$Qwn 习题2
u,YmCEd_V 思考题2
ep48 r> 第3章理想光学系统的成像理论
_Eq,udCso 3.1理想光学系统与“共线成像”的基本概念
t?weD{O 3.2共轴理想光学系统的基点、基面与焦距
8193d%Wb 3.2.1主面和主点
i}<fg*6@E 3.2.2焦点和焦面
Pa|*Jcr 3.2.3焦距
ZL!5dT&@W 3.2.4节点、节面
jM{5nRQ 3.3理想光学系统物像间的解析关系
a)+*Gf7? 3.3.1决定光学系统物像共轭点位置的基本公式
"x_G6JE4tv 3.3.2理想光学系统拉一赫不变式与系统物方、像方的焦距比
hG9Mp!d91 3.3.3理想光学系统的诸放大率及其相互关系
V5jy,Qi) 3.3.4光束的会聚度与光学系统的光焦度、屈光度
m5?t<H~ 3.4理想光学系统的图解求像方法
#.}&6ZP 3.4.1 光线描迹图解法
5HAAa I 3.4.2直角坐标图解法
daQJ{Cd,w 3.5理想光学系统的物像关系特性曲线
/W}"/W9 3.5.1物像位置共轭特性曲线
=t}m 3.5.2放大率特性曲线
9I1`* 0A 3.6光学系统的基本类型
BH$hd|KD< 3.6.1焦距f和f′具有相反符号的系统——第一型系统
!*"#*)S. 3.6.2焦距f和f′具有相同符号的系统——第二型系统
vsq
|m5 3.7理想光学系统的组合
vBY?3p,0p 3.8透镜
~/K'n 3.8.1单折射球面的基点、基面位置与焦距
\)g} 3.8.2透镜(厚
透镜)的基点位置与焦距计算公式
!.|A}8nK 3.8.3薄透镜与薄透镜组
q(#,X~0 3.9理想光学系统共轴多光组复合的实用方法
UD2l!)rW 3.9.1正切计算法
2 XjH1 3.9.2截距计算法
gHWsKE
% 3.10实际光学系统基点位置和焦距的计算
`Z2-<:]6&a 3.10.1求像方基点位置与焦距——正向光路计算
e&<=+\ul 3.10.2求物方基点位置与焦距——反向光路计算
2rf#Bq?7 习题3
8*]dAft 思考题3
IJZx$8&A 第4章矩阵方法在近轴光学中的应用
Q'^$;X~-< 4.1共轴球面系统的作用矩阵
Fcn@j#[J 4.1.1折射矩阵
B|AIl+y 4.1.2传递矩阵
r8_MIGM' 4.1.3共轴球面系统的作用矩阵
^w
jM u5f 4.2共轴球面系统的物像关系矩阵
}hc+ENh 4.3矩阵方法在薄透镜系统中的应用
(.$e@k= 习题4
cm>+f ^4?n 第5章平面元件与棱镜系统
91FVe 5.1平面折射与平行平板玻璃的成像性质
|[/XG2S 5.1.1光线经过平面的折射
j W-K 5.1.2光线经平行平板玻璃的折射
J@q!N;eh| 5.1.3平行平板玻璃的“等效空气层”概念
]#FQde4]5 5.2折射棱镜
kh"APxQ79 5.3楔镜
Sjmq\A88dc 5.4平面反射镜与平面镜系统
xUB{{8B:L 5.4.1平面镜的成像特性
\Dx)P[Ur 5.4.2平面镜的旋转效应
llpgi,-= 5.4.3两面角镜的成像特性
.7Itbp6=R 5.5反射棱镜
G/_8xmsU 5.5.1反射棱镜的基本概念
"(;t`,F 5.5.2反射棱镜的视场角
|@MGGAk 5.5.3平面反射系统的转像规律分析
=A/$[POr 5.5.4反射棱镜的展开及其理论结构尺寸的计算
.`h:1FP8 5.5.5棱镜的偏差
S"Ag7i 5.6光学铰链
P[P]oT.N
5.7矢量分析计算方法在平面镜系中的应用
!!v9\R4um 5.7.1矢量形式的反射定律
*nY$YwHB 5.7.2矢量形式的折射定律
