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宽提升十倍的新型放大器为超强激光器开辟新天地随着数据流量的快速增长,通信系统的容量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自然》杂志发表的《利用非线性集成波导实现超宽带光放大》一文中,瑞典查尔姆斯理工大学的研究团队展示了一款新型放大器,其数据传输速率可达现有光纤系统的十倍。 这种可集成于小型芯片的放大器,在医疗诊断与治疗等关键激光系统中展现出巨大应用潜力。 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流媒体服务的普及以及智能设备的激增,推动全球数据流量预计在2030年前翻倍。这一趋势对海量信息处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当前,互联网、电信等数据密集型服务普遍采用光通信系统。该系统通过激光脉冲在玻璃光纤中高速传输信息,但信号质量易受噪声干扰。光学放大器在此扮演关键角色,其带宽(可处理的光波长范围)直接决定系统传输能力。 研究负责人、查尔姆斯理工大学光子学教授Peter Andrekson解释道:"现有光通信放大器的带宽约为30纳米,而我们的新型放大器带宽达到300纳米,每秒可传输数据量提升十倍。" ![]() 尺寸仅为几厘米,但每秒可处理的数据量是当前光通信系统的 10 倍。 微型化、高灵敏、强性能 这款基于氮化硅材料的新型放大器,采用螺旋状互连波导结构,在实现光信号高效传导的同时将损耗降至最低。材料与几何结构的协同优化带来了多重技术突破。 Andrekson指出:"核心创新在于带宽拓展与降噪性能的双重突破。它不仅带宽提升十倍,降噪效果更优于现有各类放大器,甚至能放大太空通信等极端场景中的微弱信号。" 研究团队成功将系统微型化至数厘米见方的芯片。Andrekson补充道:"虽然芯片级放大器并非新概念,但实现如此大的带宽尚属首次。" 助力疾病早期诊断 通过多放大器芯片集成,该系统具备灵活扩展性。鉴于光学放大器是所有激光器的核心组件,该设计可推动开发具备宽谱快速调谐能力的激光系统,开启多领域应用前景。 Andrekson展望道:"通过设计调整,该放大器还能放大可见光与红外光。这意味着医疗诊断、分析和治疗激光系统将迎来革新。宽谱特性支持更精准的组织器官分析与成像,为疾病早期检测创造条件。" 除应用前景广阔外,该技术还可显著缩小激光系统体积并降低成本。 Andrekson 解释道:"这种可扩展方案使激光器能在多波长工作,同时具备高性价比、紧凑结构和节能优势。单一系统即可满足医学研究、影像学、全息术、光谱分析、显微成像以及材料表征等跨领域需求。" 更多应用潜力探索 实验显示,该放大器在1400-1700纳米通信波段表现优异。凭借300纳米的超宽带宽,其应用可延伸至其他光谱范围。 波导结构调整后,可见光(400-700纳米)和红外光(2000-4000纳米)信号的放大也成为可能。长远来看,该技术在疾病诊疗、内窥成像、外科手术等依赖特定波长的领域将大放异彩。 相关链接:https://dx.doi.org/10.1038/s41586-025-08824-3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