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之中 经天纬地 ——记国防科大激光陀螺技术创新团队
为让激光陀螺起舞,湘江之畔有一群人,用了43年时间,让我国的激光陀螺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绽放出耀眼的强军之光。6月上旬,科技日报记者走进国防科技大学,采访了这群让人感动、感谢的人。
在团队中,无论是两鬓斑白的老教授,还是归国不久的年轻博士,既是理论研究领域的“白领专家”,又是工程一线操作的“蓝领工人”。 超精密光学加工也是激光陀螺研制的一个重要技术难题。无数次失败,让团队成员备受折磨。“从头再来!”金世龙教授斩钉截铁地说。他舍弃了原本从事的光学理论研究,来到加工生产一线,从最普通的工艺入手,拜工人为师,潜心一线加工。经过1000多个日日夜夜,攻克了一系列工艺难题,终于掌握了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腔镜光学加工技术。 如今,该团队已成为我国激光陀螺国家队和主力军,研制出多种型号的激光陀螺,多项技术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创造了我国的多个第一。 大专家却没有几篇论文 创业之初,没有场地,他们就将废旧食堂改造成实验室。因为加工净化要求,必须把实验室封闭起来,而由于经费紧张,实验室没装空调。一到夏天,实验室就变成了大闷罐,大家在里面挥汗如雨、通宵达旦地干;到了冬天,实验室就成了大冰窖,阴冷潮湿,很多人手脚长满了冻疮。 采访中,专家讲的一个故事,给记者留下深刻记忆: 2008年初,新春佳节前夕,那年的冬天格外冷。为了完成车载试验,他们下午抱着设备从长沙出发,直奔南岳衡山。受冰灾的影响,200多公里路程,足足开了6个多小时,到达山脚下已是半夜。刚下车,刺骨湿冷的狂风冻雨竟将张博士的帽子卷飞出几十米。大家手拉着手,顶风冒雨爬到山顶开始实验。 凌晨2点完成实验后,他们在山上找到一家宾馆抓紧整理数据。突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开门一看,几名保安站在门外,原来宾馆服务员见他们深夜抱着箱子抬着柜子,进进出出、神情兴奋,误把他们当成了窃贼。 激光陀螺研究,该团队的成员都是响当当的专家,但他们没有多少论文和获奖。由于保密需要,他们的学术论文不能公开发表;由于攻关进程紧张,他们分不出精力准备报奖材料;由于没有论文和获奖成果的支撑,很多专家做了无名英雄。 “激光陀螺技术创新团队忠诚使命、勇攀高峰、团结奋进、甘于奉献,创造了辉煌的业绩,为强军兴国作出了突出贡献。这种精神既是团队传承下来的宝贵财富,更是全院官兵牢记强军目标、献身强军实践的不竭动力。”该院政委姚炳洪说。 |
1.行业新闻、市场分析。 2.新品新技术(最新研发出来的产品技术介绍,包括产品性能参数、作用、应用领域及图片); 3.解决方案/专业论文(针对问题及需求,提出一个解决问题的执行方案); 4.技术文章、白皮书,光学软件运用技术(光电行业内技术文档);
如果想要将你的内容出现在这里,欢迎联系我们,投稿邮箱:service@opticsk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