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老舍诞辰105周年专题系列演讲 aF=;v*
“葬送三个时代”的《茶馆》 N9c#N%cu
/|Gz<nSc
Q<osYO{l
傅光明:戏剧大师曹禺在追述自己读《茶馆》第一幕时说,“我的心怦怦然,几乎跳出来。我处在一种狂喜之中,这正是我一旦读到了好作品的心情。”他曾对老舍先生说:“‘这第一幕是古今中外剧作中罕见的第一幕'。如此众多的人物,活灵活现,勾画出了戊戌政变后的整个中国的形象。这四十来分钟的戏,也可以敷衍成几十万字的文章,而老舍先生举重若轻,毫不费力地把泰山般重的时代托到了观众面前,这真是大师的手笔。……”他和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茶馆》的话剧演员不止一次地慨叹,“那个第一幕是经典呐……戏多么快呀……叫人心跳!” }k1[Fc|
看过《茶馆》的朋友都知道,《茶馆》是以北京老裕泰茶馆为背景,描写了清末、民初和抗战胜利以后三个不同时代的社会生活。三幕戏,每一幕写了一个时代。最后三位老人往空中扔撒冥钱,是对自己的祭奠,更是在给旧时代唱挽歌。请关纪新先生为我们演讲老舍的话剧经典《“葬送三个时代”的〈茶馆〉》。大家欢迎! 7|m{hSc
今年,是“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诞生105周年。有机会和大家一起探讨老舍先生的名剧《茶馆》,感到很荣幸。 EY1L5Ba.
我今天要讲的内容,大致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茶馆》的写作目的和创作方式”,第二部分是“《茶馆》的艺术特点”。 6{Bvl[mhI
esTK4z]
一,《茶馆》的写作目的和创作方式 F7p`zf@O]
8W.-Y|[5?
1,写作《茶馆》的缘起。 n[-d~ Ce2{
3幕话剧《茶馆》是老舍1956至1957年间的作品。它是作家一生中最优秀的一部戏剧创作,正像曹禺先生所说,它是“中国戏剧史上空前的范例”。 0Oq5;5
解放以后的17年里,老舍写小说很少,却写了不少的戏。在写《茶馆》前前后后,他写了话剧《春华秋实》、《西望长安》、《红大院》、《女店员》和《全家福》……跟这些配合时事政治的作品比较,《茶馆》在题材、风格以及创作模式上,都大不一样,这是一个全面回眸旧中国社会生活的戏。
*!EHs04
其实呢,老舍写《茶馆》,本来也是想要配合时政宣传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在1954年公布,作者抚今追昔感慨不少,觉得该写个说明新宪法得来不易的戏,用来教育青少年。于是,1956年他动笔写了一个4幕6场的话剧,戏里人物众多,由光绪年间一直写到解放前夕北平学生“反饥饿、反迫害”运动,戏里的主要人物是兄弟3人。老舍把初稿拿到北京人艺,读给院长曹禺、总导演焦菊隐等人,征求意见。曹禺他们感觉,这部作品,最精彩的,是第1幕第2场发生在一家旧茶馆里的戏,觉得应当以这场戏作基础,另起炉灶,写个描绘旧时代社会面貌的戏。老舍挺痛快地接受了这个建议,当即表示:3个月后交剧本!期限一到,《茶馆》新作果然有了。经过跟导演、演员们的切磋磨合,不久,这部新作大功告成了。剧本的最终完成稿,彻底放弃了正面展现革命斗争的场景,成了一部由往昔岁月市井生活画面组合起来的社会风情大戏。 +c'I7bBr
Tq6@
1j6p
2,“侧面地透露出一些政治消息”。 F,5}3$
剧本发表后,老舍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答复有关〈茶馆〉的几个问题》,他明确地说,自己写这个戏的目的,就是要用它来“葬送”所描写的“三个时代”。他还说: 51%<N\>/4
~fA H6FdZ\
