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每年只有三分之一时间做科研!

发布:cyqdesign 2010-08-02 11:37 阅读:9229
“我只有三分之一时间做科研”——与某国立研究所课题组组长的对话 $BN15x0/:~  
4YG/`P  
  采访对象 3{raKM6F  
T*2C_oW  
  吴雨(化名),研究员,45岁,2005年回国,现任某国立研究所课题组组长、首席科学家,从事基础科学研究,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该课题组目前有数名正式人员(包括研究员、副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和10多名硕博连读的研究生。 %:6?Y%`*[  
_cJ[ FP1  
  尽管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科技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以下反差依然令人尴尬。 ul7o%Hs  
qG8s;_G  
  2009年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达5100万人,位居世界第一。但像钱学森这样的科学大师却寥若晨星;2007年我国发表的SCI(科学引文索引)论文总数已占世界第二位,但原创性的重大科技成果屈指可数,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曾多年空缺;2008年全社会R&D(研究开发投入)总量就达到4570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40多倍,但很多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仍然受制于人,技术对外依存度超过60%…… noVa=aU^  
suJ_nb  
  造成这些巨大反差的根源是什么?有识之士不约而同地聚焦到一点:科技体制。 `linG1mF  
wjU.W5IR  
  他们认为,虽然自1985年以来我国的科技体制改革取得了很大进展,但至今仍有一些弊端,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科技事业的发展,困扰着科技人员。在国家科技投入持续增加、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日益需要科技支撑的新形势下,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已是大势所趋、迫在眉睫。 MlO-+}`_+  
*}b]rjsj  
  目前的科技体制存在哪些主要问题?应当如何破解?“科技视野”版从本期开始,推出系列报道,尝试深入探讨。 HP2wtN{Zs  
Pd=,$UQp  
  ①一年当中,能真正用在科研上的时间,有1/3就不错了 ,#u\l>&$  
O>r-]0DI[  
  记者:作为课题组的组长,您工作一定很忙? a^nAZ  
JXQPT  
  吴雨:真是很忙。我是2005年从美国回来的,感觉一天都没有停下来过。周末、节假日、休假,对我来说没有多大实际意义。不光我这个课题组组长忙,组里的另外几位同事,也都和我差不多。 )-P!Ae_.v  
Bl.u=I:Y4  
  记者:那您一定觉得非常充实? dT@UK^\  
vL_zvX A  
  吴雨:事实并非如此。我目前的心态,更多的是紧张、苦恼和焦虑。虽然每天忙忙碌碌,但一个星期下来,难得有一整天能安静地坐下来,看文献,做实验,写文章。 ^%bBW6eZ  
85U.wpG  
  我粗略算了一下,一年当中,大约1/3的时间用来申请项目,1/3的时间处理各种杂事;真正用在科研上的时间,有1/3就不错了。 |g)FA_#|<  
sLh0&R7   
  ②从准备申请项目到正式填表,再到答辩、中期评估、年终汇报,一年要花去四个月 =iz,S:[  
9G+f/k,P  
  记者:申请项目需要那么多时间吗? N{a kg90  
MOz}Q1`a  
  吴雨:今年我们组申请的项目比较多,共有6个,分别来自财政部、科技部、中科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每年2月份我就得安排申请项目的事儿,和相关的人员联系,或是组成自己的团队,或是让我的组员加入别人的团队。按照规定,同一个经费来源每个人姓名在在研项目中出现一般不能超过三次,我就得和同事们商量,如何最大化地利用我们的有限名额:向哪个部门申请哪些项目,哪个参加别人牵头的项目,哪个我们牵头并邀请其他组成员参加,等等,然后分别准备申请材料 $N+6h#  
8:;#,Urr  
  记者:申请材料包括哪些内容? 97~K!'/^+y  
^[# & ^[-V  
