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广告投放
  • 稿件投递
  • 繁體中文
  • 科学家通过向天空发射激光提升望远镜性能

    作者:佚名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5-01-26 15:51 阅读:1263 [投稿]
    在激光导引星的帮助下,利克天文台3米望远镜能做到更好,达到0.08角秒。8米望远镜则可以直接达到0.03角秒,性能几乎好过哈勃的4倍。

    Max的直觉是奋力争取:利用她得天独厚的集热情和决心于一体的性格优势。就目前而言,Max正赢得胜利。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天文学家Andrea Ghez表示,经过30年在追求自适应光学系统过程中的劝服和共识建立,Max具备了一种本能:将工程师、学术界人士、资助方领导、大学行政人员和其他所有在事关望远镜决策上拥有话语权的人联系起来。

    第一束光线

    1983年,Max成为国防咨询小组Jasons的一员。来自Jasons的科学家定期碰面,就国家安全提供技术建议,当然通常是为国防部服务。Max参加的首次会议便是解决美国空军的需求:识别潜在的敌对卫星。然而,即使是晴空万里,并且有好的望远镜助力,大气湍流也会将角直径小于约1角秒的任何细节抹掉。

    天文学家已经提出了一个可能的解决办法:能反射进入望远镜的光线并在电脑控制下发生变形的变形反射镜。理论上,反射镜的畸变会精确地抵消大气产生的畸变,从而将图像恢复到几乎完美的状态。不过,这种畸变首先要被测量出来,最好通过观察大气对目标附近明亮的导引星产生的影响来计算。然而,五角大楼感兴趣的那些快速移动的目标附近,并非总是有明亮的星星可用。

    这就是为何空军向Jasons求助。Max和同事在一份机密报告中提供了解决方案:只须沿着望远镜的轴向夜空发射激光。如果激光被调节到恰当的波长,光束随后会遇到漂浮在大气层上空约90公里处自然形成的钠原子层,并且使钠发出荧光,从而产生在地面可见的亮黄色斑点。这在效果上相当于夜空中随处可用的导引星。

    不过,Max更进一步。她知道钠激光导引星对天文学家来说也是极其宝贵的,便提出了一个空军并未要求但更适合研究需要的附加设计。不幸的是,该设计同所有其他钠激光导引星技术一样成为机密。于是,Max和志同道合的空军科学家在接下来的7年里游说军队披露这些信息。最终,他们胜利了:1991年,空军科学家Robert Fugate被允许在天文学会的一次公开会议上介绍了人工导引星。

    然而,尽管所有天文学家对此有着极大热情,但该系统对技术要求很苛刻,且花费颇高,并需要那些无法负担的高校自己开发。因此,在该技术解密不久,Max便意识到天文学家需要原理循证研究。在和同事Herb Friedman共进午餐时,Max想出了一个主意:“我们来自劳伦斯利物莫国家实验室,作的就是激光研究。”

    的确,该实验室有一台巨大的地下激光器。它通常被用来分离同位素,但能被调节到钠的波长。于是,Max和Friedman把激光隧道顶部的一个盖子移开,然后放置一面通过洞口将激光反弹回夜空的镜子。随后,他们在光束旁边架上一台小型望远镜,以寻找人工导引星并且测量大气湍流造成的波前扭曲。下一步是要掌握激光系统在真正的望远镜上发挥作用所需的复杂光学和工程技术。上世纪90年代中期,Max和同事在UCO利克天文台展示的原型最终证明,至少在长波光线上,该系统能使天文台的3米望远镜达到最好的分辨率。

    不过,即使这样,也无法劝服天文学家接受这项技术。于是,Max意识到该技术需要一个“实践共同体”,用户在此能学习如何建造激光引导星。该想法变成一个由来自国家科学基金会(NSF)500万美元、为期10年的项目所资助的自适应光学中心,并在1999年成立最终由Max领导的圣克鲁兹校区。Max介绍说,到2010年,当资助结束、中心不得不关门时,它已由起初的几个人发展成后来的近百人。

    分享到:
    扫一扫,关注光行天下的微信订阅号!
    【温馨提示】本频道长期接受投稿,内容可以是:
    1.行业新闻、市场分析。 2.新品新技术(最新研发出来的产品技术介绍,包括产品性能参数、作用、应用领域及图片); 3.解决方案/专业论文(针对问题及需求,提出一个解决问题的执行方案); 4.技术文章、白皮书,光学软件运用技术(光电行业内技术文档);
    如果想要将你的内容出现在这里,欢迎联系我们,投稿邮箱:service@opticsky.cn
    文章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