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将
应用光学基础理论知识与
Zemax光学设计相结合。每章首先介绍理论知识,然后落实到Zemax的设计方法上进行光学设计锻炼。本书包含了几何光学成像基本概念、共轴球面系统、理想光学系统、平面系统、光阑、光度学、像差及望远镜等典型成像系统,也涉及Zemax的基本操作、优化设计等概念。在第9章给出了5个详细的Zemax设计案例,包含
光纤耦合、
透镜整形与耦合、基于棱镜的光环形器、三片式成像系统及苹果手机
镜头光学系统分析。
SU7,uxF ],R\oMYy|P 目录
d@Bd*iI< 第1章 几何光学基本定律与成像基本概念 1
FRPdfo37 1.1 几何光学的基本概念 1
xQ?$H?5B< 1.1.1 几何光学中的
光源与光束 1
*E|3Vy{4 1.1.2 几何光学的基本定律 2
(l2n%LL]* 1.1.3 费马原理 4
+\PLUOk 1.2 光学系统及成像的基本概念 7
<Z~Nz>'r 1.3 Zemax的界面简介与光学建模方式 9
yQu/({D 1.3.1 Zemax的界面简介 9
1)N# 1.3.2 Zemax光学建模与基本计算流程 11
|P9)*~\5 思考题 12
Vn/FW?d7 计算与证明题 12
/k\)q 第2章 共轴球面系统的成像理论 13
3v#F0s| 2.1 几何光学中的符号规则 13
iY sQ:3s 2.1.1 线段 14
ky]L`w 2.1.2 角度 14
5wvh
@Sc\ 2.1.3 符号规则的意义 15
\)MzUOZn 2.1.4 符号的标注 15
G}WY0FC6 2.2 单折射球面成像 15
@2$Uk! 2.2.1 实际光线单折射球面的光路计算 15
a[!:`o1U 2.2.2 近轴区域单折射球面光路计算 18
K"Irg. 2.2.3 近轴区域单折射球面成像规律 19
}b<w \9AF 2.2.4 细光束大视场入射情况与场曲 23
+H?
XqSC 2.3 共轴球面系统成像 25
YB{'L +Wbw 2.3.1 共轴球面系统近轴区域的转面过渡公式 26
r0'a-Mk; 2.3.2 共轴球面系统近轴像面位置计算 27
j{ri]?p 2.4 单个反射球面的成像 29
4>HQ2S{t 2.5 Zemax中的像差评价与镜面参数设置 31
J}@.f-W\j 2.5.1 Spot Diagram与Ray Aberration简介 31
jR3mV 2.5.2 纯离焦 35
F A%BzU5^ 2.5.3 纯球差 37
9I1i(0q 2.5.4 球差和离焦 39
56Lt "Z F 2.5.5 自动优化设计概念初步 40
bSTTr<W 思考题 43
ZU7u> 计算与证明题 43
U:aaa 第3章 理想光学系统 45
Ci3
b(KR 3.1 理想光学系统的基本理论 45
X4bZ4U* 3.2 理想光学系统的基点、基面 46
1:I _;O_ 3.2.1 焦点、焦面与焦距 47
'?mky,:HT 3.2.2 主面与主点 48
[F27i#'I] 3.2.3 节点 49
>(W t 3.3 理想光学系统的物像解析关系 49
b|.<rV'BTt 3.3.1 物像位置计算 49
}?U
#@ h 3.3.2 放大率及相互关系 51
N;cSR\Ng 3.4 理想光学系统的图解法 54
P$/Y9o
3.5 理想光学系统的组合 58
m\ @Q} 3.5.1 双光组光学系统 59
soB_j 3.5.2 多光组光学系统正切计算法 61
[&p/7 3.6 透镜 63
%W2
o`W$ 3.6.1 单折射球面的基点、基面与焦距 63
wI[J> 9Qn 3.6.2 透镜的基点与焦距 64
}%,LV]rGEZ 3.6.3 薄透镜与薄透镜组 70
'L%)B-,n 3.7 单透镜与双透镜的Zemax设计实例 72
KM
oDcAjH 3.7.1 单透镜Zemax设计实例 72
( d8rfet 3.7.2 双胶合透镜Zemax设计实例 77
wr6(C: 计算题 81
!3*%-8bp 第4章 平面系统 84
SXV
f&8 4.1 平面折射与平行平板玻璃成像性质 84
5lE9UoG[Q 4.1.1 平行平板的成像性质 84
zwlz zqV 4.1.2 平行平板的等效空气层的概念 86
X'7MW?
