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珩,
光学专家。我国光学界公认的
学术奠基人、开拓者和组织领导者。多年来为开拓我国光学研究及
光学仪器制造作出了突出贡献。
NQ'^z 0u'4kF!P! 特别是为我国国防光学工程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为此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在
激光技术、遥感技术、计量科学、色度标准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贡献,是我国“863”高技术计划的主要倡导者,为国家科技决策发挥了积极作用和影响,为国家培养了大量光学科技骨干。曾荣获何梁何利首届大奖。
9bMM-~ ie
2X.# 王大珩祖藉江苏吴县,生于1915年2月。父亲王应伟是一位气象天文学家,早年留学日本,辛亥革命后回国,先后在北京观象台和青岛观象台工作,1964年去世。王大珩在北京和青岛读中学时,常去观象台跟随其父观测气象和天文,对使用科学仪器产生很大兴趣。他父亲感叹当时国内尚不能制造精密仪器,曾研制风力计成功。少年时代,这些科学的熏陶,对王大珩后来去国外研究
应用光学与光学玻璃,回国后致力于中国的光学事业与仪器制造事业不无影响。
23_<u]V jMzHs*: 王大珩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8年考取留英公费生,赴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攻读应用光学,1941年转入雪菲尔大学,在世界著名玻璃学家W.E.S.特纳(Turner)教授指导下进行有关光学玻璃的研究。1942年受聘于伯明翰昌司(Chance)玻璃公司,专攻光学玻璃研究,直至1948年回国。
A0V"5syY 6@]Xwq 王大珩在英国学习期间,最早发表的一篇关于
光学设计的论文,论述了
光学系统中各级球像差对最佳像点位置和质量的影响,创造性地提出,用优化理论导致以低级球差平衡残余高级球差并适当离焦的论点。该文所阐述的一些思想,至今仍是大孔径小像差光学系统(如
显微镜物镜)设计中像差校正和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多次被国内外有关著作引用。日本学者对王大珩青年时代的这篇论文给予高度评价,并在某一专著中全文摘录。
>|o-&dk lqF{Y<l 王大珩在英学习和工作期间,大部分时间从事玻璃研究,亦是一种机遇。当时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光学仪器在战争中的应用,受到交战各国的重视,光学玻璃的制造技术是保密的。王大珩所在的昌司玻璃公司,是世界上极少数也是最早从事光学玻璃生产的厂家之一,他在此所做出的许多研究结果都没有公开发表。他是英国最早研究稀土光学玻璃的两人之一。曾获得过专利。他研究了光学玻璃的光谱吸收与退色;研究了B2O3组分对光学玻璃折射率的影响;研究了玻璃中AS2O3,Sb2O3与氧化铁作用而达到化学脱色;研究了光学玻璃不同退火条件对折射率、内应力及光学均匀性的影响;改进了退火样品折射率微差干涉测量方法;发展了V-棱镜精密折射率测定装置,并在英国制成商品仪器。他因后者成就获英国科学仪器协会第一届青年仪器发展奖。后来他在国内把V-棱镜折光仪进一步研制推广,至今仍是许多光学玻璃实验室和工厂的基本测量仪器。
XG<^j}H{} )gmDxD
^C 1948年王大珩回国。先到上海、后辗转由香港经北朝鲜到了刚解放不久的大连,参加创建大连大学并主持创建应用物理系,任系主任。在当时物质条件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依靠自制仪器解决了当年开课当年为全年级学生(600余人)开设大学普通物理实验课程,显示了他的创业能力。
!6@xX08z v|?hc'Fj 1951年中国科学院邀聘王大珩去北京筹建仪器研制机构。1952年中国科学院仪器馆在长春成立。后来于1956年改名为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他被任命为馆长、所长。该所在他的领导下,30多年来为发展我国应用光学研究及光学仪器制造从摇篮而成为重要科研基地。长春光机所最早在国内建立超现代光学仪器的各种技术学科基础,为国家培养了大量光学科技骨干。现在国内知名的光学专家,有许多都在长春光机所工作过;国内几个光学专业研究所都与该所有渊源关系;国内不少光学工厂前期的产品,都来自长春光机所的科研成果。
j<szQ%tJlI bhOyx 光学设计是仪器馆最早取得成绩的科研领域。王大珩亲自领导建立了光学设计组,并举办过若干次全国光学设计训练班。后来,在这里受启蒙基本训练的许多人,成为很有成就的光学科学家。
