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广告投放
  • 稿件投递
  • 繁體中文
  • “卡脖子”技术突破的背后

    作者:张帼霞、朱齐越 来源:看看新闻 时间:2019-05-26 00:09 阅读:2475 [投稿]
    国家制度支撑,上海政策给养,科研主体创新探索,科创中心建设五年来,上海科学家在核电、钻井平台、芯片设计、大飞机、载人航天、深空探测等关系国家战略、国计民生的重大领域,都取得了重大突破,不断打破国外垄断,实现了创新活力的"加速度"。

    由于"钕玻璃"功能的特殊性,无法通过成果转换变为市场价值,因此在这些"卡脖子"技术的攻关期间,就需要科研机构有战略性思考,在各种硬件软件上给予大力支持。

    中科院上海光机所高功率激光单元技术实验室副主任陈树彬说:“给我们建了一个八千多平方米的厂房,这个厂房的资金基本上是光机所自筹的。”

    攻关团队长期从事同一方面的工作,很难发表新的论文,即使发表也可能涉及知识产权问题,为此,上海光机所将基础研究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分类评价,论文不再被当做是职称评定的硬指标。


    “在职称的评定上面,在收入这方面,我们都有倾斜,我们希望是能够把东西做好,作为一个真正评判他们工作贡献的依据。”邵建达表示。

    有了一系列机制保障,目前,除了钕玻璃之外,上海光机所在激光薄膜、钛宝石等多方面也都取得了重要的技术突破,打破了多项国际垄断。

    卫星导航领域,近年来也在不断突破着原本长期被国外"卡脖子"的尴尬局面。2015年发射的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的首发星,其CPU、存储器、原子钟等核心元器件,全部国产。这在当时,其实是十分大胆的举动。一般而言,为保安全,一颗卫星采用新技术的比例不会超过30%。而在北斗首发星上,新技术比例超70%,而且大部分都诞生于国内的院所、高校和企业。


    分享到:
    扫一扫,关注光行天下的微信订阅号!
    【温馨提示】本频道长期接受投稿,内容可以是:
    1.行业新闻、市场分析。 2.新品新技术(最新研发出来的产品技术介绍,包括产品性能参数、作用、应用领域及图片); 3.解决方案/专业论文(针对问题及需求,提出一个解决问题的执行方案); 4.技术文章、白皮书,光学软件运用技术(光电行业内技术文档);
    如果想要将你的内容出现在这里,欢迎联系我们,投稿邮箱:service@opticsky.cn
    文章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