q@ 4.2 平面反射镜 88
VQ2B|v 4.2.1 平面反射镜的成像特性 89
j|r$!gV 4.2.2 平面反射镜的旋转效应 90
TI^X gl~ 4.2.3 两面角镜的成像特性 91
;'4Kg@/ 4.3 反射棱镜 92
pG$l
4.3.1 反射棱镜的基本概念 92
wqt/0,\ 4.3.2 反射棱镜系统的物像坐标变换规律 94
jXyK[q&O& 4.3.3 反射棱镜的展开与结构尺寸计算 95
l]5!$N* 4.4 折射棱镜和楔镜 99
S^SF!k= 4.4.1 折射棱镜 99
Ec!R3+ 4.4.2 楔镜 100
Ke\FzZ] 4.5 Zemax中的坐标断点 102
Ehtb`Ms 4.5.1 Zemax中的坐标系 102
)dRBI)P 4.5.2 坐标变换 103
0&6(y*
#Z 4.5.3 Zemax中的坐标断点设置 104
idZ]d6 4.6 光学系统中具有反射镜或者平行平板的Zemax仿真分析 106
0(|36;x 4.7 具有反射镜的光学系统Zemax设计方法实例——牛顿望远镜 109
J['?ud}@ 4.8 具有阿米西(Amici)屋脊棱镜与五棱镜组合的光学系统Zemax设计实例 112
hh^_Z| 5 思考题 115
aw1f;&K4 计算题 116
^ Mq8jw(2 第5章 光学系统的光束限制 118
xcXnd"YYE 5.1 光学系统中的孔径光阑、入射光瞳与出射光瞳 118
ek0,@Vg9 5.1.1 孔径光阑的判断 119
F#l!LER^1g 5.1.2 入射光瞳与出射光瞳 121
SrvC34<7 5.2 视场光阑、窗与渐晕 124
U{0!
<*W> 5.2.1 视场光阑 124
X}]g;|~SN 5.2.2 入射窗与出射窗 125
g;</ |Z 5.2.3 渐晕 126
~" U^N:I" 5.3 光学系统的景深 131
' "o2;J)7 5.4 Zemax中光束限制的设计方法——单透镜光束限制的设计与分析 135
iaQ3mk# 5.5 Zemax中渐晕的设计方法 140
>m`<AynJ 5.6 Zemax的多重结构设计——反射式扫描系统设计 146
TZE;$:1vx> 计算题 149
!;&{Q^} 第6章 光度学基础 151
P<R'S 6.1 光能和光度学的基本概念 151
q<Wz9lDMNR 6.1.1 立体角的概念 151
Q|W~6 6.1.2 辐射通量、光谱光视效率与光通量 153
j:J7 6.1.3 光亮度、发光强度、光出射度和光照度 155
bqm%@*fZo 6.1.4 光学系统中光亮度和光通量的传递 159
axiP~t2 6.2 光学系统中的光能损失分析与计算 161
T |h'"3' 6.2.1 光学系统中的光能损失分析 162
\yA*)X+ 6.2.2 光学系统的透过率计算 164
`&o>7a; 6.3 Zemax中相对照度、镀膜简介及序列/非序列混合模型与
照明设计实例 164
:@sjOY 6.3.1 相对照度 164
JA6#qlylL 6.3.2 镀膜 165
3rVWehCv 6.3.3 利用序列与非序列混合模型设计一个
LED(点光源)的照明系统 167
N5@l[F7I 计算题 173
JcI~8;Z@Z~ 第7章 像差理论 174
7!#34ue 7.1 单色像差 174
PQ4)kVT 7.1.1 轴上点与轴外点像差 174
Z oQPvs7_ 7.1.2 正弦差与彗差 177
>I*uo.OF 7.1.3 像散 180
r>7Dg~)V 7.1.4 场曲 181
l=ZX9<3 7.1.5 畸变 183
`EzC'e 7.2 色差 184
6^hCW`jG 7.2.1 位置色差 184
Q`(.Blgm; 7.2.2 放大率色差 184
oD7^9=# 7.3 Zemax中的像差模拟与分析 185
t,R4q* 7.3.1 球差 185
ynG@/S6)K 7.3.2 彗差 187
A$XmO}+ 7.3.3 像散 189
APL #-`XC 7.3.4 场曲 189
D=!5l4 7.3.5 畸变 191
3^p;'7x 7.3.6 色差 192
f-a+&DB9 第8章 实际光学系统 196
3v:c'R0 8.1 人眼光学系统与视光学 196
2/#%^,Kb2 8.1.1 人眼的构造 196
jV|/ C 8.1.2 人眼的主要特性 197
y@u,Mv 8.1.3 双眼立体视觉 201
_6{XqvWqb 8.2 放大镜 202
z)]Br1 8.2.1 目视光学仪器的工作原理 203
aj@<4A=; 8.2.2 放大镜的视觉放大率 203
?
