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科研团队在3D打印超材料领域获得新进展3月7日,《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华中科技大学材料学院史玉升教授团队与香港城市大学吕坚院士团队的合作研究成果:木材启发的超材料催化剂用于稳健和高效的水净化系统(Wood-inspired metamaterial catalyst for robust and high-throughput water purification)。材料学院博士后(香港城市大学香江学者)张磊和材料学院博士生刘瀚文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材料学院宋波教授、姚永刚教授及香港城市大学吕坚院士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材料学院、材料成形与模具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为该项研究的第一完成单位及第一通讯单位。 持续的工业化和其他人类活动导致染料、重金属和抗生素等有害污染物导致水质严重恶化。目前的净水系统是多过程且耗时的,包括物理过程和化学过程,如过滤、凝聚和脱盐。物理过滤和化学反应通常属于水净化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目前的工作也分别侧重于催化剂的开发和结构框架设计。由于力学、运输和催化之间的耦合,很难实现多性能的协同改进。迫切需要开发功能催化剂和机械框架的集成设计,以实现系统级别的性能提升。超材料是一种人工复合结构,可灵活设计以实现从微观到宏观的特殊物理特性。然而,传统周期超材料的几何特性是高度耦合和相互约束的,这限制了它们物理性质的可调性。 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受道格拉斯冷杉启发的超材料设计方法。道格拉斯冷杉最高可长到328英尺(100米),但直径要小得多(~1.5米)。这种超高但薄的树需要相当大的强度来抵御风,并且需要一种机制来将水和营养物质从根部充分传输到顶端。微观结构分析表明,支持树木健壮生长的关键因素在于源自导管和纤维的交错/双峰孔隙分布模式。棋盘状孔隙有利于利用有限的体积空间进行物质传输,而交错模式类似于三明治结构可提高强度,从而使机械、传输性能解耦,实现协同改进机械和传输性能。受道格拉斯冷杉双峰孔径分布的启发,团队使用体心立方(BCC)微晶格重叠策略来构建双峰孔,这种以木材为灵感的叠加设计策略可以显著提高超材料设计的自由度以及机械和传输特性的可调性。 图1.木材启发超材料催化剂 为了满足污水处理系统对支撑架的尺寸、精度、强度、运输和催化剂粘附能力的综合要求,团队采用了一种基于激光选区熔化(SLM)的3D打印技术来制造具有不同杆直径和重叠率的316L不锈钢微晶格超材料。团队通过电化学沉积工艺用钴(Co)修饰铁(Fe)基超材料的表面,以形成高效的污水处理系统,该系统集成了高效的催化剂和木材启发的结构优势(优化的稳健性和高通量传质)。因此,通过结构设计和表面功能化,这样一个突破性的结构-功能一体化跨学科领域被创造为“超材料催化剂”,结合了新兴超材料概念,突破了传统材料分离式的物理-化学特性。相比较于传统周期微晶格,提出的具有70%重叠率的超材料催化剂的强度提升了3倍,单位体积表面积提升了3倍和归一化反应动力学提升了4倍。重叠策略和随后形成的双峰孔极大地提高了超材料催化剂的稳健性。超材料催化剂在机械-传输催化性能可调性方面具有优异的性能和可扩展的自由度,赋予了超材料的机械性能和传输性能的结构-功能一体化,以及用于水净化应用的高效协同催化性能。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重点研发计划、华中科技大学学术前沿团队、香江学者项目资助。 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4-46337-1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