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广告投放
  • 稿件投递
  • 繁體中文
  • 院士金国藩:结缘光学,敢为人先!

    作者:刘蔚如 来源:清华大学 时间:2013-12-30 10:54 阅读:1083 [投稿]
    回顾自己走上光学研究的道路,金国藩这样说:“我搞光学是逼着上,憋着气干,干中学,靠集体发展提高。”

    早上8点多,金国藩像往常一样来到他位于9003大楼3层的办公室,今天系里有一场学术报告,他要趁报告开始前与报告人做个交流。这是他又一个忙碌一天的开始。

    年逾八十的金国藩,不仅身体硬朗、精神矍铄,更是保持着旺盛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带领着年轻的教师和学生们始终探索在科学研究的最前沿。在来到清华工作了整整61年之际,他荣获了清华大学“突出贡献奖”。“我很高兴”,金国藩说,“60多年的工作得到认可,这是一件让我感到骄傲的事情。”

    服从需要 结缘光学

    “革命战士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是金国藩形容自己前十几年的工作时常说的一句话。

    毕业于北京大学机械系的金国藩自幼就对机械非常喜好,经常将自行车拆了又装,装了又拆,还自行装制矿石收音机、收发报系统。1950年毕业时,成绩优异的金国藩留校任教了。1952年随着全国院系调整,金国藩来到清华大学机械系,从此开始了与清华园的不解之缘。

    初到清华园,适逢国家建设急需大量工程建设人才,学校大量招收学生,需要更多的教师承担全校性基础课的教学任务,金国藩被分配教“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由于使用苏联教材,讲前面部分的时候竟不知后面部分的内容,金国藩只能边学边教。两年之后,随着学生们技术基础课程学习的需要,金国藩又被分配讲授“金属切削原理”,他只得前往哈尔滨工业大学进修了半年,回来后便开设了这门课程,一讲就是5年。这期间,金国藩还被任命为金属切削实验室副主任,他尽全力开设了金属切削原理的实验,以及切削力、切削热、刀具磨损等实验,并制出我国第一台三向切削力测力仪。此后,金国藩又被调往新成立的陀螺仪器专业讲授“航空仪表与传感器”。

    1965年,金国藩再次服从需要,从陀螺仪器教研组调往光学仪器教研组,任国防工办下达的“劈锥测量机”研制任务的课题负责人。这次调动,让金国藩从此与光学结缘,在这个领域里孜孜不倦地探索了近50年。

    每次转变,金国藩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至今想起来,他仍会摇着头说:“压力大极了。”但他并不畏惧,而是团结组里的其他教师们一块儿迎难而上。在我国第一台“三坐标光栅劈锥测量机”的研制过程中,对光学一窍不通的金国藩从零学起,带领青年教师们查阅资料,向工人和技术人员请教,自己动手改造和研制试验设备,到工厂亲自加工……1969年国庆前夕,他们终于突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实现试制成功,精度和自动化程度都达到了当时的国际先进水平,研制成本也远远低于从国外购买1台测量机的价格,这项成果于1978年获全国科技大会奖。

    “我搞光学是逼着上,憋着气干,干中学,靠集体发展提高。”回顾自己走上光学研究的道路,金国藩这样说。

    严格要求 倾心育人

    “金老师对学生培养的要求很严格。”这大概是金国藩的学生们的一点共识。在金国藩的学生中,有因不努力不能达到要求被劝导退学的,有预答辩不合格被延期的,有书面或口头报告达不到要求开题报告不予通过的。从研究选题到实验设计,从发表论文到学位论文答辩,金国藩都亲自指导,毫不放松要求,数值模拟结果需尽量经实验验证,实验结果必须可靠并能重复,发表论文需冲击高影响因子……

    “我不想培养书呆子,我希望培养出来的人能够为社会做出更多贡献。”金国藩说。他认为对研究生来说,能力的培养是最重要的,不仅包括自学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也包括写作能力、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因为人都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任何人都不能离开别人。”金国藩说。

    分享到:
    扫一扫,关注光行天下的微信订阅号!
    【温馨提示】本频道长期接受投稿,内容可以是:
    1.行业新闻、市场分析。 2.新品新技术(最新研发出来的产品技术介绍,包括产品性能参数、作用、应用领域及图片); 3.解决方案/专业论文(针对问题及需求,提出一个解决问题的执行方案); 4.技术文章、白皮书,光学软件运用技术(光电行业内技术文档);
    如果想要将你的内容出现在这里,欢迎联系我们,投稿邮箱:service@opticsky.cn
    文章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