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极光与偏光膜的基本原理 M+|J;caX
大多数的人仍然对偏光膜这个名词感到陌生而不很清楚,故在此先对偏极光的现象及基本原理稍做说明。
/N8>>g #/,Wgs AC 偏极光 =xs"<Q*w>
pzcl@
人类对光的了解依序可分成以下四个重要阶段:
uHQf <R$: 1.十七世纪中,牛顿首先开始对光做有系统的研究,他发现到所谓的白光(White Light)是由所有的色光(Colored Light)混合而成。为了要解释这个现象,就有许多不同的理论衍生出来。
cWU9mzsE 2.十九世纪初,杨氏(Thomas Young)利用波动理论成功的解释了大部分的
光学现象如反射、折射和绕射等。
h>a/3a$g 3.1873年,马克斯威尔发现光波是电磁波,其中它的电波和磁波是相依相存不能分开的,电场(E)、磁场(H)与电磁波进行的方向(k)这三者是呈相互垂直的关系。
xwJ.cy 63NhD 1;E^3j$ 图2 ]?<=DHn
fep8hf B; ]ZI ?U<0 F,.dC&B ;1MRBk, K2o\+t 6rll0c~ 4.二十世纪初,爱因斯坦发现光的能量要用粒子学说才能解释,因而衍生出量子学。换言之,光同时具有波动及粒子两种特性。
}\?]uNH 因为偏极光的理论是用波动学来解释的,所以往后的讨论都将光视为电磁波,并且为了简化易懂,我们只考虑其电场向量E。非偏极光的E可以用图2表示,图2中许多对称等长的辐射线表示E在E、H所组成的平面上振动,并且在各方向振动的机会均等。当E的分布不均时就称之为偏极化(Polarization),如图3所示为部份偏极光,当E只在一个方向振动时则称之为线性偏极光(图4)。从向量的观点来看,当图2中各方向的向量投影到X和Y两个相互垂直的坐标轴上后,非偏极光可以分解为两条相垂直的线性偏极光(图5)。
q}+Fm?B V4CL%i +
FG Xx 图2:非偏极光
%>z)Q +oRBSAg - 05ZF>`g* 图3:部份偏极光
i.5?b/l0 F8pP(Wl U3tA"X.K 图4:线性偏极光
1"fbQ^4` \1MMz Z4rf @s%!R 图5:相互垂直的线性偏极光
(X?et
& Q~-M B]' mzbMX
< rYfN 偏极光的制造 $v\o14v
8`Iz%rw&(J
一般而言,制造偏极光的方法是由以下三个步骤: *Z}9S9YtN
1.制造普通非偏极光(图2)。 [9H986=
2.分解此非偏极光为两个相互垂直的线性偏极光(图5)。 d) $B
3.舍弃一条偏极光,应用另一条偏极光(图4)。 vwIP8z~<
能将非偏极光分解为两条偏极光,而舍弃其一的仪器称之为起偏器(Polarizer),起偏器可以利用如吸收、反射、折射、绕射等光学效应来产生偏极光。 0ME.O+
x&d:V
一般较常用的起偏器种类有以下数种: s;Sv@=\
GS qt:<Qs
(1) 反射型 ZQN%!2
当光线斜射入玻璃表面时,其反射光将被部分偏极化。利用多层玻璃的连续反射效果即可将非偏极光转为线性偏极光。 P/Zp3O H
py%_XL=w,
(2) 复屈折型 N6<G`k,
将两片方解石晶体接合,入射光线会被分解为两道偏极光,称为平常光与非常光。 )+dd
caD| *.b
(3) 二色性微晶型 ~ \o
hH
将具有二色性的微小晶体有规则地吸附排列在透明的薄片上,这是人工第一次做出偏光膜的方法。 5-B % 08T
7blo<|9
(4) 高分子二色性型 1MYA/l$
