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之中 经天纬地 ——记国防科大激光陀螺技术创新团队
为让激光陀螺起舞,湘江之畔有一群人,用了43年时间,让我国的激光陀螺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绽放出耀眼的强军之光。6月上旬,科技日报记者走进国防科技大学,采访了这群让人感动、感谢的人。
现代社会,离不开卫星导航。一旦空天导航卫星被摧毁,后果不堪设想。可即便如此,战场也不会沉寂——装有自主导航系统的高新武器火力,依然能击中既定目标! 这精确打击的背后,离不开一个叫“激光陀螺”的核心器件。它可广泛用于航空、航天、航海等领域高精度惯性导航。 为让激光陀螺起舞,湘江之畔有一群人,用了43年时间,让我国的激光陀螺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绽放出耀眼的强军之光。6月上旬,记者走进国防科技大学,采访了这群让人感动、感谢的人。 两张小纸条开启的事业 海湾战争中,美国“战斧”巡航导弹大放异彩。而让“战斧”“千里点穴”的核心器件,就是激光陀螺。 激光陀螺,又叫环形激光器,在加速度计的配合下感知物体任意时刻的空间位置,被誉为武器平台定位导航系统的“心脏”。 时间追溯到1960年,美国推出世界第一台激光器后,马上开始激光陀螺研制,取得重大进展,并于上世纪70年代末在飞机和导弹上试验成功。 时任国防科委副主任的钱学森,敏锐地捕捉到了激光陀螺巨大价值和广阔前景。1971年,他将写有激光陀螺简单原理的两张小纸条交给了国防科大。学校随后成立了激光教研室,开始了艰难的探索之路。 “如果我们不干,就可能给国家留下空白!”时任团队负责人、如今已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的高伯龙掷地有声地说。 经过无数个不眠之夜的艰苦鏖战、无数次攻坚克难的顽强拼搏,1994年11月8日,我国第一台激光陀螺工程化样机在国防科大诞生,向全世界宣告:我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能够独立研制激光陀螺的国家。 面对鲜花和掌声,他们没有陶醉。龙兴武教授接过老师高伯龙的接力棒,带领团队向新的目标发起冲锋。他们又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关,研制出一套套设备,填补了一项项国家空白,完成了激光陀螺迈向工程化的华丽转身。面对激光陀螺实现产业化的要求,他们又主动与北京、天津、长沙有关单位合作建立了生产线。 别人都说,你们太傻了,自己研究的成果交给别人使用。该院院长秦石乔却说:“面对国家利益,其他都是浮云。让成果最大限度转化为战斗力,是我们最大的心愿。” “白领专家”与“蓝领工人” “活着干,死了算!”是团队成员常挂嘴边的一句话,也是他们不懈攻关的真实写照。 激光陀螺一直是世界各国科技竞争的制高点。高伯龙提出全新的技术路线,整理撰写了《环形激光讲义》,成为我国该领域的奠基之作。 在研制工程化样机时,最大拦路虎是“关键技术之首”的镀膜。高伯龙放弃钟爱的理论研究,专攻基础工艺,向膜系设计发起冲锋。随后,开发出当时全国最先进的镀膜控制系统,并研制出高精度的反射率透射率测量仪。 |
1.行业新闻、市场分析。 2.新品新技术(最新研发出来的产品技术介绍,包括产品性能参数、作用、应用领域及图片); 3.解决方案/专业论文(针对问题及需求,提出一个解决问题的执行方案); 4.技术文章、白皮书,光学软件运用技术(光电行业内技术文档);
如果想要将你的内容出现在这里,欢迎联系我们,投稿邮箱:service@opticsk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