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
光学与
光学设计基础(第2版)》是一本涵盖应用光学成像基本理论、光度学与色度学基础、典型应用
光学系统以及光学系统像质评价与应用
ZEMAX软件进行光学设计基本方法等丰富内容的核心专业基础性教材与参考书。
oyt//SE jDX<iX%e
BR^J y<^F' W#L"5pRg 平装:593页
U+"= 品牌:高等教育出版社
4LEE
/ 定价:59元
?66(t 优惠价格:41.3元
YU=ZZEVi
`,Nn4
M#cr*% 6lWFxbh 目录
dT)KvqX 第一篇几何光学的基本概念与成像理论
k<| l\]w 第1章几何光学基本定律与成像基本概念
uvDoo6' 1.1几何光学的基本概念
gc@#O#K~h^ 1.1.1光波
PS(j)I3 1.1.2光源(发光体,发光点)
T4=3VrS 1.1.3波面
K)`:v|d 1.1.4光线
@7s,|\ 1.1.5光束
@pGlWw9* 1.2光的传播规律——几何光学的基本定律
(Q5@MfK` 1.2.1光的直线传播定律
pfZ,t<bE2 1.2.2光的独立传播定律
HS:}![P 1.2.3反射定律与折射定律
0BCGJFZ{ 1.2.4折射率
B^_Chj*m 1.2.5反射光与折射光的能量分布
F> QT| 1.2.6全反射(完全内反射)及其应用
N+M&d3H` 1.2.7光路的可逆原理
]rg+nc3 1.2.8光线在折射率连续变化的非均匀介质中的传播规律
[b.'3a++ 1.3费马原理
>I&
jurU# 1.4马吕斯定律
K@P`_yxN 1.5光学系统及成像的基本概念
!
F <] T 1.5.1光学系统的基本概念
|R;l5ZKvV 1.5.2成像的基本概念
7p.h{F'A 习题1
"P'&+dH8 思考题1
%x6Ov\s2 第2章共轴球面系统的成像理论
%md^S
| 2.1子午面内实际光线经共轴球面系统折射的光路计算公式
G|-\T(&J 2.1.1符号规则
1_NG+H]x9 2.1.2实际光线经(单折射)球面折射的光路计算公式
d{yIy'+0/ 2.1.3实际光线经共轴球面系统的光路计算公式
FGwnESCC 2.1.4轴上单色物点经单折射球面成像性质的分析
#<wpSs 2.2单折射球面的近轴光路计算公式与近轴成像规律
|jk-@ Z* 2.2.1单个折射球面的近轴光路计算公式
N<06sRg# 2.2.2单折射球面的近轴成像规律
Wzqb>. 2.3 共轴球面系统的近轴像面位置与放大率的计算
rMHQzQ0% 2.3.1共轴球面系统近轴区的转面过渡公式组
O<1vSav!K 2.3.2共轴球面系统近轴像面位置的计算
qo6LC >Qg 2.3.3共轴球面系统近轴区的拉—赫不变式与放大率计算
#$=8g
RZj 2.4球面反射镜的成像规律
Q)Iv_N/ 2.4.1球面反射镜的物像位置关系式
0TO_1 0D 2.4.2球面反射镜的成像放大率与拉—赫不变式
ySQ-!fQnP 2.4.3球面反射镜的应用
b6nZ55 h 习题2
2{e dW+ 思考题2
u`Z0{d 第3章理想光学系统的成像理论
{^cF(7p 3.1理想光学系统与“共线成像”的基本概念
q#99iiG1 3.2共轴理想光学系统的基点、基面与焦距
PZuq'^p 3.2.1主面和主点
3qiJwo> 3.2.2焦点和焦面
AU)1vx(\w 3.2.3焦距
*:\:5*SY 3.2.4节点、节面
A<SOT >m] 3.3理想光学系统物像间的解析关系
fey*la Xq 3.3.1决定光学系统物像共轭点位置的基本公式
E- )VPZ1D 3.3.2理想光学系统拉一赫不变式与系统物方、像方的焦距比
d&|z=%9xl 3.3.3理想光学系统的诸放大率及其相互关系
dP$8JI{ 3.3.4光束的会聚度与光学系统的光焦度、屈光度
+Y>"/i.
