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广告投放
  • 稿件投递
  • 繁體中文
  • 基于激光的3D全息技术

    作者:佚名 来源:文库 时间:2014-01-16 12:45 阅读:26171 [投稿]
    自从激光技术问世以来,全息技术在基于激光良好的相干性的基础上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全息技术的日渐成熟,使得投影技术逐渐走向真正的3D世界。

    一、全息技术的发展

    1948年,英籍物理学家伽博(Gabor)首先提出了全息学原理,从而为全息术的诞生奠定了理论基础。

    (一)全息技术的提出

    全息术的发展至今已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全息术的初始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理论研究和少量的实验。

    光全息术是由D.Gabor发明的。他早期的工作是致力于提高电子显微镜的分辨率,那时科学家们认为新的显示时代已到来。1947年D.伽柏从事提高电子显微镜分辨本领的工作,受W.L.布喇格在X射线金属学方面工作及F.泽尔尼克的关于引入相干背景来显示位相的工作的启发[2],伽柏提出了全息术的设想以提高电子显微镜的分辨本领。1948年他利用水银灯首次获得了全息图及其再现象,从而创立了全息术。但由于当时没有足够强的相干辐射源,全息术的发展陷入了休眠状态。面临着巨大的障碍和仅有的一点结果,使它的早期研究者不得不放弃了这种光学显示技术.

    50年代G.L.罗杰斯等人的工作大大扩充了波阵面再现理论。但是由于“孪生像”问题和光源相干性的限制,1955年以后全息术进入低潮阶段。

    (二) 激光记录激光再现时期

    第二阶段是在激光出现以后,用激光记录并以激光再现的时期。

    全息术黯淡的前途直至60年代初由于美国密执安大学雷达实验室进行的工作才使它重放光彩。该实验室从事综合孔径天线研究的E.N.Leith和J.Upatnieks几乎在Javen等人制成氦氖激光器的同时[3],对Gabor的技术做了划时代的改进,同时成功地进行了三维立体漫射物的记录和再现实验。

    激光的出现,为全息术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1961~1962年,E.N.利思等人对伽柏全息图进行了改进,引入“斜参考光束法”一举解决了“孪生像”问题,用氦氖激光器成功地拍摄了第一张实用的激光全息图。这样就使得全息术在1963年以后成为光学领域中最活跃的分支之一。1964年利思等人又提出了漫射全息图的概念,并得到三维物体的再现。与此同时,苏联的物理学家根据李普曼彩色照相法和伽柏全息法提出了反射全息图的概念。

    (三)激光记录白光再现时期

    20世纪80年代以后至今是全息术发展的第三阶段,这个阶段是进行激光记录而用白光再现的研究,如反射全息、像全息、彩虹全息、模压全息及合成全息等。

    1962年,前苏联科学家Y.N.Denisyuk根据G.Lippmann的驻波天然彩色照相法提出了白光反射全息图。从此应用研究不断发展,许多科学工作者开始了他们自己的研究以探讨全息术的应用潜力及其应用领域,如全息干涉计量术、全息存储、全息光学元件、全息显微术、显示全息、计算全息等等。这期间,S.A.Benton彩虹全息术的发明揭开了显示全息图的应用序幕。他们的成功,使Gabor的全息思想在1971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分享到:
    扫一扫,关注光行天下的微信订阅号!
    【温馨提示】本频道长期接受投稿,内容可以是:
    1.行业新闻、市场分析。 2.新品新技术(最新研发出来的产品技术介绍,包括产品性能参数、作用、应用领域及图片); 3.解决方案/专业论文(针对问题及需求,提出一个解决问题的执行方案); 4.技术文章、白皮书,光学软件运用技术(光电行业内技术文档);
    如果想要将你的内容出现在这里,欢迎联系我们,投稿邮箱:service@opticsky.cn
    文章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