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偏振成像技术革新3D视觉

发布:cyqdesign 2025-04-08 07:52 阅读:37

长期以来,单个摄像头捕获精确3D细节面临巨大挑战。传统方法常依赖复杂的双相机系统或特殊光照条件,难以实际应用。而南京大学团队开发的一项突破性技术,将重新定义3D成像。

发表于《Optica》的最新研究中,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前沿的快照偏振立体成像系统(SPSIM,见图1)。这一创新系统将超表面光学人工智能结合,可实时提取高精度3D形貌信息。

图1. 使用单个超透镜的小型化快照偏振立体成像示意图

与传统多偏振片或序列曝光方法不同,SPSIM采用特殊设计的超表面透镜单次拍摄即可捕获全斯托克斯偏振数据。其消光比达25 dB(与商用偏振片相当),中心波长效率高达65%,性能远超传统偏振相机。

SPSIM核心:大规模偏振超表面

为提升系统性能,团队研制了1.65×1.65 mm²的大规模偏振超表面(图2)。实验表明,该超表面可精准分离入射光的六种偏振态,并将各分量引导至目标位置。即便在窄带条件下,其性能仍稳定可靠,仿真与实验数据高度吻合。

图2. 超透镜样品的实验表征。(a)样品的光学(左)与扫描电镜(右)图像;(b)六种偏振态的光强分布仿真与实验结果;(c)归一化强度与消光比特性;(d)不同偏振入射下的全斯托克斯参数;(e)950-1350 nm宽谱响应;(f)USAF分辨率板透射成像。

神经网络:高精度3D重建的关键

SPSIM的成功核心在于其神经网络驱动处理流程。通过引入圆偏振信息,系统表面法向精度显著提升,深度误差小于0.15 mm,为生物医学成像、工业检测等精密应用奠定基础。

3D重建流程(图3)包含数据预处理、物理先验计算、U-Net网络训练三大模块。针对方位角模糊问题,团队创新性地融合明暗恢复形状(SFS)物理先验与神经网络,实现高精度表面法向重建。

图3. 偏振3D重建流程图。(a)数据预处理;(b)反射特性物理建模;(c)条件归一化U-Net架构;(d)瓶体法向图与3D深度重建结果。

实战验证:突破性重建效果

通过自然光条件下的瓶罐、兔子等物体测试(图4),传统相机与人眼难以分辨的树脂材质细节,SPSIM却展现出卓越灵敏度。对比实验证明,圆偏振(CP)信息的引入使轮廓捕捉精度提升显著,其缺失将导致法向图严重失真。

图4. 表面法向重建对比。(a)不同方法重建效果;(b)圆偏振对摩艾石像细节的影响;(c)截面轮廓精度对比。

多维重建与未来前景

通过多角度拍摄与点云融合(图5),系统成功重建物体完整3D纹理。研究团队实现了:(1)基于法向图的离散积分深度重建;(2)60°步进多视角深度图提取;(3)点云融合生成3D模型。

图5. 3D可视化。(a)法向图深度重建;(b)猫头鹰多视角点云;(c)融合3D模型。

开启3D成像新纪元

该研究标志着高分辨率3D成像的重大突破。SPSIM的紧凑设计使其可集成于便携设备,即便在极端环境下也能实现实时3D重建。这项技术为增强现实、机器人视觉等领域的创新开辟了新航道。

相关链接:https://dx.doi.org/10.1364/OPTICA.549864

分享到:

最新评论

我要发表 我要评论
限 50000 字节
关于我们
网站介绍
免责声明
加入我们
赞助我们
服务项目
稿件投递
广告投放
人才招聘
团购天下
帮助中心
新手入门
发帖回帖
充值VIP
其它功能
站内工具
清除Cookies
无图版
手机浏览
网站统计
交流方式
联系邮箱:广告合作 站务处理
微信公众号:opticsky 微信号:cyqdesign
新浪微博:光行天下OPTICSKY
QQ号:9652202
主办方:成都光行天下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5 光行天下 蜀ICP备0600325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