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
应用光学领域中出现了许多新技术。本书基于作者多年光学领域的研究和积累,系统阐述了应用光学的现代理论和应用,并引入这些新技术。全书内容包括波面像差理论及几何像差理论、以非球面和自由光学曲面简化光学系统设计、太阳能电站和现代高效
照明中的非成像光学等;反映了应用光学中的前沿技术,如光学系统焦深扩展与衍射极限的突破、微纳光子学和表面等离子体微纳光学设备中的光学系统、自适应光学等;叙述了现代物理光学仪器的光学系统原理,包括光电干涉光学系统、光电光谱仪及分光光度光学系统、偏振光电仪器光学系统及偏振光成像技术等。本书既讲解应用光学基础理论,又涵盖国内外应用光学领域*新的技术理论和实现方法,适合作为相关专业高校师生和广大科研人员的参考书。
>mT< AQ LDL#*g
x@I@7Pvo3 fN8|4
;X u&['
"R$ee^ 目 录
B
0%kq7>g 第1章 现代应用光学基础理论概述 1
BPnZ"w_ 1.1 概述 1
K5Fzmo a 1.1.1 本书的背景 1
$4V ~hI4 1.1.2 本书的内容安排 1
9-+6Ed^2 1.2 光学系统设计中常用的光学材料特征参数 2
46'EZ@#s 1.2.1 光学材料的光学参量 2
~9qDmt,i 1.2.2 热系数及温度变化效应的消除 4
q_8qowu" 1.2.3 其他玻璃数据 4
%S22[;v{N 1.3 新型光学材料 5
zxCxGT\; 1.3.1 新型光学材料概述 5
0\AYUa?RM 1.3.2 光学材料发展概况 6
TA=Ij,z~ 1.4 液晶材料及液晶显示器 12
R
Nr=M^Zn 1.4.1 液晶材料及其分类 12
[IxZweK 1.4.2 常用液晶显示器件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16
7581G$@ym 1.4.3 STN-LCD技术 27
:L9\`&}FS 1.4.4 液晶光阀技术 32
u>(s.4]+ 1.4.5 硅上液晶(LCoS)反射式显示器 36
J#CF S G 1.4.6 光计算用SLM 38
Mg95us 1.5 电
光源和光电探测器 38
kTG}>I 1.5.1 电光源 38
EOV<|WF> 1.5.2
激光器 41
=,I,K=+_x 1.5.3 光电导探测器 48
s&vOwPmV 1.5.4 光伏探测器 49
~K^Z4 1.5.5 位敏探测器 53
tkWWR%c" 1.5.6 阵列型光电探测器 56
9VIsLk54^ 1.6 波像差像质评价基础知识 59
+D1;_DU 1.6.1 光学系统像差的坐标及符号规则 59
MC3XGnT#5 1.6.2 无像差成像概念和完善
镜头聚焦衍射模式 60
Tk/K7h^ 参考文献 63
Arz>
P@EQ 第2章 光学非球面的应用 67
(~{7 e/)r 2.1 概述 67
E/_=0t 2.2 非球面曲面方程 67
SsafRK$ 2.2.1 旋转对称的非球面方程 67
p`{9kH1m e 2.2.2 圆锥曲线的意义 68
kaUH#;c>_ 2.2.3 其他常见非球面方程 70
THK)G2
= 2.2.4 非球面的法线和曲率 71
Cs%'Af 2.3 非球面的初级像差 71
xJ%b<y{@ 2.3.1 波像差及其与垂轴像差的关系 71
\VPU) 2.3.2 非球面的初级像差 73
g{ l;v 2.3.3 折射锥面轴上物点波像差 75
dW!T.S 2.3.4 折射锥面轴外物点波像差 76
: 4Sj2
2.4 微振(perturbed)光学系统的初级像差计算 77
-BACdX 2.4.1 偏心(decentered)光学面 78
1kl4X3q6 2.4.2 光学面的倾斜 80
a&ZH 2.4.3 间隔失调(despace)面 81
xgJ2W_ 2.5 两镜系统的理论基础 82
\rADwZm 2.5.1 两镜系统的基本结构形式 82
_}`iLA!$I 2.5.2 单色像差的表示式 82
fYx$3a. 2.5.3 消像差条件式 84
f?[y- 2.5.4 常用的两镜系统 85
Aye!@RjM8 2.6 二次圆锥曲面及其衍生高次项曲面 86
n7X3aoVV 2.6.1 消球差的等光程折射非球面 86
~oT0h[< 2.6.2 经典卡塞格林系统 87
|!I# T 2.6.3 格里高里系统 88
suPQlU>2sj 2.6.4 只消球差的其他特种情况 88
EEn}Gw 2.6.5 R-C(Ritchey-Chrétien)系统及马克苏托夫系统 89
yBauK-7*c 2.6.6 等晕系统的特殊情况 90
SLz^Wg._ 2.6.7 库特(Cuder)系统及同心系统 91
>F,~ QHcz 2.6.8 史瓦希尔德(Schwarzschield)系统 92
|??uVA)\X 2.6.9 一个消四种初级像差 的系统 93
]Rnr>_>x; 2.6.10 无焦系统 93
<+sv7"a 2.7 两镜系统的具体设计过程 93
]t7<$L 2.7.1 R-C系统的设计 93
$CHri| 2.7.2 格里高里系统与卡塞格林系统 94
Uh?SDay 2.8 施密特光学系统设计 95
!K(0)~u 2.8.1 施密特光学系统的初级像差 95
=wU08} 2.8.2 施密特校正器的精确计算法 98
H
<F6o-* 2.9 三反射镜系统设计示例 99
InNuK0@ 2.9.1 设计原则 99
Q?7UiTZ 2.9.2 设计过程分析 100
B4[onYU 2.9.3 设计示例 101
A(Ugam~} 参考文献 103
8K6yqc H 第3章 衍射光学元件 105
.\{GU9|nO 3.1 概述 105
Sxjwqqv 3.1.1 菲涅耳圆孔衍射――菲涅耳波带法 106
`<y2l94tL 3.1.2 菲涅耳圆孔衍射的特点 108
#\@*C= 3.1.3 菲涅耳圆屏衍射 109
bNY_V;7Kw` 3.2 波带片 110
yWFDGk 3.2.1 菲涅耳波带片 110
5"^$3&) 3.2.2 相位型菲涅耳波带片 112
_hA p@?