  吴雨:虽然申请的部门不同,但项目申请表的内容大致相同,主要包括:国内国际研究现状,项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课题组的研究基础,研究人员的介绍,经费预算,预期的研究目标(包括要发表多少论文),等等。 ;_JH:}j  
s${_K*g6  
  其中最费精力的,是经费预算。每一个项目的经费包括十来项:设备费、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燃料动力费、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管理费,等等。每个项目的经费用途都规定得很严、很死,要求必须“精准预算”,因为项目结题验收时要一一对账,如果对不上账,就很麻烦。 XF,<i1ZlM  
I@Z)<5Zf  
  但是你知道,科学研究存在很多不可预见性,真正做实验的时候一些费用很难控制,不知道什么时候要花什么钱。所以申请项目时我和同事必须像专业会计那样,精心算计每一笔钱。 tm)*2lH6  
sOC&Q&eg  
  记者:您一个人忙得过来吗? \ElX~$fS  
1 p\Ak  
  吴雨:当然忙不过来,组里的业务骨干和研究生,都要帮着一起写。2月份基本上都用在项目准备上了。3月份是最忙的时候,要完成正式的项目申请书填写, 然后签字、盖章,递交给有关部门。有些项目如自然基金委的优秀群体项目, 还要先经过预答辩,通过后才可以进一步申请。4、5月份, 是各种项目函评的时间。自然科学基金委等相关单位将根据函评意见,决定是否给与资助,或进入下一轮答辩。我也得花一些时间,帮助自然科学基金委等评审一些项目。6、7月份,一些重要的项目,比如财政部的仪器设备项目,自然基金会的重点项目、创新研究群体项目,科技部的973项目等,要准备答辩。为能在专家评审时提高通过的几率,需要先在所里搞答辩演习:申请牵头人试讲,所里请几个专家来听,听完了提意见;然后再修改、补充,必要时要安排第二次、第三次。 UVX"fZ)  
+uQB rG  
  我们组一般搞一两次就行了,听说有的组要搞三四次、五六次。 7 ^I:=qc72  
E&2tBrAq  
  记者:答辩结束后,项目申请的事就完了吧? vZjZb(jlN  
9U<Hf32  
  吴雨:没有。项目申请如果没通过,前期的这些努力就白费了,明年再重新来过;如果运气好,项目通过了,紧跟着就要填写“资助项目计划书”,详细填写“每年的研究计划和预期进展”,并按照项目实际批准的经费,重新制作“经费预算表”。 _vrWj<wyf  
'Ji+c  
  项目短的两三年,长的四五年,每年要搞进展汇报,中期要进行评估,结题时要搞验收。所以到了每年的11月、12月,就要应对各种各样的检查,向所里或有关部门汇报进展。我们的六七个在研项目,断断续续下来,也得花去大约一个多月时间。 c~tAvDX  
}B)jq`a?|\  
  ③每个项目经费都比较少,而且“吃了上顿没下顿”,如果申请的项目不够多,课题组的生存就成问题 W cGXp$M  
,b' 4CF  
  记者:没想到要在项目上花费这么多时间。 l]5%  
[&VxaJ("3  
  吴雨:更令人苦恼的,是这6个项目实际上是来自同一个研究课题,只是名目不同、来源不同罢了。申请这么多项目、搞这么多答辩、汇报,其实很大程度上是重复劳动、浪费精力。 HHS45kg[c  
!IA KVQ  
  记者:既然这样,为什么不少申请两个项目? 1L[S*X  
0=[0|`x  
  吴雨:我们从事的是基础研究,科研经费全部来自纵向(指来自国家财政,横向是指来自企业或地方政府——编者注)的竞争性项目,需要年年申请,否则就“吃了上顿没下顿”。而每个项目的经费都比较少,6个项目的总经费平摊到每年,一年课题组也就是120万元左右。而且,并不是每个申请项目都能获得批准,我们申请的项目,能有一半成功已经很不错了。如果申请的项目少了,课题组就没法运转下去。 ~77 5soN  
0n5UKtB  
  记者:这话怎么讲? }iNY_I c  
k&GHu0z  
  吴雨:我们课题组有20多号人,除了给研究生发劳务费,还要给正式人员发绩效工资,支付水电费,等等。所有这些费用,都要从项目经费中出。 TETsg5#  
9*_uCPR  
  我国的项目经费,是典型的“重物轻人”:经费的90%左右,是用来购买仪器设备和支付材料费、会议费、出差费的;用在人身上的,只有劳务费和专家咨询费。其中,专家咨询费是发给项目外人员的,劳务费只能发给没有工资性收入的研究生和临时聘用人员。劳务费的比例很低,经费少的项目是15%,多的是10%。如果按120万元算,大概有18万元的劳务费。 R;THA!  
-CU,z|g+  
  我们组有16个研究生,平均下来也每月不到1000元。现在的学生都很聪明,他们选导师之前都要做调查的,如果你这个课题组项目经费太少,他们就不报你的,这样研究生就招不进来。 T-P@u-DU  
3?ba 1F0Nw  
  记者:除了研究生的劳务费,还有其他开销吗? 2V$9ei6  
QkX@QQ T?  
