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觉得非球面的阶数应该与这个问题无关,因为以前做过类似的验证,有时候高次项的却是被优化出来了,但其实对非球面的面型贡献量很小。在民用设计中,非球面开到10阶是足够使用了。 m,Y/ke\
按照传统经验判断,产生高级像差主要是:1.大视场;2.大光圈。观察ray fan,可以看到中心视场及大约0.6视场之间都没有产生锯齿状,大于0.6视场后开始有锯齿状。初步判断是视场过大引起。 /u$'=!<b;
楼主可以去验证以下几个方面,可能有收获: fc+-/!v
1.检查边缘视场所有孔径的光学,经过每个非球面时入射角,如果有超过30度的应避免 1w=.vj<d8
2.检验非球面法线是否有拐点,这也可能是原因之一 Jb"FY:/Qv+
3.先用最佳匹配球面代替非球面优化,再变回非球面优化,可能会有好的效果 =R=V
但是我个人建议,还是不要用这么多非球面,在优化和生产当中都相当有风险。类似楼主镜头的规格参数,用一个非球面镜片加四五片球面镜片,应该可以满足。 x/O;8^b
如果楼主能提供镜头结构图参考,可能会挖掘更有效的信息。 t.ul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