M 3.2.3 条形或方形波带片 113
`dn|nI2 3.3 衍射光学器件衍射效率 113
J L`n12$m 3.3.1 锯齿形一维相位光栅的衍射效率 113
hM/|k0YV 3.3.2 台阶状(二元光学)相位光栅的衍射效率及其计算 114
];Bh1 3.4 通过衍射面的光线光路计算 115
o}7`SYn 3.5 衍射光学系统初级像差 118
~e ]83? 3.5.1 衍射光学
透镜的单色初级像差特性 118
y!mjZR,& 3.5.2 折衍混合成像系统中衍射结构的高折射率模型及PWC描述 121
MPT*[&\- 3.5.3 P∞、W∞、C与折衍混合单透镜结构的函数关系 122
gG~UsA 3.6 折衍光学透镜的色散性质及色差的校正 123
jUI'F4.5x- 3.6.1 折衍光学透镜的等效阿贝数ν 123
HeNg<5v%Y 3.6.2 用DOL实现消色差 124
EF qWnz 3.6.3 折衍光学透镜的部分色散及二级光谱的校正 125
[[Qu|?KEa 3.7 衍射透镜的热变形特性 127
wC`])z}bT 3.7.1 光热膨胀系数 127
^yu0Veypy 3.7.2 消热变形光学系统的设计 129
L@t<%fy@ 3.7.3 折衍混合系统消热差系统设计示例 130
x<~ pqq8] 3.8 衍射面的相位分布函数 132
m:)v>v u 3.8.1 用于平衡像差的衍射面的相位分布函数 132
,g6w2y7 ] 3.8.2 用于平衡热像差的衍射面的相位分布函数 133
4}!riWR 3.9 多层衍射光学元件(multi-layer diffractive optical elements) 133
AnP7KSN[\ 3.9.1 多层衍射光学元件的理论分析 134
qOV#$dkY 3.9.2 多层衍射光学元件的结构 134
x =5k74 3.9.3 多层衍射光学元件材料的选择 134
k)1K6ug 3.9.4 多层衍射光学元件的衍射效率 135
F%+/j5~^ 3.9.5 多层衍射光学元件在成像光学系统中的应用举例 136
$cSrT)u: 3.10 谐衍射透镜(HDL)及其成像特点 137
\=XAl >}\ 3.10.1 谐衍射透镜 137
}tua0{N:z 3.10.2 谐衍射透镜的特点 137
SwV0q 3.10.3 单片谐衍射透镜成像 138
(@pE 3.10.4 谐衍射/折射太赫兹多波段成像系统设计示例 139
>ys>Q) 3.11 衍射光学轴锥镜(简称衍射轴锥镜) 143
pD eqBO 3.11.1 衍射轴锥镜 143
`QnKal ) 3.11.2 设计原理和方法 144
O3j:Y|N@F 参考文献 150
C*,-lk0b@ 第4章 非对称光学系统像差理论 153
.]k+hc` 4.1 波像差与Zernike多项式概述 153
B ;9^ 4.1.1 波前像差理论概述 153
V ;
Yl:* 4.1.2 角向、横向和纵向像差 154
-*_D! 4.1.3 Seidel像差的波前像差表示 155
kBS;SDl) 4.1.4 泽尼克(Zernike)多项式 162
\=kH7 ! 4.1.5 条纹(fringe)Zernike系数 164
w9SPkPkYE 4.1.6 波前像差的综合评价指标 165
gah3d*d7 4.1.7 色差 167
qb]n{b2 4.1.8 典型光学元件的像差特性 167
`kpX}cKK} 4.2 非对称旋转成像光学系统中像差理论 174
"
2Dz5L1v 4.2.1 重要概念简介 174
q?nXhUD 4.2.2 倾斜非球面光学面处理 176
`{gkL- 4.2.3 局部坐标系统(LCS)近轴光方法计算单个光学面像差场中心 176
\ExM.T 4.2.4 OAR的参数化 179
{Uz@`QO3 4.2.5 倾斜和偏心的光学面的定位像差场对称中心矢量(像差场偏移量的推导) 181
^&03D5@LoY 4.2.6 基于实际光线计算单个面的像差场中心 182
N /p9Ws 4.2.7 失调光学系统的波像差表示式 183
Vl%AN;o 4.2.8 举例:LCS近轴计算与其实际光线等价计算的比较 185
m$ )yd~ 4.3 近圆光瞳非对称光学系统三级像差的描述 187
d(3F:dbk 4.3.1 光学系统的像差场为各个面的贡献之和 187
r`qMif' 4.3.2 带有近圆光瞳的非旋转对称光学系统中的三级像差 187
wc*5s7_ 4.3.3 节点像差场 191
rjo/-910 4.3.4 波前误差以及光线的横向像差 194
ms{:=L2$$ 4.3.5 非对称光学系统中的三级畸变 195
L'BDS* 4.4 非旋转对称光学系统的多节点五级像差:球差 197
yM}}mypS 4.4.1 非旋转对称光学系统像差概述 197
GbFLu`I u 4.4.2 非旋转对称光学系统的五级像差 198
W2D^%;mw 4.4.3 五级像差的特征节点行为:球差族包括的各项 199
3l_Ko%qS 参考文献 203
(v6tE[4 第5章 光学自由曲面的应用 205
x%pC.0% 5.1 光学自由曲面概述 205
OL4I}^*, 5.2 参数曲线和曲面 206
+dX1`%RR[ 5.2.1 曲线和曲面的参数表示 206
ZR.1SA0x?O 5.2.2 参数曲线的代数和几何形式 210
Sf);j0G,D 5.3 Bézier曲线与曲面 212