N 3.4理想光学系统的图解求像方法
QqiJun_m 3.4.1 光线描迹图解法
@S}/g/+2 3.4.2直角坐标图解法
1Xy8|OFc[ 3.5理想光学系统的物像关系特性曲线
v/R[?H) 3.5.1物像位置共轭特性曲线
R9Sf!LR 3.5.2放大率特性曲线
]V36-%^ 3.6光学系统的基本类型
fvcW'T}r 3.6.1焦距f和f′具有相反符号的系统——第一型系统
d>%gW* 3.6.2焦距f和f′具有相同符号的系统——第二型系统
[1{SY=) 3.7理想光学系统的组合
yo\N[h7 3.8透镜
6a4 'xq7 3.8.1单折射球面的基点、基面位置与焦距
?a5h iN0 3.8.2透镜(厚
透镜)的基点位置与焦距计算公式
1,"I= 3.8.3薄透镜与薄透镜组
;rB6u_5"I. 3.9理想光学系统共轴多光组复合的实用方法
gjj 93 3.9.1正切计算法
`$s)X$W? 3.9.2截距计算法
_wf5%(~b 3.10实际光学系统基点位置和焦距的计算
{=UFk-$= 3.10.1求像方基点位置与焦距——正向光路计算
fdlvn*H 3.10.2求物方基点位置与焦距——反向光路计算
6'xomRpYN 习题3
sl/=g
思考题3
0A;"V'i 第4章矩阵方法在近轴光学中的应用
ZgV~W#t 4.1共轴球面系统的作用矩阵
I eG=J4:* 4.1.1折射矩阵
G'
Blp 4.1.2传递矩阵
nX0HT
)} 4.1.3共轴球面系统的作用矩阵
w8O" =}, 4.2共轴球面系统的物像关系矩阵
%*wzO9w4
4.3矩阵方法在薄透镜系统中的应用
d/3J' (cq 习题4
eR:b=%T8 第5章平面元件与棱镜系统
[SVhtrx|% 5.1平面折射与平行平板玻璃的成像性质
Cye
T]y 5.1.1光线经过平面的折射
l)4O . * 5.1.2光线经平行平板玻璃的折射
lT2 4JhJ# 5.1.3平行平板玻璃的“等效空气层”概念
f-;$0mTQ 5.2折射棱镜
yuOS&+,P 5.3楔镜
&59F8JgJ 5.4平面反射镜与平面镜系统
_V@WNo%B 5.4.1平面镜的成像特性
xwRhs!`t1 5.4.2平面镜的旋转效应
=#qZ3 Qz_ 5.4.3两面角镜的成像特性
~q)u(WC| 5.5反射棱镜
JB3 "EFv 5.5.1反射棱镜的基本概念
57wFf-P 5.5.2反射棱镜的视场角
Wf#VA;d 5.5.3平面反射系统的转像规律分析
3jjMY 5.5.4反射棱镜的展开及其理论结构尺寸的计算
lbQQtpEKO 5.5.5棱镜的偏差
!b8uLjd; 5.6光学铰链
:ygWNK[6D 5.7矢量分析计算方法在平面镜系中的应用
o*">KqU`b 5.7.1矢量形式的反射定律
Ko6^iI1 5.7.2矢量形式的折射定律
r9#
\13- 5.7.3矢量绕定轴转动公式
JK]R*!{n 5.8平面反射系统中物像关系的矩阵表示方法
MtS3p>4 习题5
~ 3^='o 第6章眼睛与典型目视光学系统的工作原理
T*?s@$)m4 6.1 眼睛
kH'p\9= 6.1.1眼睛的构造和主要光学常数
.N,&Uv- 6.1.2模型眼与简化眼
F]UQuOR) 6.1.3眼睛的主要特性
3iRA$C-p 6.2放大镜和显微镜系统的工作原理
As~(7?]r 6.2.1放大镜的工作原理
+Y}V3(w9X 6.2.2显微镜的工作原理
;}qhc l+ 6.3 望远系统的工作原理