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容纳各色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这出戏虽只有三幕,可是写了五十来年的变迁。在这些变迁里,没法子躲开政治问题。可是,我不熟悉政治舞台上的高官大人,没法子描写他们的促进或促退。我也不十分懂政治。我只认识一些小人物。这些人物是经常下茶馆的。那么,我要是把他们集合到一个茶馆里,用他们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不就侧面地透露出一些政治消息吗? :)e/(I]
4.&et()}
这段话告诉我们,老舍写《茶馆》,是想写写中国社会“五十来年的变迁”。老舍先声明,写社会变迁,本来是不该躲开政治的。可他又说,自己却不能不“躲开政治问题”写这出戏,那是因为自己一向“不十分懂政治”。其实,作家在这里说的是大实话,在中国现代文学领域最著名的作家当中,恐怕可以说,老舍的确是不大具备政治头脑的。他从前所有的脍炙人口的作品,比如《二马》、《离婚》、《骆驼祥子》、《月牙儿》等等,没有一部是以政治色彩浓重著称的。他的专长,既不在思考政治问题上头,更不在书写政治题材上头。 I>3G"[t
可是,要写中国社会几十年的变迁,又不擅长写政治,这可怎么办呢?老舍自有老舍的办法。他决计要用小人物们“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会变迁”,不去直接面对政治,而只是“侧面地透露出一些政治消息”。 `tsqnw
写《茶馆》,老舍把他的笔重新转向所熟悉的旧时代,他设想,这出戏只可能“侧面地透露出一些政治消息”,——这点儿设想,如果放在文艺路线很“左”的时候,是要担风险的。不过,社会发展恰好在这时候给了老舍一个机会:1956年,国家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由发动疾风骤雨式的大规模阶级斗争转向相对稳定的经济文化建设,为促进科学、文化、艺术事业,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文艺界也出现了一段时间比较宽松的创作环境。《茶馆》就是在这种气候下面问世的。之前和之后,社会条件都不行,他只能写一些配合时政宣传的作品。 ~m'8BK
el0W0T
3,“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 YAF0I%PYU
《茶馆》共3幕,每幕戏都取用着同一个场景——都发生在旧北京城一家叫作“裕泰”的大茶馆里。从时间上看,3幕戏的故事,彼此相隔很长的时间:第1幕发生在晚清光绪朝的戊戌年;第2幕戏,发生在第1幕十几年后的北洋军阀割据时期;第3幕戏,发生在距第2幕三十多年、抗战结束后的国民党统治时期。作者调动了自己对旧中国社会生活的极厚实的观察和积累,利用“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的巧妙构思,把三个时代的三教九流各色人等,招之而来挥之而去,不但高度精炼而且活灵活现地演示了旧中国的基本国情,活画出那个时代的病态现实。 %ye4FwkRy
写作《茶馆》的时候,老舍对旧时代已经有了足够的思考,他对深埋在历史过程中的社会发展规律,有了深入的体会。这保障了他能以大气魄大手笔,纵横捭阖地扫描旧中国社会变迁的全息图像,一针见血地刺中历史本质。 b~G|Bhxa
不过,写好这个戏,不仅需要有一种穿透历史的眼光,还得找准社会生活的恰当部位,开凿一个便于形象展示历史画面的艺术窗口。这个窗口,也被老舍探囊取物般地找到了,那就是戏里的“大茶馆”。社会上不分身份、地位、行当的几乎所有人都可以自由出入的老式茶馆,是个最能叫人号准社会脉搏的敏感点;茶馆好比五行八作的精神纽带,自然而然地就能显示出芸芸众生的生存状况。老舍依仗着茶馆在浓缩社会生活焦点方面的关键位置,把这个不可多得的人生舞台,艺术地叠印到话剧舞台上,让它从容地承载历史再现历史,这样的创意谋划,真可谓是超凡脱俗、空山足音。 8j%lM/ v