nm'sub 5.3.1 Bézier曲线的数学描述和性质 212
o@>{kzCx 5.3.2 Bézier曲面 215
;5:g%Dt 5.4 B样条(B-spline)曲线与曲面 217
EgOAEv 5.4.1 B样条曲线的数学描述和性质 217
CoDu|M% 5.4.2 B样条曲线的性质 219
)G\23P 5.4.3 B样条曲面的表示 220
L-hK(W!8pt 5.5 双三次均匀B样条曲面 221
#+N\u*-S 5.5.1 B 样条曲面 221
|R8=yO%( 5.5.2 双三次均匀B样条曲面的矩阵公式 223
D9zw' RY 5.6 非均匀有理B样条(NURBS)曲线与曲面 224
+c.A|!- 5.6.1 NURBS曲线与曲面 224
XKp.]c wP 5.6.2 NURBS曲线的定义 224
:y==O4 5.6.3 NURBS表示 226
Z4A
a 5.6.4 非均匀有理B样条曲面 228
#4%4iR5% 5.7 Coons曲面 229
]W7(}~m 5.7.1 基本概念 229
M>D 3NY[, 5.7.2 双线性Coons曲面 230
IT!
a)d 5.7.3 双三次Coons曲面 231
)z&0 g2Am 5.8 自由曲面棱镜光学系统 232
+-&N<U 5.8.1 自由曲面棱镜概述 232
c9-$td& 5.8.2 矢量像差理论及初始结构确定方法 233
e4p:Zb: 5.8.3 自由曲面棱镜设计 236
)8kcOBG^L 5.8.4 用
光学设计软件设计含自由曲面的光学系统 238
]:i
:QiYD 参考文献 239
,Xs%Cg_Ig 第6章 共形光学系统 241
pJrc\`D 6.1 概述 241
kq6S`~J^R 6.1.1 共形光学系统的一般要求 241
D
M(WYL{ 6.1.2 共形光学系统的主要参量 244
.j:.?v 6.1.3 共形光学系统中的像差校正 250
.F:qJ6E 6.1.4 共形光学系统实际应用须考虑的问题 252
zWoPa,
6.2 椭球整流罩的几何特性及消像差条件在共形光学系统中的应用 253
YLmzMD> 6.2.1 椭球面几何特性分析 253
xT70Rp(2po 6.2.2 椭球整流罩的几何特性 256
m^rgzx19? 6.2.3 利用矢量像差理论分析椭球整流罩结构的像差特性 258
("0@_05OH 6.3 基于Wassermann-Wolf方程的共形光学系统设计 259
xB_F?d40T5 6.3.1 共形光学系统解决像差动态变化的方法概述 259
["- pylhK 6.3.2 共形光学系统的像差分析 260
"~Twx]Z 6.3.3 Wassermann-Wolf非球面理论 261
!`q*{Ojx 6.3.4 利用Wassermann-Wolf原理设计共形光学系统 265
&dF$:$'s 6.4 折/反射椭球形整流罩光学系统的设计 268
lwYk`' 6.4.1 折/反射椭球形整流罩光学系统的设计原则 269
Q}FDu, 6.4.2 椭球形整流罩像差分析 269
i#$9>X 6.4.3 两镜校正系统初始结构设计原理 269
LI_>fuv"8 6.4.4 用平面对称矢量像差理论分析光学系统像差特性 274
u3vBMe0v[ 6.4.5 设计结果 275
Z)EmX= 6.5 共形光学系统的动态像差校正技术 276
bq[j4xH0X 6.5.1 共形光学系统的固定校正器 276
;<`F[V
Zau 6.5.2 弧形校正器 278
pW7vY)hj 6.5.3 基于轴向移动柱面―泽尼克校正元件的动态像差校正技术 280
0JQy-hpF 6.6 二元光学元件在椭球整流罩导引头光学系统中的应用 283
pA%XqG*=Y 6.6.1 二元光学元件的光学特性 284
`<kHNcm 6.6.2 二元衍射光学元件在椭球形整流罩导引头光学系统中的应用 286
[?x9NQ{ 6.6.3 利用衍/射光学元件进行共形整流罩像差校正的研究 288
G3n* bv 6.6.4 折/衍混合消热差共形光学系统的设计 291
x- kCNy 6.7 利用自由曲面进行微变焦共形光学系统设计 295
vA@Kb3, 6.7.1 自由曲面进行微变焦共形光学系统的特点 295
T0s7aw[zm 6.7.2 利用自由曲面的像差校正方法 295
s|rlpd4y 6.8 基于实际光线追迹的共形光学系统设计概述 298
e`zEsLs@ 6.8.1 实际光线追迹设计方法可在共形光学系统整个观察视场内得到较好像质 298
}1]/dCv 6.8.2 实际光线追迹方法概述 299
)QE7$|s 参考文献 302
O=LS~&=, 第7章 非成像光学系统 308
hDJq:g
wD 7.1 引言 308
q4{Pm $OW 7.1.1 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简介 308
\s?OvqI: 7.1.2 太阳能光伏发电 311
: Q X~bq 7.1.3 照明非成像光学 312
Nv "R'Pps 7.2 非成像光学概述 314
ATCFdtNc 7.2.1 非成像会聚器特性 314
@%&;V( 7.2.2 光学扩展不变量 314
";}Lf1M9 7.2.3 会聚度的定义 315
@*q WV*$h 7.3 会聚器理论中的一些几何光学概念 316
