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出台LED蓝光限制规定
关于“蓝光”,如果询问电子产品的使用者,他们会说蓝光会令眼睛感到疲劳,因此为了预防佩戴了防蓝光眼镜。而如果问显示器技术人员,有时他们会冷淡地回答:“虽然有很多说法,但都没有证据。”如果去眼镜店,会看到店里打着“保护眼睛免受液晶电视和LED照明发出的蓝光伤害的防蓝光眼镜”等广告。而眼科医生则会说,人的眼睛有“成像”和“时钟”两种功能,蓝光与眼睛有很大的关系。有些眼科医生已经开始提醒人们警惕蓝光对人眼带来的影响。
对于电子产业的相关人士而言,具体地深入认识一下这个问题非常重要。恰好在这个时候,讨论蓝光问题的国际学会“1stInternationalSymposiumofBlueLightSociety”于2013年6月在东京举行。下面就介绍一下该学会上发表的部分内容,并回顾过去有关电子产品给人体造成影响的限制规定。希望能帮助大家进一步了解蓝光。 首先谈一下各电子产品都发出哪些光谱的光。由于没有公开的数据,可能不好理解,图1给出了各光源使用的白色“灯泡”、“LED”及“有机EL”的光谱概念图。在3种光源中,LED利用蓝色光和黄色的萤光材料制作出白光,问题是在相当于蓝色光波长(460nm)处存在峰值(蓝色峰值)。液晶显示器的背照灯使用LED时,蓝色峰值的光强度能够控制,但很难改变峰值波长。因此,采用LED的显示器和照明可能因蓝色峰值而对用户产生影响。 LED无法回避的“蓝光问题”欧洲出台限制规定 此次会议是在日本庆应义塾大学医学部眼科学教室教授坪田一男的呼吁下举办的。著名眼科医生、精神科医生、电子元器件研究人员、欧洲CIE(国际照明委员会)以及LED厂家等来自全球相关机构和行业的有关人士在会议上发表了演讲。遗憾的是,显示器业内人士没有发表演讲,不过该会议的主题和内容值得一听。 笔者基本没有医学方面的专业知识,不能做详细的解释,请大家见谅,蓝光问题主要是以下两方面的问题。笔者前面也提到了,人的眼睛有成像和时钟两个重要功能。首先,如果眼睛过度曝露在蓝光下,有可能损伤眼球,这是对成像功能的影响。其次,如果眼睛不分昼夜持续注视蓝光,可能引起昼夜节律(以大约一天为周期的生物钟)异常,是对时钟功能的影响。此次学会围绕这两点,从很多角度阐明了蓝光问题,目的在于防止给将来留下祸根。 可能影响眼睛的“成像”、“时钟”两大功能 首先谈谈蓝光对成像功能的影响,小鼠实验表明,如果眼睛长时间过度曝露在蓝光下,无法否定引发“老年性黄斑变性”的可能性。老年性黄斑变性是一种疑难病,现在已开始进行使用iPS细胞的治疗试验。据发表演讲的眼科医生介绍,人类的视网膜中,能够聚焦成像的部分的直径只有0.35mm左右,这上面直径为1.5~2mm的黄斑部存在一种名叫叶黄素的物质。叶黄素的作用是阻挡蓝光、保护视网膜,从而保护视力。如果过度照射蓝光,黄斑部就会受到损伤从而引发老年性黄斑变性。 还有一个演讲指出,人类眼球的寿命是50年左右,从40岁开始水晶体开始变黄,能够自动阻挡蓝光,所以40岁以后水晶体患白内障的情况比较多。相反,年轻人的水晶体清澈,阻挡蓝光的能力差,有可能受到蓝光的严重影响。 下面再谈谈蓝光对时钟功能的影响,蓝光原本是人类不可缺少的光。太阳光中就含有较多的蓝光,每天太阳升起,照耀蓝光,使人类醒来开始活动,太阳西沉,蓝光消失,人体内的褪黑素减少,诱导人类进入睡眠。 但近年来,随着配备LED背照灯的电子产品和LED照明的普及,人的眼睛不分昼夜地曝露在蓝光下。这有可能扰乱基于人体机能的生活节律(昼夜节律)。 日本庆应大学的坪田教授指出:“最近研究人员发现了对蓝光波长有吸收峰值的名为‘第三种视细胞'的细胞群,并且发现这种细胞控制着昼夜节律。”白天体内吸收大量蓝光是没有问题的,可到了晚上仍继续曝露蓝光就不行了。到了晚上仍继续注视蓝光的话,“身体就会误认为‘还是白天’”。 验证蓝光的中长期影响需要很长时间,而现在电子产品用户已开始佩戴防蓝光眼镜。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Sliney教授在此次学会上指出:“虽然佩戴防蓝光眼镜在目前还不是硬性要求,但没有理由否定用户为保险起见而配备防蓝光眼镜。” 欧洲准备出台限制规定 LED研究人员的演讲也引人深思。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教授Hunt指出,如果一直按照现在的方式提高白色LED的发光效率,那么必然会提高蓝光部分的亮度。LED厂家表示,作为解决该问题的技术,正在开发光谱接近太阳光的LED。 站在限制蓝光的立场上,欧洲的CIE表示,近期将对LED灯的蓝光进行分级。在CIE演讲后的答记者问环节,智能手机和电视机也将采取这样的措施吗?”CIE回答说“正在考虑”。CIE计划首先针对快速普及的LED照明进行蓝光限制,今后将对所有电子产品进行蓝光限制。 后来,NHK大阪电视台播放了有关蓝光的专辑节目。节目中介绍,德国工业标准(DIN)已经出台了LED照明的蓝光标准,并且正在按照该标准、在大学的教室里开展白天强调蓝光而晚上减弱蓝光的实验。参与实验的学生对此评价很高。节目中还介绍了正在开展同样实验的日本的大学,但推进该实验的教授呼吁公共机构推进研究,“即使是对人体有益,但在日本,没有科学依据就无法宣传”。 从该节目可以感受到日本和欧美对蓝光问题的态度差异。不过,笔者想强调的是,国际学会绝不支持“既然这样,那就回到灯泡时代吧”这样的负面思维,而是朝着“有问题设法解决”的积极方向来探讨的。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