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刘文清:用环境光学造福社会
早在十年前就有这样一位科学家将目光瞄准了空气质量监测,并把光谱学成功应用于环境监测,形成了环境光学监测技术新领域。他就是中科学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所长刘文清。
读万卷书还需行万里路。1986年起,刘文清开始四处游学。意大利米兰工业大学、日本国立公害研究所进修——克里特研究中心欧共体激光开放研究室做访问学者,并拿到博士学位——日本千叶大学环境遥感中心攻读博士后。“在这些国家的学习,扩大了我的视野,对科研很有帮助。”海外学成之后,他回到了董铺岛,立志将所学报效国家。 先后获得42项发明专利授权,55项软件著作权登记,发表SCI论文160余篇;培养博士生35名,硕士生25名;安徽省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十一五”国家863资源环境领域专家、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负责人;现在,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从钳工到院士,刘文清走出了一条不同寻常的科研之路。 对于外人认为清苦的科研工作,刘文清有个“咖啡理论”:“搞科研和喝咖啡有点类似,总是先苦后甜,而不合适于坐科研冷板凳的人,就像不喜欢喝咖啡的人一样,怎么都觉得它是苦的。” 以国家和社会发展需求为牵引 刘文清的科研方向是环境光学监测,即将光谱技术应用于环境监测,这听起来似乎不好理解。对此,刘文清做过这样一个生动的比喻:“我们发展环境光学技术,能对大气环境作出准确、实时的空间在线监测,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等,用网格的光扫出不同层面气体的分布,就像给人体做CT一样。” 能借助CT对人体进行诊断的医生很多,能够对大气环境进行监测乃至诊断的科学家却并不多。 1998年5月,以刘文清为主任的环境光学监测研究室在安光所正式成立。2000年5月,“环境污染高灵敏光谱在线监测技术研究”等一批瞄准国家需求的项目启动。经过努力,刘文清团队在环境监测仪器设备攻关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2003年开始,几乎每年都有成果获得国家或省部级科技奖。历经十多年发展,安光所已成为我国环境光学监测技术的创新源头单位。 在安光所,你可以看到众多类型的检测仪,它们就像一双双监测环境的“眼睛”:监测路边汽车尾气排放的、监测温室气体排放的、监测大气颗粒物的、监测臭氧的、监测蓝藻生长的、监测工业烟道废气排放的、可用于卫星载荷绕地监测全球环境变化的……这些科研仪器,广泛应用于国家发展需要的各种重大项目,正是这些“眼睛”日以继夜的运行,才能获取大气环境变化的有效数据依据。 2008年,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盛大开幕。安光所在中国科学院领导指挥下联合中科院兄弟单位,主持“北京及周边地区奥运大气环境监测和预警联合行动计划”项目。刘文清率领安光所科研人员,以奥运主场馆、北京市区空气污染为主要内容,建立了以北京市为中心、覆盖三大污染源地区及周边污染输送通道的大气环境立体综合监测系统。这一系统使用的近80套仪器装备中95%由安光所自主研发制造,为奥运会空气污染预警和制定减排措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撑,发挥了重要的决策支持作用,受到时任北京市市长王 岐 山的赞誉。刘文清和所里其他3位同志也因此荣获“科技奥运先进个人”称号。此后,这一系统又在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上大显身手。三大盛会的主动参与,凸显了安光所作为环境光学监测权威雄劲的实力。 在我国唯一一艘南极科研考察船“雪龙”号上,搭载着安光所最先进的MAXDOAS(被动差分吸收光谱系统),用于开展活性卤素化合物的探测;在国家西气东输的输送线上,亟需有害气体泄露监测设备,而安光所研制成功的这种设备即将步入产业化阶段…… “以国家和社会发展需求为牵引,以解决国家需求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大气光学与环境光学中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为主要任务,面向世界科学前沿要求、面向国家环境安全战略需求、面向世界环境科学前沿,这就是我们的发展战略。”刘文清如是说。 |
1.行业新闻、市场分析。 2.新品新技术(最新研发出来的产品技术介绍,包括产品性能参数、作用、应用领域及图片); 3.解决方案/专业论文(针对问题及需求,提出一个解决问题的执行方案); 4.技术文章、白皮书,光学软件运用技术(光电行业内技术文档);
如果想要将你的内容出现在这里,欢迎联系我们,投稿邮箱:service@opticsk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