k|^nrjStC
4,每况愈下的社会现状。 m+'X8}GC#O
要用短短3幕戏精到地表现3个历史时期,对作者是个严峻的挑战。惜墨如金的老舍,使出一般作家不具备的看家绝活儿,仅用了大约 3万字,就把这出戏写得神完气足。处在3个历史过程社会横断面上的一个个人物和一桩桩事件,经过过细的筛选,都极富典型意义,这些人和事营造出一种合力,阐释着一个统一的答案,也就是:那个不堪回首的旧制度,早已腐朽、荒唐和肮脏到了极点,那样的世道,是绝不能容忍它再回来的。 )3_g&&
在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总性质下面,曾经交织着纷纭复杂的多种矛盾。而这么多的矛盾,在老舍这里,却游刃有余地被提炼成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人生素描。 4gm(gY>[
3幕戏的历史侧重面各有不同。第1幕,重点描绘 “大清帝国”寿终正寝前夜病入膏肓的社会场景,稍带着,也交代了在急剧下滑的社会面前,有志革新者和爱国者,以及一些本能地怀着生活期待的小市民,心间尚存的一丝追求;到了第2幕,清王朝已经瓦解,虎狼般作恶的封建军阀,却用洋人给的枪炮,造成了连年战争和社会动荡,但求过几天安生日子的老百姓,都倍感恐惧,尽管时代更迭了,所有丑陋、反动的力量,照旧像清末一样,肆无忌惮地横行,也让大众躲之不及;到了第3幕,场面最凄凉,人们好不容易摆脱了“亡国奴”的生活,反倒一头栽进了空前黑暗的现实,一向都怀着良好期待、一刻都不敢放松苦苦挣扎的中国人,竟然都走到了命运的尽头,连优秀的传统文化也难逃被断送的危机。——整部《茶馆》就这样,忠实地描绘出了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半个世纪间每况愈下的社会现状。 ;/nR[sibN
在历史大脉络的下面,这出戏的全部情节,都以人物和事件的剪影形式出现。就以第1幕来说吧,前后包括着6个相对独立的情节单元,每个单元都有他的特别的写作含意:第一单元,“鸽子”之争——京城大宅门为争一只鸽子,差点打起群架来,旗人常四爷发了几句感慨,招来善扑营打手二德子挑衅,反倒被“吃洋教的”马五爷一句话就给压下去了;这个单元表现了清末豪门骄奢、流氓狂妄,而顶有势力的却得数着跟洋人勾结的“二毛子”。第二单元,农民卖女儿——饥荒年景,破产农民康六无奈要卖15岁的女儿,人贩子刘麻子趁机牟取暴利,一旁卖小物件的贫民老者偶然得见,一语点中要害:“这年月呀,人还不如一只鸽子呢!”是用对比手法,反衬出贫富分化的严重程度。第三单元,秦常异见——茶馆房东秦二爷来了,他踌躇满志地要拢起本钱办实业、救国难,可是他对眼前讨饭的穷人态度很冷淡,古道热肠的常四爷慷慨施舍,二人于是对是不是该周济穷人一碗烂肉面,表达了不同意见;这个单元写的是国难当头,还有些中国人良心未泯,要想救助黎民,可是秦二爷和常四爷的两种热诚,都有历史局限性。第四单元,秦庞斗嘴——朝廷上顽固派的代言人、大内总管庞太监来到茶馆买农家女儿,正撞上有维新倾向的秦二爷,二人唇枪舌箭,各不示弱,说到被镇压下去的戊戌变法,引起茶客们一通议论,这些人对改良变法要吗麻木不仁,要吗痛恨诋毁;这段戏写出了顽固派嚣张的气焰,也让人看到维新运动脱离民众,底气不足。第五单元,常四爷被捕——常四爷目睹卖儿卖女的惨状,长叹一声:“我看哪,大清国要完!”两个暗探借庞太监到场,把常四爷和一道喝茶的旗人松二爷抓走了,理由是“旗人当汉奸,罪加一等!”这个单元勾画出黑暗世道下边特务密布、善良人稍有不慎就要遭殃。第六单元,太监买妻——老迈昏聩、心理变态的庞太监来相看刘麻子替他买下的农家女,他又老又丑,当场把农家女康顺子吓昏过去,这时候,耳边突然响起正在下棋的茶客一声断喝:“将!你完了!”这是这一幕的结尾,意思是,封建末世虽然还挺唬人,却早就枯朽到家了。第1幕大致就是由这么6个环环相扣的情节单元组成,中间穿插了王掌柜对眼前这些事儿的微妙态度,穿插了唐铁嘴、黄胖子等社会渣滓的丑恶表现。整幕戏,内容十分饱满,故事此消彼长,生活气息非常浓重,每一步剧情都见出深刻的历史内涵,戏虽然简短却含意无限,整个清末社会的矛盾、黑暗、荒唐、无奈,都被一股脑儿地体现出来。 |B*`%7{+
