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D企业发展障碍
古语有云:“虎豹之子虽未成文已有食牛之气,鸿鹄之蔻羽翼未全而有四海之心。”我们把这句古话借用在当今中国LED企业的现状上也恰如其分。自进入LED行业以来,中国LED企业从最初的稚弱牛犊到逐渐小有成色再到如今的可圈可点,短短的几年时间见证了中国LED企业可雕可扶的潜力。鸿鹄有大志,心念四海,羽翼未丰之时便会加紧修炼。同样,与国际巨头企业相比,中国LED企业显然羽翼未全,起点较晚,差距明显,尤其是在关键技术、核心装备等领域需要自我提升的地方不可胜数。然而,这种差距并非天壤之别,志存高远,后来居上,只要沉心研艺,中国LED企业定能大放光芒。
既然可以望其项背,那么中国LED企业到底与国际大企差在哪里;面对国际大企来袭,紧锣密鼓布局中国市场,国内LED企业修炼之路如何行进;正视能力短板,发展之机如何有效把握?面对诸多疑问,国内LED企业必须了然于胸,心有所思,方能气定乾坤。 国际大企当道,国内LED行业任重而道远 2011年年底,第八届中国国际半导体照明展览与论坛活动,国内外各大名企的碰撞和冲击,我们真实而强烈的感受到了国内企业与国际大企之间的差别。根据国际照明委员会(CIE)主席介绍到,在全球LED行业的整体营销额中,Nichia、Cree、OSRAM这些国际巨头纷纷占领排行榜的前几名,并且远远的超过对手。而中国的LED企业从规模及技术实力上来看与国际知名大企相差甚远,这是事实,也是国内LED企业必须面临的问题。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瓶颈障碍。 第一,从宏观层面上来讲,整体规模较小。 与国际巨头企业相比,中国LED企业的整体规模相对较小,且力量分散。此前有数据显示,我国LED企业平均年销售额在3000万元左右,其中最大的芯片企业年销售收入也不到10亿元,约1亿多美元,而美国科锐公司2009年的销售额就达到了5.67亿美元。差距是很明显的。随着技术进步速度加快和大规模应用市场的形成,对LED规模化生产能力和产品性能的要求会更高,对LED企业做大做强、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提出了迫切的需求。 第二,从生产层面上来看,多为后端产品。 自从国内主要是大陆LED投产以来,一直发扬“山寨”水准跟风欧美,生产多为后端产品。国内虽然不断引进高昂的设备、先进的技术但在前沿技术方面与国际大企依然存在相当差距。尤其是在芯片制造及高品质封装上,国内虽有企业宣布建立研发中心开发芯片但依然表现疲软。对于有尖端技术要求的高端市场,国内企业大都望而怯步,纷纷转向封装、应用等人力密集型领域。过多的企业把竞争都投入到后端产品当中,渠道的缺乏和不成熟以及品牌的缺失造成低端产品充斥,产品同质化严重,市场比较混乱。 当然,倘若中国LED企业能在终端市场上创建出属于自己的强大品牌,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上有的供应商,就如CPL灯杯所做的一样。CPL灯杯是专注于LED灯杯行业的品牌,以专业的技术,专注的精神,获得了很多客户的青睐。并为企业在竞争中获得有利的地位。 第三,从知识产权上来说,核心专利匮乏。 在国际性的LED高端专利产权方面,我国企业所占的比重极其微小,因而在涉及到产品专利时雷区重重,分外尴尬。有业界相关权威专家指出,以全球LED专利布局来看,日本最强,专利数比重占全球28%,而中国大陆占全球比重仅9.3%,尤其是涉及产业上游的外延技术和芯片制造的申请量差距明显。在LED芯片基片制造方面,中国近90%的企业选择向日本日亚化学缴纳不菲的专利费。虽然近几年中国大陆地区LED照明技术专利申请率全球第一,但在原创的专利申请中,实用新型专利比例高达68.5%,发明专利申请量比率仅占31.5%,专利申请的结构有待优化。 综合这些客观的因素,国内LED企业要想在世界舞台上占领一方,必须严肃而认真的对待自己与对手的差距,取其精华,舶其精粹,任重而道远。当然,我们也不能仅仅只看到差距而忽视自己的优势。国内市场并不比任何一个地域的市场狭小,而半导体行业属于新兴的高科技产业,就目前全球的技术来看,没有任何一家企业已经完全达到了成熟、顶尖的技术水平。因而,国内的LED企业均有机会来参与全球技术研发和创新以及市场竞争。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