vPu{xy 5.7.3矢量绕定轴转动公式
~=Fp0l)# 5.8平面反射系统中物像关系的矩阵表示方法
].N%A07 习题5
#4^D'r>pJ 第6章眼睛与典型目视光学系统的工作原理
^F+7@*u 6.1 眼睛
4m_CPe 6.1.1眼睛的构造和主要光学常数
@p9YHLxLjQ 6.1.2模型眼与简化眼
o{MmW~/o& 6.1.3眼睛的主要特性
KyzdJ^xC" 6.2放大镜和显微镜系统的工作原理
\r\wqz7 6.2.1放大镜的工作原理
=#?=Lh 6.2.2显微镜的工作原理
IOH6h= 6.3 望远系统的工作原理
aN"dk-eK 6.3.1望远系统的工作原理与主要性质
T'%Rkag> 6.3.2望远系统的视角放大率
t&(\A,ch% 6.3.3望远(镜)系统的基本类型
%uy?@ e 6.4 目视光学仪器的视度调节
U 0dhr; l 6.5 理想光学系统的分辨率
SMHQh.O?5 习题6
]nx5E_j2 第7章光学系统中光束的限制
9Ui|8e~= 7.1实际光学系统中的光阑及其作用
RV6|sN[x> 7.2光学系统的孔径光阑、入射光瞳和出射光瞳
t",b.vki\z 7.3视场光阑、窗以及渐晕的概念
y6Ea_v 7.3.1视场光阑、入射窗和出射窗
(fC U+ 7.3.2渐晕
Vs&Ul6@N 7.4光阑设置的原则和几种典型系统光束限制的分析
<ta#2 7.4.1光阑设置的原则
BGL-lJrG 7.4.2几种典型光学系统的光阑设置与光束限制
sKL"JA
T 7.5远心光路(焦阑光路)(米)
-T .C?Q g 7.5.1物方远心光路
7j{63d`2 7.5.2像方远心光路
x`zE#sD 7.6场镜
[hKt4]R 7.7物空间在平面上成像的清晰深度——光学系统的景深
:.F;LF& 7.7.1照相物镜的成像空间深度
jH]?vpP 7.7.2望远系统的成像空间深度
xayd_RB 9 习题7
oJor
]QY K 第二篇光度学与色度学基础
A!aki}aT~ 第8章光度学的基本概念与光学系统中光能损失的计算
aumM\rY 8.1光能与光度学的基本概念
~&Y%yN^ 8.1.1立体角的概念与计算
9rM6kLD 8.1.2辐(射能)通量、光谱光视效率(视见函数)与光通量
"I&,':O+ 8.1.3发光强度
tp3
!6I6 8.1.4(光)照度
9':MD0P/M 8.1.5光出射度
{s~t>R p+ 8.1.6(光)亮度
A&qZ:&(OM 8.1.7光度学各主要光度量名称、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2g_2$)2 8.2光学系统中光通量与光亮度的传递
bxF'`^En 8.2.1光束在均匀透明的同种介质中的传播
8H2A<&3i 8.2.2光束在介质分界面折射、反射后,光亮度的变化规律
`:;fc 8.3光学系统中光能损失的计算
U
jB5Xks 8.3.1光学系统中光能损失的分析与计算
HT=-mwa_] 8.3.2光学系统透过率的计算
2vX!j!_ 8.4像平面的照度
iig@$
i# 8.4.1轴上像点照度公式
fk?(mxx" 8.4.2轴外像点的照度公式
`>skcvkm 8.5眼睛直接观察与通过仪器观察时像的主观亮度
_If:~mIs 8.5.1眼睛直接观察物体时像的主观亮度
35fsr= 8.5.2通过仪器观察时像的主观亮度
h<IPV'1 习题8
E|omC_h 第9章色度学基础
@N+6qO} 9.1颜色视觉与色度学的基本概念
5TVA1 9.1.1人眼的颜色视觉特性
[[VB'Rs 9.1.2颜色的分类与彩色的三特性
*odwg$ 9.1.3颜色的混合与匹配