=7("xz%
5,如此这般“从侧面透露政治消息”。 I=`efc]T
老舍写《茶馆》,要采取“从侧面透露政治消息”的手法写社会变迁。他把这一手运用得非常精到。 \-s'H:
第2幕开头,茶馆老伙计李三,在清朝灭亡了十几年之后,还是不肯剪掉他的小辫子,他有自个儿的“说词”:“改良!改良!越改越良,冰凉!……哼!我还留着我的小辫儿,万一把皇上改回来呢!”这就是社会最底层一无文化、二无政治觉悟的小人物嘴里道出来的“政治消息”,眼瞧着皇上是没了,可世道比前清那会儿还糟糕,当权的越是高喊“改良”,平头百姓也就又要遭殃了,他以朴素的经验判断,没准儿哪一天就把个旧朝廷给改回来了呢,自己不如护着这点儿“先见之明”的好!这三两句不能再平常的平民闲聊,叫人越咂摸越有味儿,中间“侧面透露”的“政治消息”,不是既沉重、深刻,也很有说服力么? _nnl+S>K
第1幕,被暗探宋恩子、吴祥子抓走的常四爷,在第2幕又跟这俩人撞上了,他发现这两个家伙居然又给军阀当了特务,有点儿意外,特务们可是大言不惭:“有皇上的时候,我们给皇上效力,有袁大总统的时候,我们给袁大总统效力;现而今……”“谁给饭吃,咱们给谁效力!”常四爷逼问了一句:“要是洋人给饭吃呢?”特务们也不含糊:“告诉你,常四爷,要我们效力的都仗着洋人撑腰!没有洋枪洋炮,怎能打起仗来呢?”这一番对话,也“侧面透露”了相当重要的“政治消息”:封建王朝倒是没了,封建势力却照旧主宰一切,洋人的枪炮照旧派着大用场——这不就等于是告诉观众,中国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性质一点儿都没变吗! dv\oVD
话剧《茶馆》里类似如此这般从“侧面透露”政治信息的地方,比比皆是。老舍尊重观众的思维能力,他丢弃政治说教,专靠活生生的艺术形象说话,把政治学家写到教科书里的理论,化成社会下层小人物们脱口而出的街谈巷议,化成戏里头一个个信手拈来的细节,潜移默化地注入到观众的欣赏活动中间,收到的效果假如跟政治教科书相比,起码是有异曲同工之处的。 Eh;~y*k\
与一般戏剧作品两样,《茶馆》不是要讲具体故事的戏,它要表现的,是由3个历史时代代表着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总体形象。3幕戏里,扎扎实实地写进去了老舍对历史深刻的回眸和反思,这让与作家同时代的人,以及一代又一代比他晚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人们,看一遍戏,心灵就受到一次震撼。一部作品能达到这样的作用,它的思想价值就是不可低估的。 b+}*@xhl
t#g6rh&
6,用文化世相折射社会变迁。 &-Zg0T&tZ
熟悉老舍作品的朋友都知道,老舍是一位文化大师,他的创作,文化底蕴特别深厚。 ~&IL>2-B
老舍写《茶馆》,意在用戏剧场面来见证和埋葬旧中国的三个历史时代。可是,对政治不大熟悉,限制了他直接写社会政治变迁的能力。于是,作家避生就熟,用他了如指掌的社会文化变迁,来折射社会政治变迁的幽微。因为一个时代的文化和政治,具有内在的联系,社会的政治性质总会或明或暗地作用于它的文化,而形形色色的文化世相,也常常能把暗含着的的种种政治信息传递给人们。所以,通过写一个时代的文化现象来反映这个时代的政治本质,就成了艺术作品反映社会可行的途径。《茶馆》恰恰体现了老舍选择了这一创作途径所获取的非同凡响得艺术优势。 >^Z!
