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报:别让科学家自己筹钱!
中国“万能科学家”钱伟长的逝去引起了中国科技界的震荡与反思。然而,一位中国科研人员近日对媒体坦言,“一年中只有1/3时间用于做科研,因为其他时间要用于申请项目,以筹集经费发薪水”。他的“不务正业”与钱老形成鲜明对照:身为上海大学校长的钱老一生淡泊名利、醉心科学研究,30多年不领工资,不要住房。
人们不禁要问,钱老不爱钱的底气何在?难道只靠精神过活? 众所周知,新中国刚刚成立时,百废待兴,无论科研基础还是物质条件都很匮乏。但当时却有着宽松、自主的科研环境,科学家除了可从国家获得稳定的科研经费外,还不必应付各种评估。于是,原子弹爆炸,人造卫星上天……科学家们踏踏实实的研究带来了科研成果的丰收。 反观当前,中国的科研人员不得不为争取科研经费而追着钱跑。一方面,由于实际收入的相当一部分来自各种项目经费,不得不“一女多嫁跑项目”;另一方面,由于评估后的排名关系到日后的经费和待遇,又不得不多写论文、多评奖。 由此,“向钱看”给科技界带去一股急功近利之风。科研人员无法潜心研究,撰写的论文自然成了垃圾,学术造假蔚然成风。如此情形,何谈创新? 人们或许都读过这两个故事:生物学家沃森在从事DNA双螺旋结构的研究过程中,所在的英国剑桥大学分子实验室从未要求其填写过研究进度报告或者考绩表;英国数学大师怀尔斯在论证费尔马大定理的9年中,不曾发表一篇论文…… 华裔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曾说过,“把获诺贝尔奖作为科研目标是很危险的”,因为科技的发展是不能过分依靠功利来驱动的。以史为鉴,有了良好的科研环境——宽松、自主,加上科研人员的励志、自律、勤奋、专注,创新成果必然可期。 尽管项目经费和成果评估是必要的,但在科学研究领域需要更稳定的体制基础。当前,为科研人员营造沃土迫在眉睫,比如先给一定年限的经费支持、避免“一刀切”式的评估、宽容对待失败等等,都不失为有效措施。 设若科技人员需要自己筹钱跑经费,谁会相信科技创新的未来? (本文来源美国《侨报》,欢迎会员参与讨论交流。) 分享到:
|
最新评论
-
haddy 2010-08-10 21:07实话啊。顶
-
zdplk 2010-08-11 08:49可是怎么样才能让科研人员不自己跑经费,又能有效抑制部分科研工作者认为做的好坏都有经费可拿的情况呢
-
livego 2010-08-11 09:26不能让外行指导工作啊。
一个发展中国家,至少有80%的人应该参加科研,20%的人负责生产;这是国家发达的标志,我是这么认为的
-
qdmagi 2010-08-11 14:27
-
lailan 2010-08-11 14:58恩 偶们的研发经费也要涨啊
-
小韩同学 2010-08-13 20:15路过 看看!
-
yishuizhit 2010-08-14 21:24变通,只有在这样才能解决问题。
-
xull127 2010-08-15 23:48无语。。。。。。。。。。。。。。。。
-
lifei030110 2010-08-16 17:05悲哀啊
-
jundy 2010-08-16 22:01制度的问题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