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造”是金属加工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之一,锻锤是多种锻压机器的先驱。尽管各种锻造成形新工艺、新设备的不断涌现,但锻锤由于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成形速度快、适应性强、投资少等优点,至今仍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程控全液压锻锤的出现,使锻锤在现代锻造工业技术发展中又一次得到了复兴。
X.YMb
.\< 6<%W8m\ 锻锤的突出优点在于打击速度快,因而
模具接触时间短,特别适合要求高速变形来充填模具的场合。例如带有薄筋板、形状复杂的而且有
重量公差要求的锻件。由于其快速、灵活的操作特性,其适应性非常强,有人称之为“万能”设备。因而特别适合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锻锤是性价比较优的成形设备。
9bE/7v )U$]J*LI 1 锻模的设计
heF<UMI 3B+
F'k 1.1零件分析
YY? }/r jjbw+ 连杆是汽车发动机中的零件,主要用来连接活塞和曲轴。其功能是将活塞承受的燃油爆发力传递给曲轴,使活塞的往复运动转变为曲轴的旋转运动。汽车发动机转速很高,连杆在高速运动中将承受很大的交变应力。
4R8W ot {\87]xJ 1.2 确定分模位置
OI0tgkG R3`Rrj Z 分模面一般应该设置在锻件的最大轮廓处,在本设计中如图1所示A-A截面为最大截面,所以A-A截面为分模面。
!"dn!X 1.3 确定加工余量和公差
kVG]zt2 N=?! ~n9Q- 根据锻件图的具体数据,进行以下计算:
xQKD1#y =2BB ~\G+ 估算锻件质量:杆长L=210-40-60=110mm;杆部的截面积为=32x24=768mm2
{1jywb
} o{QU?H5h 所以连杆杆部的体积约为:V=110x768=84480mm3大头体积:R内=37.5mm;R外=120/2=60mm;又因为连杆大头只有一半为此次锻造所需要有效部分,所以大头体积为:V大头=1/2xπh(R2外-R2内)=1/2x3.14x40(602-37.52)=137767.5mm3
KR4vcI[4 小头体积:R外=29.6mm;R=21.5mm
`LWZ!Q 所以小头体积为:V小头=πh(R外2- R内2)=3.14 x 40(29.5 2-21.5 2) =51244mm 3;
%uV bI'n) 所以该连杆的体积为:V=V杆+ V大头+ V小头=84480+137767.5+51244≈273491.5 mm 3;
@C}Hx;f6 M=ρv=7.85x273491.51x10-3=2146.9g;所以锻件质量约为2.15Kg。
#"Wh$x% 锻件的复杂系数:S=V/ V外包=273491.5 /1352000=0.20 ;得该锻件级别为Ⅲ级S3,形状复杂系数为较复杂[1]。
-_>g=a@& 锻件材质系数的确定
$1(FN+ Mb 由锻件图要求知道,该零件材料为高碳非调质钢,由相关质料知该零件材质系数为M 2。
I,0]> kx 公差与余量
Aj22t 确定模锻件在长度、宽度、高度方向上的加工余量尺寸和公差[2]:
lvyD#|P 高度公差:
;~Em,M"o 高度及水平尺寸的单边余量约为1.7~2.2mm。取2mm
|B0.*te6 1.4 确定锻锤吨位
$S|2'jc 因为该柴油机连杆件为大批量生产,要求有较高的生产效率,为降低成本,所以系数取较大系数6.3.
VB+sl2V<h 得k取值为1.0[1]。F=13000+760 x 23=30400 mm 2
@3UVl^T 现有双作用模锻锤吨位确定的经验公式:G=(3.5~6.3)kF =6.31.0 x 30400=1920kg,选取2吨锤。
Ya_4[vR< 1.5 设计终锻型槽
[xVE0l*\ 终锻型槽是按热锻件图加工和检验的,收缩率为1%。根据类似连杆生产经验总结,考虑到锻模使用后承击面下陷,型槽深度减小及精压时变形不均,横向尺寸增大等因素,需修改几处尺寸:
-6()$cl}0 (1)辐板处增厚0.5mm,如图2所示。
gUrb\X (2)连杆小头高度42.3mm处,其理论高度为:42.3 x(1+1%)=42.7mm;实际取43.5mm。大头左上端与右下端做成斜面,将高度尺寸42.5mm上下各增0.7mm。`
!iOuIYjV (3)中间杆厚度: 25.5 x (1+1%)=25.8mm
fC$~3v (4)两头圆中心线长: 210 x(1+1%)=212mm;但考虑到该零件需用圆心做中心定位,所以热锻件两圆心距不变仍取212mm。
jJ' LM>e (5)大头半圆边距:126.4 x (1+1%)=127.7mm。
/)ubyl]^p (6)大头内圆半径:32 x(1+1%)=32.3mm;
Z_^v#FJ'l 1.6 设计预锻型槽
Nr#Y]9nA 由于锻件复杂,须设置预锻型槽,以便达到如下目的:
)~](qLSl 1)确保金属无缺陷的流动,易于充填型槽;2)减少材料流向毛边的损失;3)减小终锻型槽磨损;4)取得所希望的流线和便于控制锻件的力学性能.
B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