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广告投放
  • 稿件投递
  • 繁體中文
  • 双光子成像技术原理

    作者:光行天下整理 来源:DeepSeek 时间:2025-04-15 17:33 阅读:40 [投稿]
    双光子成像技术(Two-photon imaging)是一种基于非线性光学效应的荧光显微成像技术,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尤其在活体组织深层成像中具有显著优势。

    双光子成像技术(Two-photon imaging)是一种基于非线性光学效应的荧光显微成像技术,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尤其在活体组织深层成像中具有显著优势。其核心原理如下:

    1. 双光子激发(Two-photon excitation)

    基本原理:

    荧光分子同时吸收两个低能量(长波长)光子,跃迁到激发态,随后释放一个高能量(短波长)荧光光子返回基态。

    能量关系:两个光子的总能量需等于荧光分子单光子激发的能量,即E双光子 =2×E单光子

    波长关系:激发光波长约为单光子激发波长的两倍(例如,单光子用488 nm蓝光,双光子则用约800-1000 nm近红外光)。

    非线性光学效应:

    双光子吸收的概率与光强的平方成正比,因此需要超短脉冲激光(飞秒激光)提供极高的瞬时功率,确保在焦点处发生有效激发。

    2. 光学切片与三维成像

    空间局域性:

    双光子激发仅发生在激光聚焦的极小微区(焦点附近),因为只有焦点处的光强足以触发双光子吸收。

    无需共聚焦针孔:传统共聚焦显微镜需要针孔滤除非焦面信号,而双光子成像自然抑制了背景噪声,实现“光学切片”效果。

    深层成像能力:

    近红外光(700-1300 nm)在生物组织中散射少、穿透深(可达1 mm以上),适合厚样本(如脑组织、活体器官)成像。

    减少光毒性:仅在焦点激发,避免非焦区域的光损伤和光漂白。

    3. 成像系统组成

    飞秒脉冲激光器:提供高功率、超短脉冲(~100飞秒)的近红外激光。

    扫描系统:通过振镜或声光偏转器控制激光焦点在样品中扫描。

    探测器:高灵敏度光电倍增管(PMT)或雪崩光电二极管(APD),收集发射的荧光信号。

    光学路径:物镜聚焦激光并收集荧光(通常采用非解像检测,即不区分荧光方向)。

    4. 优势与局限性

    优势:

    深层组织成像能力强,适用于活体研究。

    光损伤小,适合长时间动态观测(如神经元活动)。

    可结合荧光探针实现多种分子特异性标记。

    局限性:

    设备复杂昂贵(依赖飞秒激光器)。

    成像速度受限于激光扫描速率。

    分辨率略低于共聚焦显微镜(受长波长衍射限制)。

    5. 典型应用

    神经科学:活体脑皮层神经元钙信号成像。

    肿瘤研究:观察肿瘤微环境中的血管生成和免疫细胞动态。

    发育生物学:胚胎发育过程中细胞迁移的三维追踪。

    免疫学:淋巴结内免疫细胞相互作用的实时监测。

    总结

    双光子成像通过非线性光学效应实现高分辨、深层组织的荧光成像,是研究复杂生物系统动态过程的重要工具,尤其在活体实验中展现出不可替代的优势。

    分享到:
    扫一扫,关注光行天下的微信订阅号!
    【温馨提示】本频道长期接受投稿,内容可以是:
    1.行业新闻、市场分析。 2.新品新技术(最新研发出来的产品技术介绍,包括产品性能参数、作用、应用领域及图片); 3.解决方案/专业论文(针对问题及需求,提出一个解决问题的执行方案); 4.技术文章、白皮书,光学软件运用技术(光电行业内技术文档);
    如果想要将你的内容出现在这里,欢迎联系我们,投稿邮箱:service@opticsky.cn
    文章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