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广告投放
  • 稿件投递
  • 繁體中文
    • 3313阅读
    • 11回复

    [原创]变化背后 那永恒不变的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youweidong
     
    发帖
    10
    光币
    7
    光券
    0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2
    科学发展史上,第一个正确提出科学问题的是古希腊自然哲学家泰勒斯。 3Juhn5&N  
    bL+Hw6;  
    泰勒斯不为杂乱无章、五光十色的现象所迷惑,相信在所有的自然变化过程中,构成宇宙万物的最根本元素(本原)是永恒不变的。并尝试在变化无极的自然界背后,寻求世界的多样性统一。 z2og&|uT  
    pi? q<p%  
    泰勒斯反对迷信、神秘,坚持用人类能够思维把握的“有形体物质本原”,去说明宇宙万物的生成、存在和变化。第一次抛弃了世界的神秘创造,人事的神意安排等愚昧观念,从而庄严地宣告人类理性的胜利,自然科学的诞生。 6a PZW  
    wH[@#UP3l  
    下面让我们沿着泰勒斯所开辟的科学道路,在现代科学技术、科学实验的基础上,尝试着用现代语言回答 <tAn2e!  
    \cvui^^n  
    1 那永恒不变的一,是什么? Zi/l.=9n  
    /ocdAW`0  
    2 一是怎么来的? RNuOwZ1m  
    .l5y !?  
    3为什么说这个一是永恒不变的? nH*U  
    zT0rvz1),M  
    4通过一,我们能够回答什么问题? y}ez js  
    x=yBB;&  
    5它是如何回答的? ?3Wh. %n  
    W,YzD&f=uS  
    6从一中,我们还能得出什么重要结论?以及可靠性探讨? Z~$=V:EA?  
    ="3Hc=1?R  
    如果原子是由电子、质子、中子构成的,那么,根据电的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性质。同性粒子在斥力作用下将会自动分离,而异性粒子又是相吸的,这就造成同性粒子因斥力而分离,又因异性粒子的引力而聚合,其结果将是电子在引力作用下没入核中。 ~f 2H@#  
    {Q^P<  
    这也意味着,理论上这样的原子是不可能稳定存在的。但是,这是不正确的,万物的确存在,原子也的确存在,而且是稳定的,有大量的实验事实和整个化学的支持。既然大自然的力量要让电子没入原子核中,那就我们就须其自然,看看电子没入核中后,到底会发生什么变化。 r ,|T@|{  
    It!%/Y5  
    电子在异性粒子的吸引下,将会没入原子核,并与质子结合为中子。而现代大量实验观测已经表明:中子具有自旋运动和南、北二磁极。 MuYr?1<q  
    K9}ppgL'$  
    由于一个中子同时拥有南、北二磁极,因此在二个中子之间将会自然产生引、斥这二股力量。而当中子一旦开始旋转运动后,那么在二个粒子之间的力就变成了,引与斥交替变换的“循环场力”。 o87. (  
    [zIX&fPk$  
    二粒子在斥力作用下将会自动分离,但是还没等它们分离的太远,循环场力已转换为引力。引力把分离状态的粒子重新拉回。但是还不等它们相互碰在一起,循环场力又自发转换为斥力,斥力再次把二粒子推回平衡位置。二粒子在循环场力作用下,即不会分离的太远,也不会紧密聚合在一起,而总是自发的围绕在一平衡距离L0内做着永不停息的分合运动,通过有序变换的分合运动自动建立起一种相对稳定的动态连接。 gKcP\m  
    }u5;YNmXxF  
    一定数目的中子在循环场力作用下,将会自发形成一个具有特定结构功能的原子。随着中子数目的增加,元素的结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的递变。 w``t"v4  
    Zs e3e  
    实验表明原子同样具有磁矩。不过,不同的原子由于所含中子数不同,内部结构不同,向外产生的循环磁场不同,这就导致不同的原子自发建立连接时,所形成的平衡距离L1、L2、L3是各不相同的。 Bm"jf]  
    'Wl) )lB  
    如果将大量的原子聚集到一起构成固体,那么显然原子会有无限多种不同的排列方式,但是,由于原子在循环场力作用下,总是自发维持在平衡距离L内的,这就决定各原子在自组织过程中不会胡乱排列,而是自发按照平衡距离L的长短不同,在空间的不同方向上有规律排列在一起,从而形成了千变万化、绚丽多彩的宇宙万物。
     