老舍没有把“葬送旧时代”的沉重主题,放到某一个具体故事里头,他要用社会上“小人物怎么活着和怎么死的,来说明那个年代的啼笑皆非的形形色色”,来表达自己厌恶和唾弃整个旧时代的思想倾向。病态的社会,畸型的文化,怪异的人生……组成了《茶馆》里面光怪陆离的社会画面。老舍的笔,就好像外科大夫手里的一根探针,每挑破腐朽社会的一块疮痂,都教人们看到一股污浊的脓血涌出来,社会从外到内的溃疡到了这样可怕的地步,用大变革来教它脱胎换骨,当然就是最合理不过的了。 esEOV$s}
《茶馆》的观众,不得不随时睁大了眼睛,来直视舞台上的荒诞世道:那位据说是“侍候着太后,红的不得了,连家里打醋的瓶子都是玛瑙作的”庞太监,老态龙钟女声女气,却面对大庭广众不知羞耻地宣布自己就要完“婚”的消息;人贩子刘麻子,心狠手辣,又不怕人们看穿他倒卖一个农家女就赚 190两昧心银子的劣迹,他大言不惭,宣传自个儿的逻辑:“我要是不分心,他们还许找不到买主呢”;两个逃兵,钱不够,又想满足生理需求,不得不凑钱托人贩子买个合用的老婆,组成不可想象的“三个人的交情”;战火连天,军阀割据,市民们人人自危、怨声载道,却会有人“感谢这个年月”,对专靠卖卜骗人为生的唐铁嘴说来,“年头越乱,我的生意越好!这年月,谁活谁死都碰运气,怎能不多算算命、相相面呢!”这一桩桩一件件带着反常滋味,也带有几分滑稽色彩的小情节,全都是荒唐年头生出来的稀奇景致,被剧作家陈列到一起,就证实了一个全没有社会公正的年代,必然要把正常社会无法理喻的咄咄怪事,层出不穷地变幻出来。这就像《红楼梦》所说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样,《茶馆》里面这些教人“啼笑皆非的形形色色”,让观众每一想起,都免不了要慨叹再三。 D&)gcO`\
Ol@
YSk d
7,世风日下却有人“如鱼得水”。 ]+S.#x`#
《茶馆》表现了世风败坏,江河日下。 1z(y>`ZBq
作品采取让丑类人物在职业上大多父子间“世袭罔替”的身份安排,在3幕戏里,人口贩子刘麻子和小刘麻子,卖卜装神的骗子唐铁嘴和小唐铁嘴,干侦探的宋恩子和小宋恩子、吴祥子和小吴祥子,地痞打手二德子和小二德子,都是父一辈、子一辈地接续着,透过这伙社会渣滓不但无耻而且又略微有所变化的言行,观众可以看出一些社会变化来。 Uz!cVs?-
第1幕,刘麻子利用社会贫富差异,倒卖人口,混得挺得意;可到了第2幕,他神气不起来了,不是贫富分化的社会有了好转,倒是更糟糕的现实叫他倒了运,他发牢骚:“这么一革命啊,可苦了我啦!现在,人家总长次长,团长师长,要娶姨太太讲究要唱落子的坤角,戏班里的女名角,一花就三千五千现大洋!我干瞧着,摸不着门!”做老式昧心生意的刘麻子,眼光、魄力,都撵不上“社会发展”的速度,乱世枭雄们成了社会新贵,恶行远远超出了前清的权贵们,他们选姨太太的标准和一掷千金的气度,让刘麻子这路说媒拉纤挣黑钱的老手,只剩下干瞧着的份了,世风日下于此可见一斑矣。到了第3幕,轮到小刘麻子这个纤场新人露脸了,他总结父亲“一辈子混得并不怎样”的教训,迎时代浊流而上,勾结横行霸道的国民党官僚,要创办把北平全城的舞女、明娼、暗娼、吉普女郎和女招待全都组织起来的“包圆儿”公司,为美国兵和官僚们服务。小刘麻子的野心和狡诈,真可以叫他那死去的父亲小巫见大巫了,人贩子行当花样翻新、登峰造极,更证实什么样的岁月,自然就有什么样的世风。 hMx/}Tw wt
再看看唐铁嘴父子:前两幕,唐铁嘴招摇过市,虽说有兵荒马乱的年头帮衬着他卖卜行骗,他终归没能发迹,白喝了一辈子茶馆里的残茶,连王掌柜都敢挤兑他;可是,到继承骗子衣钵的小唐铁嘴这一辈,被封成了邪教“三皇道”的“天师”,小唐铁嘴说:“我跟小刘麻子……我们是应运而生,活在这个时代,真是如鱼得水!”在丑恶透顶的浊世,除去小刘麻子、小唐铁嘴这伙儿市井无赖、社会渣滓,肯定再也不会有什么正经人“如鱼得水”,一个社会是个什么社会,只要瞧瞧其中尽是些何等样人“如鱼得水”便可以了然,这也是所谓“适者生存”吧。 <BN)>NqM
刘麻子爷儿俩和唐铁嘴爷儿俩,其实都是活生生的“文化符号”,他们代表着最见不得人的哪种“文化”,只有在最见不得人的时代才能吃得开。 'W j Q
,Gd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