利用透光性良好的高分子薄膜,将膜内分子加以定向,再吸着具有二色性的物质,此为现今生产偏光膜最主要的方法。这类吸收式的起偏器都是以膜(Film)或是板(Plate or Sheet)的形式存在,因此,通常又称之为偏光膜(Polarizing Film)或偏光板(Polarizing Plate or Sheet)。英文上另外一个更通俗的称呼是Polarizing Filter。
UC*\3:>'n Z9p`78kYyh 偏光膜的起源 =g^k$ Rc
-P>up)p
偏光膜是由美国拍立得公司(Polaroid)创始人兰特(Edwin H. Land)于1938年所发明。六十年后的今天,虽然偏光膜在生产技巧和设备上有了许多的改进,但在制程的基本原理和使用的材料上仍和六十年前完全一样。因此,在说明偏光膜的制程原理之前,先简单的叙述一下兰特当时是在什么情况下得到灵感,相信这有助于全面了解偏光膜的制程。
qu+Zl1~$] 兰特于1926年在哈佛大学念书时看了一篇由英国的一位医生Dr. Herapath在1852年发表的论文,内容提到Dr. Herapath的一位学生Mr. Phelps曾不小心把碘掉入the solution disulfate of quinine,他发现立即就有许多小的绿色晶体产生,Dr. Herapath于是将这些晶体放在
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如下图所示:当两片晶体相重叠时,其光的透过度会随晶体相交的角度而改变,当它们是相互垂直时,光则被完全吸收(图6);相互平行时,光可完全透过(图7)。
9*CJWS; W</\F& 图6:光被完全吸收
!McRtxq?~ +2Wijrn qGhwbg 图7:光可完全透过
T(q/$p&q =&x
u"V S*Hv2sl 这些碘化合物的晶体非常小,所以在实际应用上有了很大的限制,Dr. Herapath花了将近十年的时间来研究如何才能做出较大的偏光晶体,可是他并没有成功。因此,兰特认为这条路可能是不可行的,于是他采用了以下的方式:
lCxPR'C| ●兰特把大颗粒晶体研磨(ball mill)成微小晶体,并使这些小晶体悬浮在液体中。
qt,;Yxx#^ ●将一
塑料片放入上述的悬浮液中,然后再放入磁场或电场中定向。
P+(q38f[ ●将此塑料片从悬浮液中取出,偏光晶体就会附盖在塑料片的表面上。
$e/[!3CASP ●将此塑料片留在磁场或电场中,干燥后就成为偏光膜。
bVW2Tjc: 兰特的方法是将许多小的偏光晶体,有规则的排列好,这就相当于一个大的偏光晶体。他应用上述的方法,在1928年成功的做出了最早问世的偏光膜、J片。这种方法的缺点是费时、成本高和模糊不透明。但兰特已经发现了制造偏光膜的几个重要因素:(1)碘 (2)高分子 (3)定向(Orientation)。经过不断的研究改进,兰特终于在1938年发明了到现在还在沿用的制造方法,其基本原理将于下节中讨论。
pUm|e5 _d*QA{ 偏光膜的工作原理 CMviR<.
hw)#TEt 时下最通用的偏光膜是兰特在1938年所发明的H片,其制法如下:首先把一张柔软富化学活性的透明塑料板(通常用PVA)浸渍在I2 / KI的水溶液中,几秒之内许多碘离子扩散渗入内层的PVA,微热后用人工或机械拉伸,直到数倍长度,PVA板变长同时也变得又窄又薄,PVA分子本来是任意角度无规则性分布的,受力拉伸后就逐渐一致地偏转于作用力的方向,附着在PVA上的碘离子也跟随着有方向性,形成了碘离子的长链。因为碘离子有很好的起偏性,它可以吸收平行于其排列方向的光束电场分量,只让垂直方向的光束电场分量通过,利用这样的原理就可制造偏光膜(如图8)。
vI5'npM x!;;;iS vf/|b6'y 图8
=BVBCh [`_-;/Gx2 6[S-%|f 偏光膜的种类及发展 Og/@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