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古代科学家对光学基本规律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早在公元前五世纪中叶,先秦墨家学派兴起,就开始对大自然中一些光学基本现象进行了研究。 r KUtTj
GIH{tr1:<
墨经光学八条 W"\}##
|-b\N6
}
墨翟(约公元前478年——前392年),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战国时期的政治家、科学家。他和他的门徒根据古代劳动人民在实践中认识到的光学知识,研究总结出八条带规律性的经验,记录在《墨经》中,分条厘说,通称“墨经光学八条”,是《墨经》中精粹部分之一。光学八条直接涉及到光学应用中一些问题。 4
ZnQpKg
GdI,&|/
发光体照射物体形成影子,是大自然中最普通的现象,又是摄影师在艺术造型中饶有兴趣的问题。《墨经》中的光学论述,首先是以此开始的。 *X/Vt$P
t;6<k7h
“光学八条”中的第一、第二条是: [`b,SX
x
<)wLxWalF
经:景徙。说在改为。 `G1"&q,i
vJ}WNvncVF
说:景光至,景亡。若在,尽,古息。(第一条) @n?"*B
ch]Qz[d
经:景二。说在重。 yuBRYy#E|%
))f@9m
说:景,二光,夹,一光。一光者景也。(第二条) =VzJ>!0
G=|?aK{p
大意是说影子产生的原因。在光照到的地方,就没有影子;如果有影子,那就是光被物体遮挡。进一步说,如果光源、物体和承影面相对静止,那么影子的位置也相对固定。当两个光源同时照射一个物体时,就产生了二个“半影”夹持着一个“本影”;一个光源照射时只有一个影子。这二条反映了古代人民对光学现象最朴素的认识。还有一条颇值得注意,它直接论述到针孔成像的原理。原文是: 4@3 \Ihv
'`2'<^yO
经:景到,在午有端;与景长,说在端。 i/+^C($'f
:?\29j#*V
说:景光之人照若射,下者之人也高,高者之人也下。足蔽下光,故成景于上,首蔽上光,故成景于下。在远近,有端与于光,故景库内也。(第三条) ?D _4KFr
.1RQ}Ro,<
这条大意是说,影子倒过来是因为光线在小孔处汇成光束所致,“午”是指光束相交之点,即针孔处。光线好象箭一样直线传播着,从下方来的光线通过小孔成象于上方,从上方来的光线成像于下方。经说最后一句“在远近有端于光”,近代学者多解释为类似摄影光学中物距、像距的概念。“这可以说明现今照像者进退暗箱的理由”。 4X]/8%]V
Lw,}wM5X
第五条论述的是关于光的强弱关系。结论是:发光体远近决定光的强度。类似现代光度学概念。四、六两条是解释平面镜反射现象。 m(U.BXo
SNOc1c<~
中国古代,冶炼技术十分发达。随之而来的是铜镜制造工艺,根据文字记载和考古的发现,当时的铜镜不仅有平面镜,而且根据不同用途制成了凸面镜或凹面镜,凹面镜,古称阳燧,是人们利用阳光聚焦取火的工具。古代没有专门掌管阳燧的官职,《周礼》卷七十《秋官·司寇下》记载:“司烜(音火。古官职名)氏掌以夫遂,取明火于日。”东汉郑玄注:“夫遂,阳燧也。”应该指出的是,凹面镜在现代应用摄影光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近来出现折反式摄影镜头,已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点。古人已认识到物体放在球心外时,获得的是比物体小的倒立像。当物体在球心内时,得到的是比物体大的正立像。即经中所说“鉴低,景,一小而易,一大而击。说在中之外,内。” _>\33V-?b
:38h)9>RK
概括起来,可推断那时人们已经懂得: E> GmFw
<Y7j' n
1. 光的直线传播; U1y!R<qlp
mc%.
8i
2. 影子的成因及变化规律; klnNBo!
@2h hB W
3. 针孔成像的道理; 9!n95
jn|NrvrX
4. 针孔暗箱成像时,物、像大小取决于物距和像距的关系; >^Wpc
'Xwv,
5. 类似放大率的概念; 0.x+ H9z
=K} Pfh
6. 凹面反光镜前焦点到球心,这一区域在成像中的特殊意义。 y/Y}C.IWp)
U<0Wa>3zj
墨经光学八条,体现了先秦时期我国人民在科学研究方面的突出贡献。由于认识水平的限制,用今天的眼光看来,带有明显的片面性和不完整性。《墨经》的内容,尽管文字深奥难解,但学术界各家的注疏基本一致,其内容本身是不容置疑的。墨家学派形成后,开辟了中国的“格致之学”,对后人研究摄影光学有所启迪。 -d'FKOD
V'=;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