  吴雨:给正式人员发绩效工资。为体现“多劳多得”,我所在单位目前采取的是三元工资制:基本工资+岗位工资+绩效;前两项由院里、所里发,绩效工资中所里只负责“保底”的部分,其余部分就要课题组自己想办法。而组里只有一个来源即项目经费。 V\zsDP  
 U42\.V0  
  记者:你们的绩效工资每月有多少?  c!D> {N  
|h,FUj<r  
  吴雨:这个不一定,要看在研项目的多少。就拿我们组来说,前两年申请的项目比较多,所以今年我们课题组正式人员平均每人每月8000元左右。少的年份每人每月只有二三千元。 1URsHV!xcM  
SJ(9rhB5*.  
  不管是8000元还是二三千元,都只能从项目经费中出。而按照规定,项目经费是不能用来支付正式人员工资的。但我们组又没有其它的经费来源,你叫我这个组长怎么办? d| \#?W&  
tc/jY]'32  
  记者:您的收入有多少? nHU3%%%cU  
z(UX't (q  
  吴雨:我是研究员,又是组长,收入在组里算高的,每月基本工资和岗位工资加起来4000多;加上绩效工资,平均每年收入在15万元左右。 ngqUH  
8|<f8Z65!  
  记者:这些钱够用吗? 7ukDS]  
UCF[oO>v  
  吴雨:像我这个年龄段的,都是上有老、下有小,除了全家老小基本生活开支,还要还房贷、车贷,供小孩上奥数班、英语班等,花钱像流水一样。 ):E'`ZP!F  
M,{<TpCx  
  跟刚回国那两年比,我现在的状况好多了,基本能做到收支平衡。说出来不怕你笑话:回国到现在五六年了,我和太太没买过一件新衣服。 J~2 CD*v  
t^$Div_%G  
  记者:确实没想到。 *2:Yf7rvI+  
ddMM74  
  吴雨:大家都不是生活在真空里,现在外边的高校、企业挖人挖得很厉害。为了让大家衣食无忧、防止人才外流,只能如此。据我了解,其他所的同事也面临同样的问题。这已经是公开的秘密。 ^V,@=QL3U  
/O"0L/hc^  
  记者:那项目结题时怎么办? K!b>TICa:  
!L$oAqW  
  吴雨:我也感到非常头疼。这就像颗定时炸弹,结题的时候肯定要爆炸。我们去向所领导讨教,他们也没办法,因为这是个机制性的共性问题,不是我们所自己能解决的。 9jjL9f_3  
hGKdGu`0  
  我感觉我们的项目经费把人和物的关系搞颠倒了。可以花一两千万元买设备、造仪器,可以花五六万维修设备,但如果要给某个重要的人发5万元工资,那绝对不行。其实人是最重要的,如果没有高素质的科研人员,仪器设备再先进,还不是一堆废铁?据我了解,美国、日本、欧洲等国立研究所的研究经费,大头是用来养人的,我们刚好反过来。 8)`5P\  
A?V<l<EAm  
  ④为完成项目考核、让研究生顺利毕业,一年至少要完成6篇论文,逼着你去做“短平快”的事情 XAlD ww  
k`Y,KuBpM  
  记者:除了申请项目,您还忙什么?  RA~_]Hk  
iy9VruT<x  
  吴雨:忙着写论文。论文是项目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项目考核的硬指标。 Q,TaJ]  
&`5 :G LV  
  一个项目需要年终汇报,到时候你总得要有几篇SCI论文吧,否则就会影响后期的经费拨款。因为大家都在看论文,要是你有一段时间没发论文,而其他课题组的同事发了,自己就会感到无形的压力。 7x:F!0:  
F13%)G(  
  我们组的15个研究生都是硕博连读,每个学生想要在5年内毕业,必须要发两篇以上SCI文章。这样算下来,我们组每年至少要完成6篇论文。 >hesxC!  
