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广告投放
  • 稿件投递
  • 繁體中文
  • 激光是如何被研制出来的?

    作者:佚名 来源:科普中国 时间:2018-04-14 12:11 阅读:1398 [投稿]
    激光是20世纪人类值得骄傲的重大发明之一,它是迄今性能最为优越的光源。你可知道,激光束如何被研制出来的呢?

    直到1951年,苦思多年的美国物理学家汤斯一天早晨等候买早餐时,才突然认识到,用热或电的方法,把能量泵入氨分子中,可以让它们处于激发状态,就可以用微波诱导它们发射出很强的“受激微波”,他立刻把这个想法记录在一个用过的信封背面。回到实验室,他把氨分子放在谐振腔内,利用振荡和反馈放大产生出来的受激辐射,于两年后成功实现了“受激辐射微波放大”(简称为微波激射)。几年之后,光学波段的受激辐射光源也被研制出来了。


    同样,在光学波段,物理学家使用了其他物质来实现粒子数反转,比如氦—氖气体、二氧化碳气体、红宝石等。在这些物质中,通常存在三个或四个能级,包括一个基态和多个激发态,其中一个激发态很稳定,电子等粒子在这个能级上能停留较长时间,叫亚稳态。其他能级更高的激发态不稳定,粒子只能停留很短时间。在外界电源或者光源激励下,处于基态的粒子被抽运到较高的能级中,短暂停留后,粒子转移到亚稳态上,在这个能级上逐渐积累了大量粒子,比基态的粒子数还多,从而实现了粒子数反转。

    如果现在有光子进入,当光子的频率为特定值时,它能引起亚稳态的大量粒子同时向基态跃迁,产生大量频率、相位、偏振态相同的光子,这就是受激辐射。

    仅仅实现粒子数反转,还不足以制造出激光器。因为激光器的工作物质内原子自发辐射的初始光信号是杂乱无章的,在这些光信号的激励下得到的放大的受激辐射同样是随机的。为了得到方向单一、单色性很好的受激辐射,必须在工作物质两端放置相互平行的反射面,形成光学谐振腔。光线在两镜间来回反射,其中方向与镜面不垂直的光线逐渐被反射出去,只留下垂直于镜面的受激辐射光,这就是激光光束方向性很好的原因。光在谐振腔内来回反射过程中,工作介质使光线增强,从而形成强度很高的激光。

    美国科学家梅曼利用改进的干涉谐振腔,采用红宝石作为工作物质,利用高强闪光灯光管来激发红宝石,于1960年5月获得了波长为694.3纳米的激光,此时距离爱因斯坦提出激光理论已经40多年了。 

    分享到:
    扫一扫,关注光行天下的微信订阅号!
    【温馨提示】本频道长期接受投稿,内容可以是:
    1.行业新闻、市场分析。 2.新品新技术(最新研发出来的产品技术介绍,包括产品性能参数、作用、应用领域及图片); 3.解决方案/专业论文(针对问题及需求,提出一个解决问题的执行方案); 4.技术文章、白皮书,光学软件运用技术(光电行业内技术文档);
    如果想要将你的内容出现在这里,欢迎联系我们,投稿邮箱:service@opticsky.cn

    相关阅读

    文章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