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山寨杂志:笑话后的科学困境

发布:cyqdesign 2011-08-11 10:35 阅读:2626
自然》和《科学杂志是国际上最顶尖的两本科学期刊,自然也有着非同一般的学术门槛。让人意外的是,来自中国的一名“天才”办了一本《自然和科学》杂 志,宣称没有任何学术门槛,连永动机的论文也可以发表。对于某些渴望发表学术论文的中国学子来说,这可能不仅仅是一个笑话,也是一条道路。 /zt9;^e  
:r4]8X-  
  今天的新闻突然把我带回了当年读研时一度投递无门的苦难记忆,这是篇来自《中国青年报》的报道,开头这么写道———“广大熬论文的理工PhD们,你们的福音来啦!现在有一份名叫Nature and Science的期刊,没错,不是Nature,也不同于Science。可是只要在这上面发篇文章,就能往简历里写上:paper published on nature and science!……”2005年,一位自称旅居美国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老校友”在“北航新闻网”上发文,表示可以帮助新老校友代转论文。 Q 6>7{\8l  
3=[#(p:  
  这道雪白闪亮的光,一定击中过不少学子的焦虑之心,然最后夙业难逃,终于沦落为中国学术圈私下流传的一个著名段子。6年后,记者终于访到这本《自然和科学》(Nature and Science)的主编,揭开了“一本山寨杂志的国际玩笑”。据说此人旗下的马斯兰德出版机构已经拥有9家期刊,其中不乏Stem Cell这种和顶级医学期刊Cell的子刊Cell Stem Cell十分相似的名称。而他志向也非常远大,宣称坚持下去可做成一本比《自然》和《科学》还要牛的刊物,只是,充斥其版面的那些溢满民科气息的文章让听见宣言的人陡然有了一份下颚骨松动的危险。 jbQ N<`!  
,m4M39MWJ  
  笑话仍将继续,Nature and Science或还将借着已经建立起来的盈利模式长期存在下去。只是身处眼下这个鱼龙混杂的知识共同体中的人们,经此一揭,必须去想象一下面临的甄别任务该有多么繁重,因为山寨已经直抵了传统体系的核心,而它和资本狼狈为奸起来所能产生的效用是难以预估的,更不用说在一个开放的、号称正在由2.0向着3.0进发的web平台上,分布式传播会带来多大的推动,谁也无法否认眼下堪忧的事实一桩:山寨学术期刊至少能够为媒体制造出各式琳琅的假新闻和所谓科学依据。那些迎合人的猎奇心理、美好臆想而生的研究与结论正风生水起无孔不入,乱世之中,哪怕《科学》也会犯下类似于去年12月轻易通过对NASA砷基生命论文审核那样的低级错误,最后不得不以八篇追加的评论文章来洗刷尴尬。不过,类似于公共科学图书馆(PLoS)这一类Science 2.0模式的强纠错能力也恰恰是通过互联网展示了其最大程度的发挥。 MmIVTf4  
b:%z<vo  
  我们可以谈论的,还有另一个问题,即促生山寨的机制在哪里。事实上,制衡的需要存在于人类社会的每一动力链条中,不仅仅是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也一样,应注意去避免滑入过于迅猛的发展态势。今日的科学俨然有了快餐消费的某些气质,更有目的性,也更有潜在威胁,快科学催生的必然是一个互相愚弄的学术环境,不仅Nature and Science要汩汩外冒,“爱因斯坦二世”Jan Hendrik Schon、“韩国克隆之父”黄禹锡之流也会层出不穷。 S8=Am7D]1  
_(J;!,  
  《科学美国人》专栏作家John Horgan不久前在一篇文章中谈到了“慢科学 运动”,这是一群德国科学家发起的旨在敦促当代科学用更多时间去思考、阅读和试错的宣言行动,主张在科学出版及数量上进行缩减,同时增强数据的透明度,便于其他人去重复检验证明。在我看来,“慢下来做科学”+“更加严格健全的Science 2.0”是能分别从源和流两处堵截山寨科研的根本措施。 7JC^+ rk  
]JGh[B1gh  
(来源:《新京报》科学编辑 小庄)
分享到:

最新评论

drymatini 2011-08-12 08:06
很受急功近利的国人欢迎啊
夜之赞歌 2011-09-30 08:12
这个到底是不是中国人办的?
我要发表 我要评论
限 50000 字节
关于我们
网站介绍
免责声明
加入我们
赞助我们
服务项目
稿件投递
广告投放
人才招聘
团购天下
帮助中心
新手入门
发帖回帖
充值VIP
其它功能
站内工具
清除Cookies
无图版
手机浏览
网站统计
交流方式
联系邮箱:广告合作 站务处理
微信公众号:opticsky 微信号:cyqdesign
新浪微博:光行天下OPTICSKY
QQ号:9652202
主办方:成都光行天下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5 光行天下 蜀ICP备0600325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