3?6Ber y=  
  而要发表一篇好文章, 需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首先要把实验做好,再花工夫写、改,和别人讨论, 投 稿后可能经过一审、二审,如果你不同意审稿人和编辑的意见,还要向副总编辑或总编辑上诉,来回一折腾也得大半年到一年。最后被高端期刊接受了是运气的,不少时候折腾了半天还没被接受,就得再投其它期刊。 h@/>?Va  
!j'guT&9]  
  平均一年写6篇高端文章,哪有那么多时间和成果?但是,为了能让学生顺利毕业,我们不得不在有些实验还没完全做成熟的时候,就开始写,写出来的只能是缺乏实质性进展和创新的垃圾文章。这既影响论文的质量,也影响科研的水平。 ,|>nF;.Y  
ri;r7Y9V9`  
  为了不耽误学生按时毕业,就得找一些容易做的题目,在别人已经开辟的领域跟风;风险大的、探索性强的项目,就不敢轻易去试;或者稍微试了一下,发现短期内不会有结果,就立马回到比较容易和有把握的项目上,完成任务了事。 QD6Z=>?S  
M, Po54u  
  国外和我们体量差不多大的课题组,每年发两三篇文章就不错了。我们盲目追求文章的数量,只能被迫制造不少垃圾文章。原创性的成果不敢或不能尝试,怎么能够期待大的创新性成果? |O^V)bZmx  
w7[0  
  ⑤希望能借鉴国外好的经验,把科研资源集中到一两个部门,每个项目的经费多一些,经费安排多向科研人员倾斜 .;}pU!S~R  
6UtG-WHHt  
  记者:您的压力一定很大吧?  2fbvU  
m';|}z'  
  吴雨:我的确感到压力很大。有一段时间,我一站起来就浑身发抖,我想就是因为有好长一段时间压力太大、情绪太紧张了。 Kjvs@~6t  
0honHP  
  我常常对自己说,这一段时间太累了,等忙完了好好休几天假。但事实是从来没有闲的时候,总有事情不断地冒出来,要你解决。我们的第一台仪器做出来后,就有许多双眼睛盯着你:什么时候出成果?什么时候发文章?此外,学生要毕业,得赶紧发文章;有的项目要结题了,经费怎么处理……杂事实在太多了。 T)*l' g'  
m./*LXU  
  我现在意识到:必须强迫自己休息、放松,否则很难支撑下去。 !DCVoc]pV  
;vZ*,q6  
  记者:所里的其他同事情况如何? Zr~"\llk  
@#J H=-06  
  吴雨:其实我还算好的,回国后得到各方面的关照比较多,设备顺利搞成了,一些高端文章也发了,应该说还是相当幸运的。有的课题组项目比较少,也有他们的难处,压力不比我们小。 R7y-#?  
F\l!A'Q+t  
  记者:您在科研项目方面有哪些建议? 1gO//fdI  
8cequAD  
  吴雨:希望能借鉴国外好的经验,把科研资源集中到一两个部门,每个项目的经费多一些,在经费安排中多向科研人员倾斜一些。这样大家就不用把这么多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项目重复申请、重复汇报上,以及应付论文任务和考评。如果能够这样,大家就可以静下心来,集中精力“十年磨一剑”,多做一些原创性的研究。要想在科研上做出大的成果,必须要经过跟踪—模仿—创新三部曲。这很像盖大楼,想不打好地基,直接盖上面几层,是不可能的。许多新的发现看似偶然, 实际上是源于长期的积累和准备。 8Na}Wp;|Gi  
)Ep@$Gv|S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若有不妥,请告之!)
分享到:

最新评论

northwolf 2010-08-02 13:25
我在高校,除了像文章里的吴语(无语?)那样忙申请项目、结题、发论文等事情,还要搞教学,每周8个课时,还要花比8个课时更多的时间备课,为了评职称还要写教改论文,我想甚至连1/3的时间也拿不出来专心搞科研。
63525867123 2010-08-02 15:30
很多事感觉头痛哦!想出去看看又是怎么回事.
小韩同学 2010-08-03 14:51
原来科学家的生活也是这么艰辛啊,你们辛苦了,作为晚晚辈的我,向你们致敬!
Mecron 2010-08-07 10:19
这么头痛啊
kong 2010-10-19 18:26
科研人员没必要这么多!
kong 2010-10-19 18:28
僧多饭少
leileiguai 2010-10-20 13:03
还是体制和产业结构的问题
p8u2 2010-10-20 22:29
呵呵,不错了
蕴藉之身 2010-10-21 21:23
1YD.jU^;HD  
这年头 科研太不容易了 f I-"8f0_  
lic625 2010-11-01 10:28
咱国家的教育科研制度确实要大刀阔斧的改革,要不很难追上科技强国!
12
我要发表 我要评论
限 50000 字节
关于我们
网站介绍
免责声明
加入我们
赞助我们
服务项目
稿件投递
广告投放
人才招聘
团购天下
帮助中心
新手入门
发帖回帖
充值VIP
其它功能
站内工具
清除Cookies
无图版
手机浏览
网站统计
交流方式
联系邮箱:商务合作 站务处理
微信公众号:opticsky 微信号:cyqdesign
新浪微博:光行天下OPTICSKY
QQ号:9652202
主办方:成都光行天下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4 光行天下 蜀ICP备0600325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