    分享到
    发帖
    2
    光币
    2
    光券
    0
    只看该作者 11楼 发表于: 2014-02-19
      导读四   f8_5.vlw  
      这本书是按照从微观向宏观逐步推演顺序编写的。如果先不了解原子的自然形成,也就很难理解万物的自然形成。如果跳过光的自然产生这一节,也就很难读懂下一章热力学的内容。 eI; %/6#  
      因此请大家按这一顺序去读这本书,同时也请大家原谅这样编排会导致一些重要话题无法展开。为了克服这一缺点,这本书打算分三部分编写。 d4/snvq  
      第一部分是关于各自然学科内容的。 EU TTeFp  
      第二部分主要来自于第一部分,为自然科学在哲学层面上的概括、总结,同时它也是书中自然学科部分的指导思想和认识方法。 o\1"ux;b  
      打算等大家对第一、第二部分的内容有所了解后。或者说,等书中第一、二部的内容经过大家的怀疑批判后,再以网上讨论的方式展开第三部分,那时将会有许多东西想和大家一起交流、探讨。而第三部分的重点将会放在哲学部分的探讨,可以肯定的说,如果我们能够用相对更好的方法和世界观去分析事物,那么每一个人都能够获得更加客观、真实、有效的认识。 aePhtQF  
      可以肯定的说,对于同一个自然现象,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去认识,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但是,面对这些不同的看法,它们不可能都是对的。面对这些多元的看法,谁又能保证那一个观点是完全正确的,是不容质疑的?谁又有资格用一个还没有被证实的假说去批评另一个假说?但是,在这些不同的观点中,只有一个是最接近大自然的本来面目的。
    发帖
    2
    光币
    2
    光券
    0
    只看该作者 10楼 发表于: 2014-02-17
      导读四   9s6, &'  
      这本书是按照从微观向宏观逐步推演顺序编写的。如果先不了解原子的自然形成,也就很难理解万物的自然形成。如果跳过光的自然产生这一节,也就很难读懂下一章热力学的内容。 8V`r*:\  
      因此请大家按这一顺序去读这本书,同时也请大家原谅这样编排会导致一些重要话题无法展开。为了克服这一缺点,这本书打算分三部分编写。 ;$&&tEh)  
      第一部分是关于各自然学科内容的。 Yq4_ss'nB  
      第二部分主要来自于第一部分,为自然科学在哲学层面上的概括、总结,同时它也是书中自然学科部分的指导思想和认识方法。 BQ,]]}e43z  
      打算等大家对第一、第二部分的内容有所了解后。或者说,等书中第一、二部的内容经过大家的怀疑批判后,再以网上讨论的方式展开第三部分,那时将会有许多东西想和大家一起交流、探讨。而第三部分的重点将会放在哲学部分的探讨,可以肯定的说,如果我们能够用相对更好的方法和世界观去分析事物,那么每一个人都能够获得更加客观、真实、有效的认识。
    离线mywl
    发帖
    11
    光币
    17
    光券
    0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14-02-14
    这是研究哲学还是化学啊?
    发帖
    426
    光币
    3221
    光券
    0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14-02-14
    在看似混沌底下,寻找最简单的平衡
    离线youweidong
    发帖
    10
    光币
    7
    光券
    0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14-02-14
      也许,当你读完这本书后会发现,牛顿经典力学是完全正确的,那些来自于大量实验的经验公式、经验定律是经得起时间和实践检验的。 rg "W1m[k  
      也许,当你读完这本书后会发现,大自然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而是越往深层次研究越简单。 y'*^ '  
      也许,当你读完这本书后会发现,微观、宏观并不像人们设想的那样,各自遵循不同的规律。而是宏观、微观都遵循着同一个简单的基本原理。宏观、微观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因果联系。 -i:Zi}f  
      也许,更多的新发现正等着你去发现。也许,更多的发现乐趣正等着你去体验。
    离线xull127
    发帖
    598
    光币
    578
    光券
    0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14-02-09
    这东西其实就是哲学研究的目标,追求事物的本质和根本规律,也是引导科学前进的关键
    离线youweidong
    发帖
    10
    光币
    7
    光券
    0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4-01-09
      也许,当你读完这本书后你会发现:万物的生成、运动、变化都遵循着由内外条件决定的“必然因果关系”。 1 ?]Gl+}  
      “可能性”、“偶然性”只会出现在条件中,因为大自然中的事物并不遵循“单一的因果关系”(一个原因只产生一个结果),而是同一原因相对不同的条件,将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即当原因A产生后,相对1、2、3等不同条件,将会产生A1、A2、A3等不同的结果。 @C0{m7q  
      但是,一旦条件确定后,原因A相对条件1,必然产生A1这一个结果。原因A相对条件2必然产生A2这唯一的结果,而绝不会产生其它的结果。 v:PNt#Ta  
      根据因果关系,我们可以从已知推到未知,从过去而预见未来,从个别推到全体,因果关系是人类生活常识、经验有效性、可靠性的基石,人类生产、生活的指导思想是建立在这一基石之上的,同时它还是人类知识体系普遍性、必然性的根据。 ,v4Z[ (  
      不过,当休谟从经验论出发,考察因果关系时却得出;1从物质对象的性质中我们不能寻出因果关系。2我们不能从理性推理中得出因果关系。3我们不能从观念的比较中证明因果关系。因果关系只能来自于经验归纳,但是,由于任何经验归纳都是有限归纳,它只具有很高的或然性,不具有普遍性、必然性。休谟认为“因果关系”这一观念,只是由于人们观察到一些对象恒常集合,这种集合屡次重复之后,在人的心里产生的习惯性联想。 282 m^ 2  
      那么,我们是否能够建立起一个经得起休谟怀疑论评判的“因果论”?
    离线mang2004
    发帖
    2429
    光币
    2037
    光券
    0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4-01-06
    多谢楼主。书名是“变化背后 那永恒不变的”吗?是您写的吗? IxAKIa[HY  
    很想拜读。
    离线youweidong
    发帖
    10
    光币
    7
    光券
    0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14-01-06
      也许,当你读完这本书后你会发现;新原子模型不但能回答是什么(is)问题,而且能回答怎么样(how)问题,更为关键的是,它还能回答为什么(why)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