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广告投放
  • 稿件投递
  • 繁體中文
  • 南昌大学在高分辨率光声显微成像方面获得突破

    作者:南昌大学 来源:投稿 时间:2025-10-26 13:48 阅读:28 [投稿]
    研究团队构建了一套智能光声显微成像系统。该系统借助光声显微扫描技术对样本实施稀疏采样,从硬件采集层面显著提升成像速度

    研究背景

    光声显微术成像(Photoacoustic Microscopy,PAM)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混合生物医学成像技术,结合了光学和声学技术的优势,能够在亚微米尺度上提供高分辨率的生物组织信息,在组织细胞成像、癌症检测,心血管疾病检测等领域取得了广泛应用,并且逐渐成为临床前和临床的重要工具。尽管PAM有着显著的临床转化潜力和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在实际应用中,传统光声显微镜(PAM)的扫描速度相对较慢,这一问题源于激光脉冲的脉冲重复频率(PRR)限制。尤其是在高分辨率成像需求下,系统需要以更小的步长进行逐点扫描,导致成像时间进一步延长。此外,随着扫描点数的增加,总数据量与采集时间会急剧上升,进而给数据采集卡带来巨大负担。这些问题限制了光声显微镜在实时成像和高通量检测中的应用,在需要快速获取大量图像的临床与科研场景中,这一局限性尤为突出。增大采样步长能显著提升光声显微成像的成像速度,这一过程被称为稀疏采样。但该方法存在缺陷,可能会损害成像质量。因此,如何对稀疏采样图像进行高质量重建,成为当前面临的关键挑战。最新研究表明,深度学习在解决光声显微镜(PAM)稀疏采样重建难题方面具有巨大潜力。但其训练过程依赖带标签数据集,且在模型泛化性与跨模态适应性方面存在显著局限。此外,传统深度学习框架难以融入光声成像固有的物理先验知识(如声波传播模型、热扩散方程),这一局限制约了此类框架在复杂临床场景中的精准应用与发展。因此,如何通过算法突破硬件限制,实现稀疏采样下的快速、高质量的重建,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导读

    近日,南昌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的成像与视觉表示实验室研究团队构建了一套智能光声显微成像系统。该系统借助光声显微扫描技术对样本实施稀疏采样,从硬件采集层面显著提升成像速度;同时引入生成式人工智能算法,攻克超稀疏采样场景下的图像退化难题,实现高分辨率重建。最终达成成像时间缩短与成像质量提升的双重目标。研究团队进一步将生成式人工智能算法与光声断层成像系统深度融合,辅以软件界面的交互式控制功能,构建形成 “智能信号采集 — 数据处理 — 高质量图像生成” 的全流程技术链路。其中,发表于光学领域顶级期刊Optics & Laser Technology的论文“Super-sparse-sampling high-resolution photoacoustic microscopy boosted by generative diffusion priors”,作为该智能光声显微成像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不仅验证了系统在算法层面的可行性,还打通了系统中最关键的算法环节。南昌大学本科生陈彦翰、研究生曹玉彬为共同第一作者,宋贤林副教授为通讯作者,刘且根教授对该研究给予了重要支持。

    主要研究内容

    为了获取实验样品的光声信号。南昌大学研究团队构建了一套智能光声显微采集系统,图1(a)展示的是该系统的数据采集部分,此采集系统由步进控制模块、激光触发模块和数据采集模块组成。整套系统通过Labview软件实现对步进控制模块与数据采集模块的整体控制。在数据采集过程中,样品被置于自制的光声耦合棱镜正下方,此时样本处于系统光焦点与声焦点重合的区域。数据采集卡接收到触发脉冲后,二维平移台(x-y)便会以固定步长向x轴方向移动,同时数据采集卡采集对应位置的光声信号并将其存储至计算机中,直至采集完设定区域的稀疏光声信号。在获得稀疏采样下的PAM数据后,通过基于python编写的Tkinter GUI界面(如图1b)进行交互,调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算法开展光声数据重建,实现极稀疏采样数据的重建生成,有效去除图像伪影并获取高质量成像结果。该算法作为智能光声成像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针对光声显微成像在稀疏步长采样场景下,传统深度学习方法面临的训练过程受限、难以融入光声成像固有的物理先验知识等关键难题,研究团队为实现模型的快速迭代与高效生成,提出一种基于均值回复扩散模型(IR-SDE)的超稀疏采样 PAM 数据重建方法,可直接完成光声显微数据的重建任务。该方法通过模拟随机微分方程(SDE)的正向与反向过程 —— 即从高质量全采样图像到低质量稀疏采样退化图像的正向演变,以及从稀疏采样数据到全采样数据的反向恢复,实现了无需依赖任何特定任务先验知识的光声数据重建。如图 2(b)所示,该方法的核心设计在于:其采用的得分网络以非线性激活自由网络(Nonlinear Activation-Free Network, NAFNet)为基础架构,并引入多层感知机(Multi-Layer Perceptron, MLP)。此架构设计不仅显著降低计算量、提升计算效率,还进一步增强了模型对时间动态过程的适应性;同时,该设计使模型在图像恢复任务中能够输出更精准的结果,在不同成像条件下的图像重建中均保持高性能与强灵活性。上述改进最终确保网络在稀疏重建任务中兼顾高质量成像效果与高效率运行表现。

     

    图1.(a)自主研发的PAM系统。(b)利用均值扩散模型对稀疏采样数据进行重建,获得高质量图像。

     

    图2.PAM稀疏弦图重建流程图与网络架构。

    分享到:
    扫一扫,关注光行天下的微信订阅号!
    【温馨提示】本频道长期接受投稿,内容可以是:
    1.行业新闻、市场分析。 2.新品新技术(最新研发出来的产品技术介绍,包括产品性能参数、作用、应用领域及图片); 3.解决方案/专业论文(针对问题及需求,提出一个解决问题的执行方案); 4.技术文章、白皮书,光学软件运用技术(光电行业内技术文档);
    如果想要将你的内容出现在这里,欢迎联系我们,投稿邮箱:service@opticsky.cn
    文章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