4*MjDb 7.3.1 光学扩展量的几何光学概念 316
(RG\U[ 7.3.2 在成像光学系统中像差对会聚度的影响 317
r \H+=2E' 7.3.3 光学扩展量(拉氏不变量)和相空间的广义概念 318
qKt8sxg 7.3.4 斜不变量 320
0}Rxe 7.4 非成像光学的边缘光线原理 322
n={}=' 7.4.1 边缘光线原理 322
VTk6.5!8 7.4.2 边缘光线原理应用――“拉线”方法 322
geU-T\1[l 7.5 复合抛物面会聚器(CPC) 324
+jYO?uaT 7.5.1 光锥会聚器 324
Cnd70tbD ) 7.5.2 复合抛物面会聚器(CPC)概述 324
r)Ts(#Z 7.5.3 复合抛物面会聚器的性质 326
r_p9YS@I 7.5.4 增加复合抛物面会聚器的最大会聚角 328
xEQ2iCeC 7.6 同步多曲面设计方法 331
v#&r3ZW0 7.6.1 SMS方法设计会聚器概述 331
ta"/R@ k* 7.6.2 一个非成像透镜的设计:RR会聚器 332
;'l Hw]}O* 7.6.3 XR会聚器 335
%<$CH],% 7.6.4 RX会聚器 337
%41dVnWB^4 7.7 XX类会聚器 340
kB1]_v/ 7.7.1 XX类会聚器的原理 340
W[PZQCL}K) 7.7.2 RX1会聚器 341
(1H_V( 7.7.3 RX1会聚器的三维分析 341
JbpKstc; 7.8 非成像光学用于
LED照明 343
tk"L2t 7.8.1 边缘光线扩展度守恒原理和控制网格算法 344
fv$Y&_,5 7.8.2 LED的非成像光学系统设计实例 346
"Pi\I9M3 7.8.3 大范围照明光源设计(二维给定光分布设计) 347
L>+g;GJ 7.9 非成像光学用于LED均匀照明的自由曲面透镜 348
/tRzb8` 7.9.1 均匀照明的自由曲面透镜概述 348
_?>!Bz
m 7.9.2 LED浸没式自由曲面透镜设计方法 349
mN+~fuh 7.9.3 设计示例 351
9+@"DuYc6 参考文献 353
#S2LQ5U 第8章 光电光学系统中紧凑型照相光学系统设计 356
kwNXKn/ 8.1 概述 356
^Dh j<_ 8.1.1 数码相机的组成 356
c'OJodpa 8.1.2 数码相机中图像传感器CCD和CMOS的比较 357
X<@yt HBv 8.1.3 数码相机的分类 359
lnL&v'{ 8.1.4 数码相机的光学性能 364
/]%,C 8.1.5 数码相机镜头的分类和特点 365
nN>D=a"&F 8.2 数码相机镜头设计示例 367
~J?O ~p`& 8.2.1 球面定焦距镜头设计示例 367
uA=6 HpDB 8.2.2 非球面定焦距镜头设计示例 370
nV 38Mj2U 8.3 变焦距镜头设计示例 372
'&Ox,i]t 8.3.1 变焦透镜组原理 373
{%D!~,4Ht 8.3.2 非球面变倍镜头初始数据 373
7Z5,(dH> 8.3.3 折叠式(潜望式)变焦镜头示例 376
WI9'$hB\ 8.4 手机照相光学系统 378
9\3% 5B7 8.4.1 手机照相光学系统概述 378
Y M{Q)115 8.4.2 两片型非球面手机物镜设计示例 379
zf$&+E- 8.4.3 三片型手机物镜设计 382
h95C4jBE 8.5 手机镜头新技术概述 385
i,rP/A^q 8.5.1 自由曲面在手机镜头中的应用 385
$UW!tg*U& 8.5.2 液体镜头 385
1 Uz'=a 8.6 鱼眼镜头概述 388
}hyK/QUCoN 8.6.1 鱼眼镜头是“仿生学的示例” 388
l|O^yNS 8.6.2 鱼眼镜头基本结构的像差校正 390
s([9/ED 8.6.3 鱼眼镜头基本光学结构的演变 391
x={t}qDS8 8.6.4 鱼眼镜头的发展 391
AbUU#C7 8.6.5 鱼眼镜头的光学性能 393
I=D{(%+^d 8.6.6 光阑球差与入瞳位置的确定 396
1~8F& 8.6.7 光阑彗差与像差渐晕 398
^.Q{Aqu#.H 8.6.8 鱼眼镜头示例与投影方式比较 399
$>v^%E;Y4 参考文献 402
//@_`. 第9章 光学系统焦深的扩展与衍射极限的突破 405
&<@{ d 9.1 概述 405
jjBcoQU$o 9.1.1 扩展焦深概述 405
hor ok:{ 9.1.2 超衍射极限近场显微术概述 409
WIO V 9.1.3 远场超分辨成像 418
+P|$T:b 9.2 光学成像系统景深的延拓 420
$m:}{:LDCf 9.2.1 景深延拓概述 420
=sRd5aMs 9.2.2 延拓景深的方形孔径相位模板 425
a8M.EFa: 9.2.3 增大景深的圆对称相位模板 438
*{W5QEa 9.3 多环分区圆对称相位模板设计 442
S$W
*i@x? 9.3.1 多环分区圆对称相位模板的概念 442
7}Z.g9< 9.3.2 多环分区圆对称相位模板对应系统的特性 448
LW_Y 9.3.3 圆对称相位模板成像系统的优缺点 450
( f8g}2 9.3.4 初级像差的影响以及延拓景深图像的复原 451
.Y'kDuUu 9.3.5 延拓景深相位模板系统的图像复原与其光学成像系统的光学设计 456
%r6LU<;1@ 9.3.6 延拓景深光学成像系统的光学设计 460