(a@?s$LG 6.3.1望远系统的工作原理与主要性质
F>zl9Vi< 6.3.2望远系统的视角放大率
O~!T3APGU 6.3.3望远(镜)系统的基本类型
#`(WUn0H? 6.4 目视光学仪器的视度调节
'fx UV<K& 6.5 理想光学系统的分辨率
!d,8kG 习题6
>@_im6 第7章光学系统中光束的限制
.f:n\eT): 7.1实际光学系统中的光阑及其作用
<F;v`h|+S 7.2光学系统的孔径光阑、入射光瞳和出射光瞳
'$G"[ljr 7.3视场光阑、窗以及渐晕的概念
FS6<V0pil 7.3.1视场光阑、入射窗和出射窗
qH>`}/,P 7.3.2渐晕
5!I4l1 7.4光阑设置的原则和几种典型系统光束限制的分析
eSEq{?> 7.4.1光阑设置的原则
&;E5[jO^D 7.4.2几种典型光学系统的光阑设置与光束限制
k|vI<:'p, 7.5远心光路(焦阑光路)(米)
'm3t|:nMU 7.5.1物方远心光路
7I=C+ 7.5.2像方远心光路
x}TS 7.6场镜
26 I 7.7物空间在平面上成像的清晰深度——光学系统的景深
ht =P\E 7.7.1照相物镜的成像空间深度
E<E3&;qD 7.7.2望远系统的成像空间深度
J-xS:Ha'l 习题7
ehNzDr\s 第二篇光度学与色度学基础
Es5f*P0 第8章光度学的基本概念与光学系统中光能损失的计算
7y^%7U \ 8.1光能与光度学的基本概念
GOT1@.Y 8.1.1立体角的概念与计算
>&,[H:Z 8.1.2辐(射能)通量、光谱光视效率(视见函数)与光通量
:s={[KBP 8.1.3发光强度
q[3x2sR 8.1.4(光)照度
-d+aV1n 8.1.5光出射度
5%zXAQD=< 8.1.6(光)亮度
mYxyWB 8.1.7光度学各主要光度量名称、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2)X4y"l 8.2光学系统中光通量与光亮度的传递
Ea6
&~" 8.2.1光束在均匀透明的同种介质中的传播
'3 33Ctxy 8.2.2光束在介质分界面折射、反射后,光亮度的变化规律
=<}<Ny 8.3光学系统中光能损失的计算
Fmyj*)J[Z 8.3.1光学系统中光能损失的分析与计算
A#8q2n270* 8.3.2光学系统透过率的计算
"_|oW n 8.4像平面的照度
z~*g ~RKS! 8.4.1轴上像点照度公式
.Jx9bIw 8.4.2轴外像点的照度公式
h!rM^ 8.5眼睛直接观察与通过仪器观察时像的主观亮度
QaIjLc~W 8.5.1眼睛直接观察物体时像的主观亮度
/ID3s`D) 8.5.2通过仪器观察时像的主观亮度
uhyj5u) 习题8
xu5ia|gYz7 第9章色度学基础
=Prb'8 W 9.1颜色视觉与色度学的基本概念
kIHDeo%K} 9.1.1人眼的颜色视觉特性
Y;4!i?el 9.1.2颜色的分类与彩色的三特性
3`E=#ff% 9.1.3颜色的混合与匹配
sm,VYYs 9.2标准色度系统与色度计算
]\-^>!F #K 9.2.1CIE1931-RGB色度系统
S$TmZk= 9.2.2CIE1931标准色度系统
Vj<:GRNQ,d 9.2.3CIE1964补充标准色度系统
Jn:ZYqc 9.2.4均匀色品图及均匀颜色空间
$YxBE`)d- 9.2.5CIE标准施照体与标准
光源 Q;11N7+ 9.2.6CIE色度计算举例