_ZzN}!Mye = EyxM 光学玻璃是仪器馆成立初期的重要科研成果。在以龚祖同先生(我国另一位光学事业开拓者,1988年病故)为首研制成功我国第一批光学玻璃的过程中,王大珩运用他在英国工作的经验,在玻璃配方、退火工艺及测试技术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CbQ@l@d] +y6|Nq 1958年,长春光机所的研制高精光学仪器的“八大件”而闻名全国科技界。它们是:一秒精度大地测量经纬仪;一微米精度万能工具显微镜;大型石英摄谱仪;中型电子显微镜;中子晶体谱仪;地形测量用多臂航摄投影仪;光电测距仪;高温金相显微镜以及系列有色光学玻璃。这是王大珩创办仪器馆以来所花费心果打破了当时对精密仪器制造的神秘观点,对推动我国仪器工业起到了积极作用,也是他在该所注意技术基础的建立,并且培养了一批富有朝气的青年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的结果。这些多年的技术积累,也孕育了1961年我国第一台
激光器在这里诞生以及后来做出更为重要的成绩。
Wey-nsk pnxjuDN7}x 从60年代开始,王大珩和他领导的长春光机所转向以国防光学技术及工程研究为主攻方向。先后在红外微光夜视、核爆与靶场光测设备、高空与空间侦察摄影、空间光学测试等诸多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参加了我国第一次核爆试验,指导改装了高速摄影机用于火球发光动态观测;他为建立国防光学工程的学科基础,最早在国内领导大气光学和目标光学特性的研究;他在太阳模拟器和空间侦察相机的研制中提出了先进的技术方案。特别是靶场光测设备,他领导了多种型号的研制工作。
-102W{V/T 0k:&7(j 60年代初,为适应国防工程的要求,国家提出研制大型精密光学跟踪电影经纬仪的任务。就当时我国的技术水平而言,完成这一任务有很大困难,但是在王大珩的号召和指导下,经过5年的不懈努力,终于研制出超过原设计指标的我国第一台大型光测设备,开创了我国独立自主地从事光学工程研制和小批量生产的历史,在这项工程中,王大珩任总工程师。他提出的工程总体方案设想和一些技术路线,对保证仪器性能指标和缩短研制周期起了关键作用。他对作用距离进行了周密的技术分析,综合考虑了目标与天空背景的对比度;大气衰减与抖动;光学系统与摄影底片分辨率;跟踪过程的平稳性;人眼能分辨的物体大小及其阈值对比度等各种因素。这些分析是仪器总体设计和确定光学系统的孔径、
焦距、快门曝光时间等
参数的主要理论依据。他在光学系统的结构、光学玻璃、光学加工及检验等各专业领域的广博知识和坚实的理论基础,对指导当时各类光学工程的研制取得成功并日趋先进,起了重要作用。例如:他在第一台总质量达5吨的光学装备中采用摩擦驱动垂直轴系,用光学补偿方法校正由于机械结构动态变形导致光轴偏移等措施,提高了设备运行和跟踪的平稳性及测量精度。
H'q&1^w) HAf.LdnzS 当时对于如何承担靶场跟踪经纬仪任务,曾出现过搞“半杆子”还是“一杆子”的争议。所谓“半杆子”就是说长春光机所作为科研机构,应只搞攻关研究—“上半杆子”,而整套设备的制造则应由产业部门和工厂来承担—“下半杆子”。所谓“一杆子”则是从研究攻关到出产品“一杆子到底”统由长春光机所完成。王大珩深思熟虑力主“一杆子”做法,理由是:1.当时产业部门和工厂还不具备制造这种高精光、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条件,将“下半杆子”转向工厂能否按期完成任务无把握;2.完成这类任务,在技术准备方面诸如加工工具,测试设备的工作量比制造装备本体还要大得多,从时间和经济性着眼,这类技术准备工作不宜因上下两个“半杆子”转手而重复进行;3.高精技术在开发应用的初始阶段不宜过渡转手,否则会在技术微细之处因转手而被忽视,以致达不到设计和工艺上的严格要求。
!V+5$TsS \S=!la_T@m 在上级支持“一杆子”路线的情况下,实践证明王大珩的论点是切合实际的。从此;在中国科学院范围内,为研究发展高精技术设备确立了“一杆子”的传统。据此,有关的新建研究机构除具备研究力量和设备外,还都具备相当强的工程技术和加工力量。如上海光机所,西安光机所,成都光电所,上海技术物理所以及安徽光机所都是如此。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号召科技要面向经济建设(实质指应用性研究),实现高技术产业化,王大珩提倡的建所道路,正好符合这种精神可说是开风气之先。
j /)cdP yz9`1R2c 1980年5月,我国向南太平洋发射远程运载火箭。长春光机所研制的电影经纬仪和船体变形测量系统两项光学工程,出色地完成了火箭再入段的跟踪测量任务,独立解决了当今世界远洋航天测量的平稳跟踪、定位、标定、校正和抗干扰等技术难题。王大珩在测量船的光学测量布局和船体摇摆及挠曲与实时修正方面均有重要创造。他还强调船上观测设备(包括光学设备和雷达)在布局上必须与船体及航船设置作一体化的综合考虑,因此保证了获得满意的观测效果。
S82NU2L O .TFV. 1979年,由于在我国国防光学科研中所作的贡献,王大珩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5年,“现代国防试验中的动态光学观测及测量技术”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王大珩是首席获奖者。
6N~ jt `DG6ollp{ 详细全文:
http://info.laser.hc360.com/2007/01/1009152716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