%#Wg>6 9.4 轴锥镜(axicon)扩展焦深 468
vq$%Ug/B 9.4.1 轴锥镜 468
n-,~Bp
[ 9.4.2 小焦斑长焦深激光焦点的衍射轴锥镜的设计 476
^*C6]*C}te 9.5 近场光学与近场光学显微镜 478
"A__z|sQ 9.5.1 近场光学概念 478
V)R-w` 9.5.2 近场扫描光学显微镜(NSOM) 482
RUf,)]Vvk 9.6 扫描探针显微镜 488
./kmI#gaV 9.6.1 与隧道效应有关的显微镜 489
M7yJ2u <Ty 9.6.2 原子力显微镜(AFM) 491
25ul,t_Du 9.6.3 扫描力显微镜(SFM) 495
!IoD";Oi 9.6.4 检测材料不同组分的SFM技术 498
2t1 WbP1 9.6.5 光子扫描隧道显微镜(PSTM) 499
*Dh.'bB! 9.7 原子力显微镜 504
^]'p927 9.7.1 原子力显微镜的基本组成 504
+<:p`% 9.7.2 近场力 505
ec1snMY 9.7.3 微悬臂力学 507
HT
A-L>Cee 9.7.4 AFM探测器信号 508
@l"GfDfL9 9.7.5 原子力显微镜的测量模式 509
Y8.0R-:ZAN 9.7.6 原子力显微镜检测成像技术 512
A42At] 9.7.7 AFM的优点和正在改进之处 513
r-]R4#z> 9.7.8 电力显微镜(EFM) 513
C,]Q/6'> 9.8 远场超高分辨率显微术 516
-iBu:WyY$ 9.8.1 远场超高分辨率显微术概述 516
qfC9 {gu 9.8.2 4Pi显微镜 517
#.9Xkn9S 9.8.3 3D随机光学重建显微镜(STORM) 519
zQ]IlMt 9.8.4 平面光显微镜(SPIM)基本原理 520
wVE"nN# 9.8.5 福斯特共振能量转移显微镜(FRETM) 521
Ze WHSU
9.8.6 全内反射荧光显微镜(TIRFM) 522
a6WE,4T9 9.9 衍射光学组件用于扫描双光子显微镜的景深扩展 524
G D[~4G 9.9.1 远场超分辨显微镜扩展焦深概述 524
-#<,i' 9.9.2 扩展焦深显微光学系统设计 525
z &<Rx[ 9.9.3 扫描双光子显微成像系统的扩展景深实验 528
m>:%[vm 参考文献 532
i=o>Bl@f 第10章 自适应光学技术应用概述 542
Km+29 10.1 引言 542
m{%_5 nW 10.1.1 自适应光学技术的发展 542
J)(]cW. 10.1.2 自适应光学系统 544
DLS-WL 10.1.3 自适应光学应用技术 545
8H;TPa 10.1.4 自适应光学在相控阵系统中的应用 547
#l;Ekjfz 10.1.5 高能激光相控阵系统简介 549
2"<}9A<Xs 10.2 自适应光学系统原理 553
nkhM1y 10.2.1 自适应光学概念 553
9-Ib+/R0 10.2.2 共光路/共模块自适应光学原理及衍生光路 557
%Pa-fee 10.3 自适应光学系统的基本组成原理和应用 569
Crpkq/ M 10.3.1 波前传感器 569
Om}&`AP}; 10.3.2 波前校正器 578
"45BOw&72G 10.3.3 波前控制器及控制算法 584
qh.c#t 10.3.4 激光导星原理及系统 589
{GWcw<g.B 10.4 天文望远镜及其自适应光学系统 601
sE/9~L 10.4.1 2.16 m望远镜及其自适应光学系统 601
G>:l(PW: 10.4.2 37单元自适应光学系统 608
l*X5<b9 10.4.3 1.2 m望远镜61单元自适应光学系统 612
r`<evwIe 10.5 锁相
光纤准直器的自适应阵列实验系统 620
y]?$zbB 10.5.1 概述 620
+\:I3nKs% 10.5.2 光纤准直器的自适应阵列中的反馈控制 626
G)< k5U4 10.6 阵列光束优化式自适应光学的原理与算法 631
oR-_=U^ 10.6.1 光学相控阵技术基本概念 631
>wMsZ+@m 10.6.2 优化算法自适应光学 633
pY8+;w
EI 10.6.3 阵列光束优化式自适应光学的原理与发展 634
H?'VQ=j 10.6.4 阵列光束优化式自适应光学算法 635
e6F:['j 10.7 自适应光学技术在自由空间光通信中的应用 642
Rdnd| 10.7.1 自由空间光通信概述 642
8L=QfKr 10.7.2 自由空间光通信系统概述 643
3\(s=-vh 10.7.3 一些自由空间光通信的示例 649
[MiD%FfcNH 10.7.4 自适应光学结合脉冲位置调制(PPM)改善光通信性能 653
TfZO0GL$ 10.7.5 无波前传感自适应光学(AO)系统 656
B=Zo0p^ 10.8 自由空间激光通信终端系统原理 659
!)\`U/.W
10.8.1 终端系统结构和工作原理 659
]iz5VI@ 10.8.2 激光收发子系统 660
t?0=;.D 10.8.3 捕获跟踪瞄准(ATP)子系统 662
YF:NRY[i 10.8.4 光学平台子系统 662
fA3 10.8.5 卫星终端系统概述 666
_K;rM7 10.8.6 基于自适应光学技术的星载终端光学系统方案示例 673