Ox}a\B8 9.2标准色度系统与色度计算
'mU7N<Q$qQ 9.2.1CIE1931-RGB色度系统
e6hfgVN 9.2.2CIE1931标准色度系统
{N 0i
3e
s 9.2.3CIE1964补充标准色度系统
j+QE~L 9.2.4均匀色品图及均匀颜色空间
_t;Mi/\P 9.2.5CIE标准施照体与标准
光源 R7~#7qKQB 9.2.6CIE色度计算举例
J+=+0{} 第三篇典型应用光学系统
dI$M9; 第10章
望远镜与望远系统外形尺寸计算
m<| * 10.1望远镜中的转像系统
B>,&{ah/5J 10.1.1棱镜转像系统
Wd/m]]W8Q 10.1.2透镜转像系统
+C){&/=# 10.2望远镜的变倍——可变放大率的望远镜
'AJlkLqm#> 10.2.1间断变倍望远系统
.]H1uoci| 10.2.2连续变倍望远系统
>Yt+LdG!- 10.3望远系统的调焦方式内调焦望远镜
$jgEB+ 10.3.1外调焦系统
$WHmG!)* 10.3.2内调焦系统——内调焦望远镜
},(Ln%M 10.4光学测距原理与系统
^%~ux0%^T 10.4.1单眼(合像)测距仪
= s$UU15 10.4.2双眼体视测距仪
i4^1bd 10.5望远(镜)系统的光学性能与主要技术要求
!_#2$J*s^D 10.5.1分辨率α
+LeM[XX 10.5.2视放大率г
Q=Y1kcTOn 10.5.3视场角2ω
&WAJ;7f 10.5.4出瞳直径D′
`u7"s' 10.5.5出瞳距离lZ′
5t-dvYgU 10.6望远系统的物镜和目镜
M~t;&po 10.6.1望远物镜的光学特性和类型
qJf=f3 10.6.2望远系统目镜的特点及常用类型
{|ChwM\x 10.7望远系统的外形尺寸计算
qJPEq%'Q 10.7.1光学系统外形尺寸计算的主要任务与内容
(n3MbVi3LU 10.7.2望远系统的外形尺寸计算举例
}qn@8} 10.8 光学天文望远镜的发展与LAMOST的创新
2P4$^G[ 10.8.1光学天文望远镜的简要发展历程
h,%b>JFo 10.8.2大天区面积多目标
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LAMOST)
E{B=%ZNnm 第11章显微镜
=[T_`*s& 11.1概述
|B/A)(c
yV 11.2显微镜光学系统的基本组成与光学连接尺寸
&['cZ/bM 11.2.1显微镜光学系统的基本组成
f+iM_MI 11.2.2显微镜的光学连接尺寸
&S|%>C{P.w 11.3显微镜的光学特性与主要光学性能指标
q]>m#yk
11.3.1显微镜的光束限制结构特点
`U[s d*C" 11.3.2显微镜的视场光阑和视场
Eggdj+ 11.3.3显微镜的分辨率
6e.?L 11.3.4显微镜的放大倍率及适用放大倍率
{Mx3G*hr 11.3.5显微镜的成像深度(景深)
?,0 5!] 11.4显微镜的物镜和目镜
|'" 17c& 11.4.1显微物镜
zOzobd 11.4.2显微目镜
xU_Dg56z'& 11.5显微镜的
照明系统(米)
$^;b
1bnO 11.5.1对照明系统的要求
gV-x1s+ 11.5.2主要的照明方式与照明系统
8#&axg?a 第12章照相与投影系统
WC<K(PP 12.1照相机的工作原理
^~Dmb2h 12.2照相物镜的主要性能与基本类型
}HC6m{vH( 12.2.1照相物镜的主要性能
Gcz@z1a=n 12.2.2照相物镜的基本类型
}E%#g# 12.2.3变焦距照相物镜(*)
P&0o~@`cL 12.3 照相机的分类和基本结构
