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欧文.阿维兹于1907年首先提出了在镜片上镜度渐进变化的概念。在1909年,亨利?奥尔伯德、高兰夫提出采用非球面技术来解决镜片镜度渐变的设想,但没有付诸实施。1920年,波莱恩和考涅特提出新曲概念,即镜片的两个曲面由弯曲度自上向下逐渐增大的镜面构成,所以实现了由上向下镜度逐渐增加的目的。以上两种镜片模型分别提出渐进焦点镜片的概念和各自的设计思想。这两种模型的镜片有同样的缺陷,即像差太大,超出了人能承受的范围,无法戴用。 UU"'
h}cR>
第二次世界大站后,德国人路斯提出了镜片斜射像散的新观点,即斜射像散不需要百分之百地消除掉,只要消除到人眼无法察觉的程度就可以了。该观点为镜片设计提供了新思路。 <vUhJgN2/
"jMSF@lr
渐进焦点镜片第一代产品的特性: gj-MkeI)
1o%E(*M4I
第一代渐进焦点镜片,即Varilux I 。该镜片设计时对远用和近用效果作为重点考虑,但未能对周边部给予充分考虑,忽略了人们在看近时的会聚作用。 a\?-uJ+
镜片Varilux I 具有下列特点: &3%V%_
1、宽阔的正视中间区域; "$rmy>d
2、狭窄的镜度渐变区域; wj#A#[e
3、单只镜片的镜度呈水平区域对称分布。 LP-_i}Kq
戴用这种眼镜可以获得较满意的运动视觉和近用视觉效果,但旁视时,因镜片区域的光学性能,左眼与右眼不对称,会出现复视和像的不对称性。因宽阔的中央区域,是用周边区像差所换取得,通过周边事物时,发生畸变现象明显。当戴镜者视线模过镜面时,由于像的扭动会产生眩晕的感觉。镜片的以垂直轴进行对称设计的,所以看远和看近时瞳孔所对的镜片上的位置,就会有2。5mm的水平垂直。 E|l qlS7
pLea 4
渐进焦点镜片第二代产品的特性: 'n4$dv%q
第二代渐进焦点镜片,即Varilux Ⅱ,又叫“生理性渐进焦点镜片”,在1972年推向市场。 ;{hE]jReH
(1)第二代渐进焦点镜片,注意到第一代产品的缺陷,所以在设计中坚持了以下观点: $%BNoSK
①中央区域 提高视觉效能,特别注重中距离视觉效能的提高。 kKEs >a
②周边区域 尽量减少像散。减少周边像散是第二代渐进焦点镜片的设计主题。 Fl0 :Z
③在正视条件下,对远、中、近距离视物时的视觉对称问题加以重视。 .sR=Mf7 T
第二代渐进焦点镜片有宽阔的中央区域,与第一代相比,远、中、近距离都有更宽阔的视域和更好的视觉矫正效果。周边像散也比第一代小得多。单只镜片的非对称性设计,成功地解决了双眼注视时双眼的对称性运动与镜片上点的对应关系。 \zGmZZ
(2)当推出第二代产品后,好多厂家对渐进焦点眼镜片进行了研制和开发,他们的设计思想大致有以下三种: |ww@V<'/#
①突出中央区的远用和近用区域的视觉有效宽度,他们采用的方法是:将像散区尽可能推向透镜周边部,以减少像散对视网膜像的影响,并通过像质的改变提高视觉的舒适度。当时采用这种方法的有美国视光学会和苏拿VIP。 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