?` `+OH 10.9 自适应光学技术的其他典型应用举例 675
a,j!B
hu 10.9.1 自适应光学技术在惯性约束聚变技术中的应用概述 675
E'r*
g{, 10.9.2 自适应光学用于月球激光测距 679
G*"N}M1) 10.9.3 自适应光学系统在战术激光武器中的应用简介 682
-%t0'cKn, 10.9.4 自适应光学在医学眼科成像中的应用 689
d!gm4hQhl 参考文献 696
^mz_T+UOe 第11章 微纳投影光刻技术导论 711
J,~)9Kh$ 11.1 引言 711
6&u,. 11.2 光刻离轴照明技术 717
-8pHjry'q 11.3 投影光刻掩模误差补偿 721
P&F)E#Sa 11.4 投影光刻相移掩模 728
F~DG:x~ 11.5 电子投影光刻(EPL) 735
JI*ikco- 11.6 离子束曝光技术 750
S`6'~g 11.7 纳米压印光刻(NIL)技术 754
"QlCcH`g 参考文献 761
/kJ*WA?J 第12章 投影光刻物镜 769
\`XJz{Lm] 12.1 概述 769
/60[T@Mz 12.1.1 光刻技术简介 769
=x^I 5Pn 12.1.2 提高光刻机性能的关键技术 769
!t_,x= 12.1.3 ArF光刻机研发进展 771
O]PfQ 12.1.4 下一代光刻技术的研究进展 772
_ssHRbE 12.2 投影光刻物镜的光学参量 772
=}q4ked/ 12.2.1 投影光刻物镜的光学特征 772
.(Pe1pe 12.2.2 工作波长与光学材料 774
Vm.u3KE 12.3 投影光刻物镜结构形式 784
W4#:_R,&, 12.3.1 折射式投影物镜结构形式 784
X,q=JS 12.3.2 折射式光刻投影物镜 785
JPpYT~4 12.3.3 深紫外(DUV)投影光刻物镜设计要求 786
4kz8U 12.3.4 深紫外(DUV)非球面的投影光刻物镜 786
6?a(@<k_ 12.3.5 光阑移动对投影光刻物镜尺寸的影响 787
b%_QL3m6 12.4 光刻物镜的像质评价 788
5Px.G* 12.4.1 波像差与分辨率 788
Y7jD:P 12.4.2 基于Zernike多项式的波像差分解 791
GqAedz ;. 12.4.3 条纹Zernike多项式的不足与扩展 794
NrU-%!Aw 12.5 运动学安装机理与物镜像质精修 795
_cJ{fYwYU 12.5.1 运动学安装机理 795
T,IV)aq 12.5.2 物镜像质精修 796
nAX|=qp# 12.5.3 投影光刻物镜的像质补偿 796
yf8UfB#a 12.6 进一步扩展NA 801
-w2ga1 12.6.1 用Rayleigh公式中的因子扩展NA 801
8bysg9H0 12.6.2 非球面的引入 802
,AD| u_pP 12.6.3 反射光学元件的引入 802
fwnpmuJ 12.6.4 两次曝光或两次图形曝光技术 803
UMX+h])#N 12.7 浸没式光刻技术 803
q#778 12.7.1 浸没式光刻的原理 803
tFSdi.|G= 12.7.2 浸没液体 804
:E^B~ OuL 12.7.3 浸没式大数值孔径投影光刻物镜 805
.ClCP?HG 12.7.4 偏振光照明 806
(Q4_3<G+ 12.7.5 投影光刻物镜的将来趋势 808
p/5!a~1'xN 12.8 极紫外(EUV)光刻系统 810
B>]5/!_4 12.8.1 极紫外(EUV)光源 810
QbNv+Eu5 12.8.2 EUVL(extreme ultraviolet lithography)投影光刻系统的主要技术要求 813
e7?W VV, 12.8.3 两镜EUV投影光刻物镜 815
M!hby31 12.8.4 ETS 4镜原型机 819
I/>IB 12.9 EUVL6镜投影光学系统设计 820
<s2l*mc 12.9.1 非球面6镜投影光学系统结构 820
2lSM`cw 12.9.2 分组设计法――渐进式优化设计6片(22 nm技术节点)
Pz)QOrrG~ 反射式非球面投影光刻物镜 821
mQvKreo~ 12.9.3 EUVL照明系统设计要求 825
B~aOs>1
S] 12.10 鞍点构建方法用于光刻物镜设计 827
x2B"%3th0 12.10.1 构建鞍点的价值函数的基本性质 827
]q3Kd{B 12.10.2 鞍点构建 828
?rOb?cu- 12.10.3 DUV光刻物镜的枢纽 830
6P~"7k 12.10.4 深紫外(DUV)光刻物镜设计举例 832
[!q&r(-K 12.10.5 用鞍点构建方法设计EUV投影光刻系统 835
nSow$6T_ 12.10.6 极紫外(EUV)光刻物镜举例 836
a"DV`jn 12.10.7 鞍点构建设计方法中加入非球面设计概述 837
ICTtubjV" 参考文献 840
?.A|Fy^ 第13章 表面等离子体纳米光子学应用 850
I>3]4mI*a 13.1 表面等离子体概述 850
1;xw)65 13.1.1 表面等离子体相关概念 850
]dK]a:S 13.1.2 表面等离子体激发方式 852
aK&+p#4t 13.2 SPP产生条件和色散关系 854
h.9Lh ;j 13.2.1 电荷密度波(CWD)与激发SPP的条件 854