EXYLG 8.2.3 放大镜光束限制 204
l*>,:y 8.3 望远镜 205
C:<TJ 8.3.1 望远镜的历史发展背景 205
o_&*?k* 8.3.2 望远镜的基本类型与工作原理 206
B/ACU 8.3.3 望远镜的技术指标 207
g)Dg=3+> 8.4 显微镜 209
VW *d*! 8.4.1 显微镜的历史发展背景 209
xBKis\b 8.4.2 显微镜的基本工作原理与技术指标 210
k5]`:k6 8.4.3 显微镜的光束限制 211
_16IP 8.4.4 显微镜的分辨力与有效放大率 212
|;(0] 8.5 照相机与投影仪 216
CxJkT2 8.5.1 照相机的历史发展背景 216
s!F`
0=J^ 8.5.2 照相机的基本工作原理与性能参数 216
\} +b_J6- 8.5.3 投影仪的历史发展背景 220
ok<!/"RX$ 8.5.4 投影仪的基本工作原理与性能参数 220
!O*uQB 8.6 光学成像系统的像质评价简介 222
/;a b"b 8.7 光学传递函数、人眼模型和虚拟现实应用 223
)0p7d:%mV 8.7.1 光学传递函数像质评价基本概念 223
B0eKj=y; 8.7.2 人眼的Zemax模型和在虚拟现实(VR)中的应用 225
~xV|<; 思考题 230
*HXx;: 计算题 231
{/PiX1mn 第9章 Zemax中的优化、公差与若干设计案例 233
)-_To&S* 9.1 Zemax优化方法简介 233
yUp"%_t0 9.1.1 优化方法概述 233
\S`|7JYW 9.1.2 光学系统数学建模 234
kMY1Xb 9.1.3 Zemax中评价函数的定义 236
f<v:Tg.[ 9.1.4 Zemax操作符的定义 237
vK~tgZ& 9.1.5 默认评价函数 238
eIY![..J/N 9.2 Zemax公差分析简介 239
T9=55tpG9 9.3 若干光学系统设计实例 242
3pk `&' 9.3.1 优化设计双透镜光纤对接耦合系统 243
55]E<2't 9.3.2 优化非球面镜实现半导体
激光器与单模光纤的高效耦合 255
z]O,Vqpl? 9.3.3 基于偏振元件的光环形器设计 264
O[/l';i 9.3.4 库克三片式成像镜头设计 272
:bV1M5 9.3.5 苹果手机镜头剖析 279
[Uw/;Kyh 思考与练习题 292
EoD[,:* 参考文献 294
etkKVr;Kv AEr8^6
dE0p>4F 'k(aZ" 作者:施跃春,陈家璧 编
!<I3^q rLzN#Zoi 定 价:56
Eggdj+ 6e.?L 出 版 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Mx3G*hr ?,0 5!] 出版日期:2022年03月01日
|'" 17c& zOzobd 页 数:308
xU_Dg56z'& $^;b
1bnO 装 帧:平装
gV-x1s+ 8#&axg?a ISBN:9787121430510
WC<K(PP ^~Dmb2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