X[Q:c4' 12.3.1照相机的分类
f R?Xq@c 12.3.2传统胶片式单反照相机的基本结构
ollk {N 12.3.3数码照相机的原理、主要性能
参数及特点
4Cl41a 12.4放映投影系统的工作原理及其类别
]~H\X":[> 12.5投影系统与投影物镜的主要光学性能参数
lE@ V>%b 12.6微显示投影机(★)
<5wk~|@t 第13章纤维光学与光纤传像系统
JL1z8Nu 13.1阶跃光纤的传光机理与主要性能参数
ExDv7St1(k 13.1.1阶跃光纤中光波传播规律分析——表面波机理
&>]c"?C* 13.1.2光在阶跃直圆柱光纤中的传播规律及主要性能参数
4Y#F"+m.] 13.2阶跃多模光纤与单模光纤
sS5: 5i 13.2.1阶跃多模光纤传输的模式与归一化波导常数V
SlRQi: 13.2.2单模光纤
E0o?rgfdq 13.3渐变折射率光纤的传光机理与自聚焦透镜的成像特性
qB0F9[U 13.3.1非均匀介质中的光线理论——程函方程与光线微分方程
+.u)\'r;h 13.3.2平方律分布的自聚焦光纤中的光线传播轨迹与规律分析
Z+G.v=2q< 13.3.3自聚焦透镜的成像规律——近轴成像
RZg8y+jM 13.4无源光纤传像原理、器件与系统
#uzp 13.4.1光纤传像束的传像机理与主要性能指标
HpX ;:/I 13.4.2光纤传像系统(光纤望远系统,光纤内窥镜)
}KZt7) 第四篇 光学系统的像质评价与应用ZEMAX
,4&?`Q 软件进行光学设计的基本方法
][IEzeI_LN 第14章光学系统的像质评价
f1_b``M 14.1用几何像差表征光学系统像质的基本概念与方法
(ndTEnpp 14.1.1轴上点的光束结构与像差
-~'{WSJ 14.1.2轴外点的子午与弧矢光束结构与像差表示
" A}S92 14.1.3垂轴几何像差
'q_^28rK 14.2几何点列图的像质评价方法
i6@c@n 14.3光学系统成像质量的波像差表示与瑞利判据
-J<{NF 14.4基于点扩散函数的空域像质评价方法(中心点亮度)与斯特列尔准则
p]-\\o} 14.5光学传递函数评价像质的基本概念
,sqxxq 14.6典型光学系统成像质量评价与指标
vTdJe 14.6.1望远镜与显微镜成像质量评价
$k|:V&6SV 14.6.2照相系统与摄影物镜像质评价
[10y 13 14.7ZEMAX中的像质评价方法
`3C dW 第15章应用ZEMAX的光学自动设计原理与方法
-xXz}2S4 15.1光学自动设计基本概念
ZHWxU 15.1.1光学自动设计基本原理
Zr%,F[j? 15.1.2阻尼最小二乘法
nH=8I~jp 15.1.3评价函数的构成与权因子
ls928 15.2ZEMAX评价函数
Uf
?._&: 15.2.1ZEMAX评价函数的构建
Ac2,A> 15.2.2ZEMAX评价函数中的操作符
~.*G%TW &V 15.2.3默认评价函数
dN%*-p( 15.3常用几何像差控制在评价函数中的实现
qz@k-Jqq
d 15.3.1ZEMAX中内建几何像差控制符与特点
eq!>~: # 15.3.2评价函数中常用独立几何像差复合控制操作符的构建
DQ86(4e*g# 15.4利用ZEMAX像质优化与设计举例
!)1gGXRY 15.4.1消色差双胶合望远镜物镜设计
,Y\`n7Ww 15.4.2光路中有棱镜的望远物镜设计
wIbxnn 15.4.3显微物镜设计
Z?);^m|T 15.4.4目镜设计
]"2;x 15.4.5变焦物镜设计
\Xr
Sn_p-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