'=~y'nPG7 13.2.2 介电质/金属结构中典型的SPP色散曲线 856
pzax~Vp 13.3 SPP的特征长度 858
)e2IT*7 13.3.1 概述 858
PJYA5"}W 13.3.2 SPP的波长λSPP 859
9HE(*S 13.3.3 SPP的传播距离δSPP 860
}H#t( 9,U 13.3.4 实验 862
sKuTG93sr@ 13.3.5 SPP场的穿透深度δd和δm 863
} >w 13.4 SPP的透射增强 864
xI4I1"/ 13.4.1 透射增强 864
9aU:[]w 13.4.2 围绕单孔的同心环槽状结构 865
._&lG3' 13.4.3 平行于单狭缝的对称线性槽阵列 866
HV9SdJOf 13.5 突破衍射极限的超高分辨率成像和银超透镜的超衍射极限成像 867
,?`1ve_K< 13.5.1 超透镜的构成 867
f0`'
i[ 13.5.2 银超透镜 868
+.lWck 13.5.3 银超透镜成像实验 869
7L+X\oaB 13.6 SPP纳米光刻技术 870
M96( Rg 13.6.1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干涉纳米光刻技术 870
Doh|G:P]# 13.6.2 基于背面曝光的无掩模表面等离子体激元干涉光刻 871
tvOAN|+F 13.6.3 在纳米球―金属表面系统中激发间隙模式用于亚30 nm表面等离子体激元光刻 873
N
&[,nUd 13.6.4 用介电质―金属多层结构等离子体干涉光刻 875
M&ij[%i 13.7 高分辨率并行写入无掩模等离子体光刻 879
Vrj1$NL% 13.7.1 无掩模等离子体光刻概述 879
euhZ4+ 13.7.2 传播等离子体(PSP)和局域等离子体(LSP) 879
`zp2;]W 13.7.3 纳米等离子体光刻渐进式多阶聚焦方案 880
NN 6KLbC( 参考文献 885
E.`dk. 第14章 干涉技术与光电系统 892
$uw+^(ut 14.1 概述 892
LZ)m](+M 14.1.1 经典干涉理论 892
l>UUaf|O 14.1.2 光的相干性 893
e^NEj1 14.1.3 常用的
激光器及其相干性 894
f4I#a&DO 14.2 传统干涉仪的光学结构 897
KF_Wu}q
d 14.2.1 迈克尔逊(Michelson)干涉仪 897
1bJ]3\ 14.2.2 斐索(Fizeau)干涉仪 898
&7w>K6p 14.2.3 泰曼-格林(Twyman-Green)干涉仪 899
:#[_Osmf( 14.2.4 雅敏(Jamin)干涉仪 900
:dguQ|e 14.2.5 马赫-曾德(Mach-Zehnder)干涉仪 901
n]DN xC@b 14.3 激光干涉仪的光学结构 901
HQ3`:l 14.3.1 激光偏振干涉仪 902
ZGpTw[5ql 14.3.2 激光外差干涉仪 904
.Sr:"S rT 14.3.3 半导体激光干涉仪光学系统 906
x"8ey|@&, 14.3.4 激光光栅干涉仪光学系统 907
paNw5]
-
14.3.5 激光多波长干涉仪 912
Ke?gz:9j 14.3.6 红外激光干涉仪 916
e4Ox`gLa*p 14.3.7 双频激光干涉仪 919
E^ok`wfO 14.4 波面与波形干涉系统光学结构 921
),]2`w&k 14.4.1 棱镜透镜干涉仪光学系统 922
S[~O') 14.4.2 波前剪切干涉仪 923
=b<<5N s 14.4.3 三光束干涉仪与多光束干涉仪 926
dA}
72D? 14.4.4 数字波面干涉系统 928
qX+gG",8 14.4.5 锥度的干涉测量光学结构 930
;:4P'FWm^ 14.5 表面微观形貌的干涉测量系统 931
v"r9|m~ ' 14.5.1 相移干涉仪光学结构 931
T]6c9_ 14.5.2 锁相干涉仪光学结构 931
[9O~$! <% 14.5.3 干涉显微系统光学结构 933
nh eU~jb 14.5.4 双焦干涉显微镜光学结构 936
,=Nw(GI 14.6 亚纳米检测干涉光学系统 937
`cP'~OT 14.6.1 零差检测干涉系统 937
!p,hy` 14.6.2 外差检测干涉系统 939
5Y Q 14.6.3 自混频检测系统 940
PDt<lJU+X 14.6.4 自适应检测系统 942
)4~sQ^} 14.7 X射线干涉仪系统光学结构 943
6%. 14.7.1 X射线干涉仪的特点 943
BY*2yp}7 14.7.2 X射线干涉仪的原理 944
Dk`4bYK 14.7.3 X射线干涉仪的应用 944
V(2,\+ t 14.8 瞬态光电干涉系统 945
`(,*IK a 14.8.1 瞬态干涉光源 945
,MM>cOQ 14.8.2 序列脉冲激光的高速记录 946
;4G\]%c)E{ 14.9 数字全息干涉仪光学结构 948
3kiE3*H 14.10 光纤干涉光学系统 952
l+2cj?X 14.10.1 光纤干涉基本原理 952
(9}eF)+O 14.10.2 光纤干涉光学系统结构 952
qB F!b0lr 14.10.3 Sagnac干涉仪:光纤陀螺仪和激光陀螺仪 957
I/HV;g:# 14.10.4 微分干涉仪光学结构 959