7ELMd{CD 第三篇典型应用光学系统
^d}gpin 第10章
望远镜与望远系统外形尺寸计算
l^GP3S 10.1望远镜中的转像系统
hu_ ^OlF 10.1.1棱镜转像系统
:x.7vZzxs 10.1.2透镜转像系统
z>sbr<doa 10.2望远镜的变倍——可变放大率的望远镜
8Jf.ECQT 10.2.1间断变倍望远系统
[B@'kwD\l 10.2.2连续变倍望远系统
<q*oV 10.3望远系统的调焦方式内调焦望远镜
Z4<L$i;/jN 10.3.1外调焦系统
ZkL8 e 10.3.2内调焦系统——内调焦望远镜
NBl+_/2'w 10.4光学测距原理与系统
Q!-
0xlx 10.4.1单眼(合像)测距仪
v+p{|X- 10.4.2双眼体视测距仪
|4$M]M f0 10.5望远(镜)系统的光学性能与主要技术要求
.2d9?p3Y 10.5.1分辨率α
vEf4HZ&w 10.5.2视放大率г
+$4(zPs@ 10.5.3视场角2ω
Xq'cA9v=$J 10.5.4出瞳直径D′
!It`+0S
b 10.5.5出瞳距离lZ′
B9p?8.[ 10.6望远系统的物镜和目镜
*I}`dC[ 10.6.1望远物镜的光学特性和类型
S$KFf=0 10.6.2望远系统目镜的特点及常用类型
P96pm6H_; 10.7望远系统的外形尺寸计算
5T sU Qc 10.7.1光学系统外形尺寸计算的主要任务与内容
]7-&V-Ct* 10.7.2望远系统的外形尺寸计算举例
`:N# 'i 10.8 光学天文望远镜的发展与LAMOST的创新
m/#a0~dB 10.8.1光学天文望远镜的简要发展历程
UOQEk22 10.8.2大天区面积多目标
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LAMOST)
>WY#4 第11章显微镜
a]Lp? 11.1概述
\RNg|G 11.2显微镜光学系统的基本组成与光学连接尺寸
[MuEoWrq(} 11.2.1显微镜光学系统的基本组成
OL4z%mDZi 11.2.2显微镜的光学连接尺寸
s4&^D< 11.3显微镜的光学特性与主要光学性能指标
U
qG
.:@T 11.3.1显微镜的光束限制结构特点
!9 fz(9 11.3.2显微镜的视场光阑和视场
j+>J,axU! 11.3.3显微镜的分辨率
+P.+_7+: 11.3.4显微镜的放大倍率及适用放大倍率
hig2
11.3.5显微镜的成像深度(景深)
xsWur(> ] 11.4显微镜的物镜和目镜
Y*mbjyt[?X 11.4.1显微物镜
v<Bynd- 11.4.2显微目镜
nUkaz*4qU 11.5显微镜的
照明系统(米)
7 |DHplI 11.5.1对照明系统的要求
>0Q|nCx 11.5.2主要的照明方式与照明系统
^CwR!I.D}4 第12章照相与投影系统
%Uz(Vd#K 12.1照相机的工作原理
R|i/lEq 12.2照相物镜的主要性能与基本类型
v4@Z(M 12.2.1照相物镜的主要性能
GhPK-+"X 12.2.2照相物镜的基本类型
o|jIM9/ 12.2.3变焦距照相物镜(*)
}9nDo*A"} 12.3 照相机的分类和基本结构
re> rr4@ 12.3.1照相机的分类
1q;#VS/D;H 12.3.2传统胶片式单反照相机的基本结构
M'_9A 12.3.3数码照相机的原理、主要性能
参数及特点
