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发展史上,第一个正确提出科学问题的是古希腊自然哲学家泰勒斯。 w-ald?`
v~Dobk/n
泰勒斯不为杂乱无章、五光十色的现象所迷惑,相信在所有的自然变化过程中,构成宇宙万物的最根本元素(本原)是永恒不变的。并尝试在变化无极的自然界背后,寻求世界的多样性统一。 VD7-;
X!LiekU!D
泰勒斯反对迷信、神秘,坚持用人类能够思维把握的“有形体物质本原”,去说明宇宙万物的生成、存在和变化。第一次抛弃了世界的神秘创造,人事的神意安排等愚昧观念,从而庄严地宣告人类理性的胜利,自然科学的诞生。 APF`b
(E@;~7L
下面让我们沿着泰勒斯所开辟的科学道路,在现代科学技术、科学实验的基础上,尝试着用现代语言回答 ?i0+h7=6
]gVA6B?&9
1 那永恒不变的一,是什么? .<>t2,Af
/klo),|&
2 一是怎么来的? zA6C{L G3
SF*mY=1
3为什么说这个一是永恒不变的? Xe\}(O
53:u6bb;
4通过一,我们能够回答什么问题? AZhI~QWo
T88$sD.2
'
5它是如何回答的? o
g9|}E>
[dP<A?s
6从一中,我们还能得出什么重要结论?以及可靠性探讨? w9GY/]
D*~Q;q>
如果原子是由电子、质子、中子构成的,那么,根据电的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性质。同性粒子在斥力作用下将会自动分离,而异性粒子又是相吸的,这就造成同性粒子因斥力而分离,又因异性粒子的引力而聚合,其结果将是电子在引力作用下没入核中。 0'r}]Mws
8aVQW_m}
这也意味着,理论上这样的原子是不可能稳定存在的。但是,这是不正确的,万物的确存在,原子也的确存在,而且是稳定的,有大量的实验事实和整个化学的支持。既然大自然的力量要让电子没入原子核中,那就我们就须其自然,看看电子没入核中后,到底会发生什么变化。 D$)F
X(
paD[4L?4Hk
电子在异性粒子的吸引下,将会没入原子核,并与质子结合为中子。而现代大量实验观测已经表明:中子具有自旋运动和南、北二磁极。 ~s4JGV~R
\G v\&_
由于一个中子同时拥有南、北二磁极,因此在二个中子之间将会自然产生引、斥这二股力量。而当中子一旦开始旋转运动后,那么在二个粒子之间的力就变成了,引与斥交替变换的“循环场力”。 M5+R8ttc
rU"AO}6\@
二粒子在斥力作用下将会自动分离,但是还没等它们分离的太远,循环场力已转换为引力。引力把分离状态的粒子重新拉回。但是还不等它们相互碰在一起,循环场力又自发转换为斥力,斥力再次把二粒子推回平衡位置。二粒子在循环场力作用下,即不会分离的太远,也不会紧密聚合在一起,而总是自发的围绕在一平衡距离L0内做着永不停息的分合运动,通过有序变换的分合运动自动建立起一种相对稳定的动态连接。 O}cfb4"
*8a[M{-X
一定数目的中子在循环场力作用下,将会自发形成一个具有特定结构、功能的原子。随着中子数目的增加,元素的结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的递变。 eyDI>7W
{@7UfJh>
实验表明原子同样具有磁矩。不过,不同的原子由于所含中子数不同,内部结构不同,向外产生的循环磁场不同,这就导致不同的原子自发建立连接时,所形成的平衡距离L1、L2、L3是各不相同的。 UdkNb}L
XS@iu,uO
如果将大量的原子聚集到一起构成固体,那么显然原子会有无限多种不同的排列方式,但是,由于原子在循环场力作用下,总是自发维持在平衡距离L内的,这就决定各原子在自组织过程中不会胡乱排列,而是自发按照平衡距离L的长短不同,在空间的不同方向上有规律排列在一起,从而形成了千变万化、绚丽多彩的宇宙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