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利用透射电镜原位观察α-粒子辐照导致的损伤恢复
矿物中U/Th发生α衰变,沿相反方向射出一对α-粒子(即He) 和α-反冲核。由α-反冲核造成的辐照损伤影响放射成因定年元素(如He、Pb等)在矿物中扩散及矿物封闭温度,是热年代学和U-Th-Pb定年方法的一个热点问题,如加州理工Shuster等人最近提出的He扩散陷阱模型。直到现在,热事件仍被认为是辐照损伤恢复退火的唯一内因。然而,来自诸如α衰变事件中α-粒子辐照本身就可能导致已存在辐照损伤的恢复。由于很难在原子或纳米尺度直接观察到这种由α衰变事件中α-粒子辐照所导致的损伤恢复,还不可能对其进行量化。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李伟星课题组利用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的透射电镜-原位辐照装置,进行了先后两步离子辐照:即先用Kr2+模拟α-反冲核损伤,再用He+模拟α-粒子退火效应。研究人员首次原位观察到矿物在α-粒子辐照过程中由非晶到晶体转化的动态详细过程。在He+辐照下,最初已经完全非晶化Durango磷灰石又出现部分重结晶,这一点可由透射电镜照片重新出现的新晶粒以及选区衍射谱中重新出现的衍射点清楚看出,并成功进行量化。因此,矿物中α-粒子退火效应的确存在,在地质年代学和热年代学有关α衰变事件损伤模型中必须考虑该效应及其对放射成因元素扩散的影响。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tific Reports上。两位审稿人都对该工作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这篇很有意思的工作对从地质热年代学到核废料处理等领域都具有深刻意义”,“作者完成了非常漂亮的工作,把实验室得到的结果放在一个更大的框架下,实现了与天然样品中的损伤累积以及退火速度相比较。” |