{Zp\^/ 12.4放映投影系统的工作原理及其类别
)BRKZQN 12.5投影系统与投影物镜的主要光学性能参数
1sYEZO; 12.6微显示投影机(★)
GF3/ RT9 第13章纤维光学与光纤传像系统
~'R(2[L!; 13.1阶跃光纤的传光机理与主要性能参数
&=4(l|wcg 13.1.1阶跃光纤中光波传播规律分析——表面波机理
~|<m,)! 13.1.2光在阶跃直圆柱光纤中的传播规律及主要性能参数
,o]4?- 13.2阶跃多模光纤与单模光纤
>>[G1 13.2.1阶跃多模光纤传输的模式与归一化波导常数V
ou
%/l4dC 13.2.2单模光纤
b(9FZ]7S 13.3渐变折射率光纤的传光机理与自聚焦透镜的成像特性
4H@Wc^K 13.3.1非均匀介质中的光线理论——程函方程与光线微分方程
QBR=0(giF 13.3.2平方律分布的自聚焦光纤中的光线传播轨迹与规律分析
znJ'iVf 13.3.3自聚焦透镜的成像规律——近轴成像
EI\9_}@, 13.4无源光纤传像原理、器件与系统
7Pa@1'] 13.4.1光纤传像束的传像机理与主要性能指标
zxp` 13.4.2光纤传像系统(光纤望远系统,光纤内窥镜)
;E'"Ks[GH 第四篇 光学系统的像质评价与应用ZEMAX
o/ui)U_ 软件进行光学设计的基本方法
{[+2n]f_G 第14章光学系统的像质评价
,^S@EDq 14.1用几何像差表征光学系统像质的基本概念与方法
< y*x]} 14.1.1轴上点的光束结构与像差
s: 3z'4oX 14.1.2轴外点的子午与弧矢光束结构与像差表示
`9 {mr< 14.1.3垂轴几何像差
j2 !3rI 14.2几何点列图的像质评价方法
je]}R>[r5 14.3光学系统成像质量的波像差表示与瑞利判据
x\QY@9 14.4基于点扩散函数的空域像质评价方法(中心点亮度)与斯特列尔准则
o=nsy]'& 14.5光学传递函数评价像质的基本概念
Xt#1Qs 14.6典型光学系统成像质量评价与指标
'?({;/L 14.6.1望远镜与显微镜成像质量评价
Q[#vTB$f 14.6.2照相系统与摄影物镜像质评价
ntmyNf?; 14.7ZEMAX中的像质评价方法
GtwT 第15章应用ZEMAX的光学自动设计原理与方法
`c'W-O/ 15.1光学自动设计基本概念
{W##^L~ 15.1.1光学自动设计基本原理
+*_5tWAc 15.1.2阻尼最小二乘法
ApjOj/ 15.1.3评价函数的构成与权因子
DS<}@ 15.2ZEMAX评价函数
]^6c8sgnR 15.2.1ZEMAX评价函数的构建
~b:Rd{ 15.2.2ZEMAX评价函数中的操作符
=~+DUMBT 15.2.3默认评价函数
Pzb|t+"$ 15.3常用几何像差控制在评价函数中的实现
Rar"B*b;$ 15.3.1ZEMAX中内建几何像差控制符与特点
+kFxi2L6 15.3.2评价函数中常用独立几何像差复合控制操作符的构建
,~?YBLw@c 15.4利用ZEMAX像质优化与设计举例
;>mCalwj 15.4.1消色差双胶合望远镜物镜设计
m XXt'_" 15.4.2光路中有棱镜的望远物镜设计
w}CmfR 15.4.3显微物镜设计
1 `KN]Nt 15.4.4目镜设计
+d|mR9^([ 15.4.5变焦物镜设计
M'!U<Y
-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