yQZ/,KX 14.10.5 全保偏光纤迈克尔逊干涉仪光学结构 961
7-d}pgVK 14.10.6 三光束光纤干涉仪光学结构 962
zr.+'
14.10.7 全光纤白光干涉仪光学结构 963
I
f3{E 14.10.8 相位解调技术 965
qByNHo7Tb 参考文献 969
*
-KJh_ 第15章 光电光谱仪与分光光学系统设计 972
Kx- s0cw 15.1 光谱与光谱分析概述 972
VW9>xVd4 15.1.1 光谱的形成和特点 972
a|QE *s. 15.1.2 光谱仪器 975
xHJ8?bD p 15.1.3 光谱分析 977
.Iwur;/\ 15.2 光电光谱仪器的色散系统 978
:}@C9pqr2 15.2.1 棱镜系统 978
/5Zp-Pq 15.2.2 平面衍射光栅 983
RCBf;$O 15.2.3 凹面衍射光栅 989
U~:N^Sc 15.2.4 阶梯光栅 992
b96t0w!cs 15.3 光电光谱仪器的光学系统设计 993
6?V<BgCC 15.3.1 常用的光谱仪器光学系统 993
+M'aWlPg, 15.3.2 光谱仪器光学系统的初级像差 994
5: daa 15.3.3 光谱仪器光学系统的像差校正 997
><NI'q*cQ 15.3.4 反射式准直和成像系统的像差 998
{f+N]Oo* 15.3.5 常用平面光栅装置类型 1001
oX'0o 'c 15.3.6 凹面光栅光谱装置光学系统 1007
-)1-~7
r 15.4 典型光电光谱仪器光学系统设计 1008
gA~20LSt 15.4.1 摄谱仪和光电直读光谱仪光学系统设计 1008
wMb)6YZs 15.4.2 单色仪和分光光度计光学系统设计 1015
,VNi_.W0 15.4.3 干涉光谱仪光学系统设计 1027
TGU:(J'^ 15.5 激光光谱仪光学系统设计 1030
5Vp;dc 15.5.1 激光光谱仪 1030
Ap5}5 ewM 15.5.2 傅里叶变换光谱仪光学系统设计 1032
kSbO[)p 15.5.3 光谱成像仪光学系统设计 1039
vBh; 参考文献 1042
;V_.[aX 第16章 光波的偏振态及其应用 1043
f64(a\Rw!^ 16.1 光波的偏振态 1043
]} 61vV 16.1.1 椭圆偏振电磁场 1044
Bo`Tl1K# 16.1.2 线偏振和圆偏振电磁场 1045
F9(._ow[ 16.1.3 偏振光的描述 1046
Q
[rj 16.1.4 偏振光的分解 1051
Y^52~[w~ 16.1.5 琼斯矩阵与穆勒矩阵(Mueller matrix) 1052
oZTgN .q 16.2 偏振光学元件 1056
10wvfRhng 16.2.1 偏振片 1056
vQ:wW',i 16.2.2 偏振棱镜 1062
.L9']zXc` 16.2.3 退偏器 1067
=p<?Hu 16.3 偏振棱镜设计与应用示例 1070
Kv(z4 z 16.3.1 偏振耦合测试系统中偏振棱镜的设计 1070
L0rip5[;d 16.3.2 高透射比偏光棱镜 1073
+R-h ,$\=7 16.3.3 高功率YVO4晶体偏振棱镜 1075
u!Xb?:3uj 16.4 相位延迟器 1077
~C&*.ZR 16.4.1 相位延迟器概述 1077
aaDP9FW9e 16.4.2 双折射型消色差相位延迟器 1078
'|A|vCRCG 16.4.3 全反射型消色差相位延迟器原理 1080
Hd9XfU 16.5 偏振光学用于水下成像 1085
^ eQFg> 16.5.1 斯托克斯(Stokes)矢量法 1085
F{<5aLaYti 16.5.2 水下偏振图像采集光学系统的设计 1088
Xka<I3UD5 16.5.3 斯托克斯图像的测量方案 1091
2{bhA5L 16.6 椭圆偏振薄膜测厚技术 1095
-fE.<)m=! 16.6.1 薄膜测量方法概述 1095
LL&ud_Y 16.6.2 椭偏测量技术的特点和原理 1096
Cyq?5\ a 16.6.3 椭偏测量系统类型 1097
BZK2$0 16.6.4 干涉式椭偏测量技术 1100
9 Ycn0 16.6.5 外差干涉椭圆偏振测量原理及光学系统 1102
q:I$EpKf?Q 16.6.6 外差椭偏测量仪 1106
.evbE O 5 16.7 基于斯托克斯矢量的偏振成像仪器 1109
,P{m k%=9 16.7.1 斯托克斯矢量偏振成像仪器概述 1109
:.kZR; 16.7.2 多角度偏振辐射计 1114
j^flwk 16.8 共模抑制干涉及其应用 1118
E<>*(x/\e 16.8.1 共模抑制干涉技术概述 1118
S,)d(g3> 16.8.2 偏振光在零差激光干涉仪中的应用 1122
62) d22 16.8.3 利用偏振干涉原理测量表面粗糙度的方法 1126
E@-ta): 16.8.4 光功率计分辨率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1130
JK]R*!{n 16.8.5 在线测量表面粗糙度的共光路激光外差干涉仪 1132
MtS3p>4 参考文献 1134
j[I`\" jjRUL.
c.AYxI" UiH!Dl}< (